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研究

李志峰1, 2, 3,杨金火2,张武岗1, 2,冯育林1, 2*,简晖1, 2,罗晓健1, 2,杨世林1, 2,裴月湖3

1. 中药固体制剂制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江西南昌 330006

2. 江西中医学院,江西南昌 330006

3. 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辽宁沈阳 110016

摘要:目的研究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刺五加中分离得到12个已知成分,分别鉴定为刺五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结论化合物3~5、10~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关键词:刺五加;五加属;刺五加酮;alimoxide;β-氨甲酰基吡啶

中图分类号:R28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0253 - 2670(2011)05 - 0852 - 04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LI Zhi-Feng1, 2, 3, YANG Jin-huo2, ZHANG Wu-gang1, 2, FENG Yu-lin1, 2, JIAN Hui1, 2, LUO Xiao-Jian1, 2, YANG Shi-lin1, 2, PEI Yue-hu3

1. National Pharmaceutical Eengineering Center for Solid Preparation in Chinese Herbal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2.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chang 330006, China

3. Schoo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ateria Medica, Shenya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16,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Methods The compounds 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identified by spectroscopic methods. Results Twelve compound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chloroform and n-butanol extract of A. senticosus,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determined as ciwujiatone (1), eleutheroside B1(2), tachioside (3), alimoxide (4), erythro-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E)-3-hydroxy-1-propenyl]-2- methoxy-phenoxy}-1,3-propanediol (5), 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 (6), tortoside A (7), episyringaresinol 4′-O-β-D-glucopyranoside (8), (+)-lyoniresinol (9), benzyl-O-α-L-rhamno-pyranosyl (1→6)-β-D-glucopyranoside (10), 2,6-dimethoxy-4-(3-hydroxy-propen-1-yl) phenyl-4-O-α-L-rhamn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 (11), and nicotinamide (12). Conclusion Compounds 3—5 and 10—12 are isolated from A. senticosus for the first time.

Key words: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Acanthopanax (Deche et Planch.) Miq.; ciwujiatone; alimoxide; nicotinamide

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刺五加的根、根茎或茎叶,又名刺拐棒、老虎镣子(《长白山植物药志》)[1]。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的功效,用于脾肾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2]。刘淑杰等[3]报道了刺五加冻干粉对急性缺氧和缺糖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本实验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其

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刺五

加酮(1)、刺五加苷B1(2)、4-羟基-2-甲氧基苯

基-1-O-β-D-葡萄糖苷(3)、alimoxide(4)、赤式-1-(4-

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3-羟基-1-丙烯基]-2-甲

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erythro-1,2-bis (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6)、

收稿日期:2010-08-20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09ZX09308-003-316,2009ZX09308-003-333)作者简介:李志峰(1976—),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天然产物研究。Tel: (0791)7119632 *通讯作者 冯育林 E-mail: fengyulin2003@https://www.360docs.net/doc/e015273587.html,

tortoside A(7)、表丁香脂素4′-O-β-D-葡萄糖苷(8)、(+)-lyoniresinol(9)、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10)、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 β-D-葡萄吡喃糖苷(11)、β-氨甲酰基吡啶(12)。从而为以刺五加为原料开发的现代制剂刺五加注射液[4]、艾迪注射液、复方斑蝥胶囊等的质量以及工艺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1仪器与材料

Yanco型熔点仪,Bruker AX—300型波谱仪,TMS为内标。Sephadex LH-20色谱柱为瑞士Pharmacia公司产品。色谱用硅胶为青岛海洋化工厂产品,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实验所用药材购自沈阳药材市场,由沈阳药科大学孙启时教授鉴定为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 et Maxim) Harms. 的根茎。凭证标本保存在沈阳药科大学中药学院。2提取与分离

取刺五加药材20 kg,粉碎,用体积分数6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滤过,合并提取液,减压浓缩。所得浸膏加适量水混悬,依次用石油醚、氯仿、醋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得到石油醚部分40.0 g、氯仿部分52.5 g、醋酸乙酯部分62.5 g、正丁醇部分146.5 g。氯仿、正丁醇部分经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得化合物1(5.5 mg)、2(26.0 mg)、3(10.5 mg)、4(24.4 mg)、5(40.2 mg)、6(8.5 mg)、7(9.0 mg)、8(10.5 mg)、9(12.5 mg)、10(9.4 mg)、11(13.5 mg)、12(15.5 mg)。3结构鉴定

化合物1:白色针晶,mp 112~114 ℃(氯仿)。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表明存在酚羟基。1H-NMR (300 MHz, DMSO-d

6

) 谱中可见2个酚羟基质子信号δ 9.35, 8.21 (s, OH-4, 4′)、4个甲氧基信号δ3.84 (6H, s, OCH3-3, 5), 3.75 (6H, s, OCH3-3′, 5′),以及2个芳香氢信号δ 7.31 (2H, s), 6.61 (2H, s),提示结构中可能含有2个1, 3, 4, 5-四取代的芳香结构。13C-NMR (75 MHz, DMSO-d6) 谱中δ 197.7为一羰基碳信号,δ 147.9 (C-3′, 5′), 147.7 (C-3, 5), 104.0 (C-2′, 6′), 106.5 (C-2, 6) 为4组重叠的碳信号,进一步证实了其结构中含有两个1, 3, 4, 5-四取代的芳香结构,其数据与文献数据一致[5],故鉴定化合物1为刺五加酮。

化合物2:白色粉末。1H-NMR (300 MHz, DMSO-d6) 谱δ 7.12 (1H, s, H-5), 7.95 (1H, d, J = 9.5 Hz, H-4), 6.40 (1H, d, J = 9.5 Hz, H-3) 推测其可能含有香豆素母核结构,一个糖端基信号δ 5.19 (1H, d, J = 6.9 Hz, H-1′),2个甲氧基信号δ 3.84 (6H, s, 2×OCH3);13C-NMR (75 MHz, DMSO-d6) 谱δ 159.9 (C-2), 114.6 (C-3), 144.5 (C-4), 105.5 (C-5), 149.5 (C-6), 141.7 (C-7), 140.3 (C-8), 142.5 (C-9), 114.8 (C-10), 61.4 (8-OCH3), 56.6 (6-OCH3) 以及葡萄糖碳信号δ102.2 (Glc-C-1), 77.6 (Glc-C-5), 76.5 (Glc-C-3), 74.1 (Glc-C-2), 69.9 (Glc-C-4), 60.8 (Glc-C-6), 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数据基本一致[6],因此,鉴定化合物2为刺五加苷B1。

化合物3:淡黄色粉末。1H-NMR (300 MHz, DMSO-d6) 谱δ 6.68 (1H, d, J = 2.4 Hz), 6.45 (1H, dd, J = 2.4, 8.4 Hz), 6.65 (1H, d, J = 8.4 Hz) 为一典型的芳香区ABX偶合系统,表明结构中含有1, 2, 4-三取代的芳香结构,δ 4.66 (1H, d, J = 7.2 Hz) 可推断该化合物有β-D-吡喃葡萄糖基,一个甲氧基信号δ 3.70 (3H, s, OCH3-2),一个酚羟基质子信号δ 8.53 (1H, br s, 4-OH);13C-NMR (75 MHz, DMSO-d6) 谱中6个芳香碳信号δ 141.4 (C-1), 147.8 (C-2), 102.4 (C-3), 150.8 (C-4),108.0 (C-5), 115.3 (C-6) 以及葡萄糖碳信号δ101.8 (Glc-C-1), 77.1 (Glc-C-5), 76.8 (Glc-C-3), 73.4 (Glc-C-2), 70.0 (Glc-C-4), 60.9 (Glc-C-6), 一个甲氧基信号δ 55.6 (CH3O-2)。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数据一致[7],因此鉴定化合物3为4-羟基-2-甲氧基苯基-1-O-β-D-葡萄糖苷。

化合物4:白色粉末,mp 144~145 ℃。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可见一组异丙基质子信号δ 2.15 (1H, m, H-13), 0.92 (3H, d, J = 6.6 Hz, H-14), 0.94 (3H, d, J = 6.6 Hz, H-15),2个季碳上甲基质子信号δ 1.00 (3H, s, H-12), 1.07 (3H, s, H-11), 一个烯氢质子信号δ 5.45 (1H, d, J = 2.4 Hz, H-6),2个醇羟基质子信号δ 4.33, 4.01 (s, 4, 10-OH),结合13C-NMR (75 MHz, DMSO-d

6

) 谱和HSQC谱可以得出该化合物共有15个碳信号,包括3个季碳原子,4个叔碳原子,4个亚甲基,4个甲基碳信号,该化合物数据(见表1)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8],因此鉴定化合物4为alimoxide。

化合物5:淡黄色固体(甲醇)。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反应呈阳性,示有酚羟基存在。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给出两组ABX偶合的芳香体系,一组为δ 6.98 (2H, m, H-2, 3′), 6.92 (1H, d, J = 8.4 Hz, H-6′), 6.83 (1H, dd, J = 8.3, 1.5 Hz, H-5′), 6.77 (1H, dd, J = 8.1, 1.5 Hz, H-6), 6.67 (1H, d, J = 8.1 Hz, H-5),一组反式取代的烯氢质子信号δ 6.43 (1H, d,

表1 化合物4的NMR 光谱数据(DMSO-d 6) Table 1 NMR data of compound 4 (DMSO-d 6) 位置 δC δH (mult, J , Hz) 1 49.7 1.75 (m)

2 21.4 1.60 (m, 1.41)

3 40.0 1.45 (m)

4 78.6

5 49.

6 2.04 (m)

6 124.9 5.45 (s)

7 144.5

8 24.

9 2.10 (m, 1.77) 9 42.4 1.36 (m, 1.59)

10 73.1

11 21.5 1.07 (s)

12 22.3 1.00 (s) 13 45.4 2.13 (m)

14 16.3 0.92 (d, 6.6) 15 65.2 3.36 (m, 3.13) J = 15.9 Hz, H-7′), 6.21 (1H, dt, J = 15.9, 5.1 Hz, H-8′),此外,还有6个饱和烃质子信号δ 3.59 (2H, m, H-9), 4.09 (2H, m, H-9′), 4.30 (1H, m, H-8), 4.70 (1H, dd, J = 4.8, 4.6 Hz, H-7),另外还有3个羟基质子信号δ 5.30 (1H, d, J = 4.6 Hz, 7-OH), 4.78 (1H, d, J = 5.1 Hz, 9'-OH), 4.60 (1H, d, J = 5.4Hz, 9-OH),2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 3.73 (6H, s);13C-NMR (75 MHz, DMSO-d 6) 谱中,给出2组芳香碳信号δ 133.3 (C-1), 130.1 (C-1′), 111.5 (C-2), 149.8 (C-2′), 147.0 (C-3), 109.9 (C-3′), 145.5 (C-4), 119.1 (C-4′), 114.6 (C-5), 115.6 (C-5'), 119.5 (C-6), 147.6 (C-6′),其他还有6个碳信号δ 71.7 (C-7), 128.6 (C-7′, 8′), 83.8 (C-8), 60.2 (C-9), 61.7 (C-9′),以上数据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9],故鉴定化合物5为赤式-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E )-3-羟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 化合物6:白色固体(甲醇)。1

H-NMR (300 MHz, DMSO-d 6) 谱中,给出了2组ABX 偶合的芳香系统的氢信号δ 6.46~6.63 (6H, m),4个连氧碳上的氢质子信号δ 4.87 (1H, m), 4.80 (1H, m), 4.37 (1H, m), 3.46 (1H, m);13C-NMR (75 MHz, C 5D 5N) 谱,给出2组芳香碳信号δ 137.1 (C-1), 132.6 (C-1′), 111.7 (C-2), 114.8 (C-2′), 148.2 (C-3), 148.1 (C-3′), 146.9 (C-4), 146.7 (C-4′), 115.9 (C-5), 115.8 (C-5′), 120.2 (C-6), 123.3 (C-6′),3个连氧碳信号δ 74.6, 64.5, 57.1,2个甲氧基碳信号δ 55.7, 55.8。以上数据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10],故鉴定化合物6为erythro-1,2-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1,3-prop anediol 。

化合物7:无定形粉末。1H-NMR (300 MHz,

DMSO-d 6) 谱中可见一个酚羟基质子信号δ 8.24

(1H, s, 4′-OH),4个甲氧基信号δ 3.76 (12H, s,

OCH 3-3′, 5′, 3″, 5″) 以及δ 6.67 (2H, s), 6.61 (2H, s)

提示结构中可能含有2个1, 3, 4, 5-四取代的芳香结构,δ 4.89 (1H, d, J = 6.3 Hz) 可推断该化合物有β-D -吡喃葡萄糖基;13

C-NMR (300 MHz, DMSO-d 6) δ: 147.9 (C-3′, 5′), 152.7 (C-3″, 5″), 104.3 (C-2″, 6″), 103.7 (C-2′, 6′), 137.3 (C-1″), 134.9 (C-4′), 133.8 (C-4″), 131.4 (C-1′),以及一组葡萄糖碳信号δ 102.7

(Glc-C-1), 77.3 (Glc-C-5), 76.6 (Glc-C-3), 74.2 (Glc-C-2), 70.0 (Glc-C-4), 61.0 (Glc-C-6),4个甲氧基

碳信号δ 56.1 (MeO ×2), 56.5 (MeO ×2),2个骈合的呋喃环的碳信号δ 53.6 (C-1), 53.7 (C-5), 71.2 (C-8), 71.3 (C-4), 85.1 (C-2), 85.4 (C-6),其NMR 数据与文献数据一致[11],故鉴定化合物7为tortoside A 。 化合物8:无定形粉末。1H-NMR (300 MHz, DMSO-d 6) 谱中可见一个酚羟基质子信号δ 8.22 (1H, s, 4′-OH),4个甲氧基信号δ 3.75 (12H, s, OCH 3-3′, 5′, 3″, 5″) 以及δ 6.67 (2H, s), 6.59 (2H, s)提示结构中可能含有2个1, 3, 4, 5-四取代的芳香结构,δ 4.88 (1H, d, J = 6 Hz) 可推断该化合物有β-D -吡喃葡萄糖基。其13C-NMR (300 MHz, DMSO-d 6) δ:

147.9 (C-3′, 5′), 152.7 (C-3″, 5″), 104.2 (C-2″, 6″), 103.0 (C-2′, 6′), 137.3 (C-1″), 134.3 (C-4′), 133.7 (C-4″), 128.9 (C-1′),以及一组葡萄糖碳信号δ 102.7 (Glc-C-1), 77.3 (Glc-C-5), 76.6 (Glc-C-3), 74.2 (Glc-C-2), 70.4 (Glc-C-4), 61.0 (Glc-C-6),4个甲氧基碳信号δ 56.0 (MeO ×2), 56.5 (MeO ×2),2个骈合的呋喃环的碳信号δ 49.4 (C-1), 53.9 (C-5), 69.1 (C-8), 70.0 (C-4), 81.5 (C-2), 86.8 (C-6),其NMR 数

据与文献数据一致[12],故鉴定化合物8为表丁香脂

素4′-O -β-D -葡萄糖苷。 化合物9:淡黄色固体。1H-NMR (300 MHz, DMSO-d 6) 可见2个酚羟基质子信号δ 8.00, 8.18 (1H, br s), 6.28 (2H, s) 提示可能含有1, 3, 4, 5-四取代的芳环结构,δ 6.54 (1H, s) 可能含有五取代的苯环,δ 1.43 (1H, m, H-8′), 1.83 (1H, m, H-8), 2.44 (1H, m, H-7b ′), 2.60 (1H, dd, J = 15.0, 3.9, H-7a ′), 4.22 (1H, d, J = 5.1, H-7),4个甲氧基质子信号δ 3.30 (3H, s, 5′-OCH 3), 3.63 (6H, s, 3, 5-OCH 3), 3.76 (3H, s, 3′-OCH 3);13C-NMR (75 MHz, DMSO-d 6) 谱中可见12个芳香碳信号为两组芳环信号δ 137.8 (C-1),

106.0 (C-2, 6), 147.6 (C-3, 5), 133.4 (C-4), 40.4 (C-7), 46.7 (C-8), 62.3 (C-9), 128.7 (C-1′), 106.7 (C-2′), 146.9 (C-3′), 137.3 (C-4′), 146.5 (C-5′), 125.1 (C-6′), 32.3 (C-7′), 45.7 (C-8′), 64.6 (C-9′),4个甲氧基碳信号δ 56.2 (2×OCH3), 55.7, 62.3,以上数据与文献一致[13],故鉴定化合物9为lyoniresinol。

化合物10:白色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给出一组苯环单取代的氢信号δ 7.33 (5H, m);一组不等价同碳相连的连氧的亚甲基氢信号δ 4.75 (1H, d, J = 12 Hz) 和 4.54 (1H, d, J = 12 Hz);氢谱中还给出两个端基质子信号δ 4.20 (1H, d, J = 7.5 Hz, H-1″) 和 4.63 (1H, br s, H-1′′′),此外还可以看到δ 1.13 (3H, d, J = 6.0 Hz, H-6′′′) 为鼠李糖特征甲基信号,故化合物含有1个α-L-鼠李糖单元和1个β-D-葡萄糖单元。13C-NMR (75 MHz, DMSO-d6) 谱中给出两个端基碳信号δ 102.0和100.9,此外δ 18.0为鼠李糖的特征碳信号。除去糖上的碳信号还可以看到6个芳香碳信号δ 137.9, 128.2, 128.2, 127.9, 127.9, 127.5;一个连氧的亚甲基碳信号δ 69.6。其1H-NMR、13C-NMR数据与文献数据基本一致[14],故鉴定化合物10为苯甲基-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

化合物11:白色粉末。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δ 6.70 (2H, s), 6.45 (1H, d, J = 15.6 Hz), 6.32 (1H, dt, J = 16.2, 4.8 Hz),表明结构中可能含有苯环和反式取代的烯基结构片断,根据苯环上有2个磁等同质子可推断苯环为对称的四取代,此外,δ 3.75 (6H, s) 为2个磁等同的-OCH3基团,氢谱中还给出2个端基质子信号δ 4.74 (1H, d, J = 7.2 Hz) 和4.46 (1H, br s),此外还可以看到δ 1.10 (3H, d, J = 6.3 Hz) 为鼠李糖特征甲基信号,故化合物含有1个鼠李糖单元和1个葡萄糖单元。在13C-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给出2个端基碳信号δ100.6和103.1,此外δ 17.9为鼠李糖的特征碳信号。除去糖上的碳信号还可以看到信号δ 133.5 (C-1), 152.9 (C-2, 6), 104.3 (C-3, 5), 132.9 (C-4), 128.6 (C-7), 130.3 (C-8), 61.5 (C-9)。以上数据与文献报道中的丁香苷的数据比较[15],除了多出一个鼠李糖信号,其余基本一致,通过HMBC进一步确定其连接位置,HMBC谱中可以看到鼠李糖的端基质子信号δ 4.46与葡萄糖C-6相关,因此鉴定化合物11为2,6-二甲氧基-4-(3-羟基丙烯基)苯基-1-O-α-L-鼠李吡喃糖基-(1→6)-β-D-葡萄吡喃糖苷。

化合物12:白色无定形粉末(甲醇)。1H-NMR (300 MHz, DMSO-d6) 谱中给出4个吡啶环的氢信号δ 9.03 (1H, s, H-2), 8.70 (1H, d, J = 3.9 Hz, H-4), 8.19 (1H, d, J = 8.1 Hz, H-6), 7.50 (1H, dd, J = 7.8, 4.8 Hz, H-5);2个氮上氢质子信号δ 8.16 (1H, br s), 7.6 (1H, br s);13C-NMR (75 MHz, DMSO-d6) 谱中给出一个酰胺基碳信号δ 166.5,吡啶环上5个碳信号δ 151.9, 148.7, 135.2, 129.7, 123.5。其1H-NMR、13C-NMR数据与SADTLER光谱集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化合物12为β-氨甲酰基吡啶。

参考文献

[1]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药大辞海 [M]. 第2版. 上海: 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中国药典 [S]. 一部. 2005.

[3]刘淑杰, 吕文伟, 王秋静, 等. 刺五加冻干粉针对急性

缺氧和缺糖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J]. 中草药,

2006, 37(8): 1223-1225.

[4]宋艳春, 刘湘梅, 李秀娟, 等. 刺五加注射液对大鼠长

期毒性试验的研究 [J]. 药物评价研究, 2010, 33(1): 1-4.

[5]吴立军, 郑健, 姜宝虹, 等. 刺五加茎叶化学成分.

[J]. 药学学报, 1999, 34(4): 294-296.

[6]Kozawa M, Matsuyama Y, Fukumoto M, et al. Chemical

studies of Coelopleurum gmelinii (D.C.) LEDEB. I.

constituents of the root [J]. Chem Pharm Bull, 1983, 31(1): 64.

[7]Inoshiri S, Sasaki M, Kohda H, et al. Aromatic glycosides

from Berchemia Racemosa [J]. Phytochemistry, 1987, 26(10): 2811-2814.

[8]Kitagawa I, Kobaya M, Cui Z, et al. Marine natural

products. XV.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an Okinawan soft

coral of Xenia sp. (Xeniidae) [J]. Chem Pharm Bull,

1986, 34(11): 4590-4596.

[9]Li S M, Lundquist K, Wallis A F A, et al. Revised

sturcture for a neolignan from Brucea Favanica [J].

Phytochemistry, 1998, 49: 2125-2128.

[10]Yoshikawa K, Mimura N, Arihara S, et al. Isolation and

absolute structures of enantiomeric 1,2-bis(4-hydroxy-3- methoxyphenyl)-1,3-propanediol 1-O-glucosides from the

bark of Hovenia trichocarpa [J]. J Nat Prod, 1998, 61(9):

1137-1139.

[11]尹文清, 周中流, 邹节明, 等. 毛冬青根中化学成分的

研究 [J]. 中草药, 2007, 38(7): 995-997.

[12]Li X C, Barnes D L, Khan I A, et al. A new lignan

glycoside from Eleutherococcus senticosus [J]. Planta

Med, 2001, 67: 776-778.

[13]张治针, 果德安, 李长龄, 等. 滇白珠化学成分的研究

(I) [J]. 中草药, 1998, 29(8): 508-511.

[14]Hameski L, Bomm M D, Silva D H S, et al.

Phenylpropanoid glucosides from leaves of Coussarea

hydrangeifolia (Rubiaceae) [J]. Phytochemistry, 2005, 66:

1927-1932.

[15]陈欢, 姚遥, 乔莉, 等. 合掌消的化学成分研究

[J]. 中国药物化学杂志, 2008, 18(1): 51-53.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1.化学成分 (1) 1.1苷类 (1) 1.2多糖 (1) 1.3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1) 1.4其他成分 (1) 2.药理作用 (2) 2.1 增强免疫功能 (2) 2.2 抗疲劳作用 (2) 2.3 抗衰老作用 (2) 2.4抗菌、抗病毒作用 (2) 2.5 抗辐射作用 (2) 2.6 抗应激作用 (3) 2.7 抗肿瘤作用 (3) 2.8对血糖的影响 (3) 2.9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3) 2.10 对慢性胃炎的作用 (3) 2.11改善帕金森病症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5)

[摘要]目的:对刺五加国内外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按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分类。结果:总结发现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刺五加具有开发成新型中药保健品及药品的价值。 [关键词]刺五加;活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刺五加,又名五加参、刺拐棒,在我国本草医籍中均有记述《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民间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的说法。刺五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叶、茎、亦可供药用[1]。该药性温,味辛、微苦,无毒,入脾肾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主治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实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并对其药理作用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本文就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 1.1 苷类 刺五加根和根茎中的主要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刺五加总苷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总苷在根和根茎中的含量分别占干药材重量0.6~0.9%和0.6%~1.5%。已分离出七种刺五加苷(A、B、C、D、E、F、G),分别为胡萝卜苷 ),乙基半乳糖(A),紫丁香酚苷(B),7 羟基 6,8 -二甲基香豆精葡萄糖苷(B 1 苷(C),紫丁香树脂酚二糖苷(D和E)。研究表明:茎中刺五加苷B、苷E的含量高于根部。近些年对刺五加茎叶的研究不断深入,叶中分离到以齐墩果酸为配基的五加叶苷I、K、L和M等。而齐墩果酸被认为是我国目前首次从植物中发掘出来的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较理想的药物。20世纪80年代末Shao从叶中分得5种新皂苷,即刺五加苷A1、A2、A3、D3和A4。 1.2 多糖 刺五加根与干果中还含有水溶性多糖。刺五加多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为免疫活性成分之一[3]。我国也从刺五加中提取出刺五加多糖PES。1.3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刺五加含有K、Na、Mg等元素及Fe、B、Sr、Mn、Cu、Ni、Mo、Cr、Bi、Ti 等多种微量元素。卫平等[4]的分析结果表明短柄五加茎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1.4 其他成分 赵余庆等从根皮中分离出硬脂酸、β-谷甾醇、芝麻素、白桦脂酸、苦杏仁苷、蔗糖以及具有促性腺和细胞毒作用的活性成分Liriodenchin[5]。从根和根皮

雷公藤生物碱的化学性状及药理作用研究

天然产物化学小论文 论文题目:雷公藤生物碱的化学性状及药理作用研究论文作者: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 日期:二0一0年五月二十一日

目录 摘要关键词 1 化学成分 1.1 倍半菇大环内醋类生物碱 1.2 精眯类生物碱 1.3 卫矛碱、翅卫矛辛宁 2 雷公藤生物碱的免疫抑制作用 2.1 疫抑制作用 2.2 淋巴细胞免疫抑制作用 3 抗生育作用 4 抗肿瘤作用 5 杀虫活性

摘要目的:对中药雷公藤生物碱的有效成分的化学性状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查阅相关的期刊、文献及论文。结果:雷公藤生物碱主要包括倍半菇类生物碱、睛眯类生物碱、卫矛城、翘卫矛辛宁等化合物;药理研究证明其具有杭炎、免疲抑制、杭肿瘤、抑制雄性生育、杭艾滋病、杀虫等作用。结论:雷公藤生物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而且毒性较小,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雷公藤;生物碱;单体;药理作用;植物杀虫剂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Hook.f.),属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为著名的中药植物和杀虫植物。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该类疾病的二线首选药物。雷公藤的化学和药理结果表明,其有效成分有二赌类、三砧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等,二菇类有效成分即毒性成分,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相近,其毒性大于生物碱类,临床证明生物碱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总有效率为100%、显效率为80%,生物碱制剂对关节的消肿、止痛作用明显、见效快,降血沉作用也较大,同时还发现有抗肿瘤,抗雄性生育作用,是有希望的男性避孕药。近几年来人们对生物碱的化学成分和药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又发现了多种单体,其中有些单体具有明显的免疫抑制、抗肿瘤作用和较小的毒性[z],充分显示了生物碱很好的应用前景,对生物碱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未见有人进行过较为全面的综述报道。 1化学成分 国内外就雷公藤生物碱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单体命名不同,同一种单体有几种中文名称,一定程度上给其他研究工作者带来了混淆和麻烦,本文对已发现的所有生物碱单体进行了系统整理和归类,报道如下。 1.1 倍半菇大环内醋类生物碱 wilfordine(雷公藤定碱,雷公藤碱,wilforine(雷公藤灵碱,雷公藤次碱,wilforidine(雷公藤碱戊,wilforgine (雷公藤晋硷,雷公藤碱乙,雷公藤吉碱wilfortrine(雷公藤春碱,雷公藤特碱I,雷公藤碱T,wilfordinin。(雷公藤定宁),wilforzine(雷公藤增碱,雷公藤辛碱、雷公藤庚碱),wilfordsuine(雷公藤植碱),wilfoeonine(雷公藤康碱),wilfrdsine(雷公藤明碱),wilfordmine(euonine一雷公藤新碱,雷公藤碱已[s])isowilfortrine(异雷公膝春碱),isowilfordine(异雷公藤碱),euonymine,「4],PedtassinesA。 1.2 精眯类生物碱 eelaeinnine(苯乙稀南蛇碱)。elafurine(峡喃南蛇碱),eelabazine(苯代南蛇碱),eelalloeinnine(南蛇藤别内桂酞胺碱)。 1.3卫矛碱、翅卫矛辛宁 表1 雷公藤生物碱及其理化常数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02T15:36:35.3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付新张洪财阎雪莹刘永武张洋[导读] 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向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蒿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结论所得化合物在该植物中均已发现,但未进行活性研究,将进一步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青蒿;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221-01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广布于全国,夏秋两季采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青蒿与黄花蒿都含有化学成分—青蒿素,可直接杀死疟原虫,既有抗疟特性,并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青蒿具有将强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被开发成多种新药,其主要功效成分为香豆素、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1-3]。本实验从青蒿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 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 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下一步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1 仪器与材料 Burker-500型超导核磁共振光谱仪(TMS为内标,瑞士Burker公司);Micro TOF-Q 质谱仪(美国Burker公司);Waters 2695-2996型分析型HPLC(美国waters公司);C18 反相色谱柱(250× 4.6 mm,5 μm,德国Marsh 公司);柱色谱用硅胶和薄层色谱用硅胶G(100~200目、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有限公司;反向ODS(250× 10mm, 10μm,美国thermo公司);R-3HB小型旋转蒸发仪(印度BUCHI 有限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青蒿药材购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教研室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标本(20150402)保存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2 提取与分离 青蒿全草(7 kg),加6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药液,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得稠膏。将稠膏用4L水(低于60℃)分散后,制成水悬液。分别用等体积的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依次萃取4次,减压回收溶剂。 二氯甲烷部位(42.6g)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1∶1)梯度洗脱,得到7个组分Fr. Ⅰ(2.3 g)、Fr. Ⅱ (5.1 g)、Fr. Ⅲ (6.7 g)、Fr. Ⅳ (5.4 g)、Fr. Ⅴ (4.7g)、Fr. Ⅵ (3.8 g)、Fr. Ⅶ(2.9 g)。将Fr. Ⅱ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1。将Fr. Ⅲ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5∶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2。将Fr. Ⅳ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0∶1)等度洗脱得到Fr.A、Fr.B、Fr.C。 将Fr.B段样品经ODS柱色谱,以甲醇-水(10:90~90:10)和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3和4。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HR-ESI-MS m/z:413.2641 [M-H]-,分子式为C29H50O,计算其不饱和度为5。1H-NMR (500 MHz, CDCl3)高场区6个甲基信号分别归属为δ0.65 ( s, H-18)、0.81 (s, H-19)、0.82 (d,6.3, H-21)、0.84(d,6.4, H-26)、0.92(d,6.4,H-27)、1.03 (d,6.7, H-28);δ 5.16(d,4.4,H-7)、5.38(m,H-23)处氢质子归属于双键上质子信号。在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36.7(C-1)、30.8(C-2)、70.9(C-3)、41.8(C-4)、139.7(C-5)、120.1(C-6)、30.2(C-7)、28.5(C-8)、49.6 (C-9)、35.8(C-10)、20.6(C-11)、38.1(C-12)、41.7 (C-13)、55.6(C-14)、25.5 (C-15)、23.8 (C-16)、55.1 (C-17)、11.7 (C-18)、18.8(C-19)、35.6(C-20)、18.1 (C-21)、32.2(C-22)、27.7 (C-23)、44.1(C-24)、28.6(C-25)、17.2(C-26)、18.6 (C-27)、22.6( C-28)、10.2(C-29)。综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化合物2:淡黄色粉末,易溶于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HR-ESI-MS m/z:269.4382[M-H]-,分子式为C15H10O5,计算其不饱和度为11。1H-NMR (500 MHz, CD3OD),δ:6.15(d,1.5,H-6),6.43(d,1.5,H-8),6.72(s,H-3),6.96(d,8.5,H-3',5'),7.94 (d,8.5,H-4',6')。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63.2(C-2)、102.1 (C-3)、180.9(C-4)、161.6(C-5)、98.6(C-6)、163.8(C-7)、94.5(C-8)、153.6 (C-9)、102.9(C-10)、121.7(C-1')、128.1(C-2')、115.3(C-3')、161.5(C-4')、115.1(C-5')、128.2(C-6')。结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Apigenin。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Molish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43.3047[M-H]-,分子式为C15H20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6。1H-NMR (500 MHz, CD3OD),δ:6.26(d,2.2,H-3),6.19(d,2.2,H-5),4.98(d,7.2,H-1'),3.89(s,-OCH3),3.90(m,H-6a'),3.67(dd,6.1,12.2,H-6b'),3.63-3.69(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07.8(C-1)、164.7(C-2)、97.9(C-3)、165.5(C-4)、92.8(C-5)、167.6(C-6)、101.4(C-1')、74.7(C-2')、78.5(C-3')、71.3(C-4')、78.4(C-5')、62.5(C-6')、204.9(-C=O)、33.2(-COCH3)、56.3(-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5]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化合物4: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异羟肟酸铁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53.2957[M-H]-,分子式为C16H18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8。1H-NMR (500 MHz, CD3OD),δ:7.88(d,9.5,H-4),7.20(s,H-8),7.17(s,H-5),6.29(d,9.5,H-3),5.05(d,7.5,H-1'),3.90(s,-OCH3),3.91(m,H-6a') ,3.69(dd,5.7,12.2, H-6b'),3.38-3.55(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163.5(C-2)、114.5 (C-3)、145.6(C-4)、110.8(C-5)、148.2(C-6)、151.7(C-7)、102.0(C-8)、150.7 (C-9)、110.8(C-10)、105.2(C-1')、74.7(C-2')、78.4(C-3')、71.2(C-4')、78.4(C-5')、62.4(C-6')、57.0(-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6]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相似性分析

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相似性分析 黄耀峰,沈雪松,顾生玖,朱开梅,李芳耀 (桂林医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要 [目的]研究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的相似性。[方法]采用乙醚、氯仿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对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根茎进行顺序热提取。其提取液经浓缩后对相对应部位进行薄层层析检查、化学成分的预测和熔点的测定来判别2种植物的差异。[结果]结果表明,2种植物含有很多相似的化学成分。其薄层层析法的检查结果可作为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的生药鉴定,以及判断质量的指标。[结论]该研究结果对进一步分离、提纯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所含的化学成分及研究各化学成分的结构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关键词 雷公藤;昆明山海棠;化学成分鉴别;薄层层析法中图分类号 S66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09)13-05961-03A nalysis on Similarity of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betw een T ripterygium wilfordii H ook.f.and T 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 évl.)H utchins HUANG Yao 2feng et al (G uilin M edical University ,G uilin ,G uangxi 541004 )Abstract [Objective]T he purpos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study the sim ilarity of chem ical com position of T ripterygium wilfordii H ook.f.and T riptery 2gium hypoglaucum (L évl.)Hutchins.[M eth od]T he chloroform ,ethyl acetate and other organic s olvents were used for root extraction under heat sequence in this essay.A fter concerntration of the extract ,T LC exam ination ,prediction of chem ical com position and m elting point determ ination were applied for judgem ent between the tw o plants ’differences.[Result ]T he results sh owed that the tw o species contained a lot of sim ilar chem ical com position.T he ex 2perim ental results of T LC exam ination could be regarded as pharm acogn ostic identification ,quality standard of tripterygium and THH.[C onclusion]T his research w ill give s om e references in the further separation ,purification ,com positions and chem ical structure study of T ripterygium wilfordii H ook.f.and T 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 évl.)Hutchins. K ey w ords T ripterygium wilfordii H ook.f.;T ripterygium hypoglaucum (L é vl.)Hutchins ;Identification of chem ical com position ;T hin layer chrom atog 2raphy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课题(200809MS179)。 作者简介 黄耀峰(1954-),男,广西百色人,副教授,从事天然药物 的研究。 收稿日期 2009202216 雷公藤[T riptergium wilfordii H ook.f.]和昆明山海棠[T. hypoglaucum (Levi.)Hutchins.]属于卫茅科、雷公藤属植物, 在植物分类学上定为2个品种[1]。其药用部位为根,临床作用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通络和消坚消肿,原是民间治疗“风湿”的草药。据文献报道,雷公藤根中含有生物碱、卫茅醇、二萜内酯和三萜类化合物等[2]。从昆明山海棠中可以测得生物碱、萜甾类、卫茅醇、鞣质、不饱和化合物、醛酮化合物、酚类和糖类等,两者从植物的种源、临床的用途以及副作用等方面有许多相似点[3-9]。针对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在临床疗效上具有相似性的特性,笔者采用乙醚、氯仿和乙酸乙酯等有机溶剂对雷公藤和昆明山海棠植物根茎进行顺序热提取,其提取液经浓缩后对相对应部位进行薄层层析检查、化学成分的预测和熔点的测定来判别两种植物的差异,为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雷公藤根由桂林市药材站提供,昆明山海棠根 由桂林市药检所提供。2种药品均按照文献方法做生药学鉴定。乙醚为广州化学试剂二厂生产,批号081014;氯仿由上海试剂一厂生产,规格G B 2682265,批号081216;乙酸乙酯由上海试剂一厂生产,批号080916。高速粉碎机:上海中药机械厂,型号SF 21703;烘箱:上海市实验仪器厂,型号10122型;干燥器: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生产。 1.2 方法 1.2.1 薄层层析板的制备。取E.meick 硅胶27.5g ,加0.5%(W/V )羧甲基纤维素钠的上清液80m l ,充分拌匀,加数滴乙 醇,倒入清洁的2块3mm 厚的玻璃中间,另取一块边缘光滑 的玻片,从一端刮向另一端而成,室温空气干燥后,置105℃烘箱活化30m in ,然后放入干燥器中备用。 1.2.2 试验样品的制备。取雷公藤根粉(或昆明山海棠根 粉)分别置于连续提取器中,顺次以乙醚、氯仿、乙酸乙酯连续提取,每种溶剂在更换之前,使提取液呈无色透明为止。提取液过滤浓缩,浸膏干燥除去溶剂,分别得到相应的乙醚、氯仿、乙酸乙酯等3个提取部分,供分离、鉴别。 2 结果与分析 2.1 乙醚提取液的薄层对照 雷公藤根(或昆明山海棠根) 粉经乙醚连续提取后,乙醚液过滤,浓缩至浆状物,分别称取 0.1g 加入乙醚至10m l ,用血色素管点样30μl ,薄层对照,点好样的薄层板①置于盛有石油醚∶乙酸乙酯=8∶2的展开缸内饱和1h ,然后展开,展距14cm ,展毕除去展开剂,于紫外灯下观察萤光(图1)。由图1可知,采用乙醚提取液,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为展开剂的薄层对照,雷公藤有8个斑点,昆明山海棠有10个斑点,表明雷公藤从1~8的斑点与昆明山海棠的1~8斑点相同,这说明含有相同的化学成分。②置于盛有环己烷∶乙酸乙酯∶冰醋酸=20.0∶2.5∶0.7的展开缸内直接展开,展距14cm ,展毕除去展开剂后于紫外灯下观察萤光,(图2)。由图2可知,采用乙醚为提取液,环己烷、乙酸乙酯及冰醋酸为展开剂的薄层对照,雷公藤及昆明山海棠均有 11个斑点,说明化学成分相同。 2.2 氯仿提取液的薄层对照 雷公藤根(或昆明山海棠根) 经乙醚提取后的根粉继续用氯仿连续提取,提取液过滤,浓缩呈浆状物,分别称取0.1g 加入氯仿至10m l ,用血色素管点样20μl ,薄层对照,点好样的薄层板①置于盛石油醚∶乙酸乙酯=8∶2的展开缸内饱和1h ,然后展开,展距14cm ,展毕除去展开剂后于紫外灯光下观察萤光(图3)。由图3可知,采用氯仿提取液,石油醚和乙酸乙酯为展开剂的薄层对照,雷公藤含有8个斑点,昆明山海棠含有6个斑点,表明雷公藤 1~6的斑点与昆明山海棠1~6的斑点相同,这说明含化学 安徽农业科学,Journal of Anhui Agri.Sci.2009,37(13):5961-5963 责任编辑 李玮 责任校对 况玲玲

夏枯草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综述

【摘要】夏枯草主要有效化学成分为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准确快捷的测定其各有效成分的含量意义重大。 【关键词】夏枯草;有效成分 夏枯草中有效成分主要为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1],其含量直接影响夏枯草质量。为此,本人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借鉴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整理如下: 1 高效液相法(HPLC法) 贾晓斌等[2]采用HPLC 法测定夏枯草中芦丁和槲皮素的含量。采用色谱柱为Alltima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1%冰醋酸,检测波长350nm,流速1.0 mL/min,柱温30 ℃。结果芦丁、槲皮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149~0.2380 mg/ml ( r = 0.9999)、0.0019~0.0306mg/ml ( r = 0.9998);精密度试验RSD分别为1.15% 、1.13%(n=6),表明仪器精密度良好;重复性试验RSD值分别为1.60% 、1.73%(n=6),表明此方法重复性良好;稳定性试验RSD分别为1.13% 、0.61% ,表明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基本稳定;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7.78% ( RSD = 0.83%)、101.18% ( RSD = 0.83%)。 2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HPCE法) 刘伟等[3为建立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夏枯草中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含量的方法。采用胶束毛细管电动法测定齐墩果酸、熊果酸的含量,毛细管区带电泳法测定迷迭香酸的含量。 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RP-HPLC法) 张兰珍等[4]为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夏枯草不同部位中熊果酸和齐墩果酸含量。采用SHIMADZUVP- ODS柱( 4.6mm×250mm,5μm ),以乙腈-甲醇-水-醋酸铵( 69:16:15:1)为流动相,流速11.0mL/min,检测波长210nm。结果:熊果酸、齐墩果酸进样量分别在0.780~6.240μg及0756~6.048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熊果酸、齐墩果酸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9.2% ( RSD= 0.69% )和99.1% ( RSD=1.2% )。 4 薄层色谱法(TLC法) 李培毅等[5]为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采用双波长薄层扫描法。其加样回收测定熊果酸的平均回收率为100.32%( RSD=2.14%)。白洁等[6]为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含量采用薄层扫描法。以环己烷:氯仿:醋酸乙酯(20:5:8)为展开剂,采用双波长反射式锯齿扫描,以540nm作为测定波长,700nm作为参比波长,狭缝大小: 2.0mm×0.2mm,得到熊果酸在0.314~1.57μg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线性关系良好( r= 0.9992),平均回收率为99.3%,精密度实验RSD = 1.86%。 5 分光光度法 黄海燕等[7]采用分光光度法选择550nm 作为测定波长测定样品中总皂苷含量。总皂苷在26.95~94.31g 范围内与吸光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冀新花等[8]为建立分光光度法测定夏枯草中熊果酸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 6 讨论 综上所述,对夏枯草有效成分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的含量测定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毛细管电泳法,薄层色谱法,可见光光度法,相比较而言,视实验条件合理选择测定方法,为确保测定的准确性,可以选两种以上的测定方法对比测定将会使结果更有说服力,这有待进一步的实验总结。 参考文献: [1] 刘伟,崔永霞,陈志红,等. HPCE 测定不同产地夏枯草中齐墩果酸、熊果酸、迷迭香酸含量[J]. 中医学报,2011,26(159):964 [2] 贾晓斌,刘光敏,封亮,等. HPLC测定夏枯草中的芦丁和槲皮素[J].华西药学杂志,

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解析

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作者:张肖宁杭太俊刘竹青 【摘要】探讨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HNO3-HClO4体系进行湿法消解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探讨其药用基础,为刺五加叶质量控制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刺五加叶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HNO3-HClO4消解 【Abstract】Determin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was studied by ICP-AES after HNO3-HClO4 digestion, to explore its pharmaceutical ground.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new model of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Key words】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Trace elements;ICP-AES;HNO3-HClO4 digestion 刺五加叶为五加科植物(Araliacea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er.Et Maxim.)harms 的干燥叶,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药用植物,味辛、微苦、性温、无毒,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益精壮骨之功效。目前,对于刺五加叶中具体化学成分的研究,见于文献报道的主要有苷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而对于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较少。刺五加叶中含有与根及根茎许多相似的活性成分[1~4],已作为刺五加的代用品,得到应用。长期以来,对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常偏重于有机成分,而忽视和排斥微量元素的作用。生物无机化学在分子水平上已经或正在揭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5]。中药材所含微量元素的研究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6,7],但对于同种中药材在不同的栽培地区、采收季节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人们对中药材中的微量元素的吸收通常是以中药传统剂型水煎剂的形式,随着中药现代化,先进的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以其高回收率、高选择性和低溶剂消耗的优势[8]受到极大关注。由此可见微量元素含量不仅受中药材遗传特性的控制,而且与不同的栽培地区、采收季节和提取方式有关。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不同产地、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方式的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和比对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发其药用价值。 1实验部分 1.1仪器及工作参数仪器: 法国JY公司ICP-ULTIMA仪。主要工作参数:等离子体发生功率:1.0kW;冷却气流量:12L/min;溶液提升速率: 1.5ml/min;雾室压力: 2.98×105Pa;观测高度:14mm(线圈上方);进样量

刺五加、五味子的功效

刺五加的功效: 主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腰痛,阳痿,脚弱脚气,疮疽肿毒,跌打劳伤。益气健脾,补肾安神。对于脾肾脏阳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腰膝酸痛,失眠多梦尤为有效。 味辛、微苦、性微温。归脾、肾、心经。 功能:近代医学研究证明刺五加的作用特点与人参基本相同,具有调节机体紊乱,使之趋于正常的功能。有良好的抗疲劳作用,较人参显著,并能明显的提高耐缺氧能力。补中、益精、强意志、祛风湿、壮筋骨、活血去瘀、健胃利尿等功能。久服"轻身耐劳"。 刺五加含有值得注意的成分---刺五加甙,其能刺激精神和身体活力。众多关于刺五加的科学出版物已证明了其抗疲劳作用,增强持久力和能力,增加机敏和学习能力。众多用法都已在人体实验中得到了证实。刺五加是病后康复,承受过多压力或紧张,工作过量,慢性病导致身体虚弱的人群以及那些需要达到生理和心理性能高峰的人中非常受欢迎的自我药疗药物。目前同样有相当可观数量的报道指出其具有支援免疫系统,恢复非正常低血压,改善循环系统,使紊乱的糖脂代谢正常化,肝部,睾丸,骨密度和其它重要器官的合成代谢的功效。 刺五加的作用: 1、预防压力所至疾病 刺五加含有刺五加甙,其对肾上腺具有良好的作用,这个微小的腺体位于肾上部并分泌抵抗疲劳的荷尔蒙。服用刺五加被认为可推进机体解决从热暴露到工作过度的生理压力。并且增强抵御疾病能力。以及人体的全面精力水平。 2、抵抗疲劳和恢复精力 刺五加甙显示出可提高敏锐度和物理耐力,却没有含咖啡因产品具有的效力减退。研究显示刺五加甙可改善运动肌肉对氧的使用。这意味着人体可维持更久的有氧运动并更快从运动疲劳中恢复。苏联的初步研究显示其在该用途上可能是十分有效的。 3、刺激机体免疫力 刺五加提取物显示可刺激细胞免疫力。研究发现其可刺激T-细胞产生,特别是助手细胞。因此刺五加被用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德国科学家曾发现该草药可能对治疗AIDS的早期阶段有很大帮助。研究发现其可通过上升数量的助手细胞和细胞毒素T细胞的协作作用来减缓病毒的扩散。 神经衰弱喝点刺五加编辑本段回目录 秋天里很多中老年人会出现体倦乏力的情况,有些人患上了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而且记忆力差。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中医专家陈建国指出,中老年人在秋天不妨服用些刺五加,对治疗神经衰弱很有好处。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夏枯草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发表时间:2012-03-16T17:12:07.5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期供稿作者:王金金[导读] 熊果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 王金金 (河南省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南郑州 450000) 【中图分类号】R9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0111-01 【摘要】夏枯草为唇形科植物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 L.的干燥果穗。是传统中药之一,味辛、苦,性寒,有降糖、降压、抗菌、抗病毒、抗炎、抗肿瘤及活血化瘀等功效。由于其重要的药用价值和广泛的药理作用,因此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夏枯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为了进一步明确其药效物质基础,我们对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开展了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目的研究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中乙酸乙酯萃取浸膏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析分离方法选用硅胶(200-300目),流动相为各种比例的氯仿-甲醇。结果得到四种化合物。结论夏枯草果穗部位的水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含有化合物1-十八醇,熊果酸,3, 4-二羟基苯甲酸,3, 4-二羟基苯乙烯酸。 【关键词】夏枯草水提物化学成分熊果酸。 实验部分 1 提取与分离 夏枯草(P.vulgaris L.)果穗部位的水提浸膏1公斤用水混悬,分别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得到乙酸乙酯部位8g和正丁醇部位70g。 乙酸乙酯部位浸膏8g,硅胶(200-300目)拌样。硅胶柱层析,以氯仿-甲醇梯度洗脱,经反复分离纯化,其中X-5,6经过薄层层析法得到。分别得到化合物1~6。鉴定得出4个含有化合物1-十八醇(1),熊果酸(2),3,4-二羟基苯甲酸(3),3, 4-二羟基苯乙烯酸(4)。化合物2,白色粉末,易溶于氯仿和吡啶,10%H2SO4乙醇溶液显紫红色,ESI-MS m/z: 455 [M-H]-,结合13C NMR推断化合物2分子式为C30H48O3。在其氢谱上显示出七个角甲基信号(δ1.09,0.99, 0.96, 0.94, 0.86, 0.80, 0.78),一个烯氢质子信号δ: 5.26 (1H, t, J=3.6Hz)。在碳谱中,共显示出30个碳信号,其中显示出有2个烯碳δ 138.0, 126.0,1个羰基碳信号181.3,且有1个碳信号位于60~90ppm区间。结合以上信息推测该化合物为一三萜酸。 1H-NMR (CDCl3, 500MHz) δ:5.26(1H, t,J=3.6Hz,H-12),3.20(1H,dd,J=11.0,5.5Hz, H-3),1.09 (3H,s), 0.99(3H,s), 0.96 (3H, d, J=7.5Hz, H-30),0.94(3H,s), 0.86(3H,d,J=6.5Hz),0.80,0.78 (each 3H, s). 13C-NMR (CDCl3, 125 MHz) δ: 38.7(C-1), 27.3 (C-2), 79.0 (C-3), 38.8 (C-4), 55.4 (C-5), 18.3 (C-6), 33.1 (C-7), 39.6 (C-8), 47.7 (C-9), 36.7 (C-10), 23.6 (C-11), 126.0 (C-12), 138.0 (C-13), 42.1 (C-14), 30.6 (C-15), 24.2 (C-16), 48.0 (C-17), 52.8 (C-18), 38.9 (C-19), 39.1 (C-20), 33.0 (C-21), 37.1 (C-22), 28.1 (C-23), 15.4 (C-24), 15.5 (C-25), 16.9 (C-26), 23.3 (C-27), 181.3 (C-28), 17.1 (C-29), 21.0 (C-30)。以上数据与文献[41]报道的化合物熊果酸数据一致, 鉴定化合物2为熊果酸。 2 药理药效 熊果酸是一种三萜类化合物,具有镇静、抗炎、抗菌、抗糖尿病、抗溃疡、降低血糖等多种生物学效应,熊果酸还具有明显的抗氧化功能,因而被广泛地用作医药和化妆品原料。 2.1 保肝,抗肝炎作用 熊果酸临床表现有显著而迅速降低谷丙转氨酶、血清转氨酶、消退黄疽、增进食欲、抗纤维化和恢复肝功能的作用,具有见效快、疗程短、效果稳定的特点。 2.2 抗肿瘤作用 熊果酸还对多种致癌、促癌物有抵抗作用,研究发现熊果酸能明显抑制HL-60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能使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显着提高,能抑制人舌鳞癌细胞株TSCCa 细胞增殖,对TSCCa细胞的半数生长的抑制剂量约为12.5 μmol·L-1,在24h内表现为一定的量效关系;原位杂交显示熊果酸对TSCCa细胞的抑制作用与抑制核转录因子的原位表达有关。体内试验证明熊果酸可以明显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说明熊果酸的抗肿瘤作用广泛,熊果酸极有可能成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药物。 2.3 抗氧化 熊果酸是一个较强的抗氧化剂。有实验表明熊果酸能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程中5-脂氧化酶、环氧化酶活性,阻止前列腺素与白三烯生成,这可能是熊果酸抑制炎症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物的原因。Subbaramaiah等研究表明熊果酸能抑制人乳腺上皮细胞中的环氧化酶的转录,也由此抑制前列腺素生成。 2.4 抗菌、抗炎及抗病毒 Tapondjou等通过醋酸扭体实验和热板法实验证实,熊果酸和羟基熊果酸有类似的抗炎抑菌作用。熊果酸能分别抑制甲酰甲硫氨酰-亮氨酰-苯丙氨酸(fMLP)及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超氧化物的产生。将熊果酸和fMLP加入细胞培养液中,熊果酸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由fMLP诱导的45 ku蛋白酪氨酸磷酸化。熊果酸还具有杀锥虫活性,在2g·L的浓度下孵育2h后,克氏锥虫鞭毛体的活动被完全抑制。 2.5 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糖的作用 熊果酸可以降低家兔和大鼠血胆固醇(44%)和B-脂蛋白水平(50%),具有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熊果酸能改善血脂异常引起的肝肾阴虚、耳鸣、口干、少寝、烦躁易怒、肢麻怕冷、便结等症,血脂疗效总有效率为 95%。 2.6 镇静、安定作用 熊果酸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安定与降温作用 3 结论 说明夏枯草的主要成分熊果酸抗肿瘤作用广泛,极有可能成为低毒有效的新型抗癌药物。

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作者:徐新建宋海薛国庆付如钢王文芳 【摘要】目的分析青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得51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4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98.9%。结论青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23.47%)、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 (bisabolol oxide b,11.31%)、甜没药萜醇氧化物 a (bisabolol oxide a,6.27%)、反-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10.04%)等。 【关键词】青蒿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中草药青蒿,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属菊科春黄菊族蒿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临床上常以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等功效,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湿热黄疸等疾病。原产于中国,现澳大利亚、阿根廷、保加利亚、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均有栽培[1]。 青蒿中化学成分分为四类:挥发油、倍半萜、黄酮和香豆素[2]。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从中可以分离出多种倍半萜内酯,其中之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救治凶险的脑型疟疾方面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使用安全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抗疟药物,但其中挥发油少有研究。河西走廊生长大量的野生青蒿,该地区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3]。为了进一步研究河西走廊产青蒿的化学成分,开发利用野生自然资源,笔者对该属植物青蒿的挥发油进行了研究,从其干燥地上部分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了43种成分,发现其中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及其氧化物的含量较高,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河西走廊野生青蒿挥发油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再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4]。 1 仪器与试药 gc-ms(trace gc2000气相,dsq质谱,thermo tr-35ms 毛细管柱,30 m × 0.25 mm,0.25 μm film。xcalibur处理软件);实验用青蒿采自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脚,经笔者鉴定为野生青蒿,凭证标本存化学成分研究室植物标本室。本实验取秋季花盛开后割取地上部分,阴凉处自然风干待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挥发油的提取将干燥的青蒿粉碎后,取粉末500 g,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附录方法提取,得到有特殊浓香气味的挥发油,无水硫酸钠干燥,收率约0.70%。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99.99%),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 μl。进样口温度220℃;程序升温,45℃保持1 min,再以15℃/min升至280℃稳定5 min;传输线温度250℃。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春花、刘刚、张崇禧、郑友兰 摘要:目的:对刺五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分离提取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进行分类。结果: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以及抗疲劳等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刺五加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及药用价值。 关键词:刺五加研究进展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Maxim)性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茎、叶也可作药用。刺五加商品名为五加参,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药用植物,味辛、微苦、性温。无毒。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树皮作五加皮入药。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益精壮骨之功效。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刺五加全国年需求量500万公斤以上,以刺五加为原料的中成药种类繁多,如刺五加片、刺五加注射液。安神补脑胶囊、脑安片等;另外中医处方对刺五加需求量也较大,使刺五加的市场供应日趋紧张。自50年代以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丰富的传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引种繁殖、生药鉴定、化学成分、生化药理、制剂生产及临床等各方面进行了有计划的研究工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人们对刺五加的活性物质及其药理作用做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分离简述如下。 1、化学成分 1.1 苷类 刺五加根和根茎的主要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刺五加总苷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总苷在根和根茎中的含量分别占干药材重量的0.6%~0.9%和0.6%~1.5%已分离出七种刺五加苷(A、B、C、D、E、F、G),分别为胡萝卜苷(A),紫丁香酚苷(B),7-羟基-6,8-二甲基香豆精葡萄糖苷(B1),乙基半乳糖苷(C),紫丁香树脂酚二糖苷(D和E)含量比例8:30:10:12:4:2:1。最新研究证明茎中刺五加苷B苷E的含量高于根部。2O世纪90年代初Kujawa 等又从刺五加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两种新皂苷。近些年对刺五加茎叶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叶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为配基的五加叶苷I、K、L和M等。而齐墩果酸被认为是我国目前首次从植物中发掘出来的治疗急性黄疽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较理想的药物,研究表明齐墩果酸也存在于刺五加茎皮中。20世纪80年代末Shao从叶中分得5种新皂苷,即刺五加苷A1、A2、A3、D3、A4。吴立军等分得新的化合物刺五加酮(Ciwujiatongn)和新刺五加酚(necoiwujiaphenol),并首次分得阿魏葡萄苷(fereloylsucrose)。 l.2 多糖 刺五加多糖(Acathopanas senticosus Polysacharides,ASPS)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为免疫活性成分之一。刺五加含2%~6%碱性多糖及2.3%~5.7%水溶性多糖。我国也从刺五加中提取出刺五加多糖PES,其中两种多糖被命名PES-A和PES-B,分子量分别为7000和7600,PES-A的组成比,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33:2:1,主要为1-3α-D-葡萄吡喃糖(Pyranoglucose)及一些1-2与1-4连接的吡喃型己醛糖。刺五加果中也含有与根多糖组成极为相似,也具有一定保肝作用的水溶性多糖。 1.3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