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美学要走进生活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用美学要走进生活实践

我们研究实用美学,美学要走进生活实践,首先面对的就是现实的活生生的中国人,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须了解周围的人,也须了解自己,这首先要求了解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这是实用美学得以走向实践应用的前提。

回顾中国传统文化,华夏理性精神十分重视各种学科学问的应用性质,这在“入世”的儒家学说中尤为显著。比如说,中国古代实用性文化的兵学、农学、医学、艺学就异常发达,中国兵书的成熟之早远为世所公认;中国农业经验积累丰富、精耕细作令别国望尘莫及;中国医学古已卓有成就,至今生命力不衰;中国技艺(内含技术、艺术)门类丰富面貌独特,令人叹为观止。而当代美学发展走向应用,应该说是既顺应了中国文化传统的发展,也合乎了美学发展的现代趋势。

此外,上述儒道两家美学精神在中国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中,是最有力的两大支柱,它们使整个中国文化生长出某种积极的审美根本属性,在这种审美发生过程中,儒道相互支撑,也相互补充。人们记得,《论语》首句即“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孔子还说:“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耳。”“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孟子也曾总结“君子有三乐”(第三乐为“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庄子也提到“东海之大乐”、“天乐”、“与民同乐”,甚至“饮酒之乐”等等,都可视为审美乐感文化的具体表现。

实用美学,与既成的审美文化传统发生着种种衔接和联系,我们必须面对它。而这种审美文化传统在现实实践生活中,既可能表现为积极性质(如昂扬乐观自强不息精神),也可能显现其消积性质(如盲目乐观和麻木逃避现实),这更需要我们清醒地科学地扬其长,避其短,在审美实践中建立起既有民族文化内蕴又有现代意识的审美心理结构。

由书斋走向实践的美学

传统美学中丰富的理性思辨精神和对人自身审美追求的根本性审视,奠定了美学深刻的“人学”基础,使美学不至于仅仅变成为某种表层现象的操作手段,这是传统古典美学的突出价值。但同时,当代美学的研究重心更多转向了人的审美经验、审美心理、审美应用方面的研究,对美学本身形成了一种广泛的实践性的探讨和具体应用尝试。美国当代美学家托马斯?门罗(1897—1974)在《走向科学的美学》这部著作中指出,美学是一门同实践经验紧密相关的科学:“美学之所以能渐渐地变成一门科学,它是建立在艺术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和建立在诸如心理学和社会学这样古老的科学基础之上的。”

“当代美学方面的著作已极少涉及对美、丑以及其他诸如此类的抽象概念下抽象的定义,它们愈来愈多地涉及艺术的具体现象和艺术家。”他认为美学的研究领域主要由两类现象构成,一类是艺术品或其他产品,也包括那些表现源起于人类和自然的其他物体,其形式的本质和变化状态等等;另一类则是同人类活动、人类行为和经验方式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生产和创造,表演和鉴赏品味,管理行为和教学活动等等。门罗的美学思想有几点引起我们研究实

用美学时的联想:

第一,美学应该同日常生活保持紧密联系,同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保持紧密联系。

第二,审美经验和审美行为应该成为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审美心理研究应放在重要位置,相应联系到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人类学的具体研究领域。

第四,美学研究中的大众化态度的建立,有其突出的当代意义。艺术以及审美应该有益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所有人都有可能去理解美、艺术和美学,亦可能去进行美的创造。

第五,因此,美学不应局限于书斋,它可以而且应该走向生活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