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浅析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作曲技巧

摘要: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是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贝多芬一起并称为“维也纳三杰”。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他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都写出了非常优秀的、超过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便是其中的一首经典之作。《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在作曲风格、作曲作技法及音乐表现等方面为后期的双钢琴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对这部作品的作曲技巧进行分析,对我们了解、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是十分必要且具有价值的。本文主要从曲式结构、和声应用和调式调性等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作曲技巧

引言 (3)

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简介 (3)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4)

(一)曲式结构图式 (4)

(二)音乐分析 (5)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分析 (7)

(一)曲式结构图式 (7)

(二)音乐分析 (8)

三、《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11)

(一)曲式结构图式 (11)

(二)音乐分析 (12)

结论 (18)

参考文献: (18)

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诞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从三岁开始就显露出了非凡的音乐天赋。在莫扎特八岁时,他就不仅能够熟练地演奏钢琴、管风琴和小提琴,而且他的作曲知识已经相当于一个长年从事创作的成人。及至1782年,莫扎特的创作技巧和音乐表现力在维也纳已所向无敌。

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莫扎特对欧洲音乐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其短短的一生中他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并且无论在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以及娱乐性的器乐曲等领域他都写出了超过自己前辈和其他同一时代作曲家的重要作品。他的创作手法新颖,旋律质朴优美,织体干净细致,配器注重音色效果,发挥了复调音乐的积极作用,对后世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D大调奏鸣曲是莫扎特为双钢琴谱写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也是莫扎特双钢琴作品中流传最广、被演奏次数最多和最优美动人的一首作品,是双钢琴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以其完美的逻辑性、条理性,为双钢琴音乐的发展写下了重要的一笔,它在双钢琴音乐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分析研究它对于帮助了解、学习和演奏这部作品是非常必要的。

一、《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简介

莫扎特那个时期的独奏协奏曲通常是三个乐章。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安排精致,整部作品有一种统一的脉搏跳动感。三个乐章既有速度对比,又有调性对比,整体结构上由简单渐入复杂,层层递进。

第一乐章,抖擞的快板,D大调,4/4拍,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两架钢琴的强力度齐奏开始。主部主题由两个个性鲜明的对比材料构成,经过一串辉煌的连接性经过句之后以属调结束。副部主题承递主部的开放性的属调,具有柔美而抒情的特征。第二钢琴声部呈示后,两架钢琴分别在不同的声部进行摹仿。在第二钢琴无穷动式的音乐进行下,第一钢琴奏出结尾主题,并以开放性的属调—A 大调—辉煌结束。展开部第二钢琴引出第一钢琴新的主题为A大调,齐奏后是一段发展式主题的自由模仿,这部分音乐具有互为对答的特征。再现部的副部主题移到D大调,发展部出现的主题以主调D大调返回以第一钢琴演奏,在双钢琴低

声部八度的强调下而结束。

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奏鸣曲式。第一主题由第一钢琴声部的右手呈示,第二主题承继,通过第一钢琴声部连接于第二钢琴声部的结尾主题结束呈示部。发展部出现由第二钢琴向第一钢琴声部转移的新的主题。再现部主要再现发展部出现的主题,省略了呈示部结尾主题,以优美的尾奏结束。

第三乐章,很快的快板,D大调,无展开的奏鸣曲式。第一钢琴呈示出富有情趣的音乐主题,副部由a小调转到A大调,再现部中主部主题再现,副部主题实现了调性回归,在长长的音群后,主题再次再现,以较长的尾奏作华丽的结束。

下文即根据乐章对此作品的作曲技巧进行分析。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分析

(一)曲式结构图式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的第一乐章为抖擞的快板,D大调,4/4拍,奏鸣曲式。本乐章的图式如下(括号中的字母为调性):

呈示部(1-80)

前奏(l-4) [D]

主部(5-33)

主部主题(5-16)

aabb(2+2+4+4) [D]

连接部(17-33) [D-A]

副部(34-80)

副部主题(34-41)

aa'ab(2+2+2+2) [A]

连接部(42-49)

结束部(50-80)

展开部(81-109) [A-d-D]

再现部(110-194)

前奏(110-113) [D]

主部(114-135)

主部主题(114-127)

aabb(2+2+5+5) [D-G]

连接部(127-135) [G-A」

副部(136-194)[D]

副部主题(136-143)

aa'ab(2+2+2+2) [D]

结束部(144-194) [D]

(二)音乐分析

在本乐章的呈示部中有双钢琴齐奏的4小节强劲有力的引子:

谱例1:第一乐章,第1-4小节

在这个引子中,开宗明义呈示了调性—D大调,并突显出本乐章中乐观、积极向上的音乐基调,在音乐形式上具有协奏曲的管弦乐的齐奏特征。在引子之后,第一钢琴紧接着呈示了亲切、明朗、富有歌唱性的主部主题,主部主题由4个乐节组成,第二乐节是第一乐节的模仿,两个乐节的伴奏具有全体弦乐的低音支持的伴奏风格:

谱例2:第一乐章,第5-8小节

第三、四乐节主要是主属和弦伴奏下音阶的上行:

谱例3:第一乐章,第9-10小节

连接部具有短小、轻盈的音乐特征,形成一股股光怪陆离的音流,音乐结束于A大调。紧接着是副部主题,承接着连接部的A大调调性,音乐具有

亲切温婉的特征,结构为aa'ab:

谱例4:第一乐章,第34-41小节

副部主题的第一小节分别在双钢琴的高、低声部进行重复与发展,最终以A 大调结束于第49小节。最后进入结束部,再次引入新材料,新材料的旋律欢快活泼,节奏富有弹性,为双钢琴宏伟的齐奏进入奠定了基础。

谱例5:第一乐章,第81-85小节

随后,这一主题在第一钢琴以强力度进行重复,再配以积极明快的节奏型,

使旋律线条表现出自由、果敢、刚毅的音乐特征。第94小节主题再一次呈现,第一钢琴以上行四度模进进行对答式的呼应,音乐此起彼伏,最后由弱渐强,在主调属和弦的推动下进入再现部。

再现部仍然以双钢琴的齐奏开始,主部主题是呈示部主部主题的变化重复,连接部的音乐进行中实现了向副部主题的调性推动,副部主题实现了向主调—D 大调的调性回归。

谱例6:第一乐章,第136-143小节

连接部综合了副部主题和结束部主题的材料进行发展形成了具有宏大规模的声响效果,179-181小节双钢琴高声部的震音演奏与低声部结束性材料的八度性主旋律形成强烈的对比,最终在主持续下的音阶、琶音与双音的积极运动中结束了第一乐章。

二、《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分析

(一)曲式结构图式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共117小节,行板,3/4拍子,奏鸣曲式。本乐章的图式如下:

呈示部(l一49)

主部主题(l-12)

aa'bb'(2+2+4+4) [G]

副部(13-49)

副部主题(13-20)

aa'bc(2+2+2+2) [D]

连接部(21-28)

结束部(29-49)

展开部(50-70)

再现部(71-117)

主部(71-82)

主部主题

aa'bb'(2+2+4+4) [G]

副部(83-117)

副部主题(83-90)

aa'bc(2+2+2+2) [G]

连接部(91-95)

结束部(95-117)

(二)音乐分析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是富有歌唱性的行板,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旋律从G大调开始,共有四句,具有自由抒情的音乐特征,而且主题的四句都具有前古典主义时期的装饰性风格,它们都以属音为中心进行设计,形成一种持续的不稳定感,前三句都停留在属音上,第四句通过旋律的八度重复与装饰,使得音乐的线条进一步宽阔和悠长。第二钢琴主要是以半分解的和弦为主部主题伴奏,功能进行主要是I-IV-V-I的和声模式,两架钢琴的低音部具有复调式的和声分解的特征,这一主题最终在第12小节完满结束于主和弦。

谱例7:第二乐章,第1-12小节

主部主题承继主部主题的调性G大调,在音乐形式上具有复调性的音乐织体,其典型特征是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对同一材料进行交替模进、变化和发挥,相互之间达成默契的对话,给人以连绵不断、永不停息的律动感,仿佛作曲家内心世界中有无数的不解与疑惑,结束句以D大调的属和弦终止,具有开放性特征。

谱例8:第二乐章,第13-20小节

由于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在旋律风格上具有相似性,加之在主部主题强拍进入,而副部主题弱拍进行,因此使得音乐连续环环相扣,具有连绵不段的歌唱性。接着,音乐进入连接部,持续5小节的动机音型强调了D大调的属音。

谱例9:第二乐章,21小节

在连接部的结束,音乐终止于D大调,然后上面的音型在第二钢琴的高声部提高八度进行重复,并且加上了装饰音。结束部用副部主题的材料在D大调上进行变形发展,在第45小节完满结束于D大调,形成开放性的终止,最后有3小节的补充。

展开部从第49小节开始,双音式的D大调主题旋律在第二钢琴呈示。这是一个复乐段,在第一乐段第一乐句的前两个乐节中,双音旋律声部柔和而富有动感,伴奏声部以强位休止的八度上行分解与之形成音层对比;第二乐句的旋律强调强拍的地位,形成连绵的线条,伴奏声部的六度双音连接富有推动性,并在第

55一56小节形成开放性的终止:K

46-D

7

-T(五音旋律位置):

谱例10:第二乐章第49一56小节

第二乐段的第一乐句在第一钢琴中右手演奏平行三度,左手低八度重复。第二钢琴左手的伴奏与第一乐段的第一句相同,右手进行内声部的填充,使得音乐的浓度增加;在第二乐句中,第一钢琴右手主旋律的附点节奏与左手低声部复调式和弦分解进行形成对比,第二钢琴右手声部的两小节的属音颤音与左手声部的八度旋律进行形成对比,并在第63-64小节形成完满终止:S-D-T。

接下来的音乐采用主部主题的节奏动机进行展开,为主题的再现进行属准备。两个外声部形成主旋律与低音的伴奏进行,内声部则形成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运动,内声部与外声部共同完成了向再现部的力量积累。再现部主部主题原样再现,副部主题完成了调性回归一G大调。副部主题仍然采用模仿复调与主调相结合的手法,并形成开放性的终止,在以属音为中心的音型中实现了向连接部的过渡:

谱例11:第二乐章,第91小节

在结束部中,开始有复调式的和弦进行,然后谱例11中的音型在第一钢琴的高声部进行重复,其他三个声部是对话式的复调进行。在第106-107小节,音乐仿佛进入了具有华彩性质的段落,第106小节是主调11级的属七和弦的第三转位进行到H级六和弦,第107小节是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第109-110小节

6。最后是在主持续下的结束句,音乐在华丽的音乐织的和声进行是DVII/D-D-K

4

体中结束。

三、《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分析

(一)曲式结构图式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是快板(Auegr。)乐章,D大调,2/4拍,无展开的奏鸣曲式。

与第二乐章抒情委婉的歌唱性旋律相比,整个第三乐章弥漫着热烈欢快的情绪和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息,莫扎特牢牢把握住欢快的音乐基调,将情感渗透至每一个飞舞、跳动的音符,把热情奔放的力量与乐章的宽广的设计两者结合的天衣

无缝。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曲式结构图式如下:

呈示部(1-138)

主部主题(1-16) [D]

连接部(17-41) [D一A]

副部(42-138) [a一A]

展开部(无)

再现部(139一340)

主部主题(139-144) [D]

连接部(144-229) [G一D]

副部(230-340) [d一D]

尾声(341-390) [D]

(二)音乐分析

莫扎特《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第三乐章的主部主题是一个两句体的平行乐段(同头变尾结构),这个乐段中最主要的动机如下例所示:

谱例12:第一乐章1,2小节

由上面的谱例可看出,这个主要动机特点为弱起节拍,重音在主调的属音上。整个第一句就是沿着这个动机进行模仿与发展的,音乐结束于属和弦,第二钢琴

声部主要是起伴奏的作用;第二句开始在高八度的位置重复第一句的开始,在主和弦上结束,音乐在力度上由第一句的弱奏变化为强奏,第二钢琴的高声部在低八度的位置重复主旋律,而两架钢琴的低音声部则分别是柱式和琶音式的分解和弦,音乐强度和浓度都有所增加。

谱例13:第三乐章,第1-16小节

连接部在4小节的分解和弦之后,出现了具有张持有度的舞蹈性的音型。

谱例14:第三乐章,第20-24小节

在一连串的和弦分解与音阶式的华彩进行之后,音乐结束于主调的H级音上,因此具有开放性特征,它是即将出现的副部主题的属和弦,这种过渡显得自然而清新。

副部主题的A部分是弱奏的歌唱性主题,具有平滑、恬静而柔美的感觉,2+2+4的结构,下例是副部主题的片断:

谱例15:第三乐章,第42-57小节

副部主题是主调和声织体,第一句停留在属音上,第二句是第一句在节奏上的模仿,在这一句中,莫扎特使用了他惯用的手法,在第51小节用降E来与第一句的E进行对比,并在末尾试图向平行调—C大调—转调,第三句中主要是运用三个音的动机的模仿手法,节奏变得富有动感,音乐俏皮而富有推动力,在第四句中装饰音的使用更是增添了俏丽的色彩,这一句在第一钢琴的高声部重复了一次,停留在用颤音奏法的属音上,并通过装饰音的过渡,进入到A大调的和弦旋律:

谱例16:第三乐章,第85-92小节

这段旋律具有丰富的和声效果,第二句在力度、音区上与第一句形成对比,在第99-100小节形成了向A大调完满的终止。第100-138小节是充分展示双钢琴协奏、配合的明朗而辉煌的连接段,这一段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模仿,在这一手法下,莫扎特在发展音乐方面形成左右逢源之势,乐思不断地涌动,主调、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充分展示了莫扎特惊人的音乐发展的能力。在第128-136小节,呈示部的主部主题的动机因素再现,这个连接句采用复调式的手法,实现了向再现部的过渡,在第136-138小节不完满的A大调主和弦的出现为再现部的主题呈示作出了很好的铺垫:

谱例17:第三乐章,第136-139小节

再现部的主部主题同呈示部的主部主题在旋律上相同,伴奏的形式与演奏方法略有变化。在副部主题之前有新材料出现:

谱例18:第三乐章,第190-199小节

在分解和弦的伴奏下,两架钢琴均非常细腻地展现各自的主旋律,第一钢琴与第二钢琴平静、完美的“对话式”旋律自然纯净,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这个材料的主要调性为G大调,随后的音乐富有流动性,在一串快速的和弦与音阶跑动之后,在第229小节停留在G大调的11级音上,同时,这个音也是即将再现的副部主题的属音。

副部主题首先从d小调开始:

谱例19:第三乐章,第231-238小节

副部主题的中间有向平行调离调的倾向,在第277小节以颤音的演奏方法暂时停留在d小调的属音上,接下来,音乐回到D大调,再现了副部主题的后半部分:

谱例20:第三乐章,第267-285小节

接下来的音乐在D大调中进行,主要的音乐手法与呈示部中的手法基本相同。

尾声从第330小节开始,在第334小节又一次再现了主部主题的音乐,然后,音乐在充分采用前面音乐发展手法的基础上辉煌地结束了全曲,在结束句中又一次利用了呈示部的主题动机:

谱例22:第三乐章,第385-390小节

结论

纵观莫扎特的这首《D大调双钢琴奏鸣曲》,我们会形成对莫扎特及其作品的最直接的感性认识:首先,莫扎特按照当时奏鸣曲的创作手法与创作模式进行创作,按照三个乐章的结构进行设计,调性布局统一;其次,双钢琴的创作更发挥了两架钢琴的协奏特征,进一步把协奏的方法融入奏鸣曲的创作之中;再次,在形成对比性的音乐思维中,莫扎特充分发挥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对比,用第一、三乐章与第二乐章的对比来把握音乐的结构上的平衡,贯彻了音乐艺术的对比与统一的原则。在主题的创作方面,莫扎特应该说是天才,在第二乐章的主题创作中,音乐具有自由幻想的气质,具有深情歌唱的无限情怀。主题的发挥手法自由、流畅,莫扎特的连接部的创作也别具匠心。主调与复调手法的结合与自然运用,使得音乐充满人性与自然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赵鑫珊、周玉明.《莫扎特之魂》.上海音乐出版社.1996年12月第1版

[2] 郑兴三.《莫扎特奏鸣曲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

[3] 尤里.凯尔第什.《西方名音乐家传》.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4] 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11月第1版

[5] 桑桐.《和声的基本理论与应用》.上海音乐出版社.1982年11月第1版

[6] 杨峻锋.钢琴二重奏教学探倪.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莫扎特C大调钢琴奏鸣曲教学心得 廖志坚 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年出生于德奥边境的萨尔茨堡,父亲曾任该城宫廷、教堂乐师,从小得到了良好的音乐训练和才能发掘,有音乐“神童”之称。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作品范围几乎涉及所有音乐领域,是举世公认的音乐天才。下面就他的C大调奏鸣曲(K545)做一些教学上的探讨,期望有抛砖引玉之用。 第一乐章:奏鸣曲形式,4/4拍,快板。本乐章为带再现部的二乐段,结构严谨、精致而富于逻辑性,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呈示部:第一主题1-12小节第二主题14-26小节 发展部:29-41小节 再现部:42-73小节 第一乐章的精髓是“简单”“自然”和“歌唱性”,第一主题单一而完整的旋律,在dolce 的气氛中进来,惋如一缕清风,轻柔地吹进人的心扉,令人心神怡悦,仿佛置身于一个殿堂之中,不容得有半点杂念,尤其是第4小节中的颤音要弹得要清晰可辨,不能含糊过去,后半拍可以“想长一点儿”,可以把第二拍颤音弹成五连音效果,要有唱歌一样的感觉,内心感觉和手指独立一样重要。5-10小节为快速流畅的音阶跑动,其节奏型是| || |||| |||| |||| ,要把下行的旋律音符即每小节的第一个音a、g、f、e、d弹得强调一些,并有<>的效果,左手休止符要干净,这样才能把莫扎特泉水般的乐思表现出来。 第二主题:先在高音区出现,似乎是由长笛吹出,其难点是短颤音。比较适合少年儿童演奏的效果是把它简化为波音的奏法,接下去高低音互相呼应,声部穿插要清晰可见,如高天流云,色彩斑澜,因而踏板使用要适度,不能一片轰鸣。25小节的长颤音对不少人是一个不小难题,这多半是因为基础不牢才会出现。练习时可以先弹稳左手的“阿尔贝提低音”,边弹边数1、2、3、4,然后右手加入,指法是3指开始,2指结束,然后进入结束乐句,转到属调G大调上,第一段结束。 发展部第一小节,一个坚挺的八度G把调性转入同名g小调,紧接着是各种大小调音阶的不断变化,让人目不暇接:31小节g旋律小调上行,g自然小调小下行;32小节A自然大调上行,d和声小音阶下行等,这种左右手穿插不停的变化,一直持续到第40小节,然后一个C7和弦把乐曲转入F大调,主题再现。 再现部的主题几乎是第一主题的“原封不动”的重现,但却不知不觉巧妙地转到了F 大调。练习中最难的地方是第50—53小节的左手主题再现。就这一处都可能把很多人拦在“山腰”上了,这个地方的左手跑动技术水平绝不亚于车尔尼299前半部分(No.25)的水平。从54小节到结束,几乎和第一段11小节开始往后的一样,不同的是这里是回到了主调C大调上,而第一段却“游离”到C大调的属调G大调上。从这种“鬼斧神工”式的转调技术,可以从中隐约发现巴赫的影子。 第二乐章:回旋曲形式,3/4拍,行板其曲式结构分析如下: A1--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C33-48小节,A49--64小节尾声65—74小节第二乐章更像是一个室内乐章,G大调,充满了灵性,表现了作曲家天真无暇的内心世界,是天才音乐家童真的流露。左手通篇都是用阿尔贝提低音(Alberti bass)伴奏,双手紧密无间,天衣无缝。这也是本乐章的弹奏技巧所在。 B段左手分解和弦要匀称流畅,需弹出大提琴般的音色,从20小节—23小节,要把下行旋律的音流弹清楚:|d #c b| a g #f |b a g| a a a|。弹好这种音型要用手腕带,四个音用一次手腕提手动作,整个手腕,臂部的重量落在第5、4指上,掌心略朝外,避免1指过响,

艺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装饰音解析

艺术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装饰音解析 装饰音只是来渲染装饰哦旋律的一种音节符号,又称之为花音,一般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包含在所要装饰的音符内,而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回音、波音等等,形式比较多,在音乐演奏中都蕴含着含多的装饰音,曾经有一段时期,在西欧的一些地区,装饰音是一种重要的音乐旋律风格。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中也蕴含着装饰音等,他的音乐实现了从哈普西科德风格逐渐过渡到钢琴风格,确定了十八世纪八十年代的钢琴奏鸣曲的世界地位,使得钢琴的成效和音域等方面得到了发展,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既体现出他自己的生活特点,又在钢琴奏鸣曲中凸显出一种对比的价值,逐渐形成只属于自己的音乐演奏风格。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相应的钢琴曲风格,这样才能弹奏出更好的钢琴曲。 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装饰音的应用首先,倚音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是,在拍子上弹出的时值,就是整个倚音的所写的实际时长,可以将主要音符与装饰音进行对分弹奏;第二种形式是,在拍子前弹出,这样不计算主要音符放入时值,确保整个倚音的时长。 其次,颤音,在莫扎特音乐曲谱中,颤音都是有所标明的,一般在主要音符放入上方二度进行注明,而这种颤音的标明法,早在巴洛克时期就已经流行起来了。此外,在贝多芬的中期音乐作品中,颤音也在音乐曲谱上有了明显的标注,并将颤音演奏法集中在拍子上才能达到良好的演奏效果。同时,也存在特例,有的曲谱在第一拍前半拍旋律中增加了后半拍的颤音辅助,这样一来颤音就成了辅助音,因此,颤音需要从本位音开始算起。当颤音的时间比较长时,可以有弹满整个音符的时值时,就可以先从本音上进行演奏,在开始演奏时,速度要缓慢一些,随着时间的不断增加,可以适当的加快演奏速度。 最后,回音在弹奏过程中也有明显的标识,一般将回音标在两个音节之间,那么回音弹奏就要放在本位音弹过之后再弹,而回音的节奏分布情况,可以根据音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将时间安排好。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常用的装饰音主要有倚音、颤音和回音,此外也存在着一小节的曲谱中,会同时出现多个装饰音,这就需要钢琴弹奏者具备超强的旋律感,能够将这些装饰音很好的运用在钢琴弹奏中,把握好装饰音之间的逻辑性,将装饰音灵活的融合到钢琴演奏过程中,提高钢琴演奏的水平。在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中装饰音的运用,既要掌握装饰音的相关规律和演奏方法,又要充分把握装饰音在整个音乐演奏中所带来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要立足于发展音乐,展现音乐作用

莫扎特创作风格

莫扎特创作风格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风格; 奏鸣曲作为一种器乐体裁在古典主义时期达到了其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莫扎特作为一位罕见的音乐神童、音乐奇才,在短短的35年人生历程中为人类留下了600余首作品,也给世界带来了一曲来自上帝的福音。在莫扎特的音乐中没有令人厌烦的繁琐修饰和矫揉造作,所要表达的内容才是其创作的灵魂。莫扎特真正的伟大,就在于他在忍受痛苦、屡遭挫折、蒙受侮辱之后仍能将天性中的无穷的爱注入到音乐当中,这无疑是一种音乐性格的提炼。故笔者引用奥维德[1]的名句:“有艺不露,乃为真艺”作为本文正题,以此表达作曲家深刻的音乐涵养。 作为一种发展成熟于古典主义时期的重要器乐体裁——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升华,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容含义,同时也成为莫扎特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的代名词。作曲家一生共创作18首钢琴奏鸣曲,其作品在海顿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发展,莫扎特在采用海顿时期基本形式的同时,扩大了奏鸣曲的矛盾冲突,脱离了乐曲的一般程式,开始表达个人的情感,使得奏鸣曲的创作达到了更加辉煌的境地。 一、关于钢琴奏鸣曲的创作 莫扎特是位天才且多产的音乐家,体现出数量多、体裁全的创作特点。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为新式槌击钢琴所做的奏鸣

曲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体裁之一。这些钢琴奏鸣曲的变化之丰富无以言表,且大多为“‘应景之作’,但恰恰是这种‘应景’性质,使得作曲家音乐的理想主义精髓才艺被人感知和触摸。虽然现实得到公正评价,但现实又包裹在理想世界的庄重、幽默和反讽里。这种应景音乐给他提供机会,让它撩起幕帘,查看一眼生活的某个旮旯角落。”[2] 1、创作的历史分期 笔者通过对莫扎特的创作时期、生活背景以及作品特点分析,将其创作的奏鸣曲划分为三个组别: (1)k.279~k.284,共有六首 这六首是莫扎特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大都创作于1774年的萨尔茨堡,后被称为“故乡奏鸣曲”。此时的作曲家还未满20岁,创作的乐曲虽极具青春朝气,新颖、自由。但就整体结构、乐思发展等方面来说仍未达到成熟,不少地方还带有当时其他作曲家的创作风格印记,并未形成自己的统一风格。 (2)k.309~k.333,共有七首 在1774~1775年期间完成了第一组的六首奏鸣曲后,时隔约两年又在巴黎创作了其第二组的这七首作品。此时的莫扎特正陪伴母亲赴德国曼海姆和法国巴黎旅行,所以这组作品深受曼海姆乐派和巴黎音乐的风格影响,情绪的表达较第一组有了明显的加强和提升。(3)k.475幻想曲,奏鸣曲k.457、k.533/494、k.545、k.570、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

简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 【摘要】众所周知看,莫扎特作为全球最伟大的古典音乐家之一,他钢琴音乐技艺一直以来都是钢琴演奏者以及学习者无法回避的必弹曲目。伴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特别是音响技术的日益提升,录音技术直接能够展现音乐表演者对音乐作品予以完美再现。一方面,实现了无数的听众音乐欣赏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音乐研究者对一个音乐作品不一样的音乐表演解释对比给予了更大的可能性。换言之,不同的钢琴家就能够从不同的视域演绎出不同的“莫扎特”。本文力图通过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3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浅析莫扎特钢琴奏鸣曲作品K333第一乐章,论述对这一乐章中不同演奏者对于速度、力度、层次、装饰音演奏的理解。 【关键词】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前言 莫扎特是古典音乐大家之一,他以异常悠然、流畅、率性的天性,强调了一种特别优雅丰富的感情和柔美细腻的音乐境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纤巧细腻,曲调旋律充满了歌唱性,也充盈了一种静谧的情怀,是钢琴艺术史上屹立不倒的精品。莫扎特终其一生,一共创作十四首钢琴奏鸣曲,其中“k333”可以说是她的代表作。笔者试图以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K333 第一乐章为研究对象,并且择取了几位钢琴演奏家的音乐风格、音乐作品的音响版本展开对比研究,其中,重点涵括了音响版本演奏技法以及音乐特点的对比研究,对怎样诠释这一经典之作奏鸣曲展开阐述。 1.莫扎特奏鸣曲k333第一乐章概述 莫扎特的这首钢琴奏鸣曲 K333是其在一七七八年创作于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斯时,莫扎特年仅二十二岁,是他的中期作品。莫扎特的这首奏鸣曲的主旨所追求向往的是一种诗意、静谧、优美的和谐,他也愈发地开始明白与感受音乐所可以形成的变幻无方的意境。一直以来,敏感的莫扎特面对巴黎变迁中的各种现实,不得不令他更加沉迷于幻想,不得不令他对生活以及他所理解的世界更加报以诙谐的处世态度。他多以美丽的旋律撩动人心,在他手上那种透明的感觉呼之欲出。终其一生,莫扎特对生命的追求始终止于平和、宁静、安详[1]。 k333奏鸣曲整篇曲调极富华丽,润饰的和弦延伸是很能体现莫扎特和声语言的特色,更好的展示出了音乐的气质和个性,第一乐章的重点情景甜美和热情,且尤为清丽可亲,并未运用一种夸大的色彩,曲子典雅的风格也更加有亲切感。 曲式分析: 第一乐章快板(Allegro)四四拍子奏鸣曲式 1 呈示部(1-63 小节) 主要主题 1-8 小节降 B 大调 连接 8-22 小节 副主题 23-30 小节 F 大调 连接 30-38 小节 Coda 38-63 小节 2 展开部(64-9 3 小节) 3 再现部(93-165 小节) 主要主题 93-101 小节 F 大调 连接 103-113 小节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莫扎特及其作品简析 曾磊20141387036 数学与统计学院 经老师推荐,我看了《莫扎特传》这部优秀的电影作品,从而更加亲近地接触到这位历史上极负盛誉的音乐家,在惊叹他那过人的天赋和才华的同时,我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他的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们总是喜欢叫他神童和天才,然而我们却没有看到他的勤奋,他曾与歌剧《唐璜》的乐队指挥库查尔兹一起散步时说过:“以为我的艺术得来全不费功夫是错误的,我确切地告诉你,亲爱的朋友,没有人会像我一样花这么多时间和思考来从事作曲;没有一位名家的作品我不是辛勤研究过许多次。”所以,我们应该坚信:天才出自勤奋,要想成功,必须付出巨大努力!莫扎特也是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当然结局也是十分悲惨的,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举动无疑是极其大胆和勇敢的,因为这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然而正是他这种不畏强权,追求自由,崇尚心灵解放的勇敢精神,又为他赢得世人更多的敬重。他曾在给父亲的信中写到:“不能再受这些了,心灵使人高尚起来,我不是公爵,但可能比很多继承来的公爵要正直的多。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莫扎特一生作品丰富,他的代表作有《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安魂曲》等。影片的开头就是以《唐璜》为背景音乐,《唐璜》是莫扎特的一部歌剧作品,初演于1787年,受到广泛欢迎,这部作品是根据拜伦的同名诗体小说改编而来的,虽然貌似喜剧,实则悲剧色彩浓郁,是古典主义歌剧的代表作。歌剧是一门综合的艺术,但它主要还是以音乐为载体来组织剧情,表现情节的。《唐璜》在艺术风格上有着诸多新颖之处:声部的创新;人物也更具有鲜活性;还有人文性的凸显,他的歌剧中流露出一种对人性不可思议的深刻理解,他始终坚持赋予角色人性化的信条;充斥戏剧性,莫扎特自称这部歌剧为欢快的戏剧,他强调这是内容深刻的音乐悲剧与喜歌剧的统一体。 接着是莫扎特的弦乐小夜曲,G大调弦乐小夜曲,又称《第13号小夜曲》,其最早为弦乐合奏,后被改编为弦乐五重奏和弦乐四重奏,尤以弦乐四重奏最为流行。G大调弦乐小夜曲原有五个乐章,后因第二乐章失传,所以现存只有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快板,G大调,4/4拍,是一首完整的小奏鸣曲,以活泼流畅的节奏和短促华丽的八分音符颤音,组成了欢乐的旋律,其中充满了明朗的情绪色彩和青春气息。第二乐章行板,C大调,2/2排,浪漫的抒情曲,本章旋律恬静,充满了绵绵情思。第三乐章小快板,G大调,3/4拍,小步舞曲,这一章的主题节奏鲜明旋律流畅,充满了青春活力。第四章回旋曲,G大调,快板4/4拍。这

莫扎特的歌剧

西方音乐发展史?及莫扎特的歌剧及演唱风格 一、西方音乐的发展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一、?古希腊音乐?二、?古希腊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渊源。与古希腊的哲学、文学、科学、建筑、美术和戏剧一样,?音乐也是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古希腊流传下来的音乐作品很少,但是丰富的文字记述和雕刻向人们描绘了古希腊音乐文化的风貌。在漫长的西方音乐历史中,古希腊音乐文化精神不断地影响和启发着后世的人们。?神话是古希腊艺术的丰富土壤,在古希腊神话中音乐是极富魅力的。阿波罗不仅是太阳神,也主管音乐。半神半人的底比斯国王安菲翁用琴声的魔力修筑了底比斯城堡。色雷斯的歌手奥尔菲斯以音乐的魅力拯救出地狱中的妻子尤丽狄茜,后又得而复失。这个故事体现出古希腊神话的人性特征,它被近百次地谱写成歌剧。缪斯(Muses)是分别掌管文艺和科学的九位女神的统称,而“音乐”(music)一词还是由缪斯演化来的,足见在古希腊人眼?中,音乐是与人类追求真和美的活动密切相关的。?西方最早的弦乐器是里拉琴(Lyre),又称诗琴。神话中的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在龟壳上蒙上牛皮,支起两只羚羊角,架横木拉起琴弦便发明了里拉琴。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的文学艺术中,里拉琴一直成为音乐的象征。里拉琴后来演变成形状较大的基萨拉琴(Kithars)。古希腊的管乐器是阿夫洛斯管(Aulos),一种芦管制成的单管或双管的竖笛。里拉琴多用于独唱伴奏,史诗弹唱,它是祭祀阿波罗仪式中的主要乐器。而在崇拜酒神的仪式中,及后来的酒神合唱和雅典悲剧合唱中,阿夫洛斯都是重要乐器。在西方现代文化观念?中,里拉琴和崇拜阿波罗的音乐与阿夫洛斯和崇拜酒神的音乐,已成为相互对立性格的两大类音乐的象征。前者平静而节制,后者狂喜、放纵。?三、?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音乐的论述,对于西方音乐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和启发。毕达哥拉斯把音乐的音程与节奏的和谐与宇宙星际的和谐和秩序相联系,因而把音乐纳入他以抽象的数为万物之源的理论中。然而他对弦长比例与音乐和谐关系的探讨已经带有科学的萌芽。另外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则以论述音乐的社会、道德作用而著称。?二、古罗马音乐?随着古罗马帝国的扩张,古罗马的版图囊括了欧、亚、非的大片领土,先后征服了古希腊及小亚细亚的一些古国。罗马征服者将征服的大量塑像、浮雕和作为奴隶的舞蹈音乐艺人输入罗马。罗马人吸收同化于古希腊及希腊化东方的音乐文化。?公元一、二世纪形成了古希腊——古罗马音乐盛期。?在古罗马的宗教仪式中音乐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在崇拜古罗马战神、军神——玛尔斯(Mars)的仪式中,?12名贵族组成的塞利(Salii)祭司团跳武士的舞蹈并歌唱。在小亚细亚传入的母神(Cybele)、女神(Isis)的崇拜仪式中音乐都是不可缺少的。?古罗马骨制的蒂比管(Tibia)是古希腊阿夫洛斯管的变体,它在宗教仪式和戏剧音乐中广泛使用。古罗马人认为,它可以驱除邪恶唤起慈善的神性。蒂比管演奏者在社会上颇有地位。古罗马人尚武,军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些较大型的铜管乐器,如:直筒喇叭口的大号(Tuba)和G字型的库努(Cornu)。?古罗马盛期,有许多关于音乐节日、比赛等的记述。音乐具有娱乐倾向,许多皇帝是音乐保护人,其中尼禄甚至希望自己有一个音乐家的名声。?西方音乐发展简史--中世纪篇?西亚迁至北欧的日耳曼人向罗马帝国的“民族流动”最终导致公元4、5世纪的入侵。公元378年西哥特人憎恨罗马帝国统治者的压迫,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几经战乱后,公元476年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被废除,标志欧州封建社会的开始。?日耳曼人文化落后,知识浅陋,不懂任何艺术。公元6、7世纪,西欧大部分地区倒退至落后时代,异族的国王们完全没有能力管理他们篡取的权力。然而当西欧社会一派凋敝的时候,基督教却在向着它的巅峰发展。自从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发布米兰敕令,基督教的活动由地下转为公开,它很快战胜了其他竞争的宗教,于380——392年间被认为是罗马帝国唯一的合法信仰。灭亡了西罗马的日耳曼人已皈依了基督教。西欧封建社会初期王权分散而弱小的时候,基督教却由于教皇统治的兴起权力日益集中强大,然而在西方音乐史上,莫扎特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第一钢琴奏鸣曲 呈示部 主部:主部是由两个乐节构成的开放式终止乐段结构,主部右手材料由m1与m2构成,m1是由一个二分音符与两个四分音符在中高音区,由二分音符的调式主音上行分解主和弦构成,紧接着下行六度跳进到由骨干音为调式导音与主音构成的m2材料上,m1与m2构成一个乐节。主部的左手部分是锯齿状的半分解和弦式的进行。紧接着第二乐节的一个高六度的非严格变化重复。 连接:连接是有右手一连串的由十六分音符为主的上下波浪式的音阶进行,在临近结尾时被冲淡成八分音符的分解和弦式进行,最后结束在属和弦上。 副部:部副一开始先是左手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颤音式进行,一直进行到17小节结束,而右手则是以八分音符与四分音符下行由属音分解和弦式进行到主音(G大调),然后紧接着围绕着主音做迂回环绕式的级进进行,最后停在调式导音上,然后紧接着两小节是前面两小节的重复,接下来的4小节织体变化为左右手交替呼应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式进行,但是右手依旧保留了由属音下行级进到上主音的隐伏旋律进行,最后在一段快速的颤音中完满终止。 结束部:结束部主要是右手快速的十六分音符分解,最后完满终止于主和弦上。 展开部 导入:导入部分主要用了呈示部中结束部的材料,然后中途又采用了十六分音符的左右手音阶呼应式进行,分别在5个调上依次进行,最后闯入终止于F大调的主和弦上。 第一中心:在F调上严格再现了主部的部分,音区较之前整体高了纯四度。 第二中心:展开了连接部的材料,分别在F大调、C大调与G大调上进行。 属准备:属准备部分也是运用了连接部快结束时的材料,最后终止于G大调的主和弦上,等待再现部。 再现部:再现部是一个省略主部的再现部。 副部与结束部:较呈示部而言,整体都出现了调性回归,都在C大调上进行,最后完美终止于C大调主和弦上。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莫扎特艺术歌曲的创作及演唱风格 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w.A.Mozart,1756—1791)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欧州音乐发展史中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其内容涉及歌剧、交响乐、协奏曲、奏鸣曲、室内重奏、宗教体裁等多个领域,为人类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经典。艺术歌曲在莫扎特众多的音乐作品中可以说是最弱的一环,与其在歌剧和器乐作品创作上的辉煌成就比起来甚至可以说是“微不足道”,三十六首艺术歌曲就像是莫扎特休闲时信手拈来的即兴之作。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①(A.Einstein,1880—1952)曾写到:“莫扎特自己丝毫没有看重他这些歌曲的价值,它们是副产品,是从他放着歌剧和器乐作品的桌上落下的碎屑而已”。比喻非常贴切,然而这个比喻并不意味着这些作品就无足轻重,从其艺术价值来看,它们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预示了后世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德奥艺术歌曲的发展和繁荣。这些短小精悍的作品有着独特鲜明的音乐形象、简明质朴的音乐语汇,新颖敏捷的乐思,细腻多变的创作手法,词曲间处处闪烁着莫扎特音乐特有的精致、典雅和乐观明亮的光辉。而且对于众多声乐学习者来说,演唱这些小巧的艺术歌曲作品不仅有助于训练其演唱技巧、了解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更能为他们以后演唱和驾驭莫扎特其他声乐作品(歌剧、音乐会咏叹调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多样化的音乐创作风格 莫扎特的艺术歌曲数量虽说只有屈指可数的三十六首,可里面却融合了多种多样的音乐风格,有明亮轻快的意大利歌曲式的、有充满戏剧性的歌剧咏叹调式的、有清新质朴的民谣风的、有愉悦活泼充满童趣的儿歌风的,还有充满浪漫色调的诗意气质的。这些迷人的小品无不彰显出莫扎特天才的艺术气质。 (一)意大利歌曲风格的 《Ridente La Calma》(亲切的平静)是一首用意大利文写成的充满洛可可风格的精致、典雅的小歌。歌词一共只有四句,内容是赞美内心的平静和幸福的爱。莫扎特将它多次反复,以多样的旋律写成了一个结构严谨的三段式,充满了均衡的美感。在小广板(Larghetto)的速度下,旋律显得流畅而优美,情感自然而真挚,使人感到和谐、光明和生活的美好。这首充满古典气派、优雅而从容的歌曲深受女歌者们的喜爱,经常在音乐会上选用它。 (二)歌剧咏叹调风格的 这一类典型的代表作品有两首用法文写的歌曲《Oiseaux si tous ies ans》(见异思迁的鸟)和《Dans un bois solitaire》(我走进树林),它们是莫扎特22岁时的作品,是他在Manheim逗留的时候为一位年轻的歌唱家奥古斯塔而作的,风格颇有当时流行的巴黎咏叹调风味。第一首歌曲为通谱歌,旋律和织体都非常简单,好似宣叙调一般,钢琴伴奏采用了大量的倚音,音乐显得生动优雅且活泼。第二首充满了较强的戏剧性对比,速度变化尤其丰富,此歌被莫扎特写得像一首充满悲剧气氛的咏叹调。特别值得一提的还有那首著名的《Als luise die Briefe ihres ungetreuen Liebhabers verbrante》(当露易泽焚烧她的负心情人的情书时),这首歌的歌名很长,是莫扎特歌曲中最为特别的一首。歌词取自Gabriele Von Baumberg的诗作《Erzeugt von heiβer phantasie》(来自炽热的幻想),由莫扎特1787年创作于维也纳,短短二十个小节的曲子却展示了无比强烈的戏剧性和悲剧气氛,表现了一位名叫露易泽的女孩子把她不忠实的爱人的来信付之一炬。歌声时而是痛苦的宣泄,时而是优美的咏叹。钢琴伴奏被写得极富变化,音乐多变,强而有力,充分表现出主人公内心情绪的变幻起伏。我们从激荡的音乐中几乎可以看见火炉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和那些逐渐化为灰烬的情书。此曲充分展示了莫扎特过人的抒情及戏剧才能,短短的一首歌就像是作曲家本人不幸人生悲剧的缩影一样。 (三)充满诗意风格的 提到此类风格,人们一定会想起那首由莫扎特在1785年6月8日创作的《紫罗兰》,这首充满浓郁浪漫主义气息的歌曲被认为是那个时代诗与乐完美结合的典范。众多音乐学者都认为此歌在德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就算是莫扎特一生只写了这一首歌,也足以让他在艺术歌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在这首歌曲中钢琴伴奏首次脱离歌唱旋律,扮演了一个独立的角色,娓娓地叙述着他自己的心声。歌词取自于1773年歌德为歌唱剧目《爱尔文和爱尔米蕾》创作的诗作,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与讲解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0141263.html,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技巧分析与讲解 作者:宋佳琳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2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莫扎特的生平以及作品的简介,向读者展现了这位被公认为是音乐界 的旷世奇才的创作的一生,并深入的剖析了他钢琴奏鸣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奏技巧。文中以莫扎特较有特点的广为流传的《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为例,讲解了此作品在演奏中会出现的难点问题并加以详细的解决方法及练习方法,以点盖面,为广大的钢琴学者及爱好者提供了作品的练习的方式方法,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莫扎特;奏鸣曲;音乐风格;演奏技巧 一、莫扎特的生平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1756年生于奥地利,4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便可以在欧 洲各国登台演出了,10岁已经开始尝试作曲,被人们称为“音乐神童”。 18世纪70年代,莫扎特接触到曼海姆乐派,这个时期的作品旋律轻捷明快,主调音乐风格已完全确立,高声部音乐线条十分突出,反映了曼海姆乐派对莫扎特的影响。18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当时的欧洲狂飙运动,莫扎特的作品受到了运动思潮的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在内容忽然表现形式上出现了新的音乐风格和新的音乐要素,例如在奏鸣曲式的作品中,第一乐章,在呈示部出现了与第二主题,这第二主题又是是与第一主题相对立的音乐形象;在再现部中,有时也会做出与呈示部中对主题的不同的表达方式。在乐曲的第一乐章与第二乐章之间,会做出反差比较大的强弱对比写法,使音乐作品有较强的力度变化,充满了戏剧的风格与表现力,这也是“古典奏鸣曲式”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莫扎特创作最后十年——维也纳时期,是他最重要的创作时期,他的歌剧作品题材和形式更加丰富,音乐和舞台更加完美的结合起来;在声乐作品中,加强了钢琴的伴奏的成分分,使歌声与琴声象融合得统一而不可分割。 二、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作品 莫扎特作为欧洲古典主义音乐家的代表,他在音乐的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钢琴奏鸣曲也是全世界钢琴演奏家所演奏曲目中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莫扎特的奏鸣曲没有海顿和贝多芬的奏鸣曲数量多,但却有莫扎特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音乐体系。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为贝多芬和舒伯特的音乐风格奠定了基础,是十八世纪即兴表演艺术的精华所在,个性鲜明独树一帜。作品织体简洁、对位工整,旋律流畅自然,演奏时每一个音都必须精雕细琢,是钢琴演奏和教学的必修课。 三、莫扎特钢琴奏鸣曲《A大调第十一号钢琴奏鸣曲》(K.331)的演奏技巧分析

莫扎特音乐风格

莫扎特、 寂静的夜晚,听着莫扎特《小夜曲》欢快轻盈的曲调赶走了我的睡意,细想在这样宁静的夜晚该为莫扎特写点什么,从小熟听莫扎特音乐,对他的音乐是那么的熟悉但又不敢去评价什么,简单谈谈我的认识。 莫扎特四岁学钢琴,不久就开始作曲;八岁,他写了第一支交响乐;十岁写了第一出歌剧。十四至十六岁之间,在歌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写了三出意大利歌剧在米兰上演,按照当时的习惯,由他指挥乐队。正如他没有学过小提琴而就能参加三重奏一样,他写意大利歌剧也差不多是无师自通的。他的早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注定会出生这样一位音乐天才,在以后成为了一位永世不朽的音乐大师。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今天,他的光芒依旧璀璨照亮整个乐坛,毫无疑问莫扎特在音乐方面这样全能,乐剧与其他器乐的制作都有这样高的成就,是绝无仅有的。他的创作数量的巨大,品种的繁多,质地的卓越,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所熟知的《土耳其进行曲》是一首快节奏并且十分简洁的乐曲。全曲表现出一种带有童贞般的单纯,像这种快活的节奏,各个变奏并不着力渲染技巧,但朴实有力,而又不陷于单调。因为童年时代常在中欧西欧各地旅行,莫扎特的观摩与听的机会多于正规学习的机会,所以莫扎特的领悟与感受的能力,吸收与消化的迅速,是近乎不可思议的。与贝多芬相比,莫扎特的曲风更加鲜明快活,我想这与他童年的快乐无忧生活是及其相关的。 音乐史家都说莫扎特的作品所反映的不是他的生活,而是他的灵魂。是的,他从来不把艺术作为反抗的工具,作为受难的证人,而只借来表现他的忍耐与天使般的温柔。他自己得不到抚慰,却永远在抚慰别人。但最可欣幸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他能在精神上创造出来,甚至可以说他先天就获得了这幸福,所以他反复不已地传达给我们。有了视患难如无物、超临于一切考验之上的积极的人生观,就有希望把艺术中美好的天地变为美好的现实。假如贝多芬给我们的是战斗的勇气,那末莫扎特给我们的是无限的信心,让我在听完了他的音乐之后更确信只有热爱生命才能克服忧患。莫扎特几次说过:“人生多美啊!”这句话就是了解他艺术的钥匙,也是他所以成为这样伟大的主要因素。即便是自己的生活达到常人无法想象得穷困潦倒,莫扎特的音乐永远都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莫扎特所作的钢琴奏鸣曲,虽没有贝多芬般戏剧性的演进历程,却是利用当时新发展的奏鸣曲式作成的最精致最优美的音乐。奏鸣曲式的确立虽是海顿的贡献,莫扎特却敏锐地紧随其后,写出了比海顿更充实、更杰出的钢琴奏鸣曲。海顿晚年的作品,反倒调转过来,跟随莫扎特的轨迹写作。这两位天禀相异的作曲家,在同一时代中相互砥砺,为后起之秀的贝多芬铺起了一条坚实的康庄大道。莫扎特的音乐,与其说是“歌唱性”的,不如说是“歌剧性”的。聆听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也同样能够感受到歌剧的影响:性格各异、无限丰富的主题完美地融为一个整体,这正是歌剧音乐的魅力所在。贝多芬在他的典型作品里对乐思的使用是高度节制的,甚至可以基于一个主题构造整个乐章(如《热情》);而莫扎特却从不吝惜他的乐思,美妙的旋律挥之即来,往往在呈示部中就出现了三四个主题,在展开部中更是常常引入新的主题。莫扎特在奏鸣曲式中使用的主题之丰富,在所有的作曲家中都是罕见的。如果说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对立斗争,着意表现人性中抗争和奋斗的一面的话,莫扎特则是通过多主题的表现手法,刻划人性中开朗乐观的一面,表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大致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1777年

以前的8首属于早期作品,其中作者的风格已初露端倪,虽还略显稚气;1778至1785年的6首中期作品风格已趋成熟,表现手法更为丰富,内涵也更为深刻,其中著名的C小调幻想曲与奏鸣曲,悲剧性的境界堪与贝多芬的作品相比;1788年以后的晚期作品形式格外紧凑,并应用了主调和复调相结合的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最初是为业余爱好者所作,因此并没有很高的技术难度。也许因为这个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职业钢琴家极少把它们列入自己的演奏曲目。本世纪上半叶,只有施纳贝尔等少数钢琴家公开演奏过莫扎特的奏鸣曲。然而这些作品的妙处并不在于技术。50年代俄国大钢琴家李赫特访华时,有人问他哪些作品难于演奏;在列举了几部作品之后,李赫特补充了一句:“还有莫扎特,所有的莫扎特都很难。”内在的深刻与外表的含蓄节制相统一,丰富的表情与分寸的把握相统一,这正是莫扎特音乐表演的困难之所在。钢琴奏鸣曲在他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首钢琴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第

莫扎特的歌剧特点

一、莫扎特歌剧的音乐特点 1.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性且准确、鲜明,以歌剧《唐璜》为例,唐·奥塔维奥是纯粹的抒情性形象,采琳娜则是单纯的农村姑娘的活泼形象,莱波雷洛是喜剧人物,唐·安娜则是个处于戏剧性遭遇中的抒情性形象,司令官是个悲剧性形象,是道德、惩罚和复仇的象征。以歌剧《魔笛》为例,塔米诺和帕米娜是抒情性的正派角色的形象,夜后的高难度的花腔演唱使人联想起那波里乐派歌剧的余风。土耳其人奥期明的出现带来了异国情调、他的急口令般的咏叹调、典型的反映了喜剧角色的形象。萨拉斯特罗则是正歌剧型的人物,代表了美德、善良、博爱和光明。莫扎特除了赋予每个人物以不同的特征之外,还根据剧情的发展,使得每个人物在各个发展阶段和不同环境之中,有着不同的情绪和心情反映。 2.莫扎特还发展了重唱,并且以重唱来展开戏剧情节和作为音乐戏剧结构的基础,即强化矛盾冲突,营造戏剧高潮。在他的作品中,有时重唱甚至比咏叹调、宣叙调的音乐还丰富,如《费加罗的婚礼》一剧中,凡是戏剧性高潮和剧情开展的关键之处,他都采用了重唱的形式。比如第二幕的终场,音乐不间断地提供机会,让众多的角色进入剧情,使得伯爵和伯爵夫人的矛盾(二重唱),经过苏珊娜加入的三重唱,费加罗再进入的四重唱,一直发展成马切琳娜,医生巴尔托洛和教师巴西里奥上场的七重唱(中间还穿插了花匠过场的声部),从而把喜剧推向高潮。 3.莫扎特在使歌剧带有民族特点方面比格鲁克进了一步,他写作歌剧《魔笛》时采用了德文歌词,吸取了许多德国传统民歌和新教圣咏,创造性地借鉴了意大利正歌剧和喜歌剧中的成功因素来丰富德国的歌唱剧体裁,为以后的德国浪漫主义的大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莫扎特还创造性地发展了喜歌剧这种形式,使其获得前所未有的思想深度及丰富性。当初意大利的喜歌剧只是一种滑稽、逗趣、杂耍式的剧种,所用的音乐只求轻快、华丽、热闹,有时还允许有点夸张。莫扎特早年也曾想模仿意大利人那种无拘无束的开朗性格,他所作的《假园丁》一剧就作了这方面的尝试。但是他后来发现应当采用发现应当采用发挥自己的气质和特长的方法来写喜歌剧,扩大了题材范围,使喜歌剧可以表现更广、更丰富的题材内容,并以多种形式表现,取得了伟大成就。 5、莫扎特扩大了某些声部的表现力。那波里乐派的歌剧总是以高音声部作为主角。而莫扎特则很出色的运用男中音和男低音来担任主角。 6.改变以往宣叹调和咏叹调的刻板模式 7.非常重视管弦乐在歌剧的作用。 在莫扎特的艺术中,歌剧是一股主流,它推动了其它形式的发展,歌剧中体现了他生活的快乐,他的忧伤以及他的个性多方面的冲突。在用音乐刻画人物和使剧中人物富有活力方面,还没有人超过莫扎特的能力。他创作了丰富的优美旋律,这些旋律给人以美感,在音乐中地位突出,与人声的曲线相符合显出了莫扎特的抒情天才。他为乐队写的音乐从不干扰人声,而是在表现剧情发展方面起了奇妙的构架作用。 宣叙调与咏叹调 咏叹调(aria)大量出现在歌剧和清唱剧中。歌剧中的咏叹调一般是主角的独唱,在一部歌剧里至少有一首,有时也会有两首。它的作用就象是戏剧中的“独白”,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同时它往往是最精彩的唱段,结构完整,需要演员掌握高度的演唱技巧。还可以拿出来单独作为音乐会的独唱节目来演唱。 与之对应的是“宣叙调”(Recitativo),它是一种“朗诵”式的歌曲,相当于戏剧中的“对白”。它必须依附于歌剧情节,无法拿出来单独演唱。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钢琴作品风格浅析 莫扎特(1756~1791),奥地利作曲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第2位大师。莫扎特的钢琴音乐是他创作中重要领域,主要钢琴作品,有20多部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20首,还有变奏曲、回旋曲和幻想曲等。 莫扎特的钢琴音乐以优美、流畅、明朗、乐观为主要特征。莫扎特在歌剧中表现的非凡旋律天才,也充分显示在钢琴音乐中,如钢琴乐曲中不仅慢板主题气息、宽广、悠扬、婉转,恰似歌剧中的咏叹调,甚至那些轻捷绮丽的华彩经过句,也都是发自心底的歌唱。莫扎特钢琴演奏风格,以典雅,精致,纤巧,细腻而著称于世。 《第十一钢琴奏鸣化曲》创作于1778年。1772年莫扎特结束旅行演出后,回到家乡萨尔斯堡任当地大主教宫廷乐长,为了摆脱大主教专横、粗暴、野蛮的压制,希望到别的宫廷谋求职位,于1778年随母亲再度赴巴黎旅行演奏,可是这位当年红极一时的“神童”,如今在巴黎上层社会却受到冷遇,谋求职位落空了,母亲在巴黎又去世了,尽管遭到这种种不幸,但他仍写下了5首优秀巴黎钢琴奏鸣曲,这些乐曲情感内容深刻,大都乐观、明朗,带有一种启蒙时期特有的自信和乐观,然而乐曲中却不时流露出悲哀的阴影笼罩着。这5首钢琴奏鸣曲也标志着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创作的完全成熟。 《A大调钢琴奏鸣曲》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首乐曲,而上述莫扎特钢琴音乐创作手法及其特征,也充分体现在这首奏鸣曲中。《第十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是由“主题和6个变奏曲目组成的变奏套曲”。主题:带有再现二部曲式主题的体裁风格,近似意大利西西里舞曲民谣特性,旋律朴实,明朗富有歌唱性。在性格_L更为内在而抒情,音乐的安详情绪接近了莫扎特的精神,而表现出温暖情感的深度是空前的。主题优美的行板,6/8节拍,A大调,附点的节奏,音乐时值基本上一拍一音,旋律有意简化,同音反复也为后面变奏留有余地。在主题的4个乐句中,前半段为8小节,后半段为10小节:每句前半旋律流畅抒情,每句后半音响加厚是和弦式陈述。而每乐句开始都以西西里舞曲特性节奏开始。主题的呈示部分与再现部分是歌唱性,中间部分主要是舞蹈性。整个主题是歌唱性与舞蹈性相互渗透各有侧重。从总的来看“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不能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抗衡,尤其不能同悲枪,月光,热情比肩。但是在今天世界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全集 《钢琴奏鸣曲》在莫扎特的作品里占有相当的分量,也都是不朽的传世之作。他的19 首钢琴奏鸣曲(包括一首奏鸣曲)的内容深刻、形式多样。主题形象生动丰富,流泻般的优美旋律充满魅力,可以看到典雅的维也纳古典风格的“歌唱性快板”。主题和副题的对比,虽没有贝多芬式的强烈个性对比,但发挥得也式很巧的。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莫扎特运用C.P.E.巴赫所创立的奏鸣曲式,但又有新的发展。加强发展部和两个主题见的过渡段。第二乐章慢板乐章,通常用行板或广板,ABA曲式。莫扎特的任何一个慢板乐章都是极高质量的精品。温暖、真诚、恬静。第三乐章大都是回旋曲或缩短的奏鸣曲式,洋溢着莫扎特独有的轻巧优雅。 莫扎特奏鸣曲的曲式都是较完整的曲式。他在发展部里发挥钢琴的技巧、重视两个主题间的连接段。海顿的奏鸣曲里第一主题和第二主题很像,但莫扎特的不一样,不只是调,性质上也不同。第一主题一般有两个动机,但在他以前的作家很少这样。第二乐章充分表现自己的内心,温暖、纯朴、光明。第三乐章一般纯真欢快。 这些钢琴奏鸣曲基本是3个乐章,规范、有个性、讲究。 No.1,K.545,C大调,简易奏鸣曲,学生早期应该练习,结构小,但很完美。 No.2,K.283,G大调是早期较吸引人的优雅作品之一,学生都要学习这首奏鸣曲。 No.3,K.330,C大调,莫扎特此时是完全掌握奏鸣曲得形式了,句法和内容如此完美。No.4,K.547,F大调。第一乐章的主题光辉,充满活力,像交响乐队的演奏。 No.5,K.279,给人以即兴的感觉。 No.6,K.280,F大调,真正莫扎特风格的曲子,是初、中级程度中比较好的一首。第二乐章用一点淡淡的复调手法。 No.7,K.332,F大调,优雅,适合演奏和教学,第三乐章较辉煌的快板。慢乐章用了大量的优雅装饰。 No.8,K.281,bB大调,第二乐章Andante和第三乐章Rondo是相当富于音乐表现力的。No.9,K.331,A大调,变奏曲,第一乐章是主题与变奏,第二乐章小步舞曲,第三乐章是有名土耳其进行曲。变奏曲和小步舞曲都是莫扎特较好的风格,第三乐章要用不可阻挡的精神,用钢琴弹出土耳其士兵乐队的效果。 No.10,K.333,bB大调是在技巧和音乐上都较完美的作品。吸收C?P巴赫的思想,融合在自己的作品里。尤其是第二乐章和声丰富。以上几首是他在曼海姆时期写的。以后6年没写钢琴曲,写了歌剧“费加罗的婚礼”。 No.11,K.309,C大调,第一乐章是很有精神的快板,第二乐章更接近Adagio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回旋曲。 No.12,K.475,c小调,幻想曲,是由一个幻想曲加一个奏鸣曲组成,曲中的幻想曲是由一个由规律的奏鸣曲式的Adagio和一个发展部 分构成。 No.13,K.311,D大调第一乐章主题光辉,要用莫扎特得触键和语气,此曲经常用到。No.14,K.576,D大调,技术性很强的作品,演奏和教学必弹曲目。 No.15,K.284,D大调,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经常作为教材用,第二乐章是有波兰舞曲性质的回旋曲,很难表现,第三乐章是变奏曲。以上几首是他在家乡萨尔茨堡创作的。 No.16,K.310,a小调,每乐章都是很好的天才作品除了幻想曲(K.475)和奏鸣曲(K.457)是小调外,这是莫扎特唯一的悲剧性的小调奏鸣曲。甚至在最后的Rondo都要以悲伤的触键,不要弹得太欢快。 No.17,K.533或494,F大调,普通三乐章。No.19,K.282,bE大调,此奏鸣曲以慢乐章开始,接着是小步舞曲和回旋曲,第二乐章的两个小步舞曲有巴洛克时期的感觉。 No. 20,K.457,c小调,幻想曲和奏鸣曲,尽管奏鸣曲是先于幻想曲两年完成,但在第一次正式出版时就放在一起了,也可分开弹,但有明显的连带精神。主题两个动机对比强烈,有贝多芬的气质。 No.21,K.570,bB大调,普通三乐章,用莫扎特轻巧、典雅的触键法。 如果简单分析一下莫扎特奏鸣曲的性质,第一乐章的主题简洁并洋溢着莫扎特特有的轻快优美的风格的有G大调(K.283),F大调(K.332),C大调(K.545),bB大调(K.333)和C大调(K.330)。3首D大调和F大调(K.547)第一乐章的主题光辉,充满活力,像交响乐队的演奏。另外,a小调(K.310)和c小调幻想曲(K.475)加c小调(K.457)时悲剧性的,优美隐藏着悲哀,表现了深刻戏剧性的作品。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

莫扎特音乐创作的背景分析 奥地利音乐家沃尔夫冈?阿马德乌斯?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 ,1756—1791),三岁弹琴,四岁识谱,五岁开始作曲,小小年纪就名满京都,轰动全欧。这个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满脑子是音乐”,被誉为“音乐的上帝”。上帝创造了万物,莫扎特则以纯正的心态,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以其旺盛的创作精力,向世人奉献了大量充满灵性的音乐作品,这在人类文明史上是空前的。 音乐艺术绝不是原野上一朵独自开放、孤芳自赏的野玫瑰。为了更深地理解、把握莫扎特的音乐,我们有必要揭示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种种背景。 一、时代背景 莫扎特生活在18世纪的欧洲,正是非洲奴隶贸易最猖獗的时期。因为美洲的土著印第安人数量有限,且由于杀戮已濒于被灭绝的地步,所以那里的甘蔗、烟草、棉花、咖啡和香料等经济作物的种植迫切需要大量的、廉价的奴隶劳动,为的是向欧洲提供更多的原料。所以奴隶贸易的规模直接影响到欧洲国家的兴衰。欧洲几乎所有在海上从事贸易活动的国家(如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普鲁士、丹麦、瑞典)都在非洲大陆参加了奴隶的贩运这项“贩卖人类血肉”的罪恶勾当。其残忍性,不亚于20世纪的奥斯威辛集中营。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1756—1763年)爆发那年,莫扎特刚好出生。开战的原因是普奥争雄与英法争霸。童年莫扎特巡回演出开始于1762年,正是欧洲战争此起彼伏的混乱时期。 18世纪的欧洲,古希腊、罗马文明的面纱再度被揭开,特别是在被埋没多年的庞贝及赫库兰姆两座古城的重新发现和挖掘,掀起一股埋没和遗失已久的古典思潮,形成了一股新古典主义浪潮,这股新浪潮深刻地影响着艺术创作的风格。莫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