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那些事儿汇总

科举考试那些事儿汇总
科举考试那些事儿汇总

科举考试那些事儿

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核心提示:因为乡试的三场考试,每一场都历经3天,这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

常。

清代时江南贡院内的号舍资料图

本文摘自:中新网,作者:戎丹妍赵杰,原标题为:《清代乡试共9天6夜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眼下这个季节,正是古代学子赶考的时候,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江南乡试在农历八月初进行,又称作秋闱。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能否加官进爵、鲤鱼跃龙门就看这一回了。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作为乡试考点之一,每到此时也就进入最热闹的季节,大江南北的学子纷至沓来。

岁月流转,昔日江南贡院,今日变身为中国科举博物馆,并于近日正式开放。在这里,大家可以全面了解古代考生是怎样参加科举考试的,并且还能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现场的紧张气氛。考生们都要经过哪些考验才能进入考场?进入考场又会面对哪些考验呢?近日,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在江南贡院老馆长周道祥的带领下,走进了中国科举博物馆,体验了一把古代考生的酸甜苦辣。

科举考场

江苏安徽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乡试”

江南贡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8年,建康(南京)知府史正志在这里创建了建康贡院,此时的贡院只是作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如果遇到考生增多,则借用附近的寺庙举行考试。

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才开始被用作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场所。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江南贡院依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因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与考试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越来越小,于是朱棣下令进行扩建,改建成“江南贡院”。

后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非常具有规模。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同考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考生最多,状元也最多,单看清代,考生中考中状元的人就达58名,占整个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因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到康熙时期才划分为苏、皖两省,但政治、军事仍为一体,所以清代的乡试仍沿用明制,即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江南乡试”。

据江南贡院老馆长周道祥介绍,今天夫子庙内平江府路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条路周围当时建设的是苏州考生的号舍。

科考之路

考试资格

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丧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周道祥说。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

赶考交通工具

富人骑马,穷人背着考篮靠步行

即便具备了科考资格,接下来还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要能等。

因为乡试要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开考那一年,除非你运气好,碰到了皇帝家办喜事,比如皇帝过大寿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这年开设恩科,给学子多一次考试的机会。“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那年,就开设了一次恩科,张謇也是这次恩科中考取的状元。另外光绪三十大寿的时候也开设过一次恩科。”周道祥说。

当时来南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水路,一是陆路。沿江一带的学子,基本都会从水路前往南京。

路途遥远的也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家境好的,陆路可以骑高头大马,水路可乘坐上等游船,一路边看风景,边会诗友,身边还配有几个书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惬意。而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可怜了,首先盘缠怎么解决,在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钱被骂得狗血淋头。即便筹备到了盘缠,路上还得节衣缩食,不能坐贵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还要背着考篮,里面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

考生入场

三个大门同开,凌晨三点听炮声进场找号舍

等赶到考试地点,落下脚来,接下来更严峻的考验来了,那就是如何度过接下来的漫长考试。

根据清代的乡试制度,乡试分为三场,从八月初九开始,每场考三天两夜,共9天6夜。

对于考生来说,考场的挑战从进门前就开始了。因为江南贡院的考生众多,常常达到一两万人,在一夜之间点名入闱往往做不到。贡院门外拥挤混乱,常有考生在此过程中跌伤。比如嘉庆癸酉科(1813年),考生们露宿街头一夜,直到第二天上午九点才得以全部进门。

到道光年间,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一职,1832年刚好是壬辰科江南乡试之年,于是道光皇帝任命林则徐担任江南乡试的监临官。林则徐经过调查,发现了考场管理上的很多弊端,于是就进行了整顿,其中就对入场方法进行了整改。

林则徐下令事先统计两省各府、州、县考生的人数,根据人数的多少,分成三部分,原来一门进场改为三门放行,分别由贡院的三个大门同时入场,并且把入场的时间、场门、顺序,制成清单,考生在买考卷时每人发一张,让其遵守执行。入场时考生以炮声为信号,凌晨3点开始点炮入场,林则徐亲自点中门号炮,之后每隔一小时放炮一响,三处同时换旗,考生通过搜查之后,沿着甬道分别找到属于自己的号舍,这样点名到午时即可结束。江南贡院中心建筑明远楼,当时起着号令和指挥全考场的作用,至今保存完好。

考场环境

吃喝拉撒全在号舍,能否抢到好位子全凭运气

点名结束后,考生们就迎来另一场考验,天气和环境的考验。

因为乡试的三场考试,每一场都历经3天,这期间,考生的吃喝拉撒全都在一个高6尺,深4尺,宽3尺的号舍里。每年的农历八月,正值南京“秋老虎”季节,蚊虫张狂肆虐,气候闷热异常。此时,放置于号巷尾部的粪桶,经暑气一蒸,臭味弥漫,令人窒息。因此坐在这个粪桶附近的考生就非常倒霉。据说曾经有位才华横溢的考生就因为坐在巷尾的“粪号”而受到影响,被熏得头晕眼花,无法考试。三场过后,不但没有考中,还生了一场大病,差点丢了性命。

因此,抢号就成了考生的头等大事,考生抢号的方法是:陪送考生的家属先将竹制的空考篮放置于贡院大门外,等到龙门一开,立刻快步赶入院内,将考篮放在号舍案头,此号也就占为己有,而无考篮的考生就不能抢占。

不过抢号是到了清末才出现的事,在此之前,考生都是有规定的号座的,能不能安排到好座就靠大家的运气了。

但即便抽到好号座,在这样一个鸽子笼般的号舍里呆上几天也是相当不易的。一位曾参加江南科举的考生在其所著的《明斋小识》里就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初八日天气微凉,人悉兼衣。及明午暴热,日如火炙,甚于三伏,又旁置红炉,后叠衣服,遂致两眼昏懵,气不能出。至二场以单衣进。十一夜半,大雨忽来,陡然寒冷,体僵齿战……

就是说这年乡试,第一场进场时,天气还比较凉,所以他穿了厚衣服进场,但第二天突然暴热,热得两眼昏花。于是到第二场进场时,他就穿了单衣进去了,没想到晚上天又下起雨来,又冻得要死。

八月南京的天气,是忽冷忽热,所以对考生来说无疑是一场挑战。

在这样一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考试中,想要成功,谈何容易。江南贡院每次乡试,参与者有一两万人,但最终录取的只有一百多名,这样低的录取率,令无数考生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在江南贡院内,有一个张贴皇榜的大照壁,照壁上如今有一幅瓷画,就是描绘当年科考放榜景象的。画面中,有人看到上榜喜笑颜开,有人看到落榜则躲在角落抱头痛哭,考生中有年纪轻的,也有年纪大的,生动地描绘了一派科考众生相。

作弊手段

考场规定:

不得夹带纸条、要穿单层衣服、食物要切开

古今中外,每场考试,最严格的当然还是考场纪律。不许作弊是千百年来对考生的基本要求,为了考试的公平公正,科举考试自然也是有相当严格的规定。

康熙五十三年规定,考生入场,“皆穿拆缝之衣服、单层鞋袜,止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等项”。到乾隆年间,礼部又发新场规,如考生的帽子,大小衫、袍等都只能用单层,皮衣要去面,毡衣要去里,袜子也要单层,鞋子要薄底。

对考生的考具也有规定,如卷袋不许装里,砚台不许过厚,笔管要镂空,注水入砚台用的水注要用瓷的,木炭只许二寸,蜡台要用锡的。而对于考生所带的食物,糕饼饽饽,都要切开,防止里面夹带纸条等。此外,风炉、防风灯等用品,也可以携带,但都必须严格查验。对于考篮也有规定,“或竹或柳,应照南方式样考蓝编成玲珑格眼,底面如一,以便搜检。”

作弊小抄:

薄如蝉翼的小抄纸、鞋跟里藏“奇书”

按理说,在这样严格的搜检和惩罚制度下,考生是难有机会作弊的,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依然有考生能携带小抄蒙混进场。

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内,就收藏有清代考生作弊的夹带。这些夹带纸张相当薄,十几张叠在一起,还没有一张普通夹宣纸厚。每页4厘米左右直径的纸片上,用毛笔抄录了《论语》中的重要篇章。据捐赠者介绍,这些夹带是利用一种仅有两根老鼠胡须特制毛笔书写而成。可见当时作弊者,是多么挖空心思。

还有一种小抄,是夹在鞋底里的。这种小抄是从一双清代千层粉底“文士靴”的后跟里发现的,是一位江南乡试士子的后裔在给这双靴子拍打灰尘时发现的,他没想到从这双靴子的后跟滑出一只仅火柴盒般大小的抽屉,抽屉里面就藏着一本稀世孤本《增广四书备旨》。这本书为线装本,里面70页正文纸张洁白细腻,薄如蝉翼,书长6.5厘米,宽4.5厘米,厚5毫米。书虽小,却包括《大学》《中庸》《论语》三部书的全部内容和宋代大儒的详尽注释,其印刷技术之高令人拍案叫绝。该书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调查后,确认为中国现存十万余种古版书籍中,版面最小,文字最小和至今唯一发现的一本清代石印科考“作弊奇书”。

买通官员:

收买誊卷官,在试卷上设暗号

考生除了夹带小抄,还有一种作弊方法就是买通考官。在清代,对主持乡试的官员也是有相应规定的,比如不用本县的官员,主考官员赴任时,不许携带家眷,不许携带过多随从,不得与外界结交,不准游山玩水等等。但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杜绝买通考官的现象,有人会在主考官经过的路上给他们传递贿赂信件。收掌、受卷、弥封、誊录、对读之类的小官,也常被买通。比如誊卷官,他们在接受了贿赂后,便对某人的卷子认真抄写。否则便书写潦草,甚至故意抄错。

按理说,试卷的姓名是被弥封的,誊卷官是无法辨认的,但他们自有妙招,方法叫做“用襻”。就是任意选择两个字,约定在卷中第几行使用,并制定上文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下面的第几格必须用某字,就像衣服上的襻纽相扣,因此称为“襻”。这些“襻”字,都是誊卷官和考生事先拟定好,然后在入场前交给考生,名为“送襻”。有的誊卷官不仅送襻,还私自带笔,帮助考生修改试卷。

到江南贡院赶考的名人

明清时期的江南贡院是全国考生最多的地方,唐伯虎、郑板桥、吴承恩、吴敬梓、翁同龢、张謇等一大批著名人物都曾来这里赶考。但即便是这些历史名人,很多人也没能在这里实现他们的仕途梦,比如吴承恩、吴敬梓,因为这条实现“金榜题名”的路途实在是太艰辛了。

吴承恩从26岁考到42岁都没能考上

吴承恩,祖上是涟水人,后迁至山阳(今江苏淮安)。吴承恩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但谁都没想到这样一位明代鼎鼎有名的文人,在科举考试中却屡试不第。

吴承恩从小就很聪明,少年时代,已写得一手好文章,成为乡里有名的“小学士”,左邻右舍经常向他求文索字。上私塾时,吴承恩学习非常勤奋,在入县试时,以全县第一名考中秀才,成为县学生员。不久,吴承恩因成绩优异,由县学升入府学,在府学,他成绩也名列前茅,知府对他十分器重,经常劝他进取功名。

“十年寒窗无人晓,一朝成名天下闻”。这是封建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获取功名富贵,走上仕途的必经之路。嘉靖十年(1531年),吴承恩从山阳县码头与学友一起乘船起航,来南京参加乡试。这一年,他26岁。明代射阳士子一般都坐船南下考试。船头插着“乡试”的彩旗,甲板上则堆满了学子们的行李、书籍。整条大运河上大小船只大部分都是各州府的秀才。在赴南京赶考途中,吴承恩一直在琢磨的是《西游记》写好后如何出版,到了南京,他做的第一件事也是到金陵著名的刻印社世德堂去联系刻印事宜。

由于吴承恩的一心二用,所以第一次乡试,他落榜了。回到家中,父亲被吴承恩气得一病不起,不久就病逝了。父亲的去世让吴承恩伤心不已,在家守孝三年后,到嘉靖十三年(1534年),吴承恩又一次来到南京赴考,但又失败而归。嘉靖十六年,吴承恩再次赴考,依然失败,之后,他又连续考了几次,都没能成功。到42岁那年,他还在赴考。

科场的失意,让吴承恩对封建官场、科场的腐败有了清醒的认识,因此他把一生心血都投注到了《西游记》上,成就了这部名作。

吴敬梓乡试落败后就彻底放弃科考和功名了

与吴承恩一样,两百年后出生的吴敬梓也是一个屡试不第的大学问家。

吴敬梓出生在一个安徽全椒官宦家庭,打小就是一个公子哥,养成了一掷千金、大肆挥霍的性格。在父亲病逝那年,吴敬梓考取了秀才,为父服丧后,吴敬梓便在29岁那年到南京参加乡试,但名落孙山。祸不单行,就在当年春天,吴敬梓的爱妻陶氏病故,经过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于是有了后来那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儒林外史》,书中“范进中举”的故事正是他对科举制度不屑和嘲讽的真实写照。

由于吴敬梓不事生产,挥霍无度,受到乡里子弟的鄙视,于是吴敬梓决定离开全椒,到秦淮河畔购置了一处房产,把全家接到了南京。在这里,他和第二任妻子叶氏到处游山玩水。

吴敬梓到南京以后第三年,即乾隆元年,清王朝下诏征“博学鸿词”学者,吴敬梓因学识超人,十里传闻,安徽巡抚赵国麟便亲自登门拜访,想举荐他去参加,但被吴敬梓拒绝,从而彻底断绝功名进取。

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最后贫病交加,很快就去世了。

唐伯虎乡试第一,却因舞弊案牵连告别科举

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唐伯虎(唐寅)也曾在江南贡院参加乡试,并且考中解元。

唐伯虎是苏州人,出生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与文征明、祝允明、徐祯卿并称“吴门四才子”。

要说唐伯虎的科举之路真是坎坷。早在乡试前一年,1497年,监察御史方志到江南试学(明代科举乡试前的一次考试,考中者才能参加乡试)。方志是一位“先德行,后艺文”的道学先生,他风闻唐伯虎的风流放荡,便心中不悦,扬言“不管唐寅考得多好,都不予录取”。果然,在这次选拔考试中唐伯虎名落孙山。好友祝允明、文征明得知后极为不平,托人向苏州知府曹凤说理。曹凤十分爱才,对唐伯虎也很赏识,经过他的极力推荐,才让唐伯虎得以补考,准许参加南京乡试。

1498年,唐伯虎来到南京参加乡试。所出考题为“古之欲明”三节,“礼之用和”一节,主考官梁储看到唐伯虎的答卷后,感叹不已。乡试张榜之日,唐伯虎高中该科南京乡试第一名解元。唐伯虎才名自此大起。

第二年,唐伯虎与大财主徐经一同前往北京参加会试,不料徐经贿赂得到考题,唐伯虎也因此被牵扯进这场科场舞弊案而被含冤革黜。

科场的失意,让唐伯虎进身仕途的愿望破灭,他回到苏州,在城北桃花坞建桃花庵,致力于绘画,卖画为生。中年皈依佛门,五十四岁与世长辞。

“难得糊涂”的郑板桥南京考中举人

清代中叶,著名的“扬州八怪”在画坛崛起,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郑板桥就是其中之一,他与江南贡院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郑板桥生于书香门第,但因为三岁丧母,生活困难。二十四岁时他参加童试考取了秀才,但是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仕途去做了私塾老师。直到雍正十年秋天,四十岁的郑板桥,才来南京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郑板桥对南京一往情深,留下了诗篇。乡试中他考取举人,悲喜交加。从二十四岁到四十岁,科举之路多少酸甜苦辣。

乾隆元年(1736年),郑板桥来到北京,参加会试,考中贡士,不久参加殿试,考中第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在足足等待六年后,郑板桥等到一个七品官,去山东省范县任县令。官场中的郑板桥出淤泥而不染。到乾隆十一年时,郑板桥被调往潍县做官。这也是郑板桥一生中最后的官宦生涯。他最终的归宿还是回到了诗书创作之中。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流传于世的墨迹。糊涂人难得聪明,聪明人难得糊涂,聪明中带点糊涂,方为处事守身之道。若一味聪明,必招怨尤,反不如糊涂为妙用。这四个字正是郑板桥的人生哲学。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科举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学号:09070624 姓名:宗祎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翻阅历史的浩卷,中国的科举制度最早创始于隋朝,于唐代被确立制度更加完善,在宋朝臻于完备,而明代是科举制度的鼎盛,清代在沿袭明代的各种程式有所发展外,同时也是科举制度的终结,历经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多年。科举制度有一定程度的平等竞争性,有益于社会各阶层的流动,有益于文化的编制和普及,更因为其有利于封建王朝统治的稳定和巩固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但科举制度自身的弊端使其日益成为社会思想文化发展进步的滞碍。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带有革命性质的变革,但对当时的中国社会也带来了负面影响。1905年9月2日,清政府正式下诏,宣布废止科举、兴办学堂。一纸诏书,宣告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永远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这是20世纪中国最重大的历史事件之一,它不仅仅是一场教育革命,而且是一场政治变革,并引起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迁。 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有着不同之处,也有相同的地方。 不同之处,科举是一种选官制度,只要考中进士,就可以当官了。而现在的高考,只是能否进大学学习的一种资格考试。 两者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可以说成绩是唯一的衡量标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高考制度,与古代科举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科举制度与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联系在一起的。科举制的出现,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从汉朝开始,出现了州县官举荐人材和朝廷直接征聘有名人氏当官的制度。在魏晋时,还在各州设立了专门评估本地人材的官员,采用九品中正制来评估人才,使得一部分下层人氏(寒士)能够进入官员队伍。这种举荐与评估,尽管也有出于公心的,但更多的是为了个人或家族的私利,而且,主要集中在豪门贵族中,重家世,轻才德,还出现了不少沽名钓誉和弄虚作假的情况。隋唐以后,随着中央集权和专治制度的加强,官僚制度日趋完全,需要补充大量的官员,于是出现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科举制度,这与过去的选官制度相

期末考试励志名言

18、冷静应对每一事,微笑面对每一天。 19、作业考试化,考试中考化,平时考试当中考,中考考试当 平时。 20、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21、财富无处不在,行动成就梦想。 22、有动力而无压力,紧张而不焦虑,迅速而不慌乱。 23、调节好兴奋期,学习一浪高一浪。 24、不求难题都做,先求中低档题不错。 25、让我们将事前的忧虑,换为事前的思考和计划吧! 26、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27、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中考。 28、假如考试SM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鸭梨大的时 候暂且容忍:相信吧,杯具的日子就会到来。 29、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借口。 30、回忆很美,尽管过程艰辛;结果也许遗憾,可以无愧于心。 31、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32、一个学期结束了,属于那个学期的一切也都不复存在── 除了绩点。 33、最难的题,对你而言,并不一定在于最后一道。 34、喜欢一门课,就是复习时很开心;爱一门课,就是即使不 开心,也要继续复习。 35、辛苦一年,收益一生。 36、我不可以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我自己。 37、每道错题做三遍。第一遍:讲评时;第二遍:一周后;第 三遍:考试前。

38、考试就像一盒巧克力,考前你永远不知道你会得到什么。 39、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 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40、更快、更高、更强。领先就是金牌。 41、模拟的成绩一定不要成为包袱,成为阴影。 42、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你是否每天都在努力。 43、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44、诚实,朴实,踏实。 45、苦想没盼头,苦干有奔头。 46、不苦不累,初四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47、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48、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49、不要考一门拿一个A,A拿的太多,你的A就贬值了。 50、学习不一定成功,不学习一定不能成功。 51、期末是一道明媚的忧伤,就算全世界都被占座了我都会在 你身旁,有地狱我们一起去自习。 52、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53、张扬乐学乐思的个性,坚守不骄不躁的心态。 54、先期末之忧而忧,后期末之乐而乐。 55、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分数,敢于正视淋漓的成绩单。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56、静悟:全面复习要“地毯式轰炸”;查缺补漏:“精确制导”。 57、不比名次,比进步。 58、世界上只有不努力的人,没有拿不了A的课。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关于古代科举制度的文学常识 科举制度 【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 【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 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 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干三百多年《诗话二则·推敲》“岛(指贾岛)初赴举京师”意思是说贾岛当初前去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

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童生试】 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左忠毅公逸事》“及试吏呼名至史公”这里就是指童生试在这次考试中左光斗录取史可法为生员(秀才)当时史可法二十岁《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 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

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温海明

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是学而优则仕的一种考试制度.科举制度作为中国特有的发明对中国古代各个领域都有很大影响,当今仍引发人们思考.无论古代和当今时代对科举制度的评价众说纷纭,曾经一度遭到抨击,对科举制度的认识出现过偏激现象[1],许多学者对科举制度做了研究,对科举制度的评价逐渐趋于多角度和客观,但大多学者是根据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脉络而进行阐述或评价的,对整个科举制度的发展叙述更多,或者单纯就某些方面展开[2],而系统性的评价科举制度的文献不很多见,因为研究科举制度不仅能深入了解我国古代考试制度而且能够古为今用,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通过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深入分析研究,试按照从古到今的顺序根据科举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不同影响系统性客观地评价中国的科举制度.1 科举制度发展过程简述 汉朝时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设五经博士并以儒术取仕,以察举为主,考廉科,明经科,但由于徇私现象不能避免,不能保证地方官吏所向上推荐的人都是德才兼备的人,如“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 别居” ,不利于巩固统治,另外,察举是地方官员向中央推荐贤士,使中央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被这种制度所削弱,而且为了使被察举推荐上来的贤士能更好的适应封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中央政府必须完善或者改变原有的察举制度,于是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中央开始设置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度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仕的基本依据.到唐代,科举逐渐成为固定的一项教育制度且最为兴盛,宋、元、明、清历代相袭,后来逐渐衰落,尤其是在清朝时期由于封建统治制度弊病百出,使科举制度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大背景而走向衰落,最终在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2科举考试制度在古代的积极作用 2.1 科举对政治的影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稳定社会 汉朝时期选仕采用察举制度,魏晋时期采用九 品中正制,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科举制度顺应时代背景在隋朝产生.可以说科举制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选仕制度,使各阶层的人们无论出身如何只要能通过统一的考试标准,就能走向仕途,对当时的封建统治思想来说是很大的创新,改变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因为有了统一的标准,学而优则仕,而不是靠出身才能取仕,这 Vol.28No.9 Sep.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ofChifengUniversity(NaturalScienceEdition)第28卷第9期(下) 2012年9月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及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温海明 (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辽宁 大连116029) 摘要:科举考试制度是我国封建时期的重要考试制度,在我国封建历史时期延续了1300多年,不但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仍不容小视.本文从多个角度评价科举考试制度,同时分析科举制对我国教育的影响,得出结论:科举制度同任何制度或者事物一样,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影响,除此之外,科举考试制度在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华民族的思想影响极其深远, 在教育及文化思想方面尤其凸显,所以应该对科举有个正确的评价,使其服务于现代社会.关键词:科举考试制度;评价;教育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2)09-0213-03 213--

期末考试前鼓励学生的励志语录

期末考试前鼓励学生的励志语录 1.在顺境中不忘感恩,在逆境中寻找光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咬咬牙,挺一挺,总会过去,彩虹总在风雨后...相信自己,人生的 道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没有人可以替你走 3.人生就像是一杯加糖的咖啡,刚开始有芬芳的香味,但喝下去只是又苦又浓,只有经历千锤百炼,才能品出真正的好味! 4.人生短暂,不必计较太多得失!失败会在岁月中淡化!成功会被时间掩住光彩;人生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 能把握的幸福!平淡是真。 5.只有启程,才会到达理想和目的地,只有拼搏,才会获得辉煌的成功,只有播种,才会有收获。只有追求,才会品味堂堂正正的人。 6.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去把“人”字写直写大,活出一种尊严,活出一种力量,不向金钱献媚,不向权势卑躬。清贫,是一 首朴素的歌;平凡,是一行亮丽的诗。微笑着,我们去唱去吟,去平 静中看红尘飞舞,在孤寂中品世事沉浮。 7.我们不管我们脚下的路有多么的艰难,有多么的悲伤,我想,我们应该敞开心扉去微笑,去唱那生活中的歌瑶,那么我相信美好 的未来永远属于我们自己,美好的生活永远是多姿多彩,锦上添花。 8.人生好比一条路,而我们就是在路上行走的人,当我们踏上这条路,每一步的落脚都会有不同的体验,零零散散的脚印,点点滴 滴的体验,汇聚成人生。 9.喜欢简单,因为它能让我保持孩提时代的纯真;因为简单,身 边相交的都是淡静、思想纯白的好友,没有勾心斗角,不会尔虞我诈,更不会人心两面。

10.我们的内心,不曾屈服于往事。我们因快乐而快乐,因忧伤 而忧伤。我们就这么简单,简单让我们躲过了琐碎,也躲过了烦恼。我们的人生不再沉重,而是轻如鸿毛,飞舞在,自由的天空。我们 不再孤独的仰望,也不再黯然的心伤,因为今天,往事,向我们的 内心屈服了。 1.有平常心,就会有最佳的发挥;怀自信心,便能跨越每一个障碍。 2.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3.我一直相信,你是最棒的!展开你隐形的翅膀高飞吧! 4.万物皆空、莫强求,只要努力过又何必在乎得失呢!祝你成功!金榜题名时,怜惜树下草! 5.天生我才必有用。 6.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是天空,而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胸怀。 7.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人只有上坡路才是最难走的,相信自己能成功,自己就一定能成功。努力吧,希望会属于你的。 8.快到考试的日子了,希望你干自愿事,吃顺口饭,听轻松话,睡安心觉。使自己保持良好平静的心态,不要太紧张,相信你的梦 想会实现的! 9.坚持就是胜利! 10.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11.从容应对,倾出所能,走过风雨必现彩虹。 12.一个人走路走得最远的不是走得最快的;而是能够不停走路的人 13.再灿烂的阳光也不能消除阴影,再完美的人生也不能没有瑕疵,让我们学会与痛苦同行,去追寻快乐。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本次课标题: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教育与科举制度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情境导入:中国历来是一个重视教育的国家,“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决定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科举”则是横在他们面前的一条鸿沟,越过了这道鸿沟,则顷刻风光无限,终生荣华富贵。正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教育和科举制度。 三、提出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四、教授新课: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一)西周以前的教育 1、原始时期的教育: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后稷是周的始祖,名弃,曾被 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 原始教育的特点: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教育与社会实践完全结合为一体,早期人类在生产劳动中获得经验、技能、知识以及行为规范。教育并没有被分化为专门的活动。 2、远古时期的学校: ①五帝时期的学校:成均(《礼记》)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郑玄曰:“均,调也。乐师主调其音。 ②夏商的学校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说文》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孟子》(庠, 乡学。古代学校是教养、学习礼仪、学习射击的地方) 3、关于商代学校的记载: ①商代已经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学”。 ②商代学校的学习内容——“戒”。甲骨卜辞:“丁酉卜,其呼以 多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③商代学校受到高度重视——上学需占卜。 (二)西周的教育 1、西周教育内容: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①礼、乐。五礼:吉,凶,宾,军,嘉。(《周礼》) ②射、御。 ③书、数。 2、西周教育的特点: ①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②是一种知行合一的教育。③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即“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 制度的显著特征。 (三)春秋时期私学的兴起 1、背景:“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左传》) 2、私学创始人:孔子 ①孔子教学内容:创新“六艺”教育—《诗》《书》《礼》《乐》《易》《春秋》②新六艺的特点:重文事 ③孔子教育思想: △将德育放在首位。△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修身。△学而优则仕。“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④私学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旧有的士庶界限。 (四)战国时期的教育典型代表:稷下学宫稷下学宫的特点: 1、性质二重性:官私合营的自由联合体。 2、多功能性:集讲学、教育、咨议为一体。 3、士人充分享受学术自由、精神自由与人身自由。 (五)秦代的教育 1、背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教政策——书同文,车同轨 2、教育政策:“禁私学,以吏为师,以法为教”。(《史记》) 3、对秦代教育政策的评价:统一人们的头脑,思想专制,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六)汉代教育 1、重新允许各私家学派开办私学。 2、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汉武帝的文教政策: ①立五经博士,罢诸子博士。 ②办太学,培养儒家人才。——我国大学教育开始的标志。◆太学的教学内容:经学 ◆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士子读太学的出路:考核合格后可以授官 (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1、设国子学:西晋武帝咸宁二年(276 年),晋武帝下令在太学之外,设国子学(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 2、设分科大学: 刘宋设四大学馆:儒学馆、玄学馆、史学馆、文学馆。 意义: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

关于考试的名言警句_名人名言

关于考试的名言警句 1:少壮须努力,用功要趁早。十年磨一剑,备战为高考。天道自古酬勤,付出才有回报。压力释放心情好,考前放松最重要。预祝高考顺利,金榜题名! 2:阳光灿烂六月天,喜讯传来笑开颜。好比夏风吹花开,芬芳满园亲友来。共同庆贺题金榜,十年努力飞梦想。再攀高峰入名校,人生辉煌在今朝。愿你有个好前程。 3:生活如美人的脸,总是半遮半掩。没有人生来就对生活熟悉。 4:我们在生活的小路上对事物总是由不熟悉继而变为熟悉。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我们就应该只掌握熟悉的,放弃一切新的事物而止步不前? 5:骄阳照耀花盛放,喜讯传来心欢畅。胜似清风拂来凉爽,沐浴心灵幸福扬。遥忆当年勤奋处,频看捷报乐无数。再次征战入学付,执着进取求知路。愿你前途无限光明。 6: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有刚强;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榜样;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会飞翔;这世界需要你,因为你是栋梁! 7:喜鹊喳喳喜事来,金榜题名遂心愿。父母亲人笑开颜,山窝飞出凤凰来。不负多年苦读书,认真思考填志愿。祝你宏图得大展,锦绣前程在眼前! 8:高考原则:心中减压,多点休息;脑中无忧,多点快乐;仔细1 / 9

做题,学会洒脱;出错要少,检查要多;多些努力,考分不错。祝你高考事事想开,好运马上来! 9:诗书满腹才华高,高考成绩一枝俏,理想没有大和小,真实善良就美好,实现价值光闪耀,成功将会把你绕。祝福你被理想学校录取。 10:六月艳阳高高照,考场凯旋喜讯到。招生学校真不少,孰优孰劣作比较。一心只把兴趣找,理想目标不放掉。开开心心志愿报,单等通知人欢笑。愿你早日收到录取通知书,进入学府去深造! 11:轻装上阵,决战高考,从容面对,沉着冷静,莫慌莫忙,认真自信,奋笔疾书,乐观对待,成败看开;高考来临,祝朋友高考成功! 12:登科及第跃龙门,慎重选择再动身,专业前程关系大,把握专业学校查,多得几分把握高,专业选择如踟蹰,把握学校来操度,定了学校选专业,靠前专业优势大。 13:诗书满腹才华高,高考成绩一枝俏,理想没有大和小,真实善良就美好,实现价值光闪耀,成功将会把你绕。祝福你被理想学校录取。 14:上海卷:人生前行,伤痛随行。有些事我们总想忘掉,却一直忘不掉;有些人我们一直想放下,却一直放不下。最后的最后这一切都不会过去,只能尘封在心底。 15:高考现已不是鱼跃龙门,而似一张鱼网,逮到谁是谁;一直2 / 9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科举制度的利弊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蔡青卉教育学121 6202412026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自隋开皇七年隋文帝设立开始,至清末公元1905年光绪帝废除,一共实行了1300年。这项用于封建君主选拔人才的制度几乎贯穿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下面就其产生的利弊两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科举制度的优势 1.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封建国家的统一。实行科举制度一方面把分散的人事选拔权完全回收中央,另一方面又使政权的社会基础更为扩大,适应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强化中央集权的需要。以科举为“正途”而又以儒家学说为科举考试内容的做法把政权的世俗性与意识形态灌输自然地融合为一体,使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的观念更加深人人心,增强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有利于传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发展。 2.为封建国家行政机器注入了新的活力,提高了管理效能。自隋唐以来,历代有作为的将相辅臣几乎都是科举出身的“学而优则仕”者,如宋代的范仲淹,明清的林则徐等。由此可以看到,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了一批又一批较有才能的人士,尤其是将广大中下层出身贫寒人家的子弟充实到统治队伍中,它不仅提高了封建官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而且还为封建统治注人了新的活力, 为社会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弥补了人才选拔制度的不足,改善了封建社会的吏治状况。科举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等传统人事选拔方式上的不足,彻底打破了官僚贵族世家对选官的垄断,通过实行公开报名、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在社会上形成“公平、公正、合理”的观念。通过科举考试制度,封建国家官吏队伍中知识分子的比例大大提高,他们中许多人能以封建礼教约束自律,敢于抵制官场腐败现象,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吏治状况的改善。 4.推动文化发展,造就重学之风,“学而优则仕”这一观念至今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参加科举考试,有志之士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思想精髓,并且进而发扬和丰富其内容,并且由于这样一种不限门第的选拔任用人才的方式,提供给许多人摆脱困境、出人头地的机会,于是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中国自古以来不论贫富贵贱皆重视教育的重学之风,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政治权利执行者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以及教育的发展。 二、科举制度的弊端 1、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它所构成的价值体系,只是叫人获取功名利禄,充当皇帝的工具和奴隶,行为准则是按皇帝的意志办事。而它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对儒家经典的理解程度,并不是看中一个人的才干。 2、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

临近考试鼓励考生的励志语录

临近考试鼓励考生的励志语录 在考试即将来临的时候,可以用一些经典的励志语录来激励考生们好好努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临近考试鼓励考生的励志语录,希望能帮到你! 1.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 2. 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 3. 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4. 脚踏实地,心无旁骛,珍惜分分秒秒。紧跟老师,夯实基础。 5. 再露锋芒,宜将剩勇追穷寇;一展鸿图,不可沽名学霸王。 6. 辛苦一年,收益一生。 7.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 8.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9. 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10.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11.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2. 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13. 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14.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5. 勤学,勤思,勤问,苦钻

16. 行者常至,为者常成 17. 修身,治国,平天下 18.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9. 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两眼一睁,学到熄灯。 20. 文明迎考,健康迎考,快乐迎考,诚信迎考。 临近考试鼓励学生的励志句子1. 以实力争取优异成绩,以诚信展现良好学风。 2. 重任在肩,埋头苦干,他日重逢,再展笑颜。 3. 自信是你成功的基石,沉着是你飞翔的翅膀。 4. 决战六月,让青春无悔备战今夏,为母校争光。 5. 健康身体是基础,良好学风是条件,勤奋刻苦是前提,学习方法是关键,心理素质是保证。 6. 仰望天空时,什么都比你高,你会自卑;俯视大地时,什么都比你低,你会自负;只有放宽视野,把天空和大地尽收眼底,才能在苍穹泛土之间找到你真正的位置。无须自卑,不要自负,坚持自信。 7. 信心来自于实力,实力来自于勤奋。 8. 自信,是无尽智慧的凝聚。平淡,是成功路上的驿站。 9. 不问收获,但问耕耘!天道酬勤。 10. 悲观些看成功,乐观些看失败。轻松些看自己,宽容些看别人。理智些看问题,纯真些看人生。 11. 善待你的爱好,别让它们为学习让路,要让它们替学习服务。 12. 高三是集体战斗与个人成就的时期。

关于考试励志的名言

关于考试励志的名言 导读:本文是关于关于考试励志的名言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1、灰心生失望,失望生动摇,动摇生失败。 2、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的眼神。 3、一个人拿个A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拿A,从来没拿过A。 4、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5、努力造就实力,态度决定高度。 6、面对高考,保持你心灵的善良与纯洁;保持你情感的热情与丰富;保持你精神的进取与激昂! 7、中考是比知识、比能力、比心理、比信心、比体力的一场综合考试。 8、春风吹战鼓擂,今年高考谁怕谁! 9、中考着实是一种丰收,它包蕴着太多的内涵。无论中考成绩如何,你的成长与成熟是任何人无法改变的事实,这三年的辛勤走过,你获得的太多太多。 10、保持平常心,营造好环境,扬起常笑脸,轻松迎高考。 11、抢时间,抓基础,勤演练定有收获;树自信,誓拼搏,升大学回报父母。 12、不要回避哪怕是一个简单得不好意思的问题,其实它对你很重要,其实它对别人也是一个了不起的难题。

13、圣人与常人之间往往只相差一小步,而这一小步却往往需要非凡的毅力才能赶上。 14、一路风雨前程磨砺意志,半载苦乐同享铸就辉煌。 15、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明明背过,考场上却想不起这题。 16、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 17、世界上只有拿不了A的人,没有挂不了的课。 18、心者,栖神之舍;神者,知识之本;思者,神识之妙用也。 19、把你的手举过你的头顶,你会发现你的手总比你的头要高,说明做事情总比想事情重要,实实在在的去做些什么吧! 20、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21、自强不息怀壮志以长行,厚德载物携梦想而抚凌。 22、开启中考成功之门,钥匙有三。其一:勤奋的精神;其二:科学的方法;其三:良好的心态。 23、百日冲刺,苦战三四五,喜看凰墩飞彩凤;一心教学,笑迎七八九,争传瓜井育贤才。 24、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 25、眼看高考就要来了,向前看,相信自己,我会在远方为你送去最真挚的祝福,付出就会有收获的!放松心情,去迎接挑战,我相信你,你一定是最出色的! 26、为五月最后统考拼搏,稳做王者看谁与争锋?

科举制度的影响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有过两种教育,一种是全民教育,一种是应试教育。其中,应试教育从过去一直延续现在,而且在当今的教育模式中尤 其突出,几乎成了所有学校的定式教育模式。这似乎与中国从古代 就开始实施的科举选拔制度有着很大的关联。 一、科举制度在古代的深远影响 科举制度的实施在中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十年窗前勤苦读,一举成名天下知”,科举选拔制度能使贫苦家庭的子弟通 过读书进入仕途,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国家选拔人才 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天地,也是国家在管理上更好地做到公平,公正,为广大平凡老百姓的安居乐业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而且一个人中 了举人、进士,改变了自己的地位,也能够从精神上鼓励了十个人、一百个人勤奋读书,形成了良好的求学氛围,这对提高整个民族的 文化素质,加快国家的发展步伐有着莫大的帮助。 二、科举留给当代教育的弊端 科举选拔制度只适合于当时对国家实施直接管理者的实际操作能力要求较低的社会,而并不代表该制度的有利之处在当今社会也同 样适合。可是,当代的教育界充分肯定了科举制度在今天的教育选 拔中的作用,例如以类似于科举制度的方案实行高考制度,而文化 界则纷纷痛斥科举与高考的弊端。 无可非议,在发展文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继承古代的文化,但我们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发展与继承相结合, 而不是脱离实际地进行生搬硬套。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丁 学良先生指出:“科举教育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什么都要找到先圣 的依据,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看本本”。无论是你的思考还是学 习的过程和考试方法,你在整个学习期间的表现、总的评价,它都 要靠老本本来裁决。这导致了文明的萎缩、衰落。”

备战期中考试励志名言

备战期中考试励志名言 备战期中考试励志名言 1、不苦不累,初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2、不论在何时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在何时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 3、奋战百日,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让我们拼搏,用行动实现青春的诺言;让我们努力,用汗水浇灌理想的花蕾。 4、加油!我们的时间利用率应达到:nba 第四场最后一分钟! 5、决战中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6、提高自己中考,决胜中考,改变人生。 7、拼一分高一分,一分成就终生。 8、拼一载春秋,搏一生无悔。 9、宁可战死,不可吓死。今朝不搏,更待何时? 11、背水一战,冲刺中考。 1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13、九载拼搏,一朝同梦; 百日会战,三天定夺。 14、要成功,先发疯,下定决心往前冲! 15、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16、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17、我中考我自信我成功!不做地下虫云中龙。 18、奋战百日,三载拼搏终有回报!决胜中考,父母期待定成

现实! 19、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20、拼搏进取,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21、锣鼓共鸣,百花齐放养兵千日,用在一时 22、亮出你的理想,抓住升学时机;拼出你的实力,品尝成功喜悦。 23、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24、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25、静下来,铸我实力;拼上去,亮我风采。 26、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27、忘时,忘物,忘我。诚实,朴实,踏实。 28、遇难心不慌,遇易心更细。 29、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30、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31、人活着要呼吸。呼者,出一口气;吸者,争一口气。 32、最困难之时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日。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历程探析 摘要:书院是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产生于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到清末终止,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对中国封建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书院在其长期发展历程中形成许多独特的办学经验,一直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本文分析了它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以求明晰对书院在中国古代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并试图厘清中国古代书院教育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书院形成与发展 书院作为中国士人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在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传递了中国文化和学术思想创立了极具特色的学风,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本文对中国古代书院的形成和发展历程做以简要分析,并试图从中归纳出些许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史始于唐初民间书院的初建,而终于清末的书院改制,其中历时一千多年。因书院在个朝代的发展历程各有兴衰,故本文将以书院发展的朝代为序,逐一对古代书院发展历程做以简要梳理。 一、中国古代书院的产生:唐代书院 传统观点把唐玄宗开元六年设的丽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作为中国最早的书院,源自于清人袁枚的《随园笔记》记载:“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其实不然,唐玄宗时期的一些文献证明在丽正、集贤以前民间早有书院存在。根据地方志记载,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今湖南攸县的光石山书院,而且最初的书院是士人的读书治学之所。同时期的还有陕西蓝田的瀛洲书院、山东临朐的李公书院、河北满城的张说书院。因此,书院应是产生于唐初。 唐代中期,中央官府开始注意到民间兴起的这种新生的文化组织,于是创立官方的书院。但在当时仅是官方藏书和修书的地方,还不是教学机构。在受到官方承认以后,更多的士人渐渐接受书院,并根据自身的文化素质、需要和当地条件,不断赋予书院新的文化内涵,同时书院也大量兴起于民间。至此,源于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这两大源头的书院形成了民办和官办的传统。民办书院向社会开放成为公众活动之所;官办书院藏书修书

分享60句考试前的励志名言激励寄语

分享60句考试前的励志名言激励寄语 生命,需要我们去努力。年轻时,我们要努力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掌握技能、掌握必要的社会经验。机会,需要我们去寻找。让我们鼓起勇气,运用智慧,把握我们生命的每一分钟,创造出一个更加精彩的人生。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考试前的励志名言激励寄语,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考试前的励志名言激励寄语 1.查抽补漏,弥补知识、能力、方法、技巧的不足。 2.奋战百日,让七彩的梦在六月放飞。让我们拼搏,用行动实现青春的诺言;让我们努力,用汗水浇灌理想的花蕾。 3.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4.眼泪不是我们的答案,拼搏才是我们的选择。 5.站在新起点,迎接新挑战,创造新成绩。 6.决战中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7.把汗水变成珍珠,把梦想变成现实! 8.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 9.九载拼搏,一朝同梦; 百日会战,三天定夺。 10.拼搏进取,一切皆有可能!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11.精神成就事业,态度决定一切。 12.忘时,忘物,忘我。诚实,朴实,踏实。 13.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目的一定能够达到!这也应该是我们现在的心声!祝x届同学高考成功! 14.每天都是一个起点,每天都有一点进步,每天都有一点收获! 15.人生难得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16.讲究方法,强调能力,重点放在系统掌握课程内容的内在联系上,放在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 17.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狠下一条心,共圆一个梦。 18.掌握技巧,拿足基本分、力争得高分,会解的题拿够分,不无谓失分。 19.我中考我自信我成功!不做地下虫班级云中龙。 20.做一题会一题,一题决定命运。

申论必背冲刺名人名言警句领导语录大全汇总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党90周年大会上提出:全党同志要切记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保持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执政的最大危险就是脱离群众,我们必须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我们的工作获得更广泛、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1、只有不合格的干部,没有不合格的群众。(毛泽东) 2、我们国家的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应该和群众同甘苦,共命运。(周恩来) 3、什么叫领导?领导就是服务。(邓小平) 4、实干,党民心连心;空谈,干群背靠背。(杨茂平) 5、做人民的牛,做护堤的石,做炉中的炭,做铺路的砖。(陈赛国) 6、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清?郑燮) 7、人聚则强,人散则弱。同心同德,庶几有成。(清?魏源)

8、为政,通下情为急。(明?薛渲) 9、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宋?胡宏) 10、足寒伤心,民寒伤国。(汉?荀悦) 11、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明?谢榛) 12、君舟民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荀子) 13、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 19、树叶离开枝头是腐烂的开始,干部脱离群众是腐化的开端。(当代) 20、为官应立“公仆志”,从政最贵“爱民心”。(当代) 21、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22、这个社会尊重那些为它尽到责任的人。(梁启超) 23、力量越大,责任也就越大。(金龙升) 24、责任就像水、空气、食物一样重要。(洪能翔) 名言警句之社会民生篇

社会公平 1、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 2、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清〃何启) 3、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吴兢) 4、公正是施政的目的。(笛福) 5、虚荣告诉人们什么是荣誉;良心告诉人们什么是公正。(兰多) 6、力量来自公正。(林肯) 7、对他人的公正就是对自己的施舍。(孟德斯鸠) 8、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唐〃吴兢) 9、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清〃康有为) 10、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日光是一视同仁的。(莎士比亚) 11、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西塞罗)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科举制度的作用和影响一积极作用 1、科举极大地促进了文化教育的发展为了适应科举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各地书院及各种乡村私塾不断发展。明清时期“科举必由学校”各类学校就更加发达了。明朝南京国子监学生多达9000人是15世纪中国规模最大的最高学府。清代府、州、县学的教官就有 4000多人府、州、县学及私塾的学生大概有上百万人。科举极大调动了广大学子的学习积极性对形成中华民族刻苦学习的优秀传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人数的增加学校教育的发展导致对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书籍需求增加文化得到普及。而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以及造纸技术的提高使各 类书籍得以大量印刷和广泛流布这样就大大推动了文化的 普及。 2、科举明显地推动人才的选拔提高整个官吏集团的文化水平与素质科举制度主要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以提高官员的素质科举选拔的仕人虽然有个别败类但多数以“修 齐治平”为己任更不乏政绩显赫者。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之中。3、科举有利于国家政治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增强科举则是向社会各阶层开放允许普通士人和官员都可以自 愿报名这就扩大了选举范围使封建地主阶级的选举制度能 够发挥更大的效力。科举制度把考试和考核结合起来通过分

主要有四点 1、用科名羁糜人才统治人民思想科举制将教育和做官直接联系起来以科名荣誉令天下读书人对功名利禄趋之若鹜使举人贡士以上安富尊荣效忠君上这就造成中国教育官本位的思想。天下读书人怀着“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幻想整日埋头苦读。在“功名”二字的利诱下不再关心国家的盛衰、人民的疾苦了他们俯首贴耳地服从封建统治者的一切安排。唐太宗曾经私自登上宫殿正门看见进士们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2、八股文体严重束缚了思想特别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内容限制在四书五经范围内考试内容单薄两两对偶规律严束缚多。所以士人只钻研作文诀窍知识面已狭窄到极点。八股取士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究实际学问大多数读书人经历的是头白齿摇、终老科场的失意。让万千学子困死考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终生一事无成。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已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一些清醒的士人发出了“科举杀人”的呐喊。如顾炎武所言“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龚自珍在诗中呼吁“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3、教育沦为科举的附庸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实施就像一根指挥棒一样对教育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影响。一方面科举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的发展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士人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兴学设教的热情另一方面又使得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学校教育完全以科举考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 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 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同时受佛教禅林寺院的影响,一些有识之士在山林胜地隐居读书,创办了个人读书治学的书院。这些书院逐渐也开始授徒讲学活动,于是,一种新的教育组织形式便出现了。 二、宋初著名书院 统一的北宋王朝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生产的进步,也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但在立国之初,统治者还无暇顾及教育,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兴学设教,所以官方转而支持正在发展中的书院,给予他们以部分经济上的资助,这样,四海之内,儒生多设书院,在这些书院中,尤以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和石鼓书院等为最著名。它们大都设建于风景优美的山林幽静处,虽然其规模还都不大,组织机构也极为简单,活动内容也较单一,但它们却标志着真正意义上书院制度的确立,并对后世书院的发展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但宋初书院的兴盛状况为时很短,便由于宋王朝大力提倡科举,尤在北宋的三次兴学运动中渐渐冷落下去。在范仲淹、王安石发起的“新政”、“变法”运动中派生出的这三次兴学高潮,重点在振兴官学,建立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同时又大力推广胡瑷的“苏湖教法”,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教育与传媒学院 学前131 杨晨 2013127005

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 【摘要】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的一种考试制度。其产生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演变、政治稳定以及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传播继承等,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作用,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举制自身的局限和弊端日益暴露出来,严重阻碍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最终被历史淘汰。 【关键词】科举制;古代教育;历史影响 一、前言 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考试制度,是国家通过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各级文官的一种选官制度。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隋朝确立至清末1905年废除,历经1300余年。科举制深深根植于封建社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封建社会的主导思想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儒家中的进取功名、积极入世等思想十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文人,使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力图通过国家的考试制度进入仕途,以自己的学识为统治阶级服务。一方面获得和改善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另一方面也希望以此实现自己济世的儒家理想。而封建统治阶级也需要通过这种科举考试选拔为他们服务的人才,巩固他们的政治统治,这是科举制在中国产生的重要原因。科举制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也是封建教育的核心。科举制以前,我国的选士制度主要是选举制。选举制不能很好地满足封建政权对于人才的需求。而科举制以“文衡”取士,报考自由,开辟了社会各阶层通过考试进入社会上层的道路。但是由于科举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产物,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这个时代的局限性,其自身的种种弊端,也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 二、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使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孔子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即教育不分贫富、贵贱、地域的差别,所有人不分士庶,都有受教育的权利。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以及科举制在隋唐的确立和完善,打破了这种垄断局面,使教育向全社会开放,在科举取士上不分士庶,平等竞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得以推行。 隋唐全面推行科举制,广大的社会中下层人员都可以通过考试中举。科举制一方面打破了几百年来门阀士族垄断仕途的格局,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庶族地主和中下层人民可以通过考试入仕,扩大了受教育者的社会面。据一些外国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是比较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