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现当代青春电影中伤痕题材深度的把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视听解读视听浅析中国现当代青舂电影中伤痕题材深度的把握□邵帅
摘要:21世纪以来,中国的银幕上涌现出诸多青春电影,迅速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长期占据各大院线票房榜首,其中对于创作者带有个人色彩的态度表达、青春成长历程的叙事以及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带有一定的“伤痕主义”元素,至今仍在思想界、文学界、电影评论界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
繁荣背后,我们更应思考浅层次“伤痕”存在于青春电影中所带来的弊病,以及如何能够让青春电影摆脱浅层伤痕的表达,并从现实视角实现对伤痕题材的深度把握。
关键词:青春电影;伤痕;素材;题材;深刻性
一、中国青春电影中的“伤痕元素”体现
伤痕原是一个病理学概念,纵观世界历史,任何一种有关伤痕的表达,均有其内源性的心理创伤遗留或应激导致的生理或心理疾病。
保罗•康纳顿曾就这种现象提出:“对于过去社会的记忆在何种程度上有分歧,其成员就在何种程度上不能共享经验或者设想。
”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发展,伤痕已由诞生之初的单一病理学概念扩展到文学、历史以及电影等诸多领域。
在中国,真正将伤痕引入艺术领域始于“文革”后文艺界对这段历史的创伤反思。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曾出现“伤痕文学”这一占据文坛主导地位的文学现象,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卢新华刊登于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的短篇小说《伤痕》,冯骥才的《铺花的歧路》等,但“伤痕文学”固有的局限性也致使它成为文坛中的“昙花”,一方面由于其在艺术价值方面过度依赖历史条件,另一方面则是其批判和思考局限在以知识分子为主的“哭诉”叙事中,无法带给人们深度的共情感受和持续的审美体验。
在中国现当代青春电影中,伤痕已经成为创作者在题材选择中的重要关注元素,总体上可以概括为三个方向:第一是青年人在追求青涩爱情道路中的情感伤痕,第二是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试错”的行为伤痕,第三是青年人在人生奋斗中价值观冲击造成的思想伤痕。
对于情感伤痕,国内青春电影具有的共性是将青春成长历程中的爱情置于“遗憾”当中。
例如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郑薇为了追求邻家青梅竹马的
敌》中画面充满节奏感,紧张刺激的打斗场面,富有中国传统武打动作的张力,在镜头里充分展现岀来。
纵观影片都是体现了陈翔导演独特的以小见大、从轻松的故事情节中引发观众深刻思考的风格,让观众能够在无数的影片中被陈翔导演的个人风格所吸引。
(三)富有人文关怀
在《废话少说》和《铁头无敌》两部大电影中都直面社会问题,探讨如何处理和家人的关系,倡导多陪伴家人朋友。
电影教人们面对校园贷款和高利贷的问题,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防范意识。
如同印度电影人阿米尔汗会用电影去表现社会的问题.比如印度的宗教问题、性侵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等。
陈翔导演也是把社会问题用电影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去关注和重视,同时又不失去电影的艺术性,因此影片极富人文关怀。
三、网络大电影发展策略探讨
爱奇艺发布的《2017年网络大电影行业发展报告》中数据统计表明,2017年国内上线网络大电影约1900部,其中近两成的网络大电影无法实现上线上映,大量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打擦边球、蹭IP的内容和题材的网络大电影被淘汰出局。
对于网络大电影的发展,笔者提出如下策略:(一)加强政策和市场监管,力求打造精品网络大电影网络大电影的特点决定了无论是演员阵容、投资份额还是场景设置,都很难与院线电影相匹敌。
因此其需要借力于受众互动反馈和消费大数据的反馈,有针对性地对观影受众进行市场细分,然后将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打造精细化的创作中去。
2017年3月,《电影产业促进法》正式实施,指出网络大电影的审核要求及流程需要与院线电影一致,进一步加快网络大电影精品化进程。
随着大量资本的投入,各类专业人才和资源也会聚集在网络大电影上,创作出如《陈翔六点半浄优质的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作品。
未来的网络大电影发展前景依旧可观,国家应加强对网络大电影市场的监管,影片创作团队要努力提髙对影片叙事与内容的创新,从而使网络大电影开辟出更大的电影市场。
(二)紧随社会和市场而发展,注重产业化的营销模式要进一步探究网络大电影的传播机制和传播路径,促进其实现持续发展。
网络大电影应借鉴传统电影的产业链条,尝试开发周边产品来完善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另外,要注重IP化运作,使网络自制内容适应互联网环境和电影市场的运作节奏,将短期注意力打造为持久影响力。
大力创造髙质量的网络大电影,通过有效途径发展周边产业,形成完整、丰富的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的优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龚维刚.新媒体背景下网络大电影前景分析U].新闻研究导刊,2016(04):181-18
2.
2.徐亚萍.网络大电影:转型中的网络电影及其风险[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2):117-120.
3.蒋为民.试论媒介融合时代出现的新物种----网络大电影[J].电够新作,2016(04):6-&
(作者系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视听2019.01I 65
视听视听解读
“大哥哥”林静,报考了他所在大学的邻校,而此时林静却因出国留学杳无音信,后来郑薇遇到了外表冷酷内心善良的陈孝正,并对他展开疯狂的追求,而最终陈孝正也因为要出国留学放弃了郑薇。
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陈寻为了能够和方茴考上同一所大学,在高考试卷中放弃了一道十三分的大题,如愿以偿的陈寻后来却喜欢上了沈晓棠,最后的结局是多年后陈寻遇到方茴的表妹.怀念曾经自己与方茴的过往。
从一个人的成长经历而言,青少年时代所面临的情窦初开能够带给自己深刻的记忆,置于遗憾中的感情体验是人生中的情感伤痕之一,在电影中创作者往往借用这类伤痕元素实现作品与观众间的共情,引导和推动观众完成对影片的二次创作。
如果说情感伤痕的题材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共情目的,那么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的“试错”行为伤痕则是更倾向于满足大多观众的“猎奇”与“窥视”心理。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题材选择便是对于性行为的尝试以及在社会各界饱受争议的“同居”“堕胎”等情节设置。
在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院线电影《山楂树之恋》《同桌的你》《一生一世》《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均设置了有关堕胎经历的人物和相关叙事,仅有《左耳》等较少几部电影没有设置这类情节。
然而对于广大观众而言,青少年时期对于性行为的尝试甚至堕胎经历并非具有普遍性的事件,且其与社会广泛认同的主流意识形态、公序良俗相悖。
不可否认,“试错”行为伤痕已经是当下中国青春电影创作中被选择频率较高的题材之一O
在青春电影中,叙事往往伴随着角色的成长经历,因此影片叙事也存在着对时代发展、社会变迁和个人成长过程较长的时间过渡。
角色面临价值观的冲击一方面体现在自身成长成熟后对价值的取向认识和主观选择。
例如在电影《同桌的你》《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周小梔、陈孝正共同面临着对于出国机会和恋人关系间的抉择问题。
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普遍存在于青春电影的青年一代“拜金主义”“消费青春”等问题,由此构成了电影叙事本体内和叙事之外的双重价值观念冲击所带来的伤痕表达。
二、“浅伤痕”的局限性
中国青春电影中对于“伤痕”题材的加工主要停留在现象表达层面,电影创作者仅仅是通过叙事向观众传递了事件发生的因果过程,缺乏对影片所置于的社会背景因素、伦理道德观念因素和观众审美接受条件的深度思考,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例如在影片《匆匆那年》中,方茴自甘堕落的原因仅仅是源于陈寻对于他们之间感情的背叛,最终方茴意外怀孕致使她堕胎。
叙事中对于该题材的加工过分放大了角色的主观因素,忽略了导致悲剧发生的种种客观条件,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角色在行为实施方面的情节发展动力不足,带给观众心理上的审美割裂感。
伤痕能够带给欣赏者超越现象真实的本质思考.中国青春电影中的“浅伤痕”现象普遍注重对角色自身利害选择的表达,缺乏对于正确价值观的塑造和引导,对观众自
66I RADIO&TV JOURNAL2019.01身的道德标准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于价值观尚未成熟的青少年而言则存在一定的行为引导风险,虽然强调了自我意识的觉醒和矛盾抗争,但无法明确用何种方式合理地宣泄,使电影的意识形态与主题表达被动停留在“消费青春”层面。
三、突破“怀旧”关注当下,扩大青春电影素材挖掘范围
当前国内青春电影剧作创作多以小说等文学作品改编为主。
例如,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艾米同名小说,电影《左耳》改编自饶雪漫同名小说,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改编自辛夷坞同名小说,其他几部近年来较有影响力的作品也大多为既有文学作品改编制作。
在时间上,更加注重营造“怀旧”气氛,以成年人的角度追溯青春过往。
在地点和群体方面,国内青春电影多集中在校园,主要讲述80后、90后学生时代的种种经历,呈现岀素材单一的现象。
青春电影的创作素材,除却对既有文学作品改编的形式,更应由电影工作者本身发现、思考和创作,从而更好地将来源于时事新闻、社会现象、个人经历的素材网罗到电影创作过程中,提升电影文本质量。
在营造“怀旧”氛围的同时,创作者也应思考如何将当下正在成长的青年一代作为青春电影塑造的主体,面对物质生活相对丰富的条件、信息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以及流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当下青年一代可能面临着较以往有所不同的经历和更多的矛盾与抉择。
创作者不仅要关注都市校园中的学生群体,也应注重挖掘贫困边远地区青少年群体、少数民族青少年群体等,丰富创作素材发现的广度,扩大题材选择的范围。
青春电影伤痕题材的深度,最终将取决于电影工作者对于影片叙事的思考和对题材自身选择的把握。
四、结语
青春电影中的伤痕对影片而言是必不可少的题材选择之一,如何实现伤痕的浅层次表现到深度本质表达是关乎青春电影本身审美性的关键性思考话题。
从“伤痕文学”的局限性与中国青春电影现状来看,电影工作者应更加注重虚构与现实的结合,摆脱小说改编拍摄的固有模式,突破消费青春、怀念过往带来的创作思维限制,通过关怀当下青年人成长、关注都市校园外的青年一代等,加强对中国青春电影中伤痕的深刻性反思。
参考文献: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M].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陈小云.电影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6.
3.乔真,袁智忠.新十年以来国产青春电影中的“新伤痕叙事”口中华文化论坛,2016(10):172-176.
4.吴玲.青春电影中的成长与伤痕——从《小时代》《致青春》等谈起L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65-67.
(作者系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