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

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估技术标准与管理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站建设技术、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组织运行,并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评估指标和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合于经国家批准实施的退耕还林工程,包括退耕地造林、荒山荒地造林、封山育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LY/T 1626-2005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

LY/T 1606-2003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89-2007 暖温带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698-2007 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指标体系

LY/T 1952-2011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

LY/T 1721-2008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GB/T 23233-2009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效益监测评价

LY/T 1872-2010 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数据管理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以下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评估observ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通过定位监测、野外试验等手段,运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的原理和方法,通过退耕后林地的生态环境与退耕前农耕地、坡耕地的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作对比,对退耕还林的净化大气、涵养水源、保育土壤、积累营养物质、固碳释氧、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进行评估。

3.2 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专项监测站special o bservation station of ecological effects of conversion of cropland to forest

是指承担退耕还林生态效益监测任务的各类野外观测台站。本规范中简称生态监测站。

3.3 森林小气候要素forest microclimate factor

描述森林小气候中的某些物理特征量。诸如:表征辐射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热的各种特征量、表征水汽的各种特征量、表征空气运动的各种特征量。

3.4 雪/水当量water equivalent of snow

当积雪完全融化后,所得到的水形成水层的垂直深度。

3.5 总径流量total runoff

封闭的集水区或水量平衡场内地表径流量、壤中迁出水量与不透水岩层上迁出至河流的水量之和。

3.6 测流堰weir

通过一定的水工建筑形式来测定水流流量的量水建筑。

3.7 净化大气环境atmosphere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退耕还林后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颗粒污染物(PM2.5、PM10)和化学污染物的吸附、吸收、过滤、阻隔和分解作用,以及降低噪音、提供负离子和萜烯类(如芬多精)物质等功能。

3.8 PM2.5 particulate matter2.5

颗粒物在通过检测仪器时所表现出的空气动力学特征与直径小于或等于 2.5μm且密度为1g·cm-3的球形颗粒一致的颗粒物。

3.9 PM10 particulate matter10

PM10又称可吸入颗粒物,是指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在10μm米以下的颗粒物,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

3.10 提供负离子negative-ion supply

空气负离子就是大气中的中性分子或原子,在自然界电离源的作用下,其外层电子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自由电子很快会附着在气体分子或原子上,特别容易附着在氧分子和水分子上,而成为空气负离子。

3.11 积累营养物质nutrient accumulation

森林植物通过生化反应,在大气、土壤和降水中吸收N、P、K等营养物质并贮存在体内各器官的功能。森林植被的积累营养物质功能对降低下游面源污染及水体富营养化有重要作用。

3.12 森林群落生物量biomass of forest community

森林群落单位面积上长期积累的全部活有机体的总量。

3.12 土壤碳储量carbon storage in soil

单位容积土壤所含碳素的质量总和。

3.13 香浓维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

香浓维纳指数是衡量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指标,能够反映森林中物种的丰富度和物种分布的均匀度,指数越高,生态系统的物种越丰富,生态系统越稳定,其维持、繁衍和保护物种多样性的能力越强。

4 监测站建设技术标准

4.1 生态监测站站址选择

选择能代表该区域主要退耕还林类型且能表征土壤、水文及生境等特征,交通、水电等条件相对便利的典型植被区域。

4.2 生态监测站分析实验室建设

各生态监测站科研依托单位和生态监测站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必须建立分析实验室,用以完成森林植物化学、土壤物理化学及大气环境化学的全部分析指标,室内的主要仪器设备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此外,各生态监测站均需购置监测PMP2.5与PM10的气溶胶再发生器与颗粒物监测仪。

4.3 森林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4.3.1 地面标准气象站建设

地面标准气象站建设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

4.3.2 森林小气候观测设施设置

森林小气候观测设施建设参见《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建设技术要求》(LY/T 1626-2005)。

4.4 集水区测流堰设施建设

4.4.1 集水区测流堰布设位置

选择在退耕还林类型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自然闭合的区域,该区域要求自然分水线清楚、底层为不透水层、地质条件一致、生物群落与周边更大范围的生物群落相一致、集水区与周围没有水平的水分交换。在该闭合区流域出口处选择沟道顺直、沟床稳定、没有支沟汇水影响以及交通方便的地方建立集水区测流堰,该区域生态系统的全部水分能经集水区出口处所修筑的测流堰流出,以测定全流域的径流和泥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增加对照集水区。

4.4.2 集水区测流堰的附属设施

生态监测站的量水建筑物应根据流量大小选择直角三角形量水堰或巴歇尔测流堰。对枯水流量极小、丰水流量极大径流测堰,可设置多级测堰或镶嵌组合堰。

4.5 坡面径流场建设

4.5.1 坡面径流场设置

针对退耕还林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林、经济林、退耕还草),按不同坡度设置(小于15度、15-25度、25度以上),监测坡面径流、泥沙、水质。同时,至少在某一对照未退耕地设置地表径流场1个。

4.5.2 坡面径流场数量

每个植被恢复模式及不同坡度至少设置1个固定坡面径流场。

4.5.3 坡面径流场规格

投影面积规格为5m×20m。

4.5.4 坡面径流场设置方法

使用不透水材料布设径流场时应使长边垂直于等高线,短边平行于等高线,原则上坡度应在10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