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士职业倦怠原因分析应对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产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关键词】助产士;职业倦怠;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r19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559-01

职业倦怠最早由精神病学家freudenberger[1]于1974年提出,时下职业倦怠已成为职业压力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2]。助产士的职业倦怠在损害助产士身心健康的同时也降低了产房的服务

质量[3]。工作倦怠严重影响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直接影响护理质量的提高[4]。为保障助产士的身心健康,现就分析助产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综述如下。

1 原因分析

1.1 心理因素:产房工作繁重,容易使助产士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形成焦虑、抑郁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低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容易忽视,轻言放弃,高自我效能感的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目标面临困难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5]。可见个体自我效能感对职业倦怠关系密切[6]。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工作空间相对封闭,缺少与外界沟通的机会,而且一旦出现差错即可导致严重后果,长期处于紧张状态[7],助产士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易产生职业倦怠。

1.2 生理因素:工作中不仅要面对大量工作,还要面临各种职业危害,容易产生慢性疲劳[8],使助产士成为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有研究[9]报道,导致职业倦怠的因素也包括:角色多元化、工作高负荷、工作任务不绝对界定、频繁面对生死极端场面、日常工作常常涉及复杂的生命伦理问题等,这些因素同样是导致助产士职业倦怠高发的因素。

3 社会因素

有研究[10]报道,组织的奖惩体系、组织的支持度等也与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有关。国外认为管理者越支持护理工作,组织赋予护理人员的权力越大,个体的自主决策性越强,倦怠水平就越低。工作地位是倦怠的主要预测因子,产房助产士在国内医院中地位低、缺乏深造及晋升的机会是倦怠的重要影响因素[11]。

4 其他因素

国外调查研究表明[12]:a型行为、外控、低自尊、低坚韧度、神经质、缺乏耐性的护理人员倦怠程度高;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建立的护患关系、医护关系、护护关系以及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对职业倦怠有重要影响。不同的压力应对方式与职业倦怠有关,采用消极、逃避的应对方式回加重身心耗竭[12]。

5 应对策略

5.1 心理因素主要应对策略:护理人员之间成立支持团体[13]来疏导心理压力是处理工作压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目前国外开展的研究中多采用理性思考技巧(认知战略)[14],被认为是预防职业倦怠的具有革新性的方法。

5.2 生理因素主要应对策略:管理者应注意合理调配和使用人力资源,避免其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15]。刘玉馥[16]着重对国外压力管理的方法进行了报道,其中有身体放松法,包括自我放松法,视觉放松法,深呼吸法,深部肌肉放松法,娱乐锻炼等等。助产士自身则应通过休息、营养、运动、培养业余爱好等使自己的身体得到充分的休养[17]。

5.3 社会因素主要应对策略:管理者从组织的角度开展对护理职业倦怠的研究是近年来应对策略研究的发展趋势[18];同时应为护理人员提供足够的社会支持和参与管理决18策的机会,帮助他们以成熟方式应对工作、生活中的问题[15]。

5.4 其他因素主要应对策略:良好的沟通技巧是融洽人际关系、减少冲突、应对压力的有效方法。国外就通过开展多种人际沟通技巧来缓解工作压力,建立良好人际方面的研究[19]。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对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问题开始立法,并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法规来保护护理人员的权益,维护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20]。

6 展望

不难看出,尽管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国内的职业倦怠干预研究已有了较大的进步。我国助产士人员数量相对于社会人群健康需求的发展显著不足,岗位严重缺编,工作超负荷,社会对助产士的支持尚不足,若能为管理部门针对助产士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积极展开其应对策略的研究,以期望稳定助产士的护理队伍,缩小助产人员

人才素质与社会人群健康需求的差距提供可操作性的对策。

参考文献

[1] fredenberger hj.staff burnout journai of social issues,1974,30:159-165

[2] schmitz n,neumann w,opperman r.stree,burnout and locus of control in german nurses.int j nurs stud,2000,37:95-99

[3]钱瑞莲.专科医院护士职业耗竭的调查[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4(12):52-55

[4]汪建玲,张冬红,侯进光.老年精神科护士工作倦怠与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误诊医学杂志,2005,8(5):1991-1992 [5]张鼎昆,方俐洛,凌文辁.自我效能感的理论及研究现状[j].心理学动态,1999(1):39-43

[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1997,14(3):104-107

[7]李惠兰,符林秋.手术室护士焦虑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j].广东医学,2007,28(12)2060-2061

[8]程珊,潘更,罗惠.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的潜在影响因素及防范措施[j].护理学杂志,2001,16(6):368

[9]稻冈,文昭.护士“心身倦怠综合征”的原因及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1,2:53-55

[10]贾晓燕,朱永新.医护人员倦怠现状研究[j].现代医院,2006,6(4):6-8

[11]李小妹,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12] maslash c,schaufeli w b,liter m p.job burnout [j].annual rew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13]陈素坤,王秋霞.护士职业压力与心理调适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659-662

[14] ayala malach-piners.nurse′s burnout:an existential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j].journal of psychosocial nursing & mental health services,2000,38(2):23-29

[15]周彧,张黎明.京穗两地护士工作倦怠现状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4):295-298 [16]刘玉馥,周莉.护士压力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8,17(1):3-5

[17]胡丹.护士职业倦怠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及管理对策[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8,25(10a):35-36

[18]郭思,钟建安.职业倦怠的敢于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2004,27(4):931-933

[19] castro b,eshleman j,shearer ing humor to redu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