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艺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有效追问的艺术

【摘要】追问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回答,有针对性发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追问,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引领

学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精彩纷呈。那如何才能做到有

效追问?可从出错处引导、粗浅处挖掘、困惑处提示、意外处回应,

让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关键词】追问;错误;困惑;意外;精彩

【中图分类号】g623.33 【文献标识码】a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是一个智慧的“追问者”。所谓追问,是

指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或回答,及时捕捉契机,有针对性地发问。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追问,能进一步激活学生思维,引领学

生更好地与文本对话,让课堂教学向着“青草更青处漫溯”。

一、于出错处引导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在课堂活

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注意力、合作能力、发表的意

见和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都是教学过程中

的生成性资源。”我们应正确看待学生的错误,明确错误产生的原

因,把握合理的纠错时机和掌握正确的纠错方法,使之更有效地为

教学服务。一位老师在教学《蚂蚁他蝈蝈》一文中,让学生读课,

其中有一名学生把“北风刮起来了”读成了“北风吹起来了。”老

师立即把握住了这一教学资源:

师:看看这位同学哪儿读错了?

生:他把“刮”读成了“吹”。

师:是啊!同学们,在这儿能把‘刮’换成‘吹’吗?

生:不能,因为“吹”太温柔了。

师:是啊,“吹”太温柔了,而冬天的风一点儿也不温柔,吹在人的脸上像刀了刮一样,请你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刚才那位读错的学生再次朗读,不仅读得正确,而且重读了这个“刮”字。)在上述案例中,教者以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捕捉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并及时发现这一“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有效地抓住这一生成性资源,适时追问,顺势诱导学生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进一步品味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准确性。

二、于粗浅处挖掘

所谓粗浅处就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停留在表层,此时的教师追问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从而有效避免学生对语言文字感悟的肤浅与平面化,促使学生在思中悟、在悟中得,以此提升思维层次和对语言文字理解的深度。

例如在《生命的林子》一课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生命的林子到底指什么?”学生很容易从文中找出了这样一段话:“方丈又带玄奘到那片郁郁葱葱的林子中去。林子遮天蔽日,棵棵松树秀颀、挺拔。”显然,这样的答案比较粗浅,缺乏思维的深度,于是教师继续追问:“这生命的林子在文中仅仅指那一片遮天蔽日的树林吗?”在教师的追问下,学生又找出了文中的这样两

段话:“法门寺是个香火鼎盛的名寺,每天晨钟暮鼓,香客如流”“法门寺是个名满天下的名寺,水深龙多……”此时教师继续挖掘:“是的……那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生命的林子’吗?”此时,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答案也是精彩纷呈:“我们的班集体”、“我们的学校”、“我们所在的社会”……

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不难发现,通过教师的“追问”,学生的思维与认识经历了一个由粗浅向纵深处发展的过程,从而达到了对语言文字、对课文内容的深度理解。

三、于困惑处提示

所谓困惑处,是指学生由于不明白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的含义或觉得教师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难以作答。以下是《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谁知道“厄运”是什么意思?(无人举手)师:我们上体育课时,摔了一跤,擦破了一点皮,能叫厄运吗?(不少学生摇头)师:是啊,这不能称之为厄运。那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事才叫厄运?生:出了车祸,造成残疾。生:得了重病……师:是啊,像这些人生中所遇到的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厄运”。类似这样冷场的现象,在我们的教学中随时可见。对于“厄运”一词的理解,学生感到困惑。此时,教师需要借助追问为学生理解设个坡度,来帮助其开启新的思维方向,引领学生在追问中思索,在追问中感悟,在追问中发现。

四、于意外处回应

叶澜老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的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然而一些教师仅仅把它看成教学过程中的“节外生枝”,对之或是熟视无睹,或是草率了断,无形中泯灭了学生的智慧灵感。因此,对学生的意外回答,教师要给予积极的回应和主动激趣,以睿智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拓展想象空间,让创造的火花灿烂地绽放。以下是《半截蜡烛》一文的一个教学片断:师:现在谁能说说,课文中的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殊的地方,说的时候尽量用上“绝密”“绝妙”这两个词语。

生:伯诺德夫人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她将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了半截蜡烛里。

生:我觉得伯诺德夫人的方法还不够绝妙。

师:为什么?

生:她应该将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这样,可以延长蜡烛的燃烧时间,他们一家三口就不用那么担心了!”

师:是啊,大家再仔细想想看,装有绝密情报的小金属管是藏在半截蜡烛里好还是藏在一整截蜡烛里好呢?请大家再结合课文第

二小节的内容去想想。

生:我想完整的一截蜡烛放在烛台上,而烛台又摆在显眼的地方,可能会引起德国鬼子的注意,而燃烧到一半的蜡烛就不那么显眼了,所以骗过了德军。

生:假如我是德军,在点蜡烛时,看到完整的一截蜡烛必然会上

下看一看,而我看到的却是已燃烧到一半的蜡烛,这是很正常的,我就不会怀疑了。

对于学生提出应将装有绝密情报的金属管藏在整截蜡烛中的说法,教师事先难以预设。面对这一“意外”,教师没有随意处理,而是抓住契机巧妙追问,把课堂上生成的信息加工成阶梯式攀升的问题再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从而演绎了课堂的精彩。

当然,课堂追问,是教师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的体现,它需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有较强地驾驭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学会倾听,做学生忠实的听众,敏锐地发现、捕捉生成信息,将“意外”甚至“错误”变成新的教学资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思路和文本的需要,开发创生新的问题,以智慧开启智慧,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责任编辑:龙大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