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边城》之美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之美

一、沈从文及《边城》简介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一个具有浓厚传奇色彩的中国著名作家,一生都坚持着“美即生命”的信仰,沈从文本人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他的主要文学贡献是用小说、散文建造起他特异的“湘西世界”,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为我们展现了湘西世界最原始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是其最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件极为别致的也非常之了不起的艺术品,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以及“田园诗的杰作”。

《边城》沈从文写于1934年,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写了一个情节极为简单却又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是一个“善”的不凑巧,平实的“善”的悲剧,其实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描写爱情的曲折过程和人事纠葛,而是力图围绕这个三角恋爱故事,讴歌赞美边城人民的朴素正直、善良忠诚的人性美以及人情爱,展现一种自在自为的人生形式,借以寄托美与爱,重塑民族性格的一个审美理想。

小说描绘了水边船上所见到的风景、人情,是一幅诗情浓郁的湘西风情画,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的抒情乡土小说。是沈从文描写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小说中最优秀的代表作,是一曲细致悠婉的乡村牧歌。被誉为“现代文学史上最纯净的一个小说文本”,“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说中的顶峰之作”!

二、风景美

(一)美丽的自然风光

在《边城》里作者使用大段的文字描绘了湘西茶峒的美好风光,深情的讲述了那山、那水和那人。

“茶峒地方凭山依水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而去。临水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蓬船。”只是非常简单的两句话就抓住了山水的灵性,以水作为背景,勾勒出了小镇的布局,城墙让茶峒人民远离社会的纷争,保持着真善美;依水让湘西茶峒的人民有着水一样活泼有活力而又真性情。也就是这条清澈能够见底的河流,哺育了几千茶峒的民众,在这毫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中,“他们靠山吃山,依水吃水,凭一把力气一点智慧在山里出没水里浮沉”,“人人古道热肠,勇敢上进,敬神守法”。让水的色泽浸润到文字中去,将故事置于一种翠色的基色下,具有清新、柔和的美境。

在那里,吊脚楼本身就是一个美丽风光,有着“南方最古老建筑之称”的吊脚楼竖立在水边,弯弯的屋檐勾向天空,木石的构造与周围的环境完美的融为一体,似乎就是在昭显一种原始力量和智慧。家家户户门口晾晒着衣服,屋檐下挂着各种腊肉或干货,屋角堆着垛垛柴火。妇女们在不远处的水边做事边闲聊,孩子们或围着母亲打转或三五成群的打闹,男子们则在水中卖弄着一身力气。这明明就是一幅轻轻淡淡的山水画,包含了太多人们对自由安详生活的向往,在这里永远没有纷争,没有忧愁,人民自给自足、怡然

自得。

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如画让人如入梦境,无不给人美的享受。

(二)独具特色的湘西风情

在小说中独特的湘西风情也是让人着迷的地方:端午节在小溪中追鸭子的乐趣;中秋节小河边闪烁的狮子龙灯;就连提亲也有“马路”“车路”之分,这些都让读者睁着大眼睛幻想着那里。

端午节是茶峒最热闹的日子之一,划龙船、放胜利的鞭炮、赛龙舟、追鸭子比赛,活动一直进行到天黑才会结束。节日气氛浓厚,玩法繁多,多少年都是如此。与现代人快节奏生活方式相比,茶峒生活似乎带着些笨笨的传统,但也正是因为茶峒人对年节的重视,使得人们憧憬那里热闹的氛围,体会独特的风俗人情。

关于丧葬嫁娶的风俗方面,更是让人深入了解也更加喜爱这片地方。老船夫去世,老道士绕着棺木边走边哼唱抚慰亡灵。儿女的婚嫁自由,而是任由孩子们自由的选择唱情歌或是上门提亲。这些都与现代生活方式不同,正是这份几千年来没有改变的方式,让人深深的着迷。

三、人性美

读了沈从文的《边城》,最震撼人心的就是作品中所展现的人性美。这种力量使人对“爱”和“美”的人性更加珍惜,也更加向往。在《边城》中,作者赋予他笔下的所有人以一种淳厚、质朴的人性。(一)翠翠——全书之魂之美

文中的翠翠是人性美的化身和表达,是一个迷人的形象,是全书之魂。。边城的温柔美丽造就了这个湘西少女美丽﹑纯真﹑热情﹑淳朴,她无忧无虑的过着勤俭,宁静的生活。她的善良的人性美,书中描述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人又那么乖,如山头的黄麊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为疲惫的旅人送上一杯凉茶,从不收过渡者的赏钱,与外公在这清澈的溪水边相依为命。一句“我要你”的呼喊,是她无助的求援,是她内心孤寂的呐喊,是她对家的温暖的渴望。在面对了自己感情的变化和爱人的离去,亲人的逝去等一系列苦难后仍抱着希望等待,作者通过她对爱情和生活的态度,描绘出人世间最纯洁美好的感情,讴歌了爱和美。爱情的残缺美,翠翠对爱情的向往和无奈的命运是作者对人生的思索和对湘西现实的思考。

(二)天保兄弟——有情有义之美

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兄弟身上。作者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甚至头脑里没有这些概念。他们慎重选择爱人,但在自己的幸福与别人发生矛盾时,又能忍痛割爱,成人之美。正如小说所写:弟弟一开口,哥哥却因为明知不是敌手,更不能开

口了。他们没有因为自己的幸福而不和,成为敌人。他们没有因为“爱”而去伤害自己的手足兄弟,他们不忍心伤害,也决不会去伤害对方的。爱情本身有排他性,按茶峒的习俗也是不兴情人奉让的,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作者所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兄弟俩的互相成全,是他们善良、敦厚的性格所致,也是他们至善、至纯的人性选择,展现了湘西人性的本真。在他们朴素的心灵上,兄弟手足之情远在自己的幸福之上。这兄弟俩的情感是多么淳朴而真挚。湘西是一块净土,是沈从文的理想的人生情态。湘西边民远远胜过当时上流社会的绅士阶级,这也是沈从文先生引以为豪的湘西淳朴无邪的人性。

(三)老船夫对女儿、对孙女——舐犊情深之美

老船夫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善良、勤劳、朴实、憨厚、忠于职守、克尽本分。“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若干人”“年纪虽大,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便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生活虽然清贫,但却从不贪心;乐善好施,却从不索取,“凡事求个心安理得”。终生为别人服务,却不图别人的一丝报答。对于自己的女儿和外孙女,他痛爱有加,把自己的整个身心都给了她们。十七年前,当无助女儿最需要帮助理解的时候,老船夫敞开了自己那博大的胸怀,让女儿深切体会到了父亲对自己深沉的爱。当他的独生女背着自己与驻防的一名绿营兵恋爱,有了小孩子后,他“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情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地过下去”。后来,士兵死于暴病,女儿为之殉情,他又毫不犹豫地负起了抚养外孙女的责任。小说虽然对这深沉的父女情着墨不多,但这骨肉情却也深深震撼着每一位读者。在这里,没有世俗的偏见,没有虚伪的“仁义道德”,只有最原始的发自本真的生命力,只有那最真的骨肉深情。老船夫对女儿的宽容,女儿对父亲的感激愧疚,这都是发自人物心底的真诚。在湘西这块尚未开化的土地上,这种近乎原始的人性被淋漓的表现出来。这是沈从文所致力构建的理想化的生命形式,是湘西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曲的人生形式。

亲情让老船工为了孙女的幸福生活可以付出自己的一切。天黑了,翠翠坐在悬崖上,心中觉得很悲伤,一只莹火虫尾上闪着蓝光,很迅速地一飞而过。翠翠锐声叫道:“爷爷,为什么不上来?我要你!”船上的祖父听到这种带着娇,有点儿埋怨的声音,一面粗声粗气地答道:“翠翠,我就来,我就来!”一面心中却自言自语:“爷爷不在了,你将怎么样?”在清冷的碧溪嘴,白塔,渡船,黄狗,祖孙俩相依为命。若说是爷爷的慈爱给了翠翠安全感,那么必是翠翠的乖巧、明慧和天真给了风烛残年的爷爷以人生的意义和活下去的勇气。小孙女“奇迹”般地长大了。如今,爷爷的心中也藏了一份心事,老人开始为翠翠的归宿着急了。他一心想着翠翠既是她那可怜的母亲交给他的,翠翠大了,他也应该把翠翠交给一个可靠的人,手续清楚了,他的事才算完结了。当老人得知大老天保喜欢上翠翠时,既惊又喜,盼望着她从此能找一个好人家,开开心心、轻轻松松地过日子。从此他的心事也好有一个了结。老人真心希望能促成这桩亲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