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大蒜出口贸易现状研究*
◎吕玉花张留伟
摘要:大蒜是中国重要的出口农产品之一。
本文通过对历年来大蒜出口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我国近十年来大蒜出口贸易发展的现状及整体趋势,并提出促进出口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国大蒜大蒜出口现状研究
一、中国大蒜出口贸易现状
中国是大蒜种植、加工、生产、出口的主要国家之一,
大蒜出口占中国经济作物出口很大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大蒜
出口一直保持着向上持续性增长的态势。
1、中国大蒜出口数量及金额
中国作为世界大蒜出口的主要国家,十年来是持续增长
的,年平均增幅25%左右,2002年出口数量首次突破100万
吨,并在其后的8年内保持100万吨以上的年出口量。
出口
大蒜金额同样也有年平均32%的增长速度。
中国大蒜出口的
主要类别以保鲜大蒜和冷藏大蒜为主,其出口数量常年占到
中国大蒜出口数量的90%。
从出口单价上看,大蒜出口价格从1999年以来,整体趋势是上升的,1999-2003年这五年大蒜平均出口单价为337.40美元/吨,2005-2009年五年大蒜平均出口单价为563.09美元/吨,涨幅66.89%。
出口大蒜单价波动十分明显,近十年的单价标准差为137.61,大幅的波动明显不利于中国出口大蒜产业的发展。
2、中国大蒜出口国别和地区
中国大蒜主要出口地区集中在亚洲,近六年平均出口量958,078.70吨,占中国总出口量的65%,在亚洲范围内出口量最多的地区是东盟,近六年平均进口量644953.30吨,占中国总出口量的44%。
这主要是由于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所致。
中国大蒜主要出口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美国、巴西、日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荷兰,其中出口到印度尼西亚的大蒜近六年平均出口量为329670.42吨,占到我国出口大蒜总量的22%。
3、中国大蒜出口商品结构
2004-2009年中国以保鲜大蒜的出口为主,保鲜大蒜的出口数量占全部大蒜出口的90%左右,出口金额占总出口金额的9%左右;居第二位的是干燥大蒜,占全部数量的9%左右,出口金额占到总金额的19%左右。
其他醋腌大蒜、冷冻大蒜和盐水大蒜出口数量只占1%左右。
4、中国大蒜主要出口省份
长期以来中国大蒜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广东、广西、福建、新疆这七省份,2008年七省份总共出口1,504,267.70吨,占到中国总出口量的89%;2009年七省份总共出口1,616,874.10吨,占全国出口量的92%。
其中以山东的出口量为最多,近六年一直保持在886782.45吨,其出口量占到中国大蒜出口量的60%左右。
5、中国大蒜出口市场主体
中国出口大蒜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2008年私营企业出口1231873.00吨,占总出口的61%,2009年私营企业出口1276489.90吨,占总出口的61%。
同时我国私营企业出口规模逐年扩大,从2004年的占总大蒜出口的41%上涨到2009年的占大蒜总出口的61%,短短6年间上涨了20%。
另一方面很明显的是,国有企业的出口呈现出下降趋势,2004年时国有企业出口依然能占到16%,而到了2009年国有企业出口只占到大蒜出口的4%。
对于外商投资企业,六年间大蒜出口没有明显变化,一直保持在17%左右。
二、中国大蒜出口状况分析
1、出口单价波动较大
从2002年以来,中国大蒜出口总量大幅增加,从2002年出口103万吨,一直增加到2009年的158万吨。
中国大蒜出口价格也在持续上升,从2003年的304美元/吨,涨到
※本文选自河南省科技厅基础研究课题成果,项目号102300410019本文选自河南省工业大学校科研基金成果,项目号
09XSK00892
--
2009年674美元/吨。
这主要是由于2002年以前,原外经贸部对大蒜出口一直采取配额管理方式,并对出口经营资格有所限制。
入世后,为了适应新的外贸形势,缓解产销矛盾,从2002年起大蒜出口实行一般许可证管理,放宽了经营资格。
使得大蒜出口私营企业快速发展,从2004年出口总量只占42%,发展到2009年私营企业出口量占总量的61%,另一方面,中国大蒜产量、价格的波动明显,虽然放宽出口限制,但素有“白老虎”之称的大蒜,价格波动仍然很明显。
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无论是出口总金额、出口总数量,还是国内大蒜种植面积,都是持续增长的,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大蒜单价却忽高忽低,波动较大。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首先是大蒜种植生产的“大小年”现象,其次是贸易商、经纪人对市场的错误分析,二者共同作用,使得大蒜生产长期以来在总产量和出口量增长的前提下,价格呈现出明显波动。
2、大蒜出口市场集中
中国出口大蒜中60%以上的大蒜出口到亚洲,22%的中国出口大蒜出口到印度尼西亚,出口市场的集中使得中国受进口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因素影响明显。
印度尼西亚于2008年4月26日生效的《印度尼西亚以新鲜球茎形式进口活植物产品的植物检疫要求和措施》中直接要求出口国检验检疫部门在出口单证上注明“本地区不存在此病虫害,或存在此病虫害但已经过熏蒸处理。
”泰国根据WTO农业协议,对大蒜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同时还根据其C IF的进口价格,征收三种间接税。
泰国政治局势不稳,也严重影响到中国出口泰国的大蒜数量。
2000年中韩之间发生贸易摩擦,韩国宣布将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大蒜关税由30%调高至315%。
对于其他地区出口,中国大蒜同样遇到了不小阻力。
欧洲对大蒜进口实行配额管制,配额内进口关税9.6%;1996年加拿大队中国大蒜实行反倾销措施,反倾销税率为70%,该项措施到2007年到期后终止。
3、大蒜出口产地集中
中国大蒜虽然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但出口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其中山东大蒜出口占到了中国大蒜出口的60%左右。
我国大蒜市场集中,大蒜生产交易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这有利于在生产组织上实行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商业化,促进产业化程度较高的打算经销商的产生,更有利于中国出口大蒜产业迎接日趋激烈的国家竞争。
但是,出口省份的高度集中,容易引起国外对中国大蒜倾销的质疑,使得大蒜出口在倾销问题上屡屡受挫。
4、大蒜出口市场主体单一
中国大蒜出口商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2004年私营企业出口大蒜占中国总出口的40%,2009年私营企业出口大蒜占总出口大蒜的60%。
这反映了中国大蒜市场发展迅速,私营企业不断壮大,逐步代替国有企业成为市场的主导。
这在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大蒜出口市场生机勃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大蒜市场缺乏管理、竞争混乱的不足,长期以来存在低价竞销的现象,这也是造成我国大蒜出口数量持续增长,但出口价格波动严重的原因之一。
三、提升中国大蒜出口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1、从市场主体入手,积极稳定大蒜出口单价
稳定大蒜价格,应从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着手。
中国大蒜市场主体已逐步从国营企业为主,过渡到以私营企业为主,这使得中国大蒜市场向着自由竞争市场发展,企业的竞争力得到充分发挥,但同时也曝露出企业在市场操作过程中的滞后性、盲目性等缺点,私营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所作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经济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对于大蒜产业产生外部不经济,不利于市场的合理发展,因此需要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建立大蒜企业家协会,通过会员制度团结各个大蒜经营企业;通过大蒜企业家协会,积极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发布工作,尽一切可能使市场信息透明化;通过大蒜企业家协会,建立企业评级制度,对企业在经营当中的不良行为进行记录,并向有关政府部门积极举报。
2、积极引导蒜农种蒜卖蒜,避免大蒜“大小年”情况
对于蒜农种植大蒜,各地方政府应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根据大蒜市场供需关系积极引导蒜农种植大蒜。
这就要求各地方政府不仅应积极加强农资市场调节,引导蒜农学习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应积极调节蒜农种植面积,避免大蒜生产“大小年”的出现,同时也应对大蒜销售作出预测与提示,积极做好大蒜内贸与外贸和谐发展,在保证内贸满足的前提下,做好大蒜外贸销售,增加蒜农收入。
3、积极推行电子商务,分散大蒜出口产地
中国大蒜出口销售已形成以各个主要集散地为中心,“农田/工厂—集散地—港口—国外”的销售模式,例如山东金乡、河南中牟等,既是大蒜主要产地也是大蒜主要交易场所,其他省份的大蒜也多运往集散地进行交易。
这种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中国大蒜产业在大蒜产地形成产业化集群,降低大蒜交易成本,提高大蒜交易效率。
另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一些燃油、电力的价格上涨,使得将大蒜从农田或者工厂运到各个集散地,再由各个集散地运到港口的运输成本成为大蒜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积极推行大蒜电子交易,建立大蒜电子交易平台,降低大蒜运输成本和贮藏成本,争取做到大蒜交易无纸化,蒜农在农田旁,蒜商在大蒜出工厂前就已经找好买家。
4、积极做好反倾销应对,大蒜出口市场倾销调查
首先,要加强政府间沟通与交流,要让世界各国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大蒜。
其次,应以大蒜协会为主体,建立大蒜预警机制,积极做好市场预测,地区出口量上限预测,规范出口市场秩序。
第三,提高自身产品质量,拓展不同种类不同级别的大蒜产品,避免单一出口。
参考文献:
[1]2009年中国农产品出口分析报告[E].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2009:27—31.
[2]中国出口月度统计报告[E].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
[3]牛怀国,王树利,郭静.我国大蒜出口现状和对策[J].济南:中国果菜,2004(4):30.
[4]苏钦东.大蒜生产与出口状况分析及展望[J].太原:农产品加工,2008(3):53—55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河南郑州450000
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