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
张 兰
(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重庆400067)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对外国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却经常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列举了一些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失语;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3)08—0339—03
收稿日期:2003204208
作者简介:张兰,女,重庆工商大学外语系教师。一、引言
文化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术语,它不仅指一个国
家、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在艺术、信仰、价值观、
传统习俗、制度方面的特点,还包括人们用以表达
感情和相互交流的语言。我们通常会把文化和语言
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是文化传
播的媒介。许多语言学家已经著书立说,充分肯定
了在跨文化交际和外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客体文
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却忽略了文化交流是双向的
这一基本理论,轻视本国文化的教育和输出,导致
本国文化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中国文化失语
现象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对
中国本土文化了解不到位,无法用正确的英语表
达,导致交际失败或低效;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不甚了解甚至误解。
二、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商业和贸易促使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中国
古代的丝绸之路就把中国的陶瓷艺术和其它一些文
明带到了欧洲。现代交通和通讯已经把世界缩小成
为一个“地球村”,中国和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
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这样的跨文化交际
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跨文
化交际。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一些文化传播机构和个人
在跨文化交流中也常常出现文化失语症。笔者曾经
去参观某民俗文化村,发现某导游在对外宾作讲解
时忽略了许多重要的文化内涵,使一些内容本来很
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显得没有了文化底蕴。比如在
讲解江南婚俗中新娘“哭嫁”(总要哭很久才肯上
轿)一幕时,导游只讲到新娘子不舍得离开父母所以哭,而忽略了新娘子的哭还有其它目的,比如想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银两或嫁妆,因此,这哭有许多假装的成分在里边。这“哭嫁”也可能是由于怕到婆家后受公婆的气,又不能随便回娘家诉苦,这又涉及到中国古代中国家庭中婆媳之间的在外国人看来十分不可理喻的不平等关系。外国人听了讲解之后会不理解为什么新娘为如此一件喜事哭个不停。这样就导致了中国文化输出不到位。南京大学的博士生导师从丛教授在英语教学中也发现同样的现象。许多青年学者,英语水平相当高,“在与西方人交流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一些外国同行十分欣赏中国古代的孔孟之道,当怀者敬意探询儒道真谛时,我们的学者们只能更换话题言其它。甚至有学者搞不懂外国人口中的Confucius 和Mencius 是谁。一些博士生有非常好的英语基础,也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就出现文化失语现象。三、现象分析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发生有多种原因,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首先,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对外开放之前,闭关自守,中国文化不能自由地向外输出,“文革”中民间文化交流被封杀,导致外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改革开放后,虽然我国文化全方位地向外输出,高层的互访增多,文化团体往来不断,中国人可以到外国学习、度假、探亲,但是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不长,外语水平(主要是英语水平)较低,中国文化的输出受到较大影响。
总24卷 第8期
2003年8月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 124No 18Aug 12003
其次,国人对中国文化输出重视不够。主要体现在外语教材过分注重西方文化而严重缺乏中国文化含量。打开以前的大部分中国英语教科书发现,中国文化含量几乎空白。只有近来几年的个别英语教科书有所涉及。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的第三课课文中讲到了中美在待客之道方面的差异。由于顾及英语的原滋原味,课文所选内容大多从国外报刊、杂志摘来,几乎都是外国人所写,语言中处处透着英美国家的文化气息。这样我们学生不能从英语书上学到中国文化之英语表达,一旦进入真实的跨文化交流环境,自然出现文化失语症。
第三,由于我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赶不上欧美国家,语言文化得不到全球的重视,相反出现了文化西化。而“语言地位要靠经济撑腰”,文化更是如此。我国的广东话和上海话就是一个例子。
二、三十年前,广东话和上海话内地其它地区的人谁也听不懂,也不愿意去听懂,可今天,这两个地区由于开放较早,经济发达起来了,许多人以懂这两种地方话为荣,以自己是广东人或上海人自豪。而英语和美国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情况下在全球流行起来。
英国的经济记者麦克雷曾在《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与渗透能力。”我们的生活正在印证着这个说法。牛仔裤,耐克鞋,肯德基、麦当劳、万宝路,包括反对美国文化的人,也不可避免地被这些品牌包围。我们许多人是心甘情愿地被美国化的,这就是我们如今文化背景的实际状况。
我们的文化空间正在被慢慢地渗透,这远比一场实际的战争要可怕,因为它改变的是我们的思维。如果现在问你最喜欢的电影,恐怕有一半是奥斯卡的获奖影片,现在国内电影界同仁也还在为进入这个圈子而苦苦努力,而我们的孩子们则已用“迪斯尼”来做动画片的代名词了。好莱坞这座“梦工厂”正在把我们的思想引入美国的思想体系里。还有摇滚和《TIM E》杂志,我们的口味越来越像美国人,而很多人已把对这些事物的欣赏作为一种身份的标志。更为可怕的是经久未消的留美狂潮,托福、GRE、MBA等等,这些已像当年的高考一样,成为中国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道关卡,而美语已是时下里最流行的口语。最后就是WIN2 DOWS98和IN TERN ET,美国预测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世界已越来越离开暴力与金钱控制的
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及英语这种强大的语言文化优势,达到征服和控制世界的目的。”我们已看到了这一点,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在成为没有绿卡的美国公民(他们是互联网的公民)。
法国的司法部长雅克・图邦表示要向以英语占主导地位的互联网这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发动攻势,意大利则有了一个新词“cocacolonizzare”,即cocacola加colonize殖民化组成,提醒世人,莫被可口可乐淹没。中国,这个以传统文化为傲的泱泱大国,是不是也到了反思的时候呢?
四、弘扬中国文化,克服文化失语
南京大学从教认为,“中国文化失语”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要克服这一缺陷,我们首先应该从英语教学入手。无论是汉语“交流”,还是英语的“communication”一词,其所表示的交际行为都是“双向”的。跨文化交流决不能仅局限于对交流对象的“理解”方面,而且还有与交际对象的“文化共享”和对交际对象的“文化影响”方面,在某些情况下,后两者对于成功交际则更为重要。如果说,由于以往英语教学西方文化含量的缺乏,导致了我们在国际交往中的多层面交流障碍(主要是“理解障碍”),那幺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含量几近于空白的状况,对于国际交流的负面影响则更为严重。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而且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这一理念,已逐步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加大外语教学的文化含量,已成为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要真正克服我国英语教学的上述缺陷,就应当把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教育贯穿到各层次英语教学之中。我国英语界和中国文化界同仁应携手研究有关教学内容的合理配置,使学生使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与基础英语水平的提高及对西方文化背景的了解呈同步增长之势。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者与国人在使用英语进行交流过程中具有坚实的文化主体性和文化操守”。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教材内容除了体现西方文化外,应该适当体现中国文化。我们的教材完全可以、也完全应该编入一些中国人写中国、外国人看中国的题材,加强学生对中国的了解,便于学生用英语进行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使教材编写的思想性进一步完善。外研社版安徽《小学英语》等教材在这一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这套教材8册中每册均有一个中国文化单元,给人新颖、亲切之感。
340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