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12-000-03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访问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分析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理论联系大学体育改革需要和体育教学改革发展趋势,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我院具有其实行现实意义和具备场地器材、师资、经费等方面的可行性。
关键词体育俱乐部模式必要性可行性
俱乐部教学是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自主选择项目,教学指导思想以注重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提升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为主,教学主题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使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自己选择、自主练习、自我评价,最终可以掌握一至二项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运动项目的一种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在当前高校逐年扩招的背景下,特别是在诸多高校都面临着学生数目增加和运动场地器材不足的这一共同矛盾时,对高校公共体育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选择。
体育俱乐部以俱乐部的形式进行体育课教学,设立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不受班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的限制,形式多种多样。
体育俱乐部教学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中偏重竞技技能和技术的教育,而轻视对学生身心健康锻
炼的缺点。
本文对我院开设体育俱乐部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旨在为我院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提高参考。
一、现阶段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较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模式和思想层出不穷。
按照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来划分大多数学校所采用体育课程运行主要有规定内容模式、选修课程模式和体育俱乐部模式三种。
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教学形式呈现多样化,归纳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学生自主选课后组成教学班,教师按学年或学期组织教学,例如新生第一学期,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内容,通过亲身尝试参与活动,最终确定自己1-2项兴趣课程,为下学期选择课程作好准备,第一学年末通过填报志愿(2-3个志愿)选择第二学年或第三学期的学习课程,可重复选项,为高年级坚持体育活动和走上社会形成“终身体育”创造条件。
二是学生自由参与体育俱乐部活动,由教师考勤和辅导;三是教师固定时间、固定地点上课,学生自由选择上课内容。
新的教学模式超越了系别、班级界限,以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根据不同身心发展水平,技能水平分班。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引入高校时间短暂,但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推行俱乐部模式,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与大学生对体育课程教学的需要相一致,是高校体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一)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1.新时期大学体育改革的需要
当前“素质教育”与“健康第一”被确立为新世纪和新时期高校发展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1999年6月国务院提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的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
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编制,重新组合上课”。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提出:“体育课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调动学生参与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有效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7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暂行办法》、2009年重庆市教委《关于印发〈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结合我院实际,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近年来党中央、教育部、重庆市教委和学院十分重视大学体育教育,鼓励大学体育改革与时俱进,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全
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指导纲要》、《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的精神指示,是新时期大学体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教
学要求。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上更加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不是传统的只注重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优劣。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符合终身体育的培养要求终身体育越来越
受重视,成为体育教学培养的终极目标,终身体育是从终身教育中引申出来的。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强调使学生掌握会健身、会休息、会玩乐的技能,培养和加深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意识,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作好准备。
体育俱乐部有利于实现体育功能的多样性,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现代体育功能向娱乐、竞技、心理等多元化方向发展。
体育俱乐部的建立能够满足学生不同的需要,使大学生受到健身、健康、竞技、生活、娱乐等全方位的体育教育。
体育俱乐部中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项目,促进学生运动兴趣、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二)我院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可行性
1.师资队伍,场地器材
体育教师是体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完成体育教学任
务的关键。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和学生直接交往,他们是学生的表率和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业务素质和行为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而深刻的。
这些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且对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以及能否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
我院体育教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和西南大学,有着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有着扎实的基本技能,并且专项技术突出,由表1看出,我院体育教师的专项分布均匀,满足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需要。
同时,在必要时某些俱乐部可以聘请重庆市体校的教练或者社会各种体育培训班和俱乐部的人员担任教练员或顾问,解决特殊情况下某方面师资不足的问题。
组建体育俱乐部必须要有与训练、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相适应的场地、器材。
首先,校内方面,学校体育运动和训练场、设施基本能满足田径、篮球、羽毛球、足球、乒乓球、网球、跆拳道、轮滑等项目的教学和训练需要;其次,校外方面,作为山区的重庆市,自然资源丰富,南山校区附近山地较多,能够容易找到新兴体育项目,如定向运动等俱乐部的教学场地。
众多场馆设施,基本能保证开展体育俱乐部所需的场馆设施,这为开展体育俱乐部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2.院系支持,保证延续
目前,我校体育教学本科实行两年制教学,即在一、二年级进行体育教学,三、四年级则是放任自流;专科实行一年半制教学,在
一、二年级上学期进行体育教学,之后放任自流。
据调查,业余时间自觉自愿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只占1/6左右,其他人大多把时间花费在睡觉、谈恋爱、看电影、上网玩游戏等活动中,这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不利。
同时,公共体育课程安排按照规定内容授课,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
院系支持和鼓励成立单项体育俱乐部,可将这部分学生吸引并组织起来,使之在体育竞赛,训练中得到身体锻炼,提高技术水平,并培养其体育兴趣爱好。
例如通识教育部领导下的健美操俱乐部、武术俱乐部和篮球俱乐部以及正在组建的轮滑俱乐部在学院都很
好的发挥了体育组织的功能,为全院公共体育课程建立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提供参考。
3.以生为本,改革动力
学生是受教育者,并不需要被迫接受体育教育,学生们需要充分认识体育运动对自身的成长带来的好处,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身体素质出发,自觉自主的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不再认为体育课为了获得学分,而是让体育运动成为终身的伙伴,并能让一到两项运动成为自己的特长,并将其长期进行下去。
在体育俱乐部中,不仅学习运动项目,还需学习如何与他人互协互助,领悟团队精神和体育精神,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本质的提高,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需要学校开展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据调查分析,学生期待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开展,在今后的俱乐部项目设置上需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
4.市场需要,互利共赢
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彼此之间都有各自所需要的资源,社会体育走入校园、学校体育投入社会才能使两方面的场地设施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达到优化的配置和有效的利用,大学生体育俱乐部与体育团体、企事业体育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组织参加体育活动,使高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积极融合彼此促进。
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由企事业单位与学校共同组建体育俱乐部,打破传统的固有模式,以适应各自的发展。
例如:重庆体育局群众体育处、重庆市轮滑协会和我院通识教育部进行的轮滑项目的合作。
三、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1.体育俱乐部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
体育俱乐部是在学院领导下的教学性组织,由通识教育部负责管理的机构,协调配合学院相关部门的教学安排和活动组织。
体育俱乐部的组织机构成员均由学生组成,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既加强学生对体育俱乐部的管理和实践能力,又便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开展各项体育活动,体现的是真正的“群众性”。
2.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俱乐部教学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浓厚的体育兴趣和强烈的体育意识,同时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是以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习惯和能力为主的教学方式,它把学校体育与社会体
育有效地衔接起来,使体育向终身化方向发展。
3.体育俱乐部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学生个性。
学院开设不同运动项目的体育俱乐部,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长以及学生个性培养都有很大帮助。
丰富学生校园文化活动,同时提高高校竞技体育水平,从而有利于形成有较高层次的、多元的校园文化氛围,顺应时代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社会发展要求,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二)建议
1.健全管理体制。
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俱乐部的相关组织机构,俱乐部管理实行责任制,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建立体育俱乐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进俱乐部良性运转。
2.建立俱乐部课程选课机制。
有计划地安排选课是保证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前提,为了保证绝大部分学生满足自己的志愿,编制《体育俱乐部课程选课指南》,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程设置、授课时间、上课地点、教学内容、考核办法、任课教师等详细资料。
另外,选课前要进行教学调研,让每个学生填写志愿,体育部根据学生的志愿,统筹规划,提出每一门课程的计划人数。
3.教师角色依然重要,在思想上,需要高度重视俱乐部教学模式,更新教学观念,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勇于探索和创新。
在专业技术上,教师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参加师资培训,能够一专多能,兼顾多个运动项目,有一门主项和一门以上的辅项。
具有创
新意识和多项运动技能的年轻教师应多被引进,充实和改善教师的年龄、知识、专业和职称结构,以适应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张强.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7(3).
[2] 周威,周爱光,李敏卿.对高校公共体育课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
[3] 张健飞,刘敏.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8.9(2).
[4] 王寒西.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校开展健美操运动可行性研究[j].体育教育观察.2011(4):181.
[5] 何建东,骆秉全.我国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10):81-85.
[6] 孙宇航.高校俱乐部式体育教学模式的优越性[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0.26(5):115-116.
[7] 陈鑫林.对我院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2009(7):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