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最新时评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最新时评精选
智慧校园不能跑偏
打热水一个APP,记学分一个APP,上网课一个APP,一些大学生质疑校园APP过多过滥、良莠不齐、强制使用,有的含有大量广告,甚至变相收费。

智慧校园建设过程中的跑偏现象,引发教育部门关注。

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提出开展校园APP专项调研,并进行联合行动治理校园APP乱象。

近年来,从借书到听讲座,从考勤教学到校务管理,校园生活与管理愈加智能化,给师生带来不少便利。

但智慧校园不是APP校园,出现跑偏在于认识不到位,错把扎堆引进APP当做智慧建设;在于漠视管理,放任商业牟利裹挟学生;在于强制使用,和学分挂钩推广应用。

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纠正有违初衷的做法,回到以师生为中心的正轨,时不我待。

从智慧校园到智慧社区,再到智慧城市,加强线上服务是大势所趋。

既重投入又重管理,既重硬件又重软件,才能让线上公共服务更好造福百姓。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
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广西柳州市把老城区所有职业院校全部搬迁到职教园区,而搬出去的12个校区近千亩土地没有用于商业开发,而是全部用作基础教育用地,缓解老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紧张的问题。

在教育上如此舍得下本,难能可贵。

关系孩子成长的事,等不得、拖不起。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就应该讲求公办、公益、公平。

教育偏离了“公”的方向,只会导致教育畸形发展,不仅滋生攀比之风、加重群众教育支出,还会造成社会不公,让寒门子弟输在起跑线上。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个“本”,就是要以增进老百姓福祉为“根本”,就是要坚守教育普惠大众的“本质”,就是要舍得用真金白银“下本钱”。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是一个政绩观的问题。

寸土寸金的黄金地段、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造大楼、建“地标”,城市富丽光鲜,政绩立竿见影;而用于建学校、办教育,难以获得现实的财税收入,教育水平提升、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提高的效果也一时难以体现。

但作为一个城市的管理者,应当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做吹糠见米、马上见政绩的事,而应多
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不求一时“显绩”,多留福荫子孙的“潜绩”。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也是一个群众观的问题。

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转变思维、拿出勇气、合理分配财力,在教育上多投入一些,让基础教育体现公平。

实际上,这就是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就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体现。

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在教育上舍得下本,赢得的是民心、赢得的是拥护、赢得的是赞誉。

在教育上舍得下本,还是一个发展观的问题。

投资教育,就是投资未来。

孩子们就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寄托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

在孩子们身上的投资,其实也是对整个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投资,保障的是国家长久的繁荣昌盛。

城市的治理者,不能只看眼前不看长远,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社会效益,而应保障在教育上的投入。

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势在必行
据报道,近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出台《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实施意见》,对研究生导师明确职责,立下一系列规矩。

意见指出,对立德树人职责履行不到位或所带研究生出现学术不端、违反学术道德行为的导师,将依规给予处理。

学术不端行为既损害学术声誉、败坏学术风气,又危害社会、严重阻碍科研工作和教育事业发展进步,影响之深已到了不得不猛药治疴的时候。

教育部等部门有明确规定,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负有对研究生进行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的责任,同时提出“研究生发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导师应承担相应责任”。

宁夏此举就是对国家相关部门意见的全面落实和具体实施。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阶段,师生关系、教学系统已经发生了内在性变化。

一方面,师生关系由“教学关系”转化为“导学关系”;另一方面,教学行为由知识传授型转化为科学研究型。

导师在“教”,更在“导”,“导师导什么”“研究生研究什么”就显得非常重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学习方式发生变化,学生更易获取知识、掌握前沿。

而导师之所以成为
导师,穷尽自身所钻研的学术领域和科研本领,能胜学生一筹的仍是“授人
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更重要的是,研究生导师亦是思政教育工作者,承担思政教育职责。


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

既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学习研究方法、
进行科学规范的学术训练,又引导学生坚守学术道德和科研精神,是导师职
责的题中应有之义。

当好人生导师,使自己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质、品味
的“大先生”,尽己所能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扣子”,导师责无旁贷。

“心术不善,纵有才学何用?”这个“心术”就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仁爱之心。

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导师必须要有坚定的立场和信念,必须在“育人”上下足功夫,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导师不是“包工头”,职责有限意味着其担负的
不是“无限责任”“全部责任”。

近年来,针对学术不端、学风不正等不良
行为,各地、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采取了相应的治理办法,但是新情况、新
问题也相伴而生。

比如在导师责任制落实方面,偏重于对导师的处理而轻忽
了研究生这个更为重要的“责任主体”。

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是为着共同的学术抱负和志趣,在一起承担科研
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起来的合作、互助、包容、争鸣的学术氛围,以及一
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师生情谊。

在此基础上考量教育教学效果并制定制度办
法,才有希望成为双方共同且自愿遵守的约定。

加强研究生教育培养、落实研究生导师责任制、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势在
必行。

秉持良好的动机和初衷,有助于营造正常的师生关系、清朗的研学环
境、健康的学术氛围,但是在“学校(科研院所)—研究生—导师”这个系
统中,对各主体的权责厘定、边界划分和处罚裁量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担研究生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和科研院所,应从人才培养的系统层面统筹谋划、联动教育,防止把“相应责任”泛化理解、片面化认定、极端化执行。

拜托别再给清北“造神”了
如果你上网搜索那些考入清华北大的学子,总能看到诸如“平时很轻松,从来不上补课班”“考前不复习,小考小玩,大考大玩”等等报道,仿佛考上清北的孩子都是不用努力的天才。

不止如此,在很多报道或综艺节目里,清北学子往往还会和文体双优、多才多艺、长相出众等标签挂钩。

看完这些报道,作为一名北大学生,我总会产生一种“此人只应天上有”的错觉。

不容否认,在清北,有许多十分优秀的人,其中不乏让资质平庸者感到如何努力都追不上的“天赋型”选手。

有时候我们也会感慨,在北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简直太大了。

但实际上,在北大的这3年里,我从未见到过一个能够靠着自己的天才,不用努力就顺风顺水的人。

见到更多的,是一边担心自己不断后退的发际线、一边继续熬夜通宵学习的“拼命三郎”;是上课前一小时已经被坐满的前三排;是学习压力大到发朋友圈哭诉,哭完接着赶论文、赶实验、做学工的同侪。

世上从来都没有神,只有脚踏实地努力着的普通人。

有些刚刚入学的孩子,因为看多了别人为他塑造的“神像”,就真的以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骄傲自满、不思进取,同学的规劝没有一句听得进去,最终落得个挂科的结果。

还有去年上了热搜的清华“特奖夫妇”,收获了太多赞誉,就真把自己放在人生赢家的位置上,行事肆无忌惮,最终自掘坟墓。

媒体如此“造神”,不光是在捧杀当事人,更是对普通人努力的不尊重。

那些来自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孩子,拼尽全力、好不容易考上清华,却得知自己的同学都是“玩着就考来”的,她又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无法选择的出身的不公?可事实上,为了更多的流量,某些媒体用“神化个体”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看出身、看天赋、不看努力的浮躁而虚荣的舆论环境。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承认自己的成功是依靠辛苦努力得来的,有时都成为一种羞耻。

这是哪门子的道理?
那些执着的、勤奋的、有闪光点也有不足之处的普通人,远比人为营造出来的幻象更值得称赞。

让好技术走出实验室
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螺旋式升级,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逻辑”
从市场需求的痛点中捕捉未来的信号,从技术的突破中实现应用场景的落地,就有可能抢占未来制高点
叉车从货架取下物品放上传送带,机器手臂有条不紊地分拣,小型翻斗车在既定路线来来往往……在京东总部指挥中心监控平台的大屏幕上,无人仓里一派热火朝天,全自动的场景让人印象深刻。

“创新有两种路径,一种是先有技术,再延伸出新业务;一种是业务线有了新要求、出现新问题,再用技术加以解决。

我们选择了后者。

”京东集团研发战略负责人杨海明如此总结京东的创新之路。

的确,从无人仓、无人分拣中心的自动化仓储、物流,到跨山过河将包裹送到村民手中的无人机,再到人脸识别、身份认证、在线支付支撑的无人超市……零售、物流、供应链的智能化,既展示着京东眼中“无界零售”的模样,也展现着它沿着这条创新通道可能抵达的未来——零售基础设施提供商。

从做“科技零售”,到做“零售科技”,词序的变化,也正意味着创新脚步的迈进。

支撑这个未来零售体系的核心是京东的两个事业部,一个叫“X”,专注智能物流硬件开发和场景应用;一个叫“Y”,聚焦智能供应链的研发。

在某种程度上,这两个事业部组成了创新的“坐标系”,互相接力、互有助益,既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应用来催生技术创新,又站在技术前沿为应用拓展边界。

如同“X”“Y”在数学意义上所代表的“未知变量”,创新就是用已知触发未知、再以未知创造已知的过程。

可以说,对于致力于把新技术用起来的企业,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的螺旋式升级,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逻辑”。

技术只有走出实验室,化为成熟的产品与模式,才能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而中国所拥有的全球最大市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所具备的最齐全的制造体系,为“黑科技”产品提供了量产能力。

因而,全球的科技企业都愿意到中国寻找机会。

一家国际媒体这样说:“从前美国那些科技公司的老板,想要看看世界最前沿的科技,只要推开门就行了,现在他们还得飞去中国一趟才算看全了。

”而可见可用的“创新竞争”,也让创新成果能迅速迭代,很快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一次又一次超越,把创新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高度。

这种群体加速的创新,通过跟跑、并跑的积累,为中国未来的创新领跑沉淀下厚实的潜力。

今天,顺应中国创新的势能,每一次技术与应用交互的“星星之火”,都可能变成重新定义行业的“燎原之势”。

这意味着,有足够敏感,能从市场需求的痛点中去捕捉未来的信号;足够主动,能从技术研发的突破中去实现应用场景的落地,就有可能抢占未来制高点,掌握重塑行业格局的话语权。

在过往经验中,京东为了解决劳动强度大、物流链条长等“痛点”,研发智能仓储机器人、优化供应链效率和成本,因而在智能仓储、供应链与物流方面实现突破,打开了对外赋能的广阔空间。

这也启示每一家有创新诉求的企业,结合“植根现实”的需求,激发“活在未来”的思考,才能真正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有人说,因为相信而看见的是创新者,因为看见而相信的是跟随者。

创新的路有千万条,可能抵达不同的未来。

只要企业找到自己的方向,抓住行业的“风口”,就有机会脱颖而出,在创新这条路上走在前面。

好教师把高数课上成风景
要是问理科毕业生,大学期间哪一门课最晦涩、枯燥,最让你害怕?相信《高等数学》不出三甲之外。

在东北大学,邵新慧老师开设的“数值分析”可是一门网红课,学生抢着听。

早上6点前,学生已经在教学馆前排起长队。

门开启的瞬间,像听到发令枪响一样,学生们立即如同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一般冲进去,200多个座位被“一抢而空”。

好老师是人生最美的遇见,是校园生活最大的幸运。

相对而言,遇见一位好的人文社会学科老师要容易一些,不说有故事的文学、史学、心理学,哪怕是以数字分析见长的经济学,也有人能深入浅出,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遇见一位好的理工科老师难度就要大一些,毕竟理工科以严谨著称,逻辑推演必须滴水不漏,“严肃”“认真”却不“活泼”。

这意味着,理工科教师想当网红,让学生真爱,要比人文社会学科难一些。

邵新慧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艺术家需要天分,当一位好教师也需要天分。

仅有天分还不够,还要有爱——爱自己所教科目、爱教育事业、爱教育对象。

爱是催化剂,有了它,一位教师才能换位思考,用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语言,将冰冷的知识转化为有温度的常识。

邵新慧的成功,正是心中有爱。

数学晦涩高深、枯燥乏味,为了让学生学懂、学透,邵新慧一有时间就泡在图书馆,翻阅书籍、查找文献,并站在学生角度,反复推敲,尽量用通俗的语言、幽默的语调阐述高深的道理。

因为心中有爱,才能让邵新慧追求完美、精益求精,用绣花功夫去准备一堂课,花再多心血也不觉得累。

为了及时地与学生互动交流,邵新慧为每个班都建立了学生QQ群,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来为学生答疑解惑。

如果仅仅为了一份工作,而非源自对教育事业、对学生最深沉的爱,邵新慧完全没有必要搭上私人时间。

邵新慧的“数值分析”都上得那么好,其他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她的成功启示我们:没有上不好的课,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要教师有天分有学识还有爱,用情用心用功,就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让自己所教科目成为网红课。

公共学术资源理应开放共享
因费用较高,前不久美国加州大学宣布,将停止向出版巨头爱思唯尔支付其出版物的订阅费用。

该校表示,因爱思唯尔拒绝达成协议,双方续签集体合同的谈判破裂,因此加州大学将暂停支付订阅费用,并立即向全世界读者免费提供该校作者发表的所有文章。

无独有偶,在我国,知网等学术资源共享平台也因为订阅费高、资源独占、随意涨价等原因饱受诟病。

学术数据库是促进学术资源共享的平台,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

爱思唯尔是世界上最大的学术数据库,而知网是我国最大的文献库,收录了95%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是研究人员使用频次最高的检索和下载学术资源的网站。

数据库的管理和运营是需要成本的,收取适当的费用理所应当,不能否认其促进学术资源信息化,促进知识资源高效共享的贡献。

用户的不满在于——收费太高。

爱思唯尔集团在2018年实现了超过10亿欧元的净利润。

据媒体统计,知网年收入近10亿元人民币,毛利率高达58.83%。

师生的学术成果几乎是白给,仅支付给部分作者或者期刊很低的稿费和版权费用,可是研究人员连下载自己的学术论文都要付费。

这些数据库向高校、科研院所收取高额费用,且连年涨价,不仅让高校和科研院所难堪重负,也影响了学术资源的共享、传播和增值。

据媒体报
道,一份美国化学学刊的年订阅费平均为4773美元,而最便宜的科学通论学刊的年订阅费也有1556美元,一所大学每年通常要支付数十万美元到数百万美元不等的学刊订阅费,而且连年涨价。

就连哈佛大学也曾表示难以承担越来越贵的学刊费用。

不满还在于价格涨幅过大、过快。

高校对于学术资源共享平台的连年涨价行为,几乎没有议价权。

买方和卖方之间,本应是平等地位。

买方几乎没有议价能力,谈何平等?
作为学术文献库,承担着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的功能。

也就是说,并不能简单地用市场的眼光来看学术资源共享平台,它们是公共企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体现公益性。

事实上,一些学术资源共享平台近乎垄断的市场地位并不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而是依靠国家政策扶持形成的。

一边垄断公共学术资源,一边市场化高收费,连年涨价,获取暴利,显然违背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初衷。

很多学术研究都是在国家财政资助下开展的,学术成果理应开放、共享。

降低学术资源传播的门槛,畅通学术资源的传播和共享之路,就要规范企业收费行为,敦促企业在商业性和公益性之间做好平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高校在涨价面前没有议价权,即便一时弃用,还得再买回来,根本原因还是目前没有多少选择空间。

这要求政府加大对公共学术数据库建设的支持力度,提升学术资源信息化水平,并进一步推进学术资源的公益使用、开放共享。

2018年9月,来自11个欧洲国家的11个研究资助机构启动了“S计划”,该计划要求所有受资助发表的科研文章到2020年要实现开放获取。

而美国加州大学停止向爱思唯尔支付其出版物的订阅费用后,决定向全世界读者免费提供该校作者发表的所有文章。

加州大学拥有10个分校,占美国科学出版业论文产出的近10%,是学术“生产大户”,足以对学术资源的开放共享运动产生积极影响,给学术出版企业形成压力。

中国高校也可以借鉴加州大学的做法,建设高校之间学术资源的共享平台和机制,进一步整合各自资源,实现学术产品以及相关资源的开放、共享,让知识惠及更广大的人群。

好校规就是要严中有爱
日前,湖北咸宁某高中对学生发型做出规定:“男生无鬓角、无染发、短刘海;女生发不搭肩、短刘海。

”如果学生不按规定剪发将通知家长带回理发,达到要求才能回校学习。

这一校规引发了不少争议。

事实上,最近一些中小学对学生仪容仪表、行为习惯的规定经常会引发一些议论。

那么问题来了:中小学校制定校规的边界究竟在哪里?
关于学生仪容仪表的规定可参阅《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40条,这一《规范》集中体现了国家对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的基本要求,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集体观、道德观、法制观、人生观、价值观等理想信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教育部最新的《规范》版本也已是在2004年发布的了,其中第2条要求:“穿戴整洁、朴素大方。

不烫发,不染发,不化妆,不佩戴首饰,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

”但是,学校日常管理中要落实这几点并非易事。

比如“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穿高跟鞋”,尺度就颇有些不容易拿捏:鞋跟高度的具体规格缺少明确界定,而发型的主要问题在于具体的发长。

部分学校会区别对待:艺术社团的女生因经常登台演出的特定需要可以蓄长发,其他女生一律发不过肩。

男生的麻烦也同样在“不留长发”的“长”,究竟多“长”为度并没有公认的数据标准。

有的学校内部规定男生发不过寸,大约3厘米为限。

由此可见,《规范》只是提出了相对模糊的大致方向和要求。

校规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连同校风、教风、学风、校训(俗称“三风一训”)以及校园的软硬件建设等,都是学校历史发展轨迹和办学思想内涵的积淀,或隐或显地发挥着育人的功能和价值。

从学校角度来说,鉴于社会前进的步伐不断加速,各地方、各学校情况的差别,为了维护日常教育教学正常秩序,学校会在《规范》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一系列更加全面、细致、具体、可操作的规章制度,来规范学校师生的语言、行为,加强学校综合治理,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与生活环境,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对于学生仪容仪表看似苛刻的规定背后,目的正是创设利于学生淳朴、阳光、向上、专注、勤奋治学的大环境,是对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爱护。

从学生角度来说,中学生正处于朝气蓬勃的青春期,个性意识开始觉醒,乐于接触、接受新鲜事物、流行元素。

但他们自身却阅历尚浅,有一些学生缺乏明辨是非美丑的能力,这就迫切需要强力有效的外在约束来干预、疏导、矫正。

从家长等公众角度来讲,要对学校依法教书育人的公共职能予以充分的信任和理解,包括学生仪容仪表等要求在内的校规,都是为了促成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学校育人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直接外在体现。

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不外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旨在培育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这一点毋庸置疑。

从法律角度来讲,由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指南性的规定文件,是专为约束在校中小学生行为的规章规矩。

如前所述,鉴于《规范》在内容表述上较为概括、笼统,学校有必要针对学生的仪容仪表标准做出更加细致、明确的要求。

有人动不动就认为学校的校规“突破”“超越”《规范》规定或者与《规范》“产生冲突”,这些说法很多时候并不成立。

当然,社会上的一些不同声音,客观上对于学校日常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方面,学校应贯彻落实政府相关规定,切实履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的职责;另一方面,鉴于中学生这一特定人群的对象特征,校规在细节方面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在管理与育人之间把握好合适的“度”,需要耐心地跟家长、学生做好必要的沟通、疏导工作,提高育人工作艺术,改进工作作风,避免因工作方式方法简单粗暴而引发误会乃至对立情绪。

别让“聪明药”把孩子毁在起跑线上
今年中高考已经进入倒计时,有关“聪明药”的话题在家长圈悄然流行起来。

有报道称,一些家长给孩子服用“聪明药”以后,学习成绩在短时间内倍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