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必须先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研必须先行
——在全省第二届教研室主任高级研修班上的讲话
胡金波
(2012年1月5 日)
江苏基础教育之所以能持续地走在全国前列,是因为江苏基础教育的教研水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教研必须先行”成为江苏基础教育工作者共同的价值追求和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江苏基础教育基于教研,构建了正在走向全面的质量监控体系;依托教研,开发了以高质量教材为核心载体的综合教学资源;借势教研,造就了一支享誉全国的“苏派教育家”队伍;立足教研,建设了深受教育工作者欢迎的“教学新时空”学习研究平台。站在新的起点上,江苏开启了“高水平普及15年基础教育”新征程,必须聚精会神地继续保持“领先率先”良好势头,必须心无旁骛地继续坚持“教研先行”的价值取向,自觉地做到以“理念先行”引领“教研先行”,以“创新先行”推动“教研先行”,以“素质先行”支撑“教研先行”,全面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教研水平。
一、以“理念先行”引领“教研先行”
何谓教研,众说纷纭。耳熟能详所听到的、顾名思义能想到的、文献著作中可看到的多为“教研就是教学研究”。就教研人员使命而言,透过这通俗易懂的解读,深感“言犹未尽,全不至此”。真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仔细推敲,不难发现,教研除了直接从事具体的“教学研究”之外,还应包括对“教学研究的研究”,这就是教研员与教师的区别所在。前者更多地强调“解决问题”,即关注具体“如何教”、“如何学”的问题;后者更多地强调“解释问题”,即关注用什么“立场、观点、方法”教、“如何研究学”的问题。没有“教学研究”去“解决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动”,没有“教学研究的研究”去解释问题,教研工作肯定“走不远”。因此,一个好的并可持续的教研必定是以“铁肩担道义”的勇气负起这“双重任务”、以“妙手著文章”的智慧实现这“双重使命”的教研。
“教研先行”是“以‘先行之见’求‘先见之明’,以‘先见之明’得‘先见之行’”的“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的“领先率先”过程。它是“教育规律、教学规律、教研规律”所使然,它是“育人为本、质量为根、发展为基”所要求,它是“以研兴教、以教促研、教研相长”所体现。“教研先行”要求教学研究走在教学前面,引领有效教学;融入教学过程,指导有效教学;反哺教学实践,提升有效教学。从一定意义上说,教研员的“教研力”就是教师的“教学力”、校长的“办学力”、学校的“发展力”、区域的“教育生产力”。“一个好的教研室就是区域教育的品牌”、“区域的教研水平就是区域的教学水平”、“一名好的教研员就是一门好的课程”,“没有教研先行,难有有效教学;没有有效教学,难有美妙课堂;没有美妙课堂,难有质量提升”。因此,推进“教研先行”,必须以与时俱进、创新推进、刻苦求进的姿态,强化以下“四个理念”。
(一)强化“以‘转型’为‘重’”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方向性
“教研先行”需要“教研转型”,教研只有自觉转型,才能保证“教研先行”。这是因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推动着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转型;江苏基础教育发展的转型,呼唤着江苏基础教育教研的转型。当前,江苏基础教育进入了以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新阶段,正在由“面向现代化”走向“建设现代化”,特别关注“自由、创新、快乐”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性”提升;由“面向未来”走向“引领未来”,既要解决“有教无类”的难题,又要破解“因材施教”的困扰,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具特色、更为可爱”;由“面向世界”走向“融入世界”,强调共同基础和个性发展目标,强调横向分类的办学模式所体现的教育公平,强调更加丰富的高选择性课程建设,强调提供专业的学生发展指导;由“面向实际”走向“立足实际”,转变人入才培养模式,由“关注分数”转向“关注能力”,由“关注‘学会’”转向“关注‘会学’”,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引领教研转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E”学习将网络深度整合入教学,移动技术催生随时随地自在学习,教育游戏促进寓教于乐快乐学习,探索数字化环境下以个性化学习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变革,要求教研转型。学校自主办学能力不断增强,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对教学研究与指导提出了“高水平、个性化”的需求,迫切需要改变“大一统、标准化”的指导方式,提供多样化的专业服务与支持,推动教
研转型。教研转型必须紧密结合江苏基础教育实际,认清转型的紧迫性,提高转型的自觉性,把握转型的方向性,增强转型的有效性。
(二)强化“以‘求真’为‘本”’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规律性
“求真”既是认识教研本质、把握教研规律的探索过程,也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教研活动中相互渗透的弘扬过程,还是教研人员坚守职业理想、“不唯书,不唯上,不媚俗,只唯实”的创新过程。哥白尼曾说过“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爱迪生曾讲过“我平生从来没有做出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和严格试验的结果。”因此,求教研之“真”必须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使我们的认识与教研本质“永无止境的接近”。实践告诉我们:教研的形态只有与教学的形态相适应,才有“生命力”;教研的进程只有先于、基于、归于教学的进程,才有“结合力”;教研的思路只有聚焦认知系统和动力系统的同频共振,才有“渗透力”;教研的策略只有服务和服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有“引领力”;教研的路径只有坚持“育人为本、依据标准、科学评价、监测反馈”,才有“执行力”;教研的队伍只有做到“教育者先受教育”、“德艺双馨,技高一筹”,才有“影响力”;教研的服务只有体现层次性、差异性和多样性,才有“指导力”;教研资源的开发只有善于发现、科学加工、梳理提升、因地制宜地推广放大当地的经验资源,才有“辐射力”;教研的活动只有体现“具有自主选择性的成人教育”、“基于深刻体验的学习过程”、“平等同伴、共同学习”等特点,才有“凝聚力”。
(三)强化“以‘问题’为‘的’”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针对性
教研是始于实践、源于问题、成于实验的创造性活动。“教研没有问题意识则空,问題意识离开教研则盲”。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每个阶段的教研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一个好的教研既要善于“解释问题”,还要善于“解决问题”。一方面要提高“解释问题”的能力,认清“解释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不能科学地“解释问题”,也就无法有效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清“解决问题”是“解释问题”的指向,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解释问题”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强化“以‘问题’为‘的’”的理念,就是强化“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是要“带着问题,走向教学”;“深入教学,发现问题”;“立足教学,解决问题”。邓小平曾强调:“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就是要求教研员不仅具有“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勇气,还要具有对现实教学问题的敏锐直觉和理性自觉,具有“眼睛向下”、“扑下身子”、“甘当小学生”的谦逊情怀和务实态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实际情况和第一手资料,从中发现、找到并抓住真正的问题,从而“有的放矢”,提高教研水平。
(四)强化“以‘开发’为‘要’”的理念,把握“教研先行”的基础性
教研水平高低取决于教研队伍开发水平的高低。好的教研员不是“评”出来的,是“干”出来的;不是“考”出来的,是“赛”出来的。就个体而言,好的教研员是越用越聪明;从群体上讲,好的教研员是越用越多。刀不磨要生锈,人不用要落后。好的教研员只有在使用中才能开阔视野、增长才干、积累经验、丰富人生。教研员队伍的资源开发主要通过微观培养性开发、中观使用性开发、宏观政策性开发来实现的。由此可见,培养是开发,使用也是开发,而且是更重要的开发。教研实践告诉我们:培养教研员成本最高,引进教研员成本居中,使用教研员成本最低。因此,推动“教研先行”,必须不断深化教研员“开发”的实践内涵,通过提供施展平台,让教研员的才智能够充分发挥;通过加大开发力度,让教研员的潜能能够持续发掘;通过激活专业效能,让教研员的视野能够有效拓展;通过优化激励机制,让教研员的价值能够合理实现。强化“以‘开发’为‘要’”的理念,就是要对现有教研员进行“再加工”,充分发挥好我省教研人员资源的独特优势,盘活现有存量。“切实用好”着力点就是“用当其才、用当其时”,“真正激活”着力点就是“成就激励、发展激励”。同时还应看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才须待七年期”,发现人才是非常难的,特别是要把人才发现于还没有“出众”之前,就给予支持,帮其脱颖而出。正如唐朝诗人杨巨源在《城东早春》所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激发教研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激情,确保教研员贡献率不断提升。
二、以“创新先行”推动“教研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