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举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官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制度。它始于隋代,历经唐、宋、元、明,于光绪!"年("#$%),结束了其长达"!$$年的历史。科举制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是中国在精神文明领域中对西方、对世界的最大贡献之一,甚至还有人认为其重要性超过物质文明领域的火药、印刷术等四大发明。科举制度建立以后,几乎每一位中国士子都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各朝的政治家与名臣更是多数通过科举才登上历史的舞台。科举考试制度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原则,相对封建社会其他的选士制度,具有一定的平等、民主精神;

但是科举考试制度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又逐渐成为禁锢思想、摧残人才的残酷枷锁。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科举制度对中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消极影响日益严重,它最终走向末日也是历史的必然。

文化是一个社会集团内部成员共同拥有的,通过学习得来的意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文化机制就是一个社会集团为了维护主流社会文化的存在以及作用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以及行为规范。而我国现阶段的文化机制就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作为自己的主流文化基础,其他所有的制度都必须为这个主流文化服务。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文化和教育制度的发展也必须为我国的主流文化服务,因此它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文化机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

科举制度作为一个合理性的制度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一千多年,它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的文化机制来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服务,这些文化机制中,如建立“用考试来选拔人才”的文化机制,给全体国民以一种人人平等的感觉,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如建立“以四书五经作为出题来源,并以八股格式作文”的文化机制,以一种愚民的形式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再如,他们建立“重视文科而忽视理工科教育”的文化机制,来维护封建社会的统治,等等。

科举制度对现代教育制度和文化机制的积极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用“考试选拔人才”的

文化机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一个基本准则,这不但可以选拔优秀的人才,而且由于考试这一个公平的选拔工具,给一个社会中的所有公民以相对公平的感觉,让他们不论贫富贵贱都有一个向上流动的通道,从而对社会起着“减压阀”的功能,维持社会的稳定。其次,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就是借鉴科举制度有关教育理念和规定而存在和发展的。科举制度存在以前,社会上没有一个统一的机构来管理教育,导致教育的水平和对象范围都有限,教育在当时只是一种贵族的奢侈的教育。而科举制度建立后,教育的水平和对象范围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得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大众的教育。一国公民的素质的高低与该国的高等教育制度密切相关,因此大众教育的理念成为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追求目标,而这一理念就是从科举教育制度中吸取的。

科举考试制度对高等教育制度和文化机制的负面影响,可以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使学而优则仕、惟有读书高的儒家思想家喻户晓,形成一种根深蒂固的社会心理,至今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每一个家庭和高等学校。在科举制度下,参加科举考试是广大知识分子改变命运、光宗耀祖,获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地唯一阶梯。因此,人人不遗余力为“举业”而拼搏。读书是他们一生至高无上的事情,做官是他们个人甚至家庭的梦想。

到今天我们还时时会感受到它的存在。从国人到海外华侨,从腰缠万贯的富商名士到仅靠土地谋生的农民,几乎没有一个家庭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哪一个父母不望子成龙。有相当一部分家长为了子女能享受更好更高的教育省吃俭用,甚至东借西凑。孩子能去国外留学的决不让留在国内读书,能上本科的绝不上专科,有点儿希望进高等学校的决不上职业高中,上不了公费的能上自费也不会犹豫。在每年&月&、’、#日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那几天,我们可以看到真正的“中国父母相”,可以看到受传统文化熏陶的父母们对子女通过高考,踏上飞黄腾达之途寄予了无限希望,在今天的中国社会,没有文凭的人想方设法要弄张文凭。有了文凭的人,要更高的文凭。哪怕是职业技术专科,也要千方百计再拿张本科文凭,至于什么专业的都无关紧要。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尊重知识、热爱知识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素质在提

试论科举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刘鹰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生)

[摘要]本文以社会学、教育学的观点,从文化机制和制度、价值观念、目标实现等三个方面来论述科举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科举制度高等教育文化机制教育价值观影响

一、科举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文化机

制、教育制度的影响

高等教育研究

当代教育论坛

高、教育在普及;另一方面,也说明科举制度下形成的“读书——

—考试——

—做官三部曲”仍在作祟。一般人都会认为,有了更高一级的文凭可以在有权或有钱的单位谋得一份更好的差使,可以在已踏上的仕途上顺利升迁。改革开放之前,高等学校学生一毕业便是国家干部,而且更多人的愿望是进国家机关,不愿从事专业工作。今天,面对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高等学校毕业生的观念已开始有所转变,但还没有根本性变化,大部分学生向往的工作单位仍是政府机关、行政部门。政府对许多贡献突出的专业工作者的奖励也是提拔他们,给他们一官半职,却不论他们是否擅长此道,以至白白浪费了不少人才的智慧。可以说儒家思想中的“学而优则仕”、科举制度下形成的读书为做官的传统思想和思维定势与现代中国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喜忧兼而有之。

教育价值观所反映的是教育对于人的意义,它标志着人们期望获得什么样的教育,意味着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教育进行何种选择。因为教育价值观所反映和体现的是人在主体需要上对教育的要求和态度,所以它对人的教育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从而使人们的教育行为都受到价值取向的支配。我国古代关于教育价值的论述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二是非功利主义的教育价值论。科举制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国民价值观等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对国民传统教育价值观的影响尤为深重久远,至今仍显现于国民性之中。尽管科举传承的是儒家思想,但它却逐渐改变了在此之前的以品德修养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形成了影响久远的以读书做官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科举考试是应试教育的渊源。在反对应试教育、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研究科举制度对教育价值观念的形成和影响,对于重新认识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方法和途径,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科举制度导致了以品德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向以入仕做官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我国传统的教育是把品德修养放在第一位。这在《大学》、《中庸》里表述得非常明确。《大学》开篇便开宗明义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三条纲领,实际上是指人的道德修养的三个层次,或者说三个目标。“明明德”就是弘扬、彰显人的本性中的良知良能,达到自我完善;“亲民”就是说不仅要独善其身,而且要兼济天下,使他人都能彰显其本性中的良知良能;“止于至善”是人修养的终极目标,是前两条的总和,不仅要使天下人的良知良能得到彰扬,而且还要让天下人感受到你德行的恩泽,这才算“止于至善”,天下也就太平了。要实现这三个修养目标,就必须按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八个步骤来实行。“格物致知”指的是人们认识事物,获取知识的根本方法;“诚意正心”是讲人修养的原则,指

做人、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途径;“齐家治国平天下”

则是修身的结果与目的。三个目标、八个步骤是《大学》的精髓。《中庸》第一章开宗明义写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是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提出了一种道德修养方式——

—慎独、人若要得道,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德、言行,一刻也不能疏忽,即使在无人监督闲居独处时,更应谨慎,自觉遵守道德规范。由此看出,如果说《大学》为人们勾划了自我完善发展之路的话,那么《中庸》就是一个行路的指南。它们的最终目的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种以品德修养为中心的教育价值观念是如何向以入仕做官为目的的教育价值观念转变的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生产方式落后,生产水平低下,人口增长率低缓。从有关统计资料看,公元前!!"年至公元"#$%年这漫长的!%%%多年封建社会里,我国的人口增长率仅为"&’。人口增长率低缓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灾害和战乱瘟疫始终相伴在先人的左右,尤其对众多的小农来说,饥寒交迫、家破人亡、命如纸薄,在每个朝代都屡见不鲜。人们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家庭社会地位的愿望十分强烈。但要进身仕途却非易事。隋朝以前,官吏的任用一般有两个渠道:一是凭借军功和献策,二是世袭“门荫”,而一般士子的仕进之路是靠前者。科举考试的出现,为贫寒之士通达仕途打开了大门,并成为以后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唐代进士科出身的人中,位极人臣的占(%’,官位显赫的占)%’。其中(*%位宰相中,进士出身者达"$(名。宋代通过科举共取士""+&万多人,平均每年(*%多人,造就了诸如吕蒙正、寇准等名相以及富弼、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等政治家。宋代士子中进士后,不用再行选试,便可随即授官,比其他出身的人升迁要快。清朝的童生取得生员(即秀才)以上资格,就可免除徭役之劳,贡生和举人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参加官吏的选拔,进士一般可以安排知县以上的官职。

中国传统社会主张“学而优则仕”,有了才学就可能争取当官,才学高者就应该努力求仕。汉代的太学博士弟子入仕和察举入仕,为士人参政提供了一定的机会,而当时经学教育之所以兴旺发达,主要也是受官禄的利诱。《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赞说:“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在实行官本位的中国封建社会,只有入仕享受俸禄,才能获取政治特权和额外的经济利益,这就驱使人们一门子心思用于读书做官。

由于科举制的实行,政权向平民开放,以往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现象不复存在。唐末五代以后,望族高门的延续往往需科第锁链的维系,达官贵人的子弟也需通过科举才能保住其家庭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必须与平民一起应试。而草泽寒士为求闻达,改变命运,也千方百计地修

二、科举制度对我国高等教育价值观念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