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唐代诗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了自魏晋以来将近四百年文学艺 术发展中的新成果和新经验,重视文学 的“缘情”本质,讲究艺术形式的华丽, 注意运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初步形成 了近体诗的格式和雏形。
另一方面:
艺术上偏重辞藻、典故、 声律等具体技巧,而对 相当一部分作家中又片 审美意象的整体塑造方 面追求形式美而不注意 面较为忽视。 内容充实的缺点,有些 作品内容贫乏,情调低 下。 一方面:
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
“思与境偕”
‚然河汾蟠郁之气,宜继有人。今王生者,寓居其间,浸渍 益久,五言所得,长於思与境偕,乃诗家之所尚者。则前所 谓必推於其类,岂止神跃色扬哉? ‛《与王驾评诗书》
‚思与境偕‛说的是是人在审美创造 中主体和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 形象的融合,达到了天意无缝的最高 水平。
继承并发扬了陈子昂的诗歌主张, 崇尚自然清新的诗歌理论。一方面 和陈子昂一样提倡‚兴寄‛与‚风 骨‛,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六朝文 学创作中取得的积极成果。 注重‚寄兴‛,不喜梁陈的‚艳 薄‛,以创新去继承传统。
李白诗歌的基本文艺思想:

充分肯定风骚传统,并且要以自己的创作来 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如“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
王勃:
(649-676),字子安,是王通的孙子。 ‚自微言既绝,斯文不振。屈、宋导浇源于前, 枚、马张淫风于后,谈人主者以宫室苑囿为雄, 叙名流者以沈酗骄奢为达。故魏文用之而中国衰, 宋武贵之而江东乱。虽沈谢争骛,适足兆齐梁之 乱:徐庾并驰,不能止周陈之祸。 ‛ 《上吏部裴侍郎启》
基本思想:兼取南北之长而避其所短,主张文学作品 既要有充实的社会内容,又应有华美的文采。
三、 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 四、 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 讨的深入 五、 司空图论诗歌Hale Waihona Puke Baidu“味外之味”、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初盛唐时期文化思想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 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文化思想,而唐 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正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仪》中说要“状飞动之句”。

诗歌意境要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 造作痕迹。
取境 詩不假修飾,任其醜朴。但風韻正,天真全,即名上 等。予曰:不然,無鹽闕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 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則喪自然之質。此亦不 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 始見奇句。成篇之後,觀其氣貌,有似等閒,不思而得, 此高手也。有時意靜神王,佳句縱橫若不可遏,宛若神助。 不然,蓋由先積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司空图以诗歌意境为中心,总结了诗歌 艺术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经验,提出了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 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 著名的诗歌美学范畴,对唐以后诗歌理 论批评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味外之味”
‚文之难,而诗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儿 后可以言诗也。‛ 他在《与李生论诗书》一文中,在钟嵘论诗歌‚滋味‛的 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诗歌的‚味外味‛问题。 ‚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诗歌创作‚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草嫩侵沙短,冰轻著雨销‛, ‚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幢 幽‛,‚五更惆怅回孤枕,犹自残灯照落花‛等。
王昌龄 “诗境论”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 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 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 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 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诗歌创作首先要确立主题,然后 按照所表达的意的需要,来选择 与之相适应的表现方法和技巧。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这正是对王昌龄的诗境论、皎然的情境 论、刘禹锡的境生象外论的进一步发展。
二十四《诗品》的艺术创作特点
一、“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不着一 字,尽得风流”。 二、“生气远处,不着死灰”,“若纳水 輨,若转丸珠”。 三、“离形得似,庶几其人”,“脱有形 似,握手已违”。 四、“真予不夺,强得易贫”,“妙造自 然,伊谁与哉”。 五、“如矿出金,如铅出银”,“深浅聚 散,万取一收”。
‚思与境偕‛不仅说明艺术思维是与 具体物象相结合的,而且是和某种特 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天日暖,良玉生烟,可 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 可谈哉!‛ 这种诗歌意境在有形的具体的情景描写之外,还能借象征、 暗示创造一个无形的、虚幻的、存在于人想象中的、更为广 阔的艺术境界。
要使理语与景语融为一体,创造 含蓄、自然、耐人寻味的诗境。 如第十五‚理如景势‛;第十六 ‚景入理势‛。
皎然《诗式》
对于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强调诗歌意境于具体生动的景物描写外, 必须要是人联想起许多更为丰富的象外之 奇景。即皎然说诗境要“采奇于象外”。 诗歌意境要具有一种飞动之势,给人以神 气腾涌、栩栩如生的动态之美。即皎然在《诗

魏徵:
‚文者,所以明言也。古者登高能赋,山川能祭,师旅能誓,丧纪能诔, 作器能铭,则可以为大夫。言气因物骋辞,情灵无拥者也。‛
提倡南北融合,‚气质‛与‚清绮‛并重,去南朝只华 美清丽,加之以北朝的意理气质,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统一 起来,使内容与形式完美地统一,刚健清新,形象鲜明,从 而创造出一种与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的、前所未 有的新文学。
皎然诗论的中心、它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在论 诗歌的已经创造和已经透露出诗境与禅境合一 端倪的诗歌美学理想方面。 诗歌的情与境是不可分离的,境中含情,情由 境发。 皎然的审美理想重在诗境和禅境的统一,以真 率自然为最高标准。
《董氏武陵集纪》中刘禹锡 说到:‚诗者,其文章之蕴耶! 义得而言丧,顾微而难能;境生 于象外,故精儿寡和。‛
如何创作出有言外之意的“兴象”诗 歌

一、应当有“风骨”。这里的风骨还有指超然物外、
避世隐居那种仙风道骨般的飘逸之气。
二、应当具有“神来、气来、情来”之妙。
所谓“神来”,是要求“兴象”塑造必须以神似为主,而达 到形神并重之妙。“气来”,是要求“兴象”局偶生机盎然 的特点,表现描写对象内在的生命力,昂扬的精神状态。 “情来”,则强调应寄寓作者充沛的、强烈的感情,能感染 读者,幽远深厚又自然真实。
“境生于象外”
诗歌意境具有 ‚得意忘言‛之妙。
诗歌的意境比诗歌中具体描写的实的景 象更加广阔的多。
刘禹锡要求诗人善于从实的景象之 逼真描写中激起读者的丰富联想,通过 暗示和象征的方法,使读者能在实的景 象描写之外构成一个虚的、更加广阔的 艺术境界,并体会其中无穷的言外之意, 象外之景。
司空图
司空图(837~908)晚唐诗人、 诗论家。字表圣,自号知非子, 又号耐辱居士。祖籍临淮(今 安徽泗县东南)。
对齐梁乃至整个六朝文学持根本否定态度,甚 至吧产生华靡淫丽文风的根源一直追溯到以屈原作品 为主的《楚辞》,这一派可以李谔,王通,王勃等为 代表;
在批评齐梁文风过于追求形式华艳的同时,充分 肯定其成就与积极影响,主张对齐梁文学采取具体 分析的态度。这一派可以唐初史学家魏徵,令狐德 为代表。
李谔:
《上隋高祖革问话书》主张一切文章,都要一‚教 化‛为本,认为‚诗、书、礼 、乐‛乃‚道义之门‛, 学习六经以为文,可以实现‚家复孝慈,人知礼义‛ 的目的。
陈子昂 “兴寄论” “风骨论”
陈子昂(659~700),字伯玉,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 物之一。 他的诗歌主张正是针对齐梁文 风中忽视作品社会内容、不注 意整体审美形象这两方面问题 提出来的。
东方公足下:文章道弊五 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然而文献有可征者。仆尝暇时 既强调作品要有充实的社会 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 内容,同时也是重视诗歌整体 寄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 审美形象的表现。 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 要求诗歌创作一审美形象来 耿也。一昨于解三处见明公 感动读者,并从中体会到积极 《咏孤桐篇》,骨气端翔,音 的思想意义。 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 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不 图正始之音,复睹于兹,可使 建安作者相视而笑。解君云: 从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要求 ‚张茂先、何敬祖,东方生与 有升到传神的整体形象。 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 要求诗歌所寄寓的不是陈腐 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 的封建说教,而是有进步意 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义的现实社会内容。
殷璠 “兴象论”
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 重在辞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对审美意象 的创造反而注意不够,因此提出来诗歌创造应以创造 ‚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论陶翰诗云:‚既多兴象,复 备风骨。‛ 又论孟浩然诗云:‚无论兴象,兼复故实。‛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它之指 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 注重‚兴象‛的描绘,可以使诗歌的神秘意象构成一种 耐人寻味、含蓄不尽的境界。
‚降及后代,风教渐落。魏之三祖, 更尚文词,忽君人之大道,好雕虫之小 艺。下之从上,有同影响,竞骋文华, 遂成风俗。江左齐、梁,其弊弥甚,贵 贱贤愚,唯务吟咏。遂复遗理存异,寻 虚逐微,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 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唯 是风云之状。 ‛
王通:
(584-618),字仲淹,隋末大儒。 在文学观念上承袭了先秦较为宽泛的广义文学观念,所说的‚文‛大体相 当于‚文化‛的概念,模糊和取消了文学特点。 是对李谔的进一步发挥。
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 本特点,是在汉魏六朝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基 础上深化和发展。 文学创作的空前繁荣发展,以及多种文学 形式的并行,文学理论批评不仅在理论内容 上进一步深化了,而且在批评的方法和批评 的范围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扩展。
一、 唐初反齐梁文风中的两种不同倾向
二、 陈子昂、李白和杜甫的诗歌理论
台榭空山丘。”《江上吟》

对六朝绮丽的方面是充分肯定的,对许多作 家都表示了倾心和赞赏。如“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吟》

诗歌艺术美的理想是“清真”。也就是他自己所
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意。
在陈子昂、李白诗论基础 上的进一步发展。 由于杜甫所处的是的已经 到了唐代社会发展由盛到衰 的转折期,因此杜甫的文学 思想中表现民生疾苦,‚为 民请命‛的方面较为突出。 重视《诗经》的传统,主 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 会内容,写实性比较强。
杜甫诗歌的基本文艺思想:

在反齐梁文风中,对全盘否定齐梁文学的 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树立了鲜明态度。如“不
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
齐梁作后尘。”《戏为六绝句》要继承,但不是重
复、模仿,而应选取,有创新。 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在壮阔豪迈。如
“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 未掣鲸鱼碧海中。”《戏为六绝句》

三、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有自 然的声律之美。
夫作文章,但多立意。令左穿右穴,苦心竭智,必须 忘身,不可拘束。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 然后以境照之,思则便来,来即作文。如其境思不来,不 可作也。 夫置意作诗,即须凝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 穿其境。如登高山绝顶,下临万象,如在掌中。以此见象, 心中了见,当此即用。如无有不似,仍以律调之定,然后 书之于纸,会其题目。山林、日月、风景为真,以歌咏之。 犹如水中见日月,文章是景,物色是本,照之须了见其象 也。 夫文章兴作,先动气,气生乎心,心发乎言,闻于耳, 见于目,录于纸。意须出万人之境,望古人于格下,攒天 海于方寸。诗人用心,当于此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