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悬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动器的主动悬置[18],为以后研究主动控制方法在发
动机悬置隔振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 液压悬置评价及展望
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在的液压悬置不仅在轿车上 逐步普及,并开始应用在客车、货车,工程机械及矿 山机械在内的移动式机械上。因此液压悬置代替橡胶 悬置是悬置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开展液压悬置的研 究,对提高车辆隔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液压悬置元件的结构及发展
速和车辆低速行驶在不平路面上时动力总成的稳态振 动,又可很好地控制、衰减车辆在起步、加速、转 向、制动和发动机启动、停机等非稳态工况下动力总 成的大位移冲击运动和非稳态振动;在高频域具有小 阻尼、低动刚度的特性,可在较宽频带内克服橡胶主 簧的动态硬化效应,显著地扩大动力总成悬置系统的 有效隔振频率范围,因此可较好地隔离动力总成的高 频振动,降低车辆在高速行驶中的车内振动和噪声, 改善车辆的乘坐舒适性。
1.2 液压悬置元件发展历程
液压悬置在车辆上的应用已有 20 多年的历史,
随着对液压悬置的深入研究,控制方式也从被动控
制、半主动控制发展到主动控制。被动式液压悬置生
产技术逐渐成熟,已得到广泛应用,半主动和主动液
压悬置由于其存在成本和可靠性等原因还较少应用。
随着技术的完善和生产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我国的发
2 国内外关于液压悬置的研究
2.1 国外的研究成果
液压悬置的研究同它的结构发展一样,经历了逐
Mining & Processing Equipment
112277
第 34 卷 2006 年第 8 期
液压悬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步深入的过程。Sugino 和 Abe 建立了简单惯性通道 模型[ 4 ],给出了液室内部运动液体简化的依据。美国 俄亥俄州大学机械液压实验室给出了解偶膜活动间隙 的经验设计公式,讨论了解偶膜活动间隙的大小对悬 置动特性的影响[5 ,6] 。美国西北工业大学重点研究了 液压悬置在不同振幅下的频率响应[ 7 ]。美国北达科他 州州立大学机械工程和应用力学系的 G.Nakhaie Jazar 等人重点研究了液压悬置高频动特性,140 Hz 以下的 仿真结果与试验基本吻合,但高频下误差较大[ 8 ] 。
并有一个可控制阻尼的
节流孔。发动机低速旋
转时,振幅不大,液体
可以通过一阀门自由来
回流动;如发动机被激
发产生大振幅的晃动,
此时外界压力把阀门关
闭,迫使液体经节流孔
流入低压油腔,液流阻
尼增加,从而抑制了发
动机的大振幅运动,这 时发动机在怠速和行驶
图 1 液压悬置简图
中都能很平稳[1]。
液压悬置克服了普通橡胶悬置的弱点,其优良的
2.2 国内的研究现状
清华大学的吕振华等人针对 Buick 轿车动力总成
液压悬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1 ]。得出结论是液压悬置
非线性集总参数力学模型不但可以很好地预测其低频
大振幅动态特性以及低频动刚度峰值出现的频率,还
可以预测液压悬置产生高频动态硬化的频率。但同时
他们也指出这种简化模型所存在较大误差的问题。
于车辆动力液压悬置以降低车辆的振动和噪声,并给
出了被动式磁流变液液压悬置的结构,提出了其力学
模型[16]。北京理工大学刘福水教授设计开发了一种阻
尼可调式半主动控制液压悬置[17],在实际应用中可以
根据发动机的实际转速实时调节减振器的惯性通道截
ຫໍສະໝຸດ Baidu
面积,从而达到最佳的隔振效果。
吉林大学的史文库教授研制了一种采用电动伸缩
1984. 4 Masaru Sugino and Eiichi Abe.Optimum Application for Hydro-
elastic Engine Mount SAE Trans 861412. 5 Singh Retal.Linear Analysis of Automotive Hydro-Mechanical
4 结束语
为满足人们对舒适性的更高要求,解决振动和噪 声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紧迫,需要不断发展新型的液压 悬置,提高其设计和制造水平。
参考文献 1 吕振华等. 汽车发动机液阻悬置动特性仿真与实验分析. 汽车
工程,2002(2) 2 季晓刚等. 汽车动力总成悬置研究的发展. 汽车科技,2004(1) 3 Bernuchon M.A new generation of engine mounts. SAE840259,
液压悬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第 34 卷 2006 年第 8 期
论文编号:1 0 0 1 - 3 9 5 4 ( 2 0 0 6 ) 0 8 - 0 1 2 7 - 1 2 8
液压悬置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展望
* 谢金法 1 苗 贺 1 柳 杨 2
1 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院 河南洛阳 471003 2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理 想的发动机悬置是为了有效衰减因路面和发 动机怠速燃气压力不均匀引起的低频大振幅 振动,因此在低频 (1~25 Hz) 时应具有大阻尼高刚 度特性;为降低车内噪声,提高操纵稳定性,在高 频 (25 Hz 以上) 时应具有小阻尼低刚度特性。所以, 悬置的动刚度和阻尼必须同时具有频变特性和幅变 特性[ 1 ] 。传统的动力总成橡胶悬置虽然有结构简单、 成本低廉等优点,但其阻尼小、刚度偏大及高频动态 硬化的缺点,难以满足车辆动力总成在较宽频率范围 内对悬置系统的隔振要求,不利于更有效地提高汽车 的乘坐舒适性。
现有的被动式液压悬置因其具有结构尺寸小,制 造安装工艺简单,成本低,不消耗功率,已得到广泛 应用。半主动式液压悬置可根据输入信号调整液压悬 置的动特性,实际应用中,其性能明显优于被动式液 压悬置,但半主动式液压悬置增加了控制机构,使成 本增加,结构尺寸增大,尚未达到推广普及的程度。
主动式液压悬置利用动力消振技术,系统响应速度 快,减振效果明显优于半主动式液压悬置,理论上可 使车架振动响应为零。实验表明,它比应用开环控制 的半主动液压悬置的车内噪声降低 5~10 dB,代表了 液压悬置的未来。目前主动式液压悬置的主要问题是 传感器、控制单元、动力源和作动器技术要求较高, 价格昂贵,功率消耗大,易损坏,不易维修,因此应 用较少。未来的发展方向是降低主动式液压悬置复杂 程度和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研究出实用的性能 优良的主动控制液压悬置。
被动式液力悬置结构尺寸较小,制造安装简单, 但它只能在某一频率范围内提高乘坐舒适性[ 3 ]。国内 外各大公司在发展被动式液力悬置时,也在积极进行 主动控制液压悬置的开发研究,但由于技术难度较 大,还没有大批量生产。
* 作者简介:谢金法,男,1 9 6 4 年生。毕业于吉林工业大学 车辆工程专业,博士。现任职于河南科技大学车辆与动力工程学 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汽车空气动力学、车辆现代设计方 法、C A D / C A E 等。
Ahmed 等人通过合理选择悬置惯性通道和解偶膜 的几何参数,使悬置的性能满足特定动力总成的隔振 要求[ 9 ,1 0 ]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机械工程系的 A . K y p - rianou 等人用系统参数识别的方法对悬置元件进行研 究,大大降低了研究难度。
Toshiyuki Shibayama 等利用压电陶瓷作为作动器 设计了一种用于减少发动机怠速工况下大幅度振动的 主动悬置 。Douglas A.Swanson 对电磁作动器与橡 胶悬置或液压悬置并联构成的主动悬置系统进行了研 究[13]。这种通过施加能量来改善减振效果主动控制的 悬置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
隔振、减振、降噪性能主要表现为:在低频域具有大
阻尼、高刚度的特性,既可有效隔离、衰减发动机怠
节流阻尼孔 惯性通道 + 解偶膜 惯性通道 + 解偶膜 + 节流盘
有小孔连通,靠液体流过小孔的节流阻尼来衰减发动 机振动,其大阻尼特性在低频时可以控制发动机的位 移,但高频时会恶化隔振效果。第二代液压悬置增加 解偶膜结构,阻尼孔演变成了环形或螺旋型的惯性通 道,解偶膜的加入使液压悬置成为一个幅值敏感元 件,在不同的幅值下具有截然不同的刚度和阻尼特 性,很好地解决了悬置在高低频理想动特性之间的矛 盾,大幅度降低了高频振动传递。第三代液压悬置则 在上液室中又附加了一个截流盘,它加宽了液压悬置 的有效减振频带,使它在很宽的振动频带内都具有良 好的隔振性能。
Mount with Emphasis on Decoupler Characteristics Sound Vib, 1992,158(2) 6 沈 彤等. 汽车发动机液压悬置研究方法探讨. 汽车技术, 2004(4) 7 Thomas J .Eetal.Modelling of Nonlinear Hydraulic Engine-Mounts Focusingon DecoupLer Modelling and Design.SAE paper 971936. 8 Jazar G Netal.Nonlinear Modelling, Experime-ntal Vertification, an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a Hydrulic Engine mount.Journal of Vibration and Contral,2002(8) 9 Porov G et al. Modelling and Ananlysis of Non-linear Orifice Type Damping in Vibration Isolator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5(5) 10 Ahmed A K et 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utomotive Hydrulic Mounts for Isolation of Vibration and Shock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1999(22). 11 Kyprianou A et al.Defferential Evolution Based Identification of Automotive Hydrulic Engine Mount Model Parameters.Proc Instn Mesh Engrs Vol 214 Part D. 12 Shibayama T .Active Engine Mount for a Large Amplitude of idling Vibration[c]SAE Technical Paper 951298:2232-2239. 13 Swanson D A. Active Engine Mounts for Vchicles. SAE Techni cal Paper 932432:1980-1988. 14 秦 民等. 汽车液压悬置系统动态特性研究. 汽车工程,2001(6) 15 裘 新等. 轿车动力总成液压悬置及副车驾系统隔振性能的研 究. 汽车工程,1999(3) 16 AN Wei-ge ect .Passive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Filled Hydraulic Engine Mount.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00,Vol. 9,No.47. 17 刘福水等. 半主动控制液力悬置的模拟和实验研究. 北京理工 大学学报,2000(5) 18 史文库等. 发动机电致伸缩液压悬置隔振特性的仿真研究. 系 统仿真学报,2005(10)□
20 世纪 40 年代,Harding 和 Strachousky 先后 提出将液力减振机构与橡胶悬置组成一体思想。1 9 6 2 年通用汽车公司的 R.E.Rasmussan 申请了第一个液压 悬置专利。1979年,原西德大众公司率先在 Audi 5 缸 发动机上应用液压型橡胶悬置(hydraulically damped rubber mount,HDRM),简称液压悬置 (hydraulically damped mount,HDM) [2]。几乎与此同时,工业发达 国家也大力开展了对液压悬置的研究。现在液压悬置 不仅应用于车辆隔振,在船舶、工程机械及矿山机械 上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收到良好的使用效果。
动机悬置也在逐步从橡胶悬置过渡到液压悬置。
被动式液压悬置基本结构的发展历程大概可分为
三代[1],见表 1。早期的液压悬置的上下液室之间只
表 1 三代被动式液压悬置结构简图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1.1 液压悬置系统的基本结构
液压悬置的基本原理如图 1 所示,在悬置内有两
个单独的油腔,油腔中
封有一定粘性的液体,
吉林大学的秦民等人对液压悬置动态特性进行了
通 分析,得出液压悬置的动刚度、损失角不仅随着振动
频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且随着系统变形位移的不同而

不同,即具有频变特性,又有非线性特性[14]。同为吉
林大学的裘新采用直接法和多尺度法进行时域参数识
别[ 1 5 ] ,其研究的重点是整个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
北京理工大学的阎为革首次提出了将磁流变液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