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永放光芒

从江县民宗局敖家辉伍文剑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原始的就是生态的,传统的就是文明的。以主题为“共创共建共享——构建传统村落与发展新型关系”的2016年第二届“中国传统村落〃黔东南峰会”虽已悄然落幕,但留给我们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却犹如鼓点般急迫。州委书记李飞跃在致辞中表示,将以这次传统村落峰会的召开为契机,坚定不移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创造更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平台、大环境;全力以赴争创中国民族乡村旅游示范区,加快释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综合效益;责无旁贷打造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样板,努力在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先行、合理利用、发展同步上发挥好先行先试的作用。李书记的这段话方向明确,催人奋进,但也十分压头,特别是用城镇化比率来作为考核地方政绩其中一项指标的当下,如何科学地处理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问题,显然是一件摸石头过河的事。所幸,10月14日传统村落峰会国际论坛在我县岜沙原奢度假村举行并提出了关于苗村侗寨申报世界遗产的《从江建议》,而我县对民族村寨的保护与发展利用也于此前有了自己初步的探索和构想。

从江传统村落是天上撒在大地上的星星,串起来是苗族

脊梁上的纽带,是侗族嘴上的思路。因此,传统村落峰会国际论坛对从江的建议:一是深化对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村落文化景观的价值研究和价值诠释,梳理其价值和知识体系,建构村落文化景观数据库;二是依据村落文化景观的特性,持续开展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依据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的文化特性,继续探索符合地域和文化特点的村寨保护与发展路径;三是开展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推动各地区及各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和多元参与,加强社会和社区参与的规划与管理,重视社区的能力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加快申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的进程,在申报过程中深化对苗族村寨和侗族村寨价值的认知和保护。依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关世界遗产保护和申报的要求,力争在5年内完善保护机制和管理机制以及其他各项工作,组织完成申报文件的编制。

虽然这些建议都是大框架,粗线条,但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指导性意义,对于如何保护传统村落,在大众旅游时代到来的时候,变废为宝,把古代变成现代,把资源优势变成资金优势,吸收外来游客到我们这里来旅游,无疑是一剂良方。只有深挖建议内涵,创新拓展建议外延,才能成功打造中国传统村落保护样板,最终实现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宏伟目标。

我县位于贵州东南部,地处九万大山余脉,月亮山腹地,境内山地纵横,峰峦连绵,林海浩瀚。全县分布着大小1000多个苗、侗、壮、瑶、水等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村寨,寨边古树参天,竹影婆娑,满目清秀。寨子里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吊脚木楼、风雨桥和鼓楼,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这些村寨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胜地,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乡土文化保护基金会确认的十八个“人与自然保护圈”之一。然而,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县的一些传统村落、民族文化同样也面临瓦解消亡的厄运。在城镇化背景下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传统村落,抢抓大健康产业机遇,打造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我们责无旁贷。

目前我县申报并被审批的才有44个传统村落,远远不是我县传统村落的实际情况。2014年我县普查上报的民族村寨是147个,由于一些乡镇重视不够,遗漏了很多民族风情浓郁、文化特色突出的村寨。其实,我县可以申报为传统村落的村寨至少有200个,可以申报为民族村寨的至少有300个。根据地域景观、民族结构和文化特征,我县的这些成百上千个大大小小的村寨可以分成若干个传统村落群。每一个传统村落群里的村寨彼此关联,在时空的环护里共同演绎着传承千年的农耕文明,是立体而活态的。因此,我们要谈保护,就不得不认清民族村寨的定义及构成要件,以及当前我

县民族村寨的生态环境和保护现状;要谈发展利用,变废为宝,就要考虑好这些民族村寨的发展定位、具体做法和措施。

我们首先一起来探讨一下民族村寨的定义及构成要件。综述起来,民族村寨就是这样一个集合体,各少数民族在经过漫长的迁徙漂泊之后,为了顺应特定的自然环境,以满足生存、生产、生活和繁衍的基本需求,建造了相对独立和功能完备的群居性建筑,并从中孕育了具有典型的民族心理趋向和相对固定的民族文化形态。根据其定义,民族村寨的构成要件主要有生产生活及功能、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三大部分,三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在我县,生产生活及功能部分包括传统民居、古树、古井、古墓、古石板步道、吊脚楼、水车、禾晾、凉亭、禾仓、草棚、菜园、篱笆、柴堆、小溪、梯田等,侗寨还包括鼓楼、风雨桥、戏台、寨门以及各种建造技艺等;民族文化要件部分包括民族语言、各种古歌、传统大歌、小歌,节日活动、祭祀、民族服饰、特色饮食文化、各种民族乐器、舞蹈以及传统表演艺术等;生态环境部分包括村寨周边的天然林、人工林、草坡、河流、水源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

从江原本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村落古老,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富矿区”,也是一个生物多样性的“富集地”。但由于缺乏保护意识,加上自然、历史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和破坏,近几十年来,人为的对一些古老村落进行大挖大拆

大建,村落景观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其吸附和承载着的历史文化信息因遭到肢解而流失。尤其是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抱着靠山吃山的依赖思想,过度开采,过度砍伐,特别是在经济困难时期,我们一直依靠林业财政来搞建设和运转,大面积的毁林造林,导致境内民族村寨生态被破坏,部分环境功能丧失。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人既是民族村寨的缔造者,也是民族村寨的终结者。在数千年的静美中孕育的农耕文明,终于敌不过工业时代的“坚船利炮”,传统习俗颤颤巍巍地蜷缩到了老人们的眸子里。回望历史烟尘深处,我们赫然发现,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对民族村寨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让我们揪心不已。比如“大跃进”期间的“大炼钢铁”活动波及全国,全民砍伐森林,大炼钢铁,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比如“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量毁坏“地主”、“富农”的房屋、古建筑、古墓等文物,造成民族村寨标志性建筑被毁;比如上世纪60-70年代,政府号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运动,在全县范围内全体民众扛红旗上山,大规模的毁林造林,原始森林被毁,原有的大量的灌木林、阔叶林变成针叶林,导致县境内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大量珍稀的野生动植物永久性消失。由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加剧了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民族村寨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屡遭罹难。比如上世纪90年代我县大量种植椪柑,成片的灌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