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特征

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特征
红层丘陵地区水文地质特征

第3章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3.1 含水层分布特征

1、风化带特征

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区域内红层丘陵区岩性以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夹砂岩、夹关组砂岩夹泥岩为主,侏罗系中统遂宁组、上统蓬莱镇组泥岩夹砂岩次之,局部为中下统自流井组及中统沙溪庙组砂泥岩。由天然露头所见,砂岩风化带薄,裂隙不发育;泥岩及粉砂质泥岩易风化成碎土或碎屑,裂隙发育细小,强风化带厚一般2m~3m,大者5m左右,向下为沿构造裂隙发育的中、弱风化带。微张的构造和层面裂隙是风化作用向深部延伸的必备条件,风化使裂隙开启度加大、贯通,水流作用易沿微张裂隙向深部进行;难以沿紧闭裂隙向深部扩展。因此,风化裂隙在地表3m~5m 内发育好,向下渐趋减弱以至消失。中、弱风化带地下水以微张切层裂隙为纵向补给通道、层面及层间裂隙为贮、运水空间的开放性裂隙系统。此外,白垩系上统灌口组中上部砂泥岩中发育溶蚀孔洞(照片3?1)。

照片3?1 灌口组地层发育的溶蚀孔洞

其单层厚一般1m~2m,薄的0.5m。溶蚀孔洞多呈椭圆形,长轴一般与层面方向一致,轴长1cm~3cm不等,大的5cm以上,小的0.5cm左右;短轴多与层面垂直或略为斜交,轴长0.5cm~1.5cm不等,大的3cm以上,小的0.2cm左右。约30%~50%的溶蚀孔洞被切层或层间裂隙贯通,其余呈孤立状,裂隙孔洞率10%~20%,洞壁见1mm~3mm厚的结晶膏盐,被裂隙贯通者部分覆有泥膜。孔洞只有被开启裂隙贯通后

才具水文地质意义。

受三苏背斜构造及地形地貌控制,三苏—黄家一带在风化带之下发育有构造裂隙系统,其中裂隙发育的砂岩成为地下水的贮运空间;不发育的泥岩成为隔水层。单斜构造的西部低山虽也有层间裂隙系统,但分布零散,埋藏较深、已不属浅层之列。

据调查访问及区域资料,风化带富水性一般是30m之内强、30m~50m弱,60m 下基本无水。

2、含水层特征

区内含水层按分布范围及空间位置可分为上层滞水含水层和下层区域含水层;按含水介质空间特征可分为裂隙含水层、裂隙孔洞含水层和层间承压含水层。其中上层滞水层的贮水空间为砂泥岩风化裂隙、部分有上覆土层或泥砾孔隙,分布不连续、含水层呈透镜状,厚薄受季节、分布范围、采水强度等因素控制。下层区域含水层主要分布在梁坡下部及整个谷地,分布连续,厚薄、范围受季节影响,是一个分布较稳定的含水层。

(1)风化裂隙含水层

该含水层是区内分布最广的含水层,按岩性组合可分为以泥岩为主或砂岩为主或砂泥互层三种类型,其中以泥岩为主夹中薄层粉细砂岩者,泥岩风化裂隙发育、密集细小、均一,砂岩层间裂隙发育。当泥岩中的裂隙被风化微张裂隙与层间裂隙贯通后,成为具有供水意义的含水层;若泥岩中裂隙保持紧闭,则仅表部强风化带为含水层,厚度薄。当泥岩为砂质泥岩时,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较发育,多开启状,延伸好,含水层厚而均一。以砂岩为主的含水层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地层中及其它地层砂岩集中地段,砂岩钙质或泥钙质胶结,较坚硬、抗风化能力强,地貌上为低山峡谷或窄谷,含水层以构造裂隙为主,发育不均、裂宽较小,厚度随地貌部位不同而异。砂泥岩互层的含水层在多数地层中都有分布,单层厚一般小于1m,风化与构造裂隙均较发育,切层裂隙与层间裂隙贯通性好,具一定开启性,含水层贮运水能力强。

含水层厚度受裂隙发育深度、地下水埋深及地貌部位等诸多因素综合控制。在示范井成井深度范围内,未发现咸水,若风化裂隙发育深度以30m计,含水层厚度主要取决于地下水位埋深及地貌部位。

依据区内机民井调查及相关钻孔资料综合分析,该类含水层平均厚度为16.76m。

(2)裂隙孔洞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中上部的西部浅丘和东部浅缓丘地带,面积约243.50km2。含水层除具有上述风化裂隙含水层特征外,还有自身特征。溶蚀孔洞层的存在,使含水层的贮水空间由单一的裂隙变为裂隙孔洞,但孔洞之间距离大,5m~20m高的人工岩壁上只见到一层厚0.5m~2.0m的溶蚀孔洞,在示范井深内,最多

钻遇两层,总厚度不足4m,且夹于风化裂隙含水层中,故将其风化裂隙含水层合并为裂隙孔洞含水层。

(3)浅层层间承压含水层

主要分布在东坡区南部三苏背斜轴部及两侧的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上统蓬莱镇组(J3p)及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地层中,面积38.3km2。据三苏乡陈沟村及黄家乡群光村一带机民井调查,含水层具承压性,水位近地表,局部微自流,具多层性。据村民介绍,民井开挖到强风化层下砂岩的开启裂隙后,地下水从裂隙内呈股状上涌至近地表处,这一现象说明该区浅层层间承压含水层的存在。

3.2 红层地下水分布及富水性

3.2.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

按地下水赋存介质及水力特征,红层丘陵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上层滞水、浅层风化带裂隙水、溶蚀孔洞水及浅层层间承压水四种类型(表3?1)。

1、上层滞水

断续分布于红层丘陵(含低山)区各地貌单元的不同地貌部位,贮水空间为表部砂泥岩强风化带网络裂隙或与其有水力联系的上覆土层孔隙。属孔隙裂隙潜水,多埋藏在4m~8m内,富集带主要在汇水条件好、下伏隔水层较稳定的谷、洼、槽地,含水层厚3m~6m。富水性不均一,谷中多为0.1m3/d~2.5m3/d;梁地多为0.05m3/d~1.0m3/d,到枯季不同程度缺水,有的出现干涸。隔水层为致密的泥岩(遇水软化为粘土)或完整砂岩,位处强风化带中部,它的存在对上层滞水至关重要。据调查访问,挖井遇到含水的粘土就有水,否则无水(井深多在12m内);岭坡洼槽冲沟上层滞水因隔水层切露而渗出成泉,流量在0.05L/s以下,否则,无水。

3?1 红层丘陵地区地下水类型及特征简表

地下

水类

分布地域含水层时代含水层岩性构造及地貌备注

上层滞水断续分布于

红层区

Q4el+dl、J2+3、

K2g

土层及砂泥岩。

土层覆盖的单斜;剥

蚀侵蚀构造低山、丘

红层出露的

地域

风化带裂隙水呈不规则带

状分布于谷

地及其附近

坡脚

J2s、J2sn、J3p、

K2j、K2g、

E1+2m

大多为泥岩夹

砂岩,少数为砂

岩夹泥岩

单斜;剥蚀侵蚀构造

浅缓丘、浅丘、中浅

丘、中深丘及中谷窄

岭、窄谷窄岭低山

红层出露的

地域

溶蚀孔洞水散布在灌口

组中上部地

层分布的丘

陵区

K2g 泥岩夹砂岩

单斜;剥蚀侵蚀构造

丘及浅缓丘

郑军至广

济、土地至

柳圣一带。

浅层

层间承压水三苏背斜轴

部及其两翼

J2sn、J3p、

K2j、K2g、J2s

大多为泥岩夹

砂岩、少数为砂

岩夹泥岩

背斜、轴部发育小断

层;剥蚀侵蚀构造中

浅丘

三苏至黄家

一带

2、风化裂隙水

主要分布在东部土地—柳圣一带中宽谷圆顶浅缓丘,西部中宽谷圆顶浅丘、中谷圆顶中浅丘及中谷窄岭、窄谷窄岭低山的部分沟谷中。含水介质以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sn)、上统蓬莱镇组(J3p)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夹砂岩或互层为主,少数为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岩夹泥岩及下第三系名山群(E1+2m)泥岩夹砂岩[10]。含水空间为风化带网络裂隙及受风化的构造裂隙,发育深度在地表下30m~40m。顺谷地呈带状连续分布,平面展布成树枝状。总体为潜水、局部受裂隙系统影响微具承压性,分布广泛,含水空间大,是红层丘陵区最重要的一种地下水类型。

3、溶蚀孔洞水

主要分布在东部土地—柳圣的中宽谷圆顶浅缓丘和西部郑军—广济的中宽谷圆顶浅丘。含水介质以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中上部地层为主,岩性为砂岩、泥岩、泥质粉细砂岩及砂质泥岩,含水空间为被裂隙贯通的溶蚀孔洞。含水层单层厚0.5m~2.0m。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将其与风化带裂隙水合并试段抽水,当降深 2.95m~19.9m时,单井出水量225.5m3/d~1441.3m3/d,推算的最大单井出水量279.5m3/d~1905.0m3/d,溶解性总固体0.32g/L~0.77g/L(背斜翼部),水质较好。

4、浅层层间承压水

主要分布在三苏—黄家间的三苏背斜轴部及两翼。含水介质主要为侏罗系中统遂宁组(J2sn)、上统蓬莱镇组(J3p)及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灌口组(K2g)下部地层,含水层为层间裂隙发育的砂岩、泥质砂岩,隔水层为裂隙不发育或裂隙呈闭合状的泥岩、砂质泥岩。含水空间以构造裂隙为主,富水性取决于裂隙开启程度和补给区风化裂隙水的汇水条件。地下水连续层状分布、承压,个别自流。

3.2.2 地下水富水性分区及分布

依据《技术要求》,富水性分区在井深小于25m、水质满足《标准》要求的前提下再根据单井出水量小于0.3m3/d、0.3m3/d~5.0m3/d、5.0m3/d~20.0m3/d、大于20.0m3/d 的标准将其划分为水量贫乏的、水量中等的、水量较丰富的和水量丰富的四个富水等级(表3?2)。

(1)水量丰富的,单井出水量>20m3/d

主要分布在东部中宽谷圆顶浅缓丘、西部中宽谷圆顶浅丘的中宽阔平坦主谷中下游及大支谷下游,含水层以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泥质粉细砂岩为主。

部分地段为砂质泥岩与泥质砂岩互层或夹层,裂隙溶蚀孔洞较发育。水位埋深一般1.40m~8.30m,最大16.82m;含水层厚8.18m~24.50m。据示范井试水及简易抽水试验,当水位降深 1.71m~14.70m时,单井出水量一般25.40m3/d~72.00m3/d,最大72.00m3/d、最小20.90m3/d。

表3?2 红层丘陵区地下水富水性划分表

分区单井出水量(m3/d)等级分布范围水量丰富

>20Ⅰ宽阔平坦主谷中下游及大支谷下游。

水量较丰

富的

5~20Ⅱ主谷上游、大支谷中上游、谷侧部分地段。

水量中等的0.3~5Ⅲ

较小支谷、坡脚、高度小于10m梁地、谷侧

部分地段。

水量贫乏

<0.3Ⅳ高度大于20m的梁坡中上部、低山斜坡。

经计算,渗透系数一般0.0272m/d~1.69m/d,影响半径10.18m~48.54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或Ca·Na,或Ca)型,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一般598.5mg/L~712.3mg/L,定深取样资料表明,个别机井孔深超过30m,受到咸水的部分影响,出现SO4?Ca型水,溶解性总固体含量约2000mg/L。

该富水地段的形成,一是有地势低洼、地形宽阔平坦的谷地,汇水条件好;二是上游地带有广阔的汇水区域,有丰富的水流汇聚和过流此地段,水源条件好;三是含水介质的岩性组合有利于裂隙空间的形成,微张切层和层间裂隙发育好,自身有较佳的地下水贮存和运移空间;四是地下水补给源多样,除大气降水外,还有引、灌水或塘水;五是上游地带地形平缓、植被发育,或地表强风化带发育,周边环境有利于地表水入渗而形成地下径流。上述诸条件的有机匹配便促成了该富水地段的形成。

(2)水量较丰富的,单井出水量5m3/d~20m3/d

主要分布在上述浅缓丘、浅丘及中浅丘的主谷上游、大支谷中上游及谷边部分地段,面积2.52km2。含水层以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夹砂岩为主,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sn)、上统蓬莱镇组(J3p)、下第三系名山群(E1+2m)泥

岩夹砂岩及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砂岩夹泥岩次之,裂隙较发育。水位埋深一般0.93m~9.85m,含水层厚15.15m~22.92m。据示范井试水及简易抽水试验,当水位降深5.94m~11.46m时,单井涌水量一般6.25m3/d~12.00m3/d,最大12.83m3/d,最小5.74m3/d。经计算,渗透系数0.030m/d~0.169m/d,影响半径12.22m~27.51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HCO3·SO4?Ca·Mg、SO4·HCO3?Ca(或Ca·Mg)型,溶解性总固体含量一般718.9mg/L~989.1mg/L,个别达1389.1mg/L。

该富水地段的特点是:谷宽一般50m~100m,谷面略有起伏、纵坡降稍大,汇水条件较好;上游有较大汇水区域,较多的水源流经此地段;含水介质裂隙、孔洞较发育,贯通性较好,地下水易在其中贮存和运移;地下水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及引、灌、塘等地表水;周边地形较平缓、植被较发育,强风化带较厚,环境对表水入渗补给有利,地下水较丰富。

(3)水量中等的,单井出水量0.3m3/d~5.0m3/d

主要分布在浅缓丘、浅丘、中浅丘较小支谷、坡脚、高度10m左右的梁地以及谷侧部分地段,零散带状或小块状分布,面积 2.95km2。含水介质以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泥质粉细砂岩为主,地下水贮存、运移空间以裂隙为主,个别地段有溶蚀孔洞。水位埋深一般0.93m~16.61m,含水层厚8.39m~19.52m。据示范井试水及简易抽水试验,当水位降深 4.20m~9.76m时,单井出水量一般1.59m3/d~4.32m3/d,最大4.99m3/d、最小0.50m3/d。经计算,渗透系数0.0073~0.083m3/d,影响半径6.0~22.23m。水化学类型为HCO3?Ca·Na、HCO3·SO4?Ca·Na、SO4·HCO3?Ca 型,溶解性总固体含量326.6mg/L~706.6mg/L,个别达1534.3mg/L。

该富水地段地势低洼、位处谷地、坡脚,谷宽较小,多在30m~50m之间,地表阶状起伏、纵坡降大,地表水停留时间短;接近分水岭,汇水区域有限,过境水量少;地下水埋深大,在25m井深内有效含水层厚度较薄或有效储水空间较窄,单井供水量不足,富水性变化大,井位布设难度大。

(4)水量贫乏的,单井出水量小于0.3m3/d

主要分布在高度大于20m的梁坡中上部、低山斜坡,零散带状或连片块状分布,面积9.86km2。含水介质为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l)、中统沙溪庙组(J2s)、遂宁组(J2sn)、上统蓬莱镇组(J3p)和白垩系上统夹关组(K2j)、灌口组(K2g)及下第三系名山群(E1+2m)泥岩、砂质泥岩夹砂岩、泥质粉细砂岩或砂岩夹泥岩。含水空间为裂隙及少量溶蚀孔洞。近年来,西部低山村民在山岭的不同部位已打机井20多口,井深浅者50m、深的70余m,其中约三分之一位于岭坡下部,水位埋深26m~35m,单井出水量满足农户人畜饮用水要求;约三分之一位于高差较大(一般50m左右)的岭坡中上部,水位埋深35m~45m,单井出水量满足分散农户人畜饮用水尚有困难,缺水问题只得到部分解决;约三分之一位于分水岭附近的机井,在60m~70m深度未见地下水。

3.3 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1)地下水的补给特征

红层丘陵浅层风化裂隙水受大气降水、引灌水、库塘水入渗补给,其特点一是具季节性:在每年6月~9月为主要降雨期,5月~7月为引、灌水期,受降水和引、灌水入渗补给、被疏干的含水空间逐渐得到恢复,并渐达丰值;10月至翌年5月的平枯水期和停引灌季节,地下水补少耗多、含水空间渐被疏干而变小,水位不断下降而至枯值,季节性补给消耗特征明显。库、塘水对附近及下游地下水具常年弱补给作用,个别水库有跨梁向侧谷(槽沟谷地)地下水补给的作用。二是补给具年际变化特征:据村民介绍,过去不太缺水,即使有也仅几天时间,可近年来缺水严重,部分井水干涸。三是补给具普遍性和地域性特征: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是普遍的,遍及整个红层丘陵地区;而地域性主要是指引、灌、库、塘水附近,可常年有此种水的入渗补给,故具地域性。四是补给受地形地表条件影响的特征。一般是梁地宽厚、梁坡缓长、地表岩性以砂质泥岩为主、森林覆盖率高者,受补条件好,入渗补给多,民井水有保证;而梁地窄小、谷地不宽而陡、梁坡短而直,或地表由钙质砂岩组成、植被覆盖率低者,受补条件差,水位埋深大,水量无保证。

(2)地下水径流、排泄特征

地下水径流由补给区、径流区和汇集区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径流系统。在此过程中有效地实现大气降水、多种地表水入渗向地下水的转化和贮存、运移。其中季节性径流区,即传统意义上的补给区,它分布于山梁斜坡中上部或整个窄的斜坡,仅在雨季分布有不均匀,或断或续的地下径流;至平枯水季节基本消失。强径流带位处宽梁长斜坡下部及坡脚处,地下水流来自斜坡中上部及本区域内降水或地表水的入渗和调蓄(含水空间的增减),在地势作用下沿风化裂隙网络由高处向谷地作强径流。弱径流带为平坦开阔的谷地,汇水条件好,为红层丘陵区地下水的主要富集地;受地势控制,地下水径流的驱动力较小、径流速度较慢,水循环较弱;地下水由沟槽向支谷、由支谷向主谷、由谷地上游向谷地下游径流,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径流系统。在雨季以补给促进径流,在径流中又不断得到补给;枯季径流以消耗自身(含水层范围或厚度的缩减)而实现。

排泄多以侧渗方式进行,梁谷、主支谷、沟谷与支谷、区内与区外谷地等边界既实现排泄、也成为入补;极个别于坡脚处出露而以下降泉的形式排泄,泉流量一般0.01L/s~0.05L/s;部分渗到地表成湿地而以蒸发形式排泄;近年来民井开挖采水已成为主要开采形式,基本做到修房挖井、有房有井,多数民井采用机械抽水,故采水排泄在红层丘陵区已占有重要位置,随着红层丘陵区找水打井工程的实施,采水强度将进一步加大,采水将成为这一地区地下水的一种重要排泄形式。

3.4 地下水化学特征

据1:20万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境内地下水化学类型资料以HCO3?Ca、HCO3?Ca·Na(或Ca·Mg)型水为主,局部有HCO3?Na·Ca及SO4·HCO3?Ca·Na 型水,其中红层区基本为HCO3?Ca、HCO3?Ca·Mg(或Ca·Na)型水。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与地下水径流途程长短、速度快慢、水交替循环强烈程度、含水介质中盐份多少等水化学场的环境极为密切。降水或地表水进入地下径流场后,大部分地域地下水循环交替强烈,水化学类型仍为重碳酸盐型;少数受介质盐分、径流缓慢影响,水交替循环较弱,水中盐分增加,出现了以硫酸盐为主的水化学类型。地下水化学特征在大的规律基本一致的前提下,更显复杂性、多样性。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与岩相古地理

文章编号:100020550(2006)0320387207 ①国家“973”计划项目“多种能源矿产共存成藏(矿)机理与富集分布规律”(编号2003CB214607)和国土资源部“十五”重大项目“鄂尔多斯盆地 地下水勘查”(专题号1212010331302ZT121)共同资助. 收稿日期:2005210224;收修改稿日期:2006202220 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水文地质特征 与岩相古地理 ① 杨友运1 常文静1 侯光才2 王永和2 张蓬勃 1 (1.西安石油大学 西安 710065; 2.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 西安 710054) 摘 要 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是一特大型自流水盆地,发育洛河、环河华池和罗汉洞三个含水岩组。通过分析早白垩世的盆地古构造、古地理、沉积环境和岩石特征、划分含水岩组沉积相类型,探讨沉积相与含水岩组发育分布规律以及含水性之间的关系,认为岩相古地理是控制含水岩组分布特征、含水性以及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受其影响,在盆地边缘,含水岩组由多期冲积扇、河流和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砂砾岩和砂岩组成,不同沉积期次的砂砾岩层叠置,形成巨厚含水层,泥岩隔水层不发育,地下水循环系统性好,矿化度低;在盆内,洛河和罗汉洞组风成相砂岩,产状稳定、组份和结构成熟度高、易溶组份少,顶底板及边界隔挡岩性匹配合理,是最理想的含水岩组。环河华池组含水砂体,由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以及滨湖滩坝相长石石英细砂岩组成,呈孤立透镜体状,含水性差,孔喉结构复杂,水溶蚀作用强,矿化度高;早白垩世形成的鄂尔多斯东西不对称湖盆结构既控制当时含水层的发育和分布,又是现今自流水盆地结构形成的基础。 关键词 鄂尔多斯 白垩系 自流水盆地 古地理 地下水 第一作者简介 杨友运 男 1961年出生 硕士 副教授 沉积学、石油地质及沉积盆地分析中图分类号 P512.2 文献标识码 A 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地下含水系统是目前世界上仅次于澳大利亚大自流盆地的又一特大型自流水 盆地[1] ,盆地含水岩组的岩性分布规律,水资源量、水化学以及循环运动状态与早白垩世时盆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岩相古地理以及含水岩组岩层的沉积特征密切相关。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白垩系地层没有发现重要能源和其它矿产资源,所以与地下水勘查有关的研究成果很少。加之早白垩世时,盆地外围区域构造和古地理背景复杂,盆内地层分布范围广、层系厚度大,沉积相类型多,岩性组份、岩相组合及层序变化复杂,致使人们至今对盆地的形态、水文地质结构特征、含水岩组的发育特征、地下水矿化度成因及分布规律认识不清,这不仅影响了对盆地内含水层沉积范围和特征的系统了解,更重要的是制约了对白垩系地下水资源的正确评价和认识。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盆地沉积环境、岩性、沉积相古地理变化和砂体展布等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含水层、隔层以及顶底板的分布与组合规律,探讨岩相古地理演化与地下水质之间的关系,进而为查明白垩系地下水赋存运动状 态,正确评价水资源奠定坚实的地质理论基础。 1 地层发育特征及主要含水岩组沉积 相 1.1 地层格架及含水岩组划分 鄂尔多斯自流水盆地地层由白垩系下统组成,分布范围西起桌子山—贺兰山—六盘山,东以清水河—榆林—延安—宜君为界,北抵杭锦旗—东胜一线,南 到渭北的陇县—千阳—彬县—铜川[2] ,面积约13×104k m 2。根据研究区岩石地层划分方案[4,5],并依据区域性沉积间断面、沉积相突变面以及韵律旋回等标志,自下而上可分为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和泾川组六个岩石地层单位(图1),其中洛河组、环河华池组、罗汉洞组是鄂尔多斯白垩系自流水盆地系统中的三个主要含水岩组。在层序剖面上它们形成两个沉积旋回:下旋回由洛河组下段“宜君砾岩”—洛河上段风成砂岩—环河华池组湖相及三角洲砂泥岩组成;上旋回由罗汉洞组砂岩—泾川组湖相杂色砂泥岩以及泥灰岩组成。区域上受沉积环境影响,下旋回   第24卷 第3期2006年6月沉积学报 ACT A SE D I M E NT OLOGI CA SI N I C A Vol .24 No 13 June 2006

水文地质条件的各种描述实例

一、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内第四系残、坡积粉质粘土层,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贫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为其排泄的方式之一,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评估区地下水主要赋存在下二叠统茅口组(P1m)灰岩岩溶裂隙中,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本区岩溶发育,地下河发育,区内岩溶水量丰富,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0m~5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沿岩溶裂隙渗流或以地下河的形式流动,向东排入澄江河。 据《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评估区所在区域松散岩类孔隙水大部分覆盖于岩溶水之上,两者水力联系密切,孔隙水水位一般高于岩溶水,因此下渗补给岩溶水是其排泄的方式之一。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是降雨入渗补给,此外地表水也是一种普遍的补给来源,通过溶蚀裂隙和落水洞渗入地下补给岩溶水,评估区岩溶水的排泄最终汇入场地东面的澄江河,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简单。 区域上地下水富集程度一般受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和构造裂隙的控制,从地形地貌上看,评估区属岩溶谷地地貌,总体地势平坦,岩溶洼地发育,有利于地下水富集,区域地下水埋藏较浅,与东面的澄江河存在水力联系,澄江河水位升降,影响评估区内地下水位,建设

场地地下水位的波动对场地地基、特别对地势较低洼区段的地基稳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区内水文地质条件较差。 二、“XXXXX”水文地质条件 评估区内地下水根据地层岩性、含水介质等,可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二种类型,分述如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赋存于评估区西部山坡及平地第四系残、坡积层(Q dl+el)含角砾粉质粘土,平时没有水,雨季时暂时形成上层滞水,水量小,分布不连续,无统一水位,接受大气降水补给,下渗补给基岩裂隙水其排泄的方式之一,最终排泄入龙江河,该类地下水对工程建设无影响。 2、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主要赋存在下石炭统大塘组(C1d)灰岩裂隙、溶洞中,评估区及周围岩溶弱发育,据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制的《XXX幅区域水文地质普查报告》(1/20万)及野外实地调查,评估区溶沟、溶槽弱发育,区域泉流量小于10升/秒,迳流模数1~3升/秒.平方公里,地下水埋藏深度10~50米。 评估区地下水位与北东面龙江河水位一致,受河水水位涨落控制。拟建项目据龙江河较远,地基位置远高于河水位,地下水对场地工程建设影响不大,评估区地形总体为向东倾的单面斜坡,区内无断层经过,从地形地貌上看,不利于地下水富集,建设场地最低标高高于当地最低侵蚀基准面。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_郇玉龙

图1阿拉伊盆地大地构造位置 收稿日期:2008-12-01;修订日期:2009-01-04 作者简介:郇玉龙,男,工程师,1997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石油地质勘查专业,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联系电话:(0546)8793985,通讯地址:(257022)山东省东营市北一路210号物探研究院区域勘探研究室。 油气地球物理 2009年1月 PETROLEUM GEOPHYSICS 第7卷第1期 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南部,长约250km ,宽约25~40km ,面积约 6000km 2,为一近东西向展布的山间盆地(图1)。与其较邻近的含油气盆地有东侧的塔里木盆地(中国),西南侧的阿富汗—塔里克盆地(主体位于塔吉克斯坦),北侧的费尔干纳盆地(跨吉尔吉斯斯坦3个国家)。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阿拉伊盆地为欧亚板块南部边缘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中新生代的山间盆地,夹持于帕米尔—昆仑山与南天山褶皱带之间,由于 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陆—陆碰撞挤压并持续向北推覆的影响而形成现今的盆山构造格局。 该区油气勘探始于1928年,前苏联对其先后开展了地质调查与油气勘探工作,盆内及周缘地区完成1∶20万的地质调查;1984—1989年在盆地中部 累计完成二维地震562km ; 1987—1991年钻探参数井阿参1井。后因前苏联解体而中断勘探。2003年, 我国胜利油田获阿拉伊盆地的勘探许可,已在盆地 内完成重力勘探1720km 2、 三维地震220km 2、二维地震748.4km ,为深入评价该盆地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阿拉伊盆地构造地质特征与油气条件分析 郇玉龙1,2)刘国宏1)刘志勇1)张桂霞1 ) 1)胜利油田分公司物探研究院;2)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与信息学院 摘要:中亚地区阿拉伊盆地位于特提斯构造带北缘,是在古生界基底之上发展起来的山间盆地,紧邻我国西部塔里木盆地。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陆表海沉积期、类前陆盆地期、山间盆地发育期、拗陷期、定形期5个演化阶段,具有海陆交互、 沉积多变、多期叠加、断—拗转换的性质。油气地质条件与相邻的费尔干纳盆地相似,生储盖匹配良好;烃源岩为古近系、 白垩系和中—下侏罗统的海相与湖相泥岩、石灰岩和泥灰岩;主要油气储集层为碳酸盐岩裂缝性储层和砂砾岩储层;多套泥岩、膏岩和泥灰岩为区域性和局部盖层;褶皱构造发育,以背斜、断块、断鼻等构造为主。具有一定的油气勘探前景。 关键词:地质构造;构造演化;生油岩;含油气层系;勘探前景;阿拉伊盆地;中亚地区

昌黎县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

昌黎县地下水水文地质特征 昌黎地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是:北部山区为基岩裂隙水。中南部平原为松散层孔隙水。水量由西北向东南,由滦河冲积扇向饮马河冲洪积带逐渐减少,沿海因受海水侵入影响,有二、三层咸水存在。其底板埋深在40至160米之间,由西向东、由北向南递增,局部因受降雨垂直淡化作用,有浅层淡水分布。 昌黎县地下水分潜层水和承压水两种。潜水遍及全县,水位埋深2米至6米左右,山前一带为10米左右。全区共分五个水文地质分区即:Ⅰ滦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区。Ⅱ饮马河冲积扇水文地质区。Ⅲ河间水文地质区。Ⅳ山前坡洪积水文地质区。V基岩山区水文地质区。 全区地势总的趋势是西北高,东南低,并有大面积松散岩层覆盖,形成了良好补排条件。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的垂直补给,残留水泊为蓄存降水入渗提供了有利场所。其次是来自邻县(卢龙)的山前侧向补给和西部滦河的侧渗补给。其三是县城北部的山前的侧向补给,但补给量很小。地下水总的流向是:由北西流向南东,由山区流向平原。地下水的自然排泄其一是本县境内滦河上游有少量排泄;其二是王家楼-小营段地下水补给滦河;其三是滨海地区侧向排泄。从90年度城关地下水位观测可以看出,饮马河北岸地下水补给河水,南岸河水补给地下水。

本区沿海一带水阴离子以氯离子为主,阳离子以钠离子为主,其余地区阴离子以HCO3-为主。 具体分区及特征如下: (Ⅰ)滦河冲洪积水文地质区 本区由滦河冲积扇组成,根据沉积规律和特征,分为三个亚区: (Ⅰ1)冲积扇顶部亚区 分布于朱各庄、指挥、靖安以西,为滦河近代冲积。本区最大揭露深度110米,见两个含水组,累计计厚80-90米,岩性以卵砾石为主,粗砂次之,呈层状微向东倾斜,卵、砾石粒径4-25厘米,上细下粗,顶板埋深3.5-8米,底板埋深70-108米。富水性强,水量丰富,单位涌水量20-30米3/米时,单井出水量达7000-10000立米/日。 (Ⅰ2)冲积扇中部亚区: 位于党各庄、陈各庄、大周庄、阎庄、崖上一带,揭露深度50-80米,见2-5层含水层,总厚30-60米.岩性以砾石、粗砂为主,粒径较(Ⅰ1)小。阎庄到崖上,以卵石为主。均呈北西-南东向条带状分布。本区水量较丰富,单位涌水量16-26米3/米·时,单井出量可达1000-3000立米/日。 (Ⅰ3)冲积扇前缘亚区:

水文地质调查方法..

第二章水文地质测绘 水文地质测绘(水文地质填图)––––是以地面调查为主,对地下水和与其相关的各种现象进行现场观察、描述、测量、编录和制图的一项综合性工作(一种调查手段)。 目的:为地区规划或专门性生产建设提供水文地质依据。 提交成果:图件––––水文地质图;报告––––水文地质测绘报告等。 水文地质测绘是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在水文地质普查阶段,主要是进行水文地质测绘,在勘探阶段,测绘则是退居次要地位。 通常在相同比例尺的地质图上填水文地质图。 若没有地质底图,则要同时进行地质图,水文地质图的填图,这时称为综合性地质—水文地质测绘。此种测绘所用的地形底图比例尺,一般要求比最终成果图的比例尺大一倍。 §1 水文地质测绘的任务 一、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 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下列问题: (1)测区内地下水的基本类型及各类型地下水的分布状态、相互联系情况; (2)测区内的主要含水层、含水带及其埋藏条件;隔水层的特征与分布;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4)概略评价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区域地下水资源量和水化学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5)各种构造的水文地质特征; (6)论证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问题。 二、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内容 为完成上述任务,水文地质测绘一般应包括下述调查内容: (1)基岩地质调查; (2)地貌及第四纪地质调查; (3)地下水露头的调查; (4)地表水体的调查; (5)地表植物(即地下水的指示植物)的调查; (6)与地下水有关的环境地质状况的调查。 也就是说,水文地质测绘是综合性的调查研究工作。 三、水文地质测绘的主要成果 水文地质测绘的成果主要有:①水文地质图(包括具代表性的水文地质剖面);②水文

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条件 依据水文地质区分原则,将工作区分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和岩溶水水文地质区。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指平原区,岩溶水水文地质区是指西部山区, ①第四系孔隙水水文地质区 a.包气带及岩性 包气带岩性结构主要受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控制,包气带厚度则主要受潜水水位影响。 全淡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亚粘土、中沙、粗砂为主,局部有砂砾石层,包气带厚度20-50没,有咸水区包气带岩性以亚砂土、粉砂、细砂为主,包气带厚度:10-15m,中部在6m左右 b.含水层的划分 平原区含水层划分为浅层和深层两个含水层,全淡水浅层为第一水组合第二水组,深层为第三水组,有咸水区浅层为第一含水组,深层指咸水界面以下的含水组。 c.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本区地下水总的流向趋势为自西向东。70年代开始,由于大量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补、径、排条件发生变化。 浅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浅层地下水主要补给来源为大气降水入渗和灌溉回归入渗,由于区内地形平坦,坡度小,侧向径流微弱,排泄方式:全淡水区和浅层淡水开采区以人工开采为主,由于浅、深层水位较大,浅层水位向下部越流也是一种排泄方式。 深层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深层地下水因被超量开采,致使水位逐年下降,形成了区域降落漏斗,改变了初始的地下水流场,水位大部分区域向漏斗区径流,排泄方式为人工开采。 ②岩溶水水文地质区 总面积3843km2 ,其中西部变质岩和石英砂岩面积2204.4km,灰岩裸露区面积338.6km,灰岩覆盖区面积1300km2,是一个完整的补给、径流、排泄系统。 a.包气带及岩性 分部于西部的灰岩裸露区和灰岩浅埋区,面积700km左右,包气带自西向东由厚变薄,主要岩性为寒武岩、奥陶系的碳酸盐岩,岩溶发育,形态有溶孔、溶隙和溶洞,溶洞发育具有明显的成层性,给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补给岩溶水创造了良好的储存空间和运移通道,降水入渗系数可达0.72。 b.含水岩组及其特征 岩溶地下水是一个非匀质、各向异性的复杂含水体。依据地层岩性、结构特点,地下水赋存条件及水动力特征,把岩溶含水系统划分为三个含水岩组,即寒武系含水组、下奥陶含水岩组、中奥陶含水岩组。寒武系含水岩组一般在构造部位富水性较好,其他部位富水性较差,钻孔单位涌水量一般在0.437-14.6,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下奥陶含水岩组岩溶发育成层较好,富水性较强,为良好的开采层位,钻孔单位涌水量0.71-110.3,水化学类型为碳酸钙型;中奥陶含水岩组广泛分布于该区中西部,一般富水性极强,在排泄区一带钻孔单位涌水量可达200,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和重碳酸镁型。 c. 岩溶水补、径、排条件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盆地位于省东部及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用方式等诸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也是多次构造旋回叠加的产物,使盖层褶皱出现形式多样,交织复杂化的局面。 1.2.1褶皱构造的展布特点 盆地最早形成的褶皱构造可上溯到印支期,但围仅局限于川西龙门山前,如矿山梁~天井山~海棠铺等北东向背斜构造。整个盆地的现今构造主要形成于喜山期,包括震旦系在的全部沉积盖层都被卷入,出现了众多成群成带分布的褶皱构造。 1)川东南坳褶区 系指华蓥山以东的川东与川南区,包括川东高陡构造带和川南低陡构造带,是盆地褶皱最强烈的地区。一般陡翼倾角>45°,甚至直立倒转。高、低陡构造之分,在于构造核心出露地层的新老,前者出露中下三叠统及其以老地层,后者出露上三叠统及其以新地层。构造线走向主要由北东向高陡构造带和断裂带组成的隔挡式褶皱,背斜紧凑,向斜宽缓,成排成带平行排列。北部受大巴山弧的的影响向东弯曲,局部呈近东西向;南部逐渐低倾呈帚状撒开,除北东向为主外,还有受边界条件干扰的南北向、东西向等多组构造线。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干旱带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1区域水文地质特征 依据地貌、地质构造等水文地质条件,可将宁夏中部干旱带划分为陶 灵盐台地区和宁中山地区。 1.1陶灵盐台地区盐池县主要位于陶灵盐台地区的东部波状台地亚区,大致沿盐池南北分水岭构成宽缓的向斜,即布伦庙一镇原向斜。岩层 沿大向斜轴线及其两侧形成了较丰富的裂隙孔隙水和承压水,含水层 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泥质砂岩。在500m深度内绝大多数钻孔的单 井涌水量为100~500m3/d,矿化度为1~3g/L。大致以王乐井黄土粱和 盐池县南北分岭为界,分为盐池、古西天河、马家滩—大水坑、王乐 井黄土梁4个地段。 1.1.1盐池地段位于南北分水岭以东地区,面积为1165.24km2。地形 坡度较陡,地表一般为薄层风积砂覆盖,仅在盐池县城周围和柳杨堡 洼地有较厚的第四系堆积物,下伏基岩为下白垩系砂岩、细砂岩、砂 泥质页岩。上部砂岩含水岩组,大致在靠近沿盐池南北分水岭一带分布,东部坡度较大,砂岩含水层直接出露地表,地下水多为东西向发 育的冲沟切割,以下降泉的形式出露地表,泉流量为0.136~200m3/d,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为40m,单井涌水量为 200~600m3/d。下部细砂岩含水层分布较稳定,以承压水和微承压水为主,含水层埋深为30~60m,含水层厚度约40m,单井涌水量为 100~600m3/d,矿化度为1~3g/L,仅在盐池北部骆驼井一带小于lg/L。水化学类型主要为SO4-Cl—Na-Mg水,向东至盐池边缘逐渐变为Cl- SO4水。 1.1.2古西天河地段位于盐池县马家滩—王乐井北部一带,面积为1164.70km2。第四系堆积物分布较广,厚度较小,一般厚小于20m,坳谷间的梁地厚仅1~2m,且多为透水不含水岩层。只有坳谷、洼地中的 第四系砂砾石、中细砂及粘土质砂层中分布有孔隙潜水,如高沙窝古 西天河坳谷,呈树枝状向西延伸,发源于苏伯井、安定堡一带,含水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详细]

水文地质调查的主要内容及工作方法 第一节观测路线和观察点的布置 水文地质地面调查工作是针对勘查地区的地质、地貌、水文地质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的重要方法,是认识和掌握水文地质规律的必要过程.进行水文地质地面调查时,首先要布置好观测路线和观测点. 一、观测路线的布置 应用最短的路线取得最多的成果,原则上要横穿地层走向或地貌单元,具体还要结合好露头及水点分布等情况灵活掌握(即垂直地层走向,构造线;垂直河流、阶地;穿过湖河沼泽地段,井泉分布点及分水岭等).另外在露头好的地段,还应顺着构造线或河谷进行追索.总之应以看得多,见得全,最多获得地质、地貌及水文地质资料为原则.路线布置要有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在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或地质、地貌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区,观测路线应当密些;相反在地质、地貌条件较为简单地区,观测路线可以适当稀一些. 二、观测点的布置 观测点应布置在观测线上最有意义的地方,即地层分界线、构造断裂带、破碎带、假整合面、不整合面、褶皱轴线,岩浆岩与围岩接触带、变质岩分带区、阶地边缘,地表水体、井、泉、钻孔、自然地质现象(滑坡)发育处及标志层,典型露头及岩性,岩相变化带等处.地质地貌观测点不能均匀布置,应视有无意义而定,不定可有可无的点.水文地质点布置,除考虑不同地貌单项元,不同含水层外,还需考虑水点的均匀性.如果缺乏水点,则应考虑进行人工揭露,弥补水点之不足或水点的不均匀性. 三、野外填图及定点描述 1、野外地质填图 (1)地质填图所用地形底图的比例,应比成图比例尺大一级,如不具备条件,至少也需同等比例尺的地形图做底图. (2)在野外测绘过程中,要把观测点、线、试坑,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点等位置,准确地绘在地形图上;地质体、地质年代、构造线、地貌以及水文地质现象等,必须按规定的符号和线条勾出并严格区别实测与推测界线.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分析 得尔布煤田位于额尔古纳市境内,属于海拉尔盆地群中的次级凹陷盆地,盆地平面发育范围近400km2,赋煤层位为白垩系大磨拐河组地层,煤质为呼伦贝尔地区较为奇缺的长焰煤,现查明煤田煤炭资源储量6.2亿吨,预计整个得尔布煤田煤炭资源储量达20亿吨。文章以近几年来得尔布煤田的勘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研究,对得尔布煤田区域水文地质特征进行详细的分析。 标签:海拉尔盆地;得尔布煤田;水文地质 得尔布煤田位于根河和得尔布干河河谷冲积平原及高平原之上,南、北、东三面环山,为地势较高的低山丘陵区,盆地中部地形较为平缓,为一呈北东向的狭长盆地,以侏罗系上统白音高老组为基底,发育有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含煤地层。盆地内有根河及得尔布干河自东向西流过,盆地内地面高程518-650m之间,外围高程在650-812m之间。由于构造形态、地貌条件的影响,为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汇集、赋存与排泄创造了有利条件。 1 地形地貌 本区属大兴安岭西坡的低山丘陵区,地势南、北、东三面环山,向西开口,中间为较为开阔的河漫滩。海拨高程最高812m ,最低518m,相对高差294m。根据区内地貌成因类型及形态特征划分为三个地貌单元。 1.1 构造剥蚀地形 该地貌分布在本区外围地势较高的中低山区,由于缓慢上升和强烈的剥蚀形成的中低山地形,标高570-812m,沟谷较为发育,山间沟谷呈“U”字型,山顶呈馒头状,地形起伏不平,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大部分被第四系堆积物所覆盖,山顶部见基岩出露。 1.2 侵蚀堆积地形 一部分为由于周围山谷洪流、洪积作用和山坡面流坡积作用形成的山间凹地地形,分布在山角及群山之间,形成山间凹地及坡积裙,标高520-600m,地形起伏较缓;另一部分为由于长期风积作用形成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形,分布在得尔布干河及根河南岸,地势由与河漫滩分界处向残积低山山脚缓慢升高。 1.3 堆积地形 由于根河、得尔布干河及哈乌鲁河冲积、洪积作用形成的河漫滩,河漫滩地形,宽度1-15km,漫滩中河流弯曲不直,有牛轭湖、水泡子和沼泽湿地分布,生长有茂盛的喜水性植物。河漫滩沿河流两岸分布,地势平坦,海拔高程518-550m,漫滩后缘呈陡坎,高差3-18m,局部界限不明显。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作业

东王村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1、自然地理条件 1.1、地形地貌 东王村地区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地势总体东北高西南低,东王村位于整个区域的中心位置,中间地势低且较为平坦,为盆地地形。东王村地区东西长10.3 公里,南北长6.9 公里,地面海拔高度在480m-650m 之间, 主要河流位于西南角,流向南东,其它支流展布于盆地中央,岩溶地区岩溶水补给的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 1.2、气象 本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据东王村地区多年(1951-1970 年)气象记录表明:区内雨量充沛,东王村地区平均年降水量为1260.4mm,降水集中在春夏两 季的四、五、六、七月降水最多;年平均气温为16.5℃,夏季最高气温为28.7℃,冬季最低气温为1.8℃。 东王村地区多平均(1951—1970 年)降水量及气温图

1.3、水文 区域内水系较发育,河流分布较广,三面环山的盆地地形有利于汇水。泉出露多,石灰岩地段岩溶发育,岩溶地区的河系多呈季节性河流,河系全面补给来源为岩溶水。 2、地质条件 2.1、地层 该地区从上往下依次为第四纪冲积物、 互层、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岩、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前泥盆纪片麻岩及片岩。第四纪、侏罗纪、石炭纪、前泥盆纪之间均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在东部、西南角,出露高,中部地带主要为砂岩和砂砾岩,石灰岩、砂砾岩分布较少。整个地区地层以二叠纪和侏罗纪最广。 2.2、构造 区域中部为一向斜,轴线近于东西,由核部向外地层分别为第四纪冲积物、晚侏罗世砂岩与页岩、中侏罗世石英砂岩、早侏罗世页、二叠纪石灰岩、石炭纪页岩。北部、南部分布有两个背斜,背斜核部为石炭纪砂岩,两旁是二叠纪石灰岩。 东部地区有正断层,南北走向,倾向西,倾角85 度,上盘为石炭纪地层,下盘为前泥盆纪地层。西南部有一比较大的断层,沿河流分布,为同沉积断层。 且富水性较好。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浅析 摘要;乌克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盆地内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和第三系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本文主要通过对盆地的地质概况、水文地质特征分析,为以后的找水工作提供依据。 关键词 乌克盆地水文地质特征含水层特征富水性分析 Abstract:The Wukependi is located in Chifeng city in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the occurrence of 4 basins in loose rocks of pore water and tertiary clastic rock class pore fracture water,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basin of geological information, hydro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for the following for water to provide the basis. Key words: basin, hydrological ge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aquifer feature rich water analysis 正文 一、自然地理概况 乌克盆地位于赤峰市百灵庙镇南部乌克忽洞镇,地势总体上南高-北低,海拔为1428~1702m,相对高差270m。北部塔苏日阿以东一带地形最低,海拔高度为1428m,东南部的东毛忽洞一带地形最高,海拔高度为1702m。四周为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形,丘陵区内发育有冲沟,中间为盆地,地势较为平坦,由南向北地势渐低,海拔高度1428—1608m。 二、地质概况 1、下元古界二道洼群(Pter) 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角闪斜长片麻岩、混合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二云片岩、混合岩、长石石英岩,多呈绿色、灰绿色,黑色矿物定向排列明显,片麻状构造,花岗变晶结构。其厚度大于2000m,下线不清。 2、第三系上新统(N2) 据前人资料和本次施工的钻孔中均有揭露。地层岩性上部为红色、棕黄色、

昆山浅层地下水简述

昆山浅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 一、浅层地下水赋存条件 1.潜水含水层 主要由全新世与晚更新世晚期的湖积、冲湖积粉质粘土、粉土和粘土层组成,因区内各处所处的沉积环境不同,故含水层岩性、厚度及底板埋藏条件亦有所不同,昆山市潜水含水层按赋存条件可以分为北、中、南三个区(图2-1)。 图2-1 昆山市潜水含水层岩性分区 ①北区

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含水层岩性多为全新统湖积相、湖沼相灰色、灰黄色、青灰色的粉质粘土,在该区东部的陆杨、石牌、周市等地普遍发育分布一层淤质粉质粘土,厚度2-17m不等,多为软塑—流塑。潜水含水层厚度大于12m,向南逐渐变薄,单井涌水量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左右。 ②中区 分布在正仪——昆山城北——兵希——蓬郎一线以南,大市——淀山湖以北的水网地区。含水层岩性多为冲、湖积相灰色、灰黄色、褐黄色的粉质粘土,可——硬塑,在陆家、花桥等地发育有较厚的淤泥质粉质粘土。含水层厚8—13m,西部的张浦、正仪、千灯等地潜水含水层厚8—9m,陆家镇以东,潜水含水层厚度逐渐增加,表现为西薄东厚的规律。透水性和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5-10m3/d,水位埋深一般1-1.5m。 ③南区 分布在周庄、锦溪、淀山湖的湖荡地区,该区含水层岩性以湖积相、湖沼相灰黄、灰绿色粉质粘、淤泥质粉质粘土组成。含水层厚度大于10m,富水性较差,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5m3/d,水位埋深较浅,一般0.5-1.5m。 2.微承压含水层 除玉山周围地带含水层缺失外,其它地区皆有分布。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灰色、灰黄色的粉土、粉质粘土夹粉砂、粉土夹砂、粉砂为主,多呈千层饼状。受沉积环境控制,含水砂层厚度变化较大,但呈现出明显的南北薄、中间厚的变化规律(图2-2)。正仪——玉山——兵希——蓬朗以南,大市——千灯——石浦以北微承压含水层较为发育,厚度较大,普遍大于20m,其中在张浦、千灯、陆家、花桥一线,含水层厚度大于25m,该条带南北方向,含水层逐渐变薄,石牌以北及周庄——锦溪——淀山湖一线以南区域含水层小于10m,石牌、阳澄湖及淀山湖等局部区域含水层小于5m。其余大部分地区10m—20m不等。

水文地质考试参考答案A(2013)

河北农业大学课程考试试卷 2013--2014学年第1学期学院专业卷别:A 考试科目:水文地质学基础考核方式:闭卷 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注:考生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本试卷共(4)页 一、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其中单选题占5分,多选题占10 分,共15分) 1、单选题(每题1分,共5分) ⑴二十一世纪,水文地质学着重向(A)应用方向发展。 A.环境水文地质学; B.水资源水文地质学; C.三维地理信息系统; D.遥感水文地质学 ⑵毛细饱和带与饱水带虽然都被水所饱和,但是由于毛细饱和带是 在表面张力的支持下才饱水的,因此也称(B)。 A.饱水带; B. 张力饱和带; C.包气带; D. 支持毛细水带 ⑶舒卡列夫地下水分类的依据是地下水中六种主要离子(K+合并于 Na+)及(C)。 A.酸度; B.碱度; C.矿化度; D.固形物 ⑷在冲积平面上,要通过打井获取较丰富的地下水,通常可在(A) 地段布井。 A. 地势相对较高的; B.河间较低洼的; C. 平原区的上游; D.平原区的下游

⑸地下水污染主要与(A)等人类活动有关。 A.工农业与生活; B. 过量开采地下水; D.矿山开采排除地下水;C. 基坑开挖降水 2、多选题(每题2分,共10分,都选对者给分,否则不给分) ⑴下列属于地下水功能的描述是(ABCE)。 A.宝贵的资源; B.极其重要的生态因子; C.很活跃的地质营力; D.工农业用水; E.地球内部地质演变信息的载体 ⑵自然界的水循环分(AC)两类。 A.地质循环; B.大循环; C.水文循环; D.小循环; E.全球水文循环 ⑶岩石的空隙有(ABC)哪三大类? A.孔隙; B.裂隙; C.溶隙; D.洞隙 ⑷根据给水与透水能力,可将岩层划分为(ABC)。 A.弱透水层; B.隔水层; C.含水层; D.绝对不透水层 ⑸绘制地下水流网图时,首先应根据边界条件绘制容易确定的等水 头线或流线。边界包括(ABC)三种类型。 A.隔水边界; B.水头边界; C.地下水面边界; D.分流线 二、填空题(每个空1分,共20分)

海南岛水文地质

第四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特征 一、水文地质特征 海南岛赋存有松散岩类孔隙潜水、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火山岩孔洞裂隙水、碳酸岩类溶洞水和基岩裂隙水等五大类(图2-9)。 (一)松散岩类孔隙潜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四周沿海沙堤沙地、滨海平原和南渡江、万泉河、昌化江、陵水河、宁远河、望楼河等主要河流中下游河流阶地和出海口地区,分布范围广。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粉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粉砂等,含水层厚度、渗透性、富水性等变化较大。 (二)松散-半固结岩类孔隙承压水 主要分布于琼北承压水盆地和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琼北承压水盆地分布于王五-文教断裂以北、东寨港以西的琼北地区,自上而下分布有8个含水层,岩性为贝壳碎屑岩、贝壳砂砾岩、粉细砂、中粗砂等;各个含水层的水质、富水性变化较大;第1、2、3承压水为常温水,是优质的矿泉水和生活饮用水;第5、6、7、8层承压水是低温热水。琼西南承压水盆地(斜地)主要包括莺歌海-九所自流盆地、崖城自流盆地、三亚自流盆地、藤桥-林旺自流盆地,不同承压水盆地的含水层个数不同,一般为4-5个,含水层岩性为粉细砂、细砂、中粗砂、含砾粗砂等,含水层厚度、富水性变化较大。

图2-9 海南岛水文地质简图 (三)火山岩类裂隙孔洞水 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北部第四纪火山岩,含水层岩性以微孔状、气孔状玄武岩为主,凝灰岩、集块岩、火山角砾岩次之。 (四)碳酸岩类裂隙溶洞水 零星分布于儋州市的八一农场、兰洋农场,三亚的大茅、红花,昌江石碌、王下,东方江边等地。三亚大茅、红花凹谷等地为第四系覆盖,其它地区出露于地表。 (五)基岩裂隙水 分布于海南岛中部山地丘陵区,根据岩类成因与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可分为红层(局部层间)裂隙水、层状岩类(网状层状)裂隙水、块状岩类(网状脉状)裂隙水。 二、工程地质特征 (一)岩体工程地质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 6.2.3.2.1包气带岩性特征 项目所在地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零星分布有粘土,是由一套冲积、湖沼相沉积形成的,岩性结构为层状或透镜层状,包气带厚度1~10 m,整体趋势是衡水湖周边较小,其中在衡水湖一带为小于2 m,衡水湖周边及西北一带为2~4 m,包气带厚度向东逐渐增厚至8 m,向南逐渐增厚至10 m。北区和南区范围内包气带岩性主要为粉土、粉质粘土,渗透系数为3.40×10-5cm/s~7.09×10-4cm/s,天然包气带防护性能为“弱”。 6.2.3.2.2含水岩组的划分及水化学特征 按地下水埋藏条件分类,结合北区和南区饮用水开采条件,根将第四系沉积层分成Ⅰ、Ⅱ、Ⅲ三个含水组,见表6.2-15。 表6.2-15 北区和南区第四系含水岩组划分表 (1)浅层含水组 浅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即第Ⅰ含水组。浅层含水组岩性颗粒相对较细,以粉细砂为主,厚度10~20 m,底板埋深约50 m,单位涌水量小于50 m3/(d·m),富水性差。地下水化学类型主要以Cl·SO4型为主,矿化度为2~5 g/L,为咸水—微咸水。浅层水位埋深自北向南逐渐加深,水位埋深3.5~16.7 m。 (2)深层含水组 深层含水组分布于北区和南区,包括第Ⅱ含水组和第Ⅲ含水组。 第Ⅱ含水组由一套冲洪积、冲湖积堆积物构成沼相沉积的地层,底板埋深150~180 m,是本区农田灌溉的主要开采层之一。 第Ⅱ含水组岩性以细砂、粉细砂和中细砂为主,含水层厚度一般为30~45 m。单位涌水量28.8~145.68 m3/(d·m),地下水化学类型以Cl、Cl·SO4和Cl·SO4·HCO3型;该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浅层地下水动态及其影响因素 前言研究目的与意义 阐述海岸带地下水动态监测之作用与意义(其一,对土壤盐分运移的影响;其二,对植被空间分布和演替的影响;其三,对农田排水),评述前人在该地区的工作,结合拟展开的工作,重点分析已有的不足,点名本次工作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地下水监测井空间布点的原则、监测的方法,所可能获得数据和分析方法1.监测井的布设 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在黄河三角洲海积冲积平原区布置了7口地下水动态监测井,其中有5口井分布于东营市垦利县的黄河口镇,剩下的2口井位于河口区的孤岛镇(图1和表1)。之中的3口井中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型号为ecolog OTT 800),能够实时监测浅层地下水的水位温度和盐分动态,设备以30分钟为间隔监测地下水动态,每天监测48次,通过GPRS信号向位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内的服务器发送数据,分别在每天的0时、6时、12时、18时各发送一次相应时间间隔内的12个数据文件。每个数据文件包含7组内容,分别为地下水位(m),地下水温度(℃),电池电压(伏特V,可以指示设备电量及工作状态),地下水电导率(ms/cm),地下水盐度(ppt),地下水总溶解固体(TDS,g/L)和数据传送的GPRS移动信号。其中电压和移动信号每6小时测一次,地下水盐度和TDS是由电导率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此过程在监测设备内完成。其余5口井还未安装在线监测设备。

图1监测井井位分布图 在黄河口镇中心轴线沿着黄河由东至西布置5口井,分别为井2、井7、井3、井1和井4,它们之间直线距离分别为3.67Km、1.89Km、9.74Km和1.63Km。井2位于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环境试验站内,井1在黄河农场的大田内,这两口井都设有地下水动态监测设备(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分别为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井3、井4、井7位于承包农户的农田内。相应的位置关系可见表1。 孤岛镇的两口观测井(井5、井6)毗邻,直线距离约260m,距黄河故道约2km。井5旁为稻田,安装有地下水动态监测系统(ecolog OTT800),安装时间为2014年7月; 井6则在荒地内,主要植物为芦苇。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油气地质特征 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及重庆市,为一具有明显菱形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四周高山环抱的地形盆地,其范围介于北纬28°~32°40′,东经102°30′~110°之间,面积约18×104km2。四川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方。从汉代“临邛火井”的出现,到隋朝(616年)“火井县”命名;从凿井求盐到自流井气田“竹筒井”·“盆”·“笕”钻采输技术的发展,都无不例外的证明四川天然气的开采源远流长。但是,四川天然气的发展,经历了近代被欺凌的衰落,直到20 世纪中叶,古老的中国重新崛起,伴随工业化的进程,才得到真正的发展。截止2004 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勘探,全盆地已经探明114 个气田,14 个油田,获得天然气地质探明+控制+预测储量约15000×108m3,3 级储量之和约占2002 年盆地资源评价总量的1/4。伴随新区、新层、新领域的勘探发现,盆地的总资源量还将继续增长,为川、渝天然气能源发展锦上添花。 1.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属扬子准地台西北隅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是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与中新生代前陆盆地的复合型盆地。从晋宁运动前震旦系基地褶皱回返,使扬子板块从地槽转向地台发展,直到喜山运动盆地定型,共经历了9 期构造运动,但对盆地构造、沉积地层发展演化有明显影响的有

4 期:一是加里东期,形成加里东期乐山~龙女寺古隆起;二是东吴期,拉张断裂活动,引发玄武岩喷发(峨嵋山玄武岩厚达1500m);三是印支期,形成印支期泸州、开江、天井山古隆起,且具盆地雏形;四是喜山期,盆地全面褶皱定型。纵观盆地的发展,受欧亚、太平洋、印度板块活动的影响,盆地应力场的变化经历了古生代拉张为主,中生代三叠纪反转(由拉张向挤压过渡),中生代侏罗纪以来的挤压过程。这一拉张-过渡反转-压挤的地应力场,控制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与破坏以及晚期成藏的全过程,尤其对复合型盆地更为明显。 1.1基底特征 四川盆地的基底岩系为中新元古界,其结构具3 分性。盆地中部的磁场特征显示为一宽缓的正异常区,多为中性及中基性岩浆岩组成的杂岩体,变质程度深,硬化强度大,构成盆地中部刚硬基底隆起带。基岩埋深一般4~8km,地史中较稳定,沉积盖层厚度较薄,褶皱平缓带。盆地东南和西北侧为弱磁场区,组成基底的岩石是浅变质沉积岩,属柔性基底,是褶皱带。基岩埋深8~11km,沉积盖层厚度较大,褶皱较强烈。 1.2区域构造特征 四川盆地的发生、发展,形成菱形边框和不同组系、不同方向的褶皱构造,大体可以追溯到8.5×108年的地史发展过程,是受基底、周边古陆、深大断裂以及地应力作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1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邯邢地区位于河北省南部,包括邯郸和邢台两市。全区地形西部为山区丘陵,东部为平原,地形总趋势呈西高东低。气候属北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降水量531~552mm。 邯邢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尤以煤铁资源着称,矿产资源开发已经成为该区主要产业之一。依靠资源优势,目前初步形成了煤炭、冶金、电力、陶瓷、建材、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河流,区内从北到南主要有沙河(上游为朱庄川也称北沙河、渡口川也称南沙河)、洺河(上游为马会河、北洺河、南洺河)、滏阳河、漳河(上游为清漳河、浊漳河)。除漳河属南运河水系外,其余均属子牙河水系(见图1-1)。流经石灰岩的河流渗漏严重。 水库,区内大型水库主要有:朱庄水库、东武仕水库和岳城水库(见表1-1)。中小型水库主要有:野沟门水库、东石岭水库、峡沟水库、口上水库和车谷水库。 表1-1 主要水库一览表

其次是 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的砂砾岩、页岩等。同时伴有岩浆岩的侵入。基岩地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岩层倾角一般10°左右,局部地段受构造的影响,地层产状有所变化。石炭二叠系地层是区内主要含煤地层,夹有8~10层煤和3~5层薄层石灰岩(图1-2)。 么犭

-秦岭两个巨型纬向构造带之间,“祁吕贺”山字型构造前弧东翼边缘,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太行山复背斜)与第二沉降带(华北沉降带)之间的过渡地带(见图1-3)。二级构造应属赞皇隆起与武安-涉县凹陷。区域构造主要受新华夏系控制,构造线呈北北东向,形成倾向南东的单斜构造。 区内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次之。褶皱规模较小,多为短轴背斜、向斜。断裂多为高角度(60°~85°)正断层。主要断裂有涉县~长亭断裂、紫山~鼓山断裂、邢台断裂、南洺河断裂等(表1-2)。 表1-2 区域主要断裂一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