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21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民营经济

t黄文夫

中国民营经济在本世纪后50年,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而又从无到有的曲折历程。在1978年以来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民营经济重新复苏并获得了长足

发展,不仅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力量,而且为参与21世纪全球

竞争的中国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令世人瞩目。

一、民营经济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

/民营经济0原本并不是一个含义明确规范的学术概念,而是人们对中国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具有经营自主性的/非政府经济0给予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自50年代中国全面推行经济的国有化和国营化之后,中国的经济几乎全部为政府计划控制下的经济。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自主地从事任何经营活动。80年代中

期以后,出现了由自然人自愿组合的经济实体之后,才在事实上存在了非国营的经

济行为。因而,民营这一概念最初的含义,主要是对经营方式的强调而并非包含财

产所有权的归属含义。然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客观事实告诉我们,由于过去几年来

中国在非国有经济方面发展很快,尤其是具有/民营0机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表

现出很强的适应力,/民营经济0中的主体成份很明显地是非国有经济,因而,/民营

经济0也就不可避免地与非国有制经济联系起来了。

从所有制入手分析民营经济这一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一直以所有制性质来区分不同的经济成份。因此,我们对80年代以后出现的中国民营

经济进行概念的界定时,同样需要从其所有制的归属角度入手加以分析,理清其发

展的历史脉络,从而使我们明确其基本的概念范围。

由于中国在取消私营经济后的近30年时间里,几乎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非公

-135-

有经济成份。80年代中国民营经济出现时,仍然按照传统的所有制方式划分经济成份。与50年代以前的私营经济具有明显区别的是,80年代后的中国民营经济中尽管包含了大量的个体经济(它是私有的)和少数私营经济的成份,但其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在80年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大批/集体经济0成份。

与50年代实行/公私合营0后改造的/集体经济0不同。80年代兴办的/集体经济0是在当时出于安置城乡剩余劳动力现实需要的背景下,由大批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基层政府部门发起的。尽管其中有许多发起单位并没有给这些企业投入注册资金或者投入很少的资金,但从其法律性质上看,它依然是公有的。80年代/集体经济0中另外一类具有重要意义的组成是一些自然人自愿组合自筹资金发起成立的,但由于当时观念和政策的局限,大多也都冠以/集体经济0的名称,北京著名的/四通集团0,就属于这种情况。至于乡镇企业的发起方式就更加多样,它的真实所有制性质,也就更难以判别。

但是,我们在简要回述了中国民营经济成长过程中所包含的上述特点后,可以对中国民营经济在所有制性质上,做出一个具有/中国特色0的概括:(1)民营经济是以非国有经济为基本构成的经济;(2)民营经济是完全的非国营经济;(3)民营经济是公有与私有混合的经济。

通过我们对中国民营经济从所有制的角度和资本金以及经营模式的角度所进行的历史性考察,我们认为对其界定大致可以遵循如下一些基本原则:(1)从其所有制性质上看,是属于非国有经济的范畴。按照中国目前的统计分类,民营经济应当包括:除国有经济外的其他一切经济成份,即城乡集体经济,个体私营经济以及其他经济。其他经济中主要包括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等。(2)从其资本金来源角度看,与传统国有经济依靠政府投资的方式不同,是属于自筹资本金或者是无资本金起家的企业,其起步初期大都经历过劳动密集型的阶段。(3)以企业为表现形式的基本存在形态大致是:个体或私营企业;无上级主管的民办集体企业(由自然人出资,企业财产归企业全体员工共同所有);两个以上自然人出资发起的合伙企业;完全由两个自然人以上出资或由自然人与法人共同发起的有限责任公司;由多个非国有企业或非国有独资企业发起并由非国有企业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等。(4)以企业为表现形式的基本经营模式是: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主发展。依靠市场求生存,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的独立经营。(5)以资本为表现形式的基本存在形态,除了业已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资本储备之外,很重要的一种存在状态就是:分散化的私人证券投资。

根据上述原则,我们对中国的民营经济给出的基本概念是:民营经济,是非国有直属机构的法人组织或自然人以自有资本、租赁资本、借贷资本为主从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享有相对独立的收益权和投资权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民营经济所做的概念描述,不仅包括全部的非国有经济,还适当涵盖了/具有中国特色0的国有民营企业,即/新国有企业0的部分。从所有制或者是出资人的角度看,这部分企业是国有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从企业的经营模式上看,它又具有完全的民营化或者说是/非政府经济0的特征。

二、民营经济日益显著的外部影响

我们要深入了解中国民营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全部意义,绝不仅仅限于对它的数量经济指标的分析,而是更应注意由于它的存在对我们整个社会生活、经济结构乃至思想观念等方面所带来的广泛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民营经济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和长远意义也许会显得更为重要。

1.从改革的受益者到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

民营经济的发育程度,是反映一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市场经济与民营经济是相辅相承的/鱼水关系0。正如我们前面所

-136-

说,没有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民营经济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同样,没有民营经济的存在,也就不可能诞生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民营经济是在国民经济濒临崩溃边缘时/自谋出路0而诞生的,是国家投资无力顾及时/放手0/搞活0的。一部分新型先进的中国民营企业则是在改革遇到困难时从旧体制母体上分离出来的。它们造就了原始的市场,并使之不断完善。当市场发展到一定的规模时,/计划内0的企业身不由已地进入这一市场。这边的加入必然伴随着那边的退出,于是旧体制被削弱,反过来帮助建立新体制。因此可以说,中国民营经济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催生者,是改革的推动力量。

2.极大地改善了传统工业化的产业结构

1949年以来,中国以超经济的高积累推进工业化进程,造成重工业畸重,轻工业畸轻,居民日常消费品严重匮乏的局面。民营经济首先在农副产品、轻工纺织品等方面迅速发展,使中国的产业结构因而得到根本改善,各种比例关系得到调整。

另一个对中国产业结构发生更大作用的因素是民营经济带来了中国第三产业的异军突起。由于大一统的计划经济和畸形发展的经济结构,中国第三产业1949年后呈不断萎缩态势,传统服务业的种类和从业人员减少,充实到了第一、第二产业,新的服务业则发展缓慢或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大量的生活服务和社会服务由工业企业承担,而企业对这种额外工作缺乏积极性,于是居民用于支付服务的费用急剧下降,社会分工发生历史倒退。民营经济的崛起,带来了第三产业的复兴,我们甚至能够看到,中国的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比重至少在一半以上!

新兴第三产业同样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历史贡献。信息产业(包括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讯)、信息咨询、环保、医药等领域,民营经济起着社会启蒙者和先驱者的作用。现在,新兴第三产业中,民营经济所占的比重稳步上升。

3.有效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良性循环

中国近10年来经济发展速度位居世界前列,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民营经济在每年的GDP增加值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二是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国家的大规模投资,有相当大的部分,来源于居民储蓄和财政收入,还有一些则来自政府以发行债券方式由民间筹集。

民营经济为社会提供了大量商品,有的行业,民营经济已成主要力量,成为产品的主要提供者。从投资到生产,从生产到消费,正是民营经济的发展,构成了中国经济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使全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加快。也就是说,民营经济不仅自身是财富的创造者,而且在其放量作用下,物质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

4.在政治上获得与国有经济同样的平等发展权利

由于民营经济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影响,1997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0而处于主体地位的公有制,又包含了集体、股份合作等非国有的公有制经济。对于非公有制经济,报告明确指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01999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上述方针写进了根本大法,确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进而使中国的民营经济获得了与国有经济平等发展的权利。

三、民营经济的内部构成分析

中国民营经济经过20年的发展,无论就其自身而言还是就其所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而言,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是获得了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但是,这是否意味着中国民营经济在未来还一定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呢?在明确回答这一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对中国民营经济内部构成未来可能的走势作出判断。

1.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是中国民营经济最广泛的社会基础

从当前中国民营经济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来

-1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