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配伍的基本类型及其药理学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T 36.9℃,P 90次 m in ,R 22次 m in ,BP 200
120mmH g ,右侧上下肢肌力减弱,活动受限,肌力 级,舌体右歪斜,言语不清。CT 提示:(1)左侧基底节腔隙性脑梗塞;(2)脑萎缩。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西医诊为(1)高血压病3级(2)脑梗塞。治则:祛风除痰通络。拟方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天麻12g ,茯苓15g ,白术10g ,陈皮6g ,法半夏10g ,胆南星12g ,穿山甲6g ,黄芩12g ,石菖蒲12g ,丹参20g ,薏苡仁15g ,防己10g ,黄连6g ,竹茹10g ,枳壳12g 。1剂 d ,日服两次。同时用刺五加注射液60m l 加入250m l 生理盐水静脉滴注,1次 d 。2周后,精神好转,食欲增进,胸闷,头痛头晕消失,肌力增强,血压降至160 85mmH g ,舌淡苔白,脉沉。后拟补阳还五汤化裁,共服15剂。同时服用阿斯匹林肠溶片等治疗1个月,痊愈步行出院。
按:本证属中风风痰阻络型。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生风所致。以标实证突出,“急则治其标”,治宜祛风除痰
通络,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方中天麻祛风止眩晕;法半夏
燥湿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胆南星、竹茹化痰泄浊;石菖蒲化痰开窍;丹参活血化瘀,则瘀去络通;黄芩、黄连清热泻火,热去则痰易除;薏苡仁、防己利湿;全蝎熄风止痉通络;陈皮、枳壳行气,行气则气畅,气畅则痰易除。由于配伍恰当,治疗及时,病情好转。用药2周后证见气虚血瘀之候,在“缓则治其本”原则指导下,在治疗方面以补阳还五汤为主,益气活血,扶正培本。因出现半身不遂等症,酌加穿山甲、地龙等通络之品,以收标本兼顾之效。
参考文献:
[1] 孙 怡.实用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2092209.
收稿日期:2004202210; 修订日期:2004207212
作者简介:王志恒(19762),男(汉族),江苏常熟人,现任江苏省苏州市常熟药品检验所技术员,主要从事中药鉴定工作.
张仲景应用大黄配伍的基本类型及其药理学意义
王志恒
(江苏省苏州市常熟药品检验所 215500)
摘要:总结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应用大黄的基本类型及部分方剂配伍的药理作用,为研究张仲景使用大黄基本规律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大黄; 张仲景; 配伍; 药理
中图分类号:R 282.710.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0805(2004)1020708202
大黄性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的功效,为常用中药,为历代医学所重视。医圣张仲景也非常重视大黄的应用,通过不同的配伍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如治腹满配厚朴、枳实,下瘀血配水蛭、桃仁,清热解毒配丹皮,退黄利胆配茵陈、栀子,止呕配甘草,消坚块合芒硝,泻火凉血配黄连、黄芩等[1]。
1 大黄配伍基本情况及药理意义1.1 大黄配伍芒硝、枳实、厚朴,泻热通便,行气荡积方有大、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厚朴三物汤、厚朴七物汤。大、小、调胃承气汤三方,均为苦寒攻下之剂,主治阳明腑实证。然随燥实内结之轻重缓急,其组方之法则又有不同。大承气汤所主之证,乃痞满燥实俱重,故宜峻下热结。方中用大黄,芒硝泻热荡实,并重用枳实、厚朴行气破滞、消痞除满,以通其壅滞,共达泻热、消痞满之目的;小承气汤所主之证,以痞满为主,燥实不甚,方中,减枳实、厚朴之用量,并去芒硝,重在破滞除满,兼泻热通便;调胃承气汤所主之证,则以燥实为主。痞满较轻。方中,芒硝用量倍于大黄,以泻热润燥软坚,并去枳、朴,代之甘草,重在泻热润燥以和胃气[2]。厚朴三物汤是以厚朴为君药,意在行气,用于内实气滞证。厚朴七物汤是乘其胃未病而攻之,用枳实、厚朴、大黄以攻其里,桂枝、生姜以攻其表,甘草、大枣以安脏气而和药气[3]。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及厚朴三物汤三方组成药物相同,均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但三味药配比不同,临床应用也有所不同。如以大黄为君药者,则以泻实
积,适于阳明腑实症为主;以厚朴为君药者,则以消积形气为主,
适用于里实气滞之症。药理研究结果显示:相当大黄同等剂量条件,三方均明显增加小鼠大肠湿重,其中小承气汤总生药量最小,提示其泻下作用效应最高;小承气汤高剂量则极显著性增加小鼠大肠湿重及肠道总湿重,大黄为方中泻下作用的最显著因素。大黄在三方中主要有效成分的煎出率不同,提示可能与厚朴和枳实的不同比例有关[4]。
1.2 大黄配伍甘遂,清热逐饮方有大陷胸汤、大黄甘遂汤。大黄
与泻下逐饮之甘遂配伍共奏泻热逐饮之功,主治大结胸证。如“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方中,甘遂峻逐水饮,破其结滞,大黄泻热荡实,芒硝泻热软坚破结。三药合用,共奏泻热逐水破结之功,为泻热逐水峻剂,主治水热互结于胸膈之重证[2]。大黄甘遂汤用于妇人产后水血结于血室之证,方中以大黄、甘遂联用,破血逐水,再配阿胶兼以护阴固正,以防其产后血虚者下后伤正,此乃泻中寓补、使邪去而正不伤[5]。
1.3 大黄配伍桃仁,活血祛瘀方有核桃承气汤、下瘀血汤、抵当
汤、抵当丸、鳖甲煎丸、大黄 虫汤、大黄牡丹汤。大黄荡涤热邪、导瘀下行,桃仁破血行瘀。二药合用,如虎添翼,破血下瘀之功倍增,主治各种蓄血证。若热邪与瘀血相结,较为轻浅“其人如狂”而“少腹急结者”,且外证已解,宜用桃核承气汤;若热邪与瘀血相结,病热较重且急,“其人发狂”而少腹硬满者,攻逐之法不可稍缓,径用抵当汤破血逐瘀;热邪与瘀血相结较重而病势稍缓者,则改汤剂为丸剂,峻药而缓图之,宜用抵当丸[2]。下瘀血汤以大黄为主涤荡瘀血,桃仁润燥、活血化瘀, 虫逐瘀破结,
三药相合破血之功颇猛。鳖甲煎丸除用鳖甲软坚散结外,大黄配桃仁、 虫、蜣
・
807・时珍国医国药2004年第15卷第10期L ISH IZH EN M ED I C I N E AND MA TER I A M ED I CA RESEA RCH 2004VOL .15NO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