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中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和劣势
内容摘要:长期以来,低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一直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的禀赋优势,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科技的日新月异,我国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在蚀失。

本文在客观阐述我国低廉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和存在的弱势基础上,通过劳动力竞争优势的制度分析,提出了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字:廉价劳动力国际贸易优势劣势发展对策
引言
20世纪90年代我国制造业人均实际工资的年递增率为%,而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为%,二者几乎相当。

但是包括非工资费用在内的劳动力成本的年均实际增长率已达%,是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速度的倍。

尽管如此,在90年代末,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仍然低于国际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1999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分别是美国、韩国和墨西哥的%,%和%;同期我国的劳动力成本分别是这些国家的%,%和%。

我国劳动力成本的相对水平只相当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地区劳动生产率相对水平的40%-70%,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十分明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我国目前低廉的劳动力,在国际贸易竞争中,仍存诸多劣势。

因此,我们必须正视其优劣势,采取措施,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切实提高廉价劳动力的国际竞争力。

一、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分析
我国经济赖以成功的廉价劳动力绝大部分为低级劳动力,所谓低级劳动力系指未受国高等教育的,主要从事体力劳动的劳动者。

在我国,低级劳动力的主要来源是农民、下岗工人和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教育的青年。

由于这类人口的巨大基数,使得我国的低级劳动力资源远远供过于求。

在供求关系作用下,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的价格极其低廉,相比国外,在我国进行生产的其产品制造成本中的工人工资可以压缩到很小的比例。

廉价劳动力资源不仅为国内的制造所利用。

同时也吸引了外国来华投资,在国际市场的大门打开后,遍布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加工制造便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这些中决大部分是引进资金和一条生产线便可以开工的低级制造,如玩具、纺织、制鞋业等。

即使是高段如需要较大规模的机电制造业,倚靠的依然是廉价劳动力,因为技术工艺可以引进,最终需要的仍然是装配流水线的熟练工人。

利用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所形成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加工制造在国际上以惊人的低价迅速抢占市场。

同时还有更多的在国内市场上进行激烈争夺。

从国际背景来看,任何一个国家在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都面临着如何充分利用和有效配置稀缺性资源的问题,能否保证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最优置换关系,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效率。

在过去的 20年经济增长中,我国制造业充分发挥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我们的出口产品大部分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因为我们国家的劳动力价格水平是美国的五十分之一,欧洲的四十分之一,日韩的三十五分之一。

据称,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地区差异使这种低成本的优势有望保持10年到20年。

应当承认,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是存在的。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以下简称 H—0理论)对此作出了解释。

该理论认为,在不同国家同种商品之生产函数相同的条件下,比较优势产生的根源在于各国或区域生产要素相对禀赋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产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别。

因此,各国应当生产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充裕要素的产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

这一逻辑得以成立的前提是假定各国之间单位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都是相同的,即各国的生产函数都是相同的。

H-O理论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

无论是亚当·斯密或是大卫·李嘉图的“古典”,还是上述“新古典”贸易理论,所强调的比较利益结构都是建立在一国产业之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的。

通常的情况是,发展我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而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便宜的优势。

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方面的优势。

因此,比较优势的贸易格局一般表现为: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

发展我国家则进口后者,出口前者。

应该说,上述理论在解释现实中的某些贸易格局上是相当成功的,因而在相当长时期内构成了国际分工与贸易理论的主流。

二、我国廉价劳动力在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分析
我国劳动力的低成本很大程度上可能源于低效率,因此所谓的低成本优势也就要小得多甚或不存在。

其原因在于:
首先,虽然发展我国家劳动密集型产品因其工资低而劳动力成本较低,但发达国家面临国内充分就业的压力,会以各种壁垒阻碍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

如配额,反倾销税和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都部分抵销了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

1996年至今,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世界反倾销头号目标国。

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XX年年度报告指出,去年全球贸易有所恢复,但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我国成为反倾销的重灾区。

其次,加入世贸组织后,随着跨国公司在我国的部署,中外同时享受着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获得一个全面的提升,劳动力的市场供给必然会出现结构性的短缺,也就是说,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充斥大量没有就业机会
的劳动力,但是迫切需要的岗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

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必然会因为这种结构性矛盾而趋于紧张,劳动力的价格水平也会随之上涨。

到那时,丰富的劳动力供给的优势也就荡然无存了。

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但90年代以来逐步减小,已经降低了2 /3。

平均工资上升过快、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会导致投资者将通过增加资本和技术投入,而不是劳动力投入来获取利润的增长。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市职工的平均工资上升较快,导致就业不充分。

比如20XX年城镇职工工资上升约14%,大大高于经济增长率的水平。

这实际上是降低了我国劳动力的竞争优势。

学者胡鞍钢曾表示,工资增长过快会导致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人均资本,特别是人均净资本向资本密集的方向延仲,它不是吸纳劳动力,而是排斥劳动力;而目_正规部门工资增长过快,不利于整个部门的就业。

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的10年累计下来,工资也不过增长了12个百分点,而我国20XX年一年就增加了14%。

的确如此,我国的正规部门特别是公共机构如政府工资增长过快,导致一些部门,如文教卫生等的工资跟着增长,它只利于正规部门的少数人就业,不利于非正规部门以外的人就业。

这也是很多发展我国家劳动力众多,却无法成为资源优势的原因之一。

而且如果没有形成一个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没有劳动力的流动,劳动力的供求关系就有可能在局部地区失衡,从而出现工资水平上升的情形,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就会大打折扣。

再次,如果单纯依靠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来出口扩张,极易陷入“贫困化增长”的陷阱。

一般而言,在封闭的经济条
件下,经济增长与福利增加是正相关的,即经济增长越快,国家净福利增加就越大,然而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却可能出现相反情况,即如果偏重于出口的经济增长造成该出口世界价格下降、贸易条件恶化,使消费者福利的增加不足以抵消生产者福利的减少,导致国家净福利恶化,出现‘贫困化增长”。

所谓贸易条件就是国际贸易中的交换比率,反映了专业化国际分工所导致的世界范围内产出的增加在贸易伙伴问的分配关系。

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福利随着贸易条件的改善而上升,随着贸易条件的恶化而下降。

通常贸易条件用一国的出口价格指数除以进口价格指数来表示,因此,又称价格贸易条件。

最早把贸易条件与国家经济福利变化、贸易战略选择起来的是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他们从发展我国家出口初级产品、发达国家出口制成品这一贸易格局出发,提出了初级产品贸易条件长期恶化的观点,原因在于初级产品需求疲软和技术进步的利益不能在
发达国家与发展我国家间平均分配。

三、提高我国廉价劳动力国际竞争力的对策选择
进入二十一世纪,也进入了全球化的市场,在生产要素全球配置的大趋势下,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技术扩散和知识的传播以空前的速度在进行,这为世界提供了丰富的物质资源,也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需要。

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人们的需求也开始逐渐转向一些新的领域和新的层次,这些需求满足对于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更高,也更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为我们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在新时代中对知识人才,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或者知识技能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竞争中取得优势,使产业在全球环境中保持快速的增长,需要大力推进劳动力的发展。

也只有大力发展劳动力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缩短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1、利用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
产业的竞争力集中表现为能否辨析内外部资源,并充分应用优势资源抢占市场,获取盈利的能力。

在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劳动力的充裕条件形成的低成本优势,无疑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1)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成本低、利润高、风险小的特点,有利于积累资金,涵养人才,增长经营经验,在推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逐步为高科技工业的生长准备条件。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转向新经济的准备是并行不悖的。

广东省南海市昭信集团在发展密集型产业的基础上,与第二军医大学合作研究生物科技项目,利用生物医药技术开发人发胶蛋白人工腱,就显示了劳动密集优势产业与发展培植未来高科技产业的关系。

(2)劳动力充裕的条件,还有利于形成巨大的生产、制造基地。

据预测,21世纪,我国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

目前,我国已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充分利用这一机遇,有选择地引进外资,培养产业群落,形成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推进并购、重组与战略联盟,重视资本运作,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有机整体,有利于降低的经营风险。

并且还可以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发展加工贸易,减少进入国外市场的学习成本,并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提高竞争力。

(3)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也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曾是它们的支柱产业。

参照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发展历程,在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劳动密集型产业都是其经济总量的重要来源。

到80年代后期,当它们的国民素质、受教育的水平提高后,它们才开始向高科技工业转型。

此时它们已具备了相当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如1998年我国的台湾每一万人口中有大、中专毕业生1010人,韩国1998年每一万人口中大、中专毕业生就有1273人。

在尚无人力资本条
件时,大力发展高科技工业去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造成经济倒退,前后失据。

新加坡1985年就因采取这样的行政手段,赶走劳动密集产业,曾使经济一度受挫。

2、克服廉价劳动力的比较劣势,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取决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取决于经济运行的质量,取决于国民福利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要把强大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本,不仅要在数量上进行控制,坚持“计划生育”国策不动摇,更重要的是要在质量上改善,推行“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才能提高劳动力的边际产出,改善劳动力的收入状况。

目前,我国的国民素质和受教育程度依然较低,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低于发展我国家平均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相关的诚信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法制意识仍较淡薄,道德风险、违约风险极大地影响了的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才能使经济的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2)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下岗职工和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失业保险,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通过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更新农业生产技术,走集约化经营道路,确保农民增收,维护社会稳定和改革发展大局,最终提高国民福利,扩大内需,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

3、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
当我们把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区别开来,把劳动力资源视为非技术性简单劳动和技术性复杂劳动的总和加以考察时就不难发现,我国其实是一个高技能劳动力资源相当贫乏的国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我国教育投入增长幅度较快,但总体投入水平低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教育发展的滞后性对经济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大量吸收外资金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的缺口,带动了先进技术设备的引进,但我国反映技术进步的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却未能相应提高,仅为28. 7% ,低于韩国的% ,日本的55. 2% ,美国的47. 8% ,德国的55%。

它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我国家35%左右的平均水平。

随着现代生产对知识和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使用复杂生产资料的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最重要的“无形资本”,对未来经济增长的功效和约束将愈加突出。

事实证明,在以产业结构高度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竞争中,任何国家都不拥有知识方面的“自然的”优势或劣势,物质资本存量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制肘,“人为的”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源质量最终决定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因此,我们必须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教育,加大人力资本投资,重
点普及义务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努力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教育水平。

只有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力资源优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化,我国才有可能在未来的知识经济竞争中争得有利的国际分工地位,获得更大的比较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薛敬孝,国际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杨大楷,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
洪银兴.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J]. 经济研究, 1997, (6).
李敏,郭曼,贸易增长的“贫困化”陷阱和比较优势的悖论[J]. 经济体制改革,20XX, (1).
陈俊,从国际比较看我国劳动力价格水平的优势及趋势[J],中国经贸导刊,20XX,(8).
蔡的贵,反思基于廉价劳动力的“中国制造”[J],经济问题,20XX,(1)
林林,周觉,林豆豆,我国贸易战略选择与“贫困化增长”[J],国际贸易问题,20XX,(6)
赵兰香,林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比较优势开发[J],科学学研究,20XX,(3)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XX(11)、20XX(5)、20XX(6)、20XX(8)
论文在线 :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