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中的光线及其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线的投射方向与被摄者的造型关系极大。所谓光源投射方面,就是指照明光线从哪一个方向投向被摄者。这里有一点要强调说明:在摄影上当我们给来自不同投射方向的光线下定义时,应以照相机拍摄的方向(亦即照相机镜头光轴的方向)为论述的基准,而不应以被摄者的面向为准。
比如,“顺光是来自照相机背后的光线”,而不应该说成是“顺光是来自被摄者正面的光线。这虽然是个并不复杂又不难理解的问题,可是,在不少的摄影书籍上,包括国外出版的书籍,却常常出现上述错误提法,读者应明辨。人像摄影所使用的照明光线,无论是照相室人像、室内现场人像还是户外人橡、如果从光源的投射方向上分类,有以下几种:
(1)顺光从照相机背后投向被摄者,与照相机镜头光轴形成大约0—5度夹角的照明光线叫做顺光。顺光照明的特点是被摄者面部及身上绝大部分都直接受光,阴影面积不大,被摄者的影调比较明朗。采用这种照明方法,被摄者面部及身体的立体感主要不是靠照明光线和明暗反差形成,而是靠被摄者自身的起伏表现出来。顺光照明的例子可以看出,被摄者面部和手臂的立体感主要依靠它们本身的起伏造成的影调上的明暗变化细腻地表现出来。与其它照明光线相比较,采用顺光照明时,由于被摄看的阴影面积较小,所以,立体感较弱。
(2)前侧光从照相机后方一侧(左侧或右侧)大约与镜头光轴构成30—60度夹角的方向投向被摄者的照明光线叫做前侧光。它的特色是被摄者的面部和身上大部分受光,产生的亮面大,形成较明亮的影调;被摄者的小部分不受光而产生阴影,表现出被摄者的明暗分布和立体形态。这种采光方法的特点是被摄人像(包括室内室外)常用的一种光线。可以看出,被摄者的面部约有三分之二的部位直接受光,形成亮面;阴影面虽有,但与小部分。手臂的立体感也比较好。这样,既保留了比较明快的影调,又展现了被摄者的立体形态。
(3)侧光来自照相机一侧(左侧或右侧)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90度夹角的照明光线叫做侧光。它的照明特点是被摄者的面和身体—半受光,而另一半处在阴影中,面部和身体部位的立体感最强,有利于表现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起伏状态。由于侧光照明使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阴影面积增大,整个画面的影调不象顺光和前测光那样明快,但调子并不沉重。阳光从照相机一侧约90度的位置投向被摄者,人物一半受光,一半处在阴影中,立体形态表现得较好、影调也不亮不暗、阴暗参半。这时、由于被摄者阴影面逐渐加大,因此对阴影面调子和深浅应严格注意。如果阳光不太强烈,阴影的调子不太深可以不必调整阴影的亮度直接拍摄。假若阳光过强,阴影太重,就需要用反光板、电子闪光灯或其它反光手段将阴影的亮度略加提高,达到适当的深浅。没有利用任何辅助反光,使被摄者的面部阴影显得比较深暗。
(4)侧逆光来自照相机的斜前方(左前方或右前方),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120—150夹角的照明光线叫做侧逆光。采用侧逆光照明,被摄者面部和身体的受光面只占小部分,阴影面占大部分,所以影调显得比较探重。采用这种照明方法,被摄者的立体感比顺光照明好一些,但影像中阴影覆盖的部分立体感仍然较弱。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对人物阴影面影调的控制和调整尤为重要。
一般说来,阴影面曝光不宜过少,以免影调太深太重。而且还常常需要使用反光板、电子闪光灯等辅助照明灯具适当提高阴影面的亮度,修饰阴影面的立体层次。阳光来自被摄者侧后方但是又用反光板将光线反射到被摄者股上、手臂上这些背光的阴影部分,改善阴影部分的立体感。如果没有这种辅助照明的光线,阴影面便不会如此生动。
(5)逆光逆光是来自照相机迎面,与镜头光轴构成大约170-180度夹角的光线。它的照明特点是被摄者绝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影调显得比较沉重,阴影面的立体感也较弱。在大部分情况下、用逆光拍摄人像需要利用辅助照明手段对被摄者的阴影面进行修饰,或通过额外增加曝光量保留被摄者阴影面的层次。采用逆光照明,有时可以在人物的头发上、肩上(有时也在脸上)形成明亮的光斑和轮廓,而被摄者面部处在阴影中。采用这种光线拍摄,最好是选用暗调子的环境作人物的肯景,以衬托出被摄者明亮的轮廓,并把人物从环境中烘托出来。
对于光线投射方向的选择,照相室人像、室内特定环境人像与户外人像各有不同的处理方法。照相室人像可以通过摄影者任意选择灯光的位置达到照明方向的变化而被摄者的面向一般并不需要为适应投射光的方向而变。室内特定环境人像则不然,由于室内窗子的方向是固定的,如果要求照明方向的变化,只能依靠变动被摄者的面向来解决(如果在室内特定环境中用灯光照明另当别论)。至于户外人像,照明方向的变化既可通过选择阳光投射的方向调整,又可借助被摄者转动面部朝向以形成所期望的光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