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亲情之爱
项目一家的意味
一、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明确家的丰富内涵。

二、重点难点
重点:家的内涵。

难点: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

师:同学们,这首歌表达了什么情感?那么,家是什么呢?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你能为家做点什么?这正是我们今天要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 自主预习
1、家庭的含义是什么?
2、家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3、我们为什么要尽孝?
4、我们应该怎样尽孝?
(三) 合作探究
探究一: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和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此问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地域,是住所,家是温暖的避风港,家是心灵的港湾...
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探究二:教材P73阅读感悟,从这两个故事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体会到了家不止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探究三:教材P73探究与分享,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我感受到人们对与亲人团聚的期待,迫切想回家的焦急心情。

家是代代相传、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四)课堂小结
让学生思考并根据书本内容进行回答,老师进行分析总结。

(五)练习巩固
很多时候,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将父母的爱传递到我们的心灵深处,在我们心里激起阵阵涟漪。

父母给我们爱,我们也要常怀感恩之心,回报父母的爱。

(1)我们为什么要回报父母的爱?
(2)请写出两部我国有关孝亲敬长的法律。

(六)家庭作业
家是你幸福成长的地方,父母为家庭付出了很多,请写出一段
话来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家庭是人们的‘避风港’,家庭幸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影响。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成长中的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要他们很好的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因而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

当家庭出现矛盾或冲突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

因此,对本节课的学习显得尤为重要,本节课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

本节课有效的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体现新课程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并且自我创新设计的探究讨论,也让学生得到良好的锻炼。

新课开始利用现实视频和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家庭的美好,让学生有了向往美好家庭的愿望。

新课结束利用让学生给自己的父母写出一些心里话,达到让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家庭的目的。

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材料,正确的理解并完成本单元知识系统整合,帮助学生认识到家庭对人的影响。

学生掌握了探究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能够再一次体验家庭生活的重要和美好,培养了学生对家庭的感悟。

有效解决了本单元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能够清楚地认识本章内容的重要性,师生交流的非常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材以“家”是什么的体验活动导入,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家的内涵和意义。

通过“相关链接”进一步引领学生认识家庭关系确立有多种情形。

在教材第一段正文给出“家庭”的内涵后,“相关链接”多角度解析了“家庭”的外延。

结合内涵和外延,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建构关于“家”的全面认知。

通过“探究与分享”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家庭的功能,正是因为家庭具有的生育、经济、情感交流、扶养和赡养等方面的功能,所以,“家”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独特意义和重要价值。

通过“阅读感悟”中的两个小故事,让学生思考感悟:家之所以温暖,是因为家中的亲情,亲情是让生命鲜活的养料,能让我们的心灵找到依靠的港湾。

教材结合“中国春运”这一独特的社会现象、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规”“家训”的分析、中国法律对于家庭义务的规定等相关活动,阐释了中国家庭的独特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孝亲敬长”在“拓展空间”栏目中,以中华文化中“家”的意义为主题,通过探究活动,寻找文字背后的深意。

教材从两个角度设计活动:一方面,从中国古代文字“家”的不同写法探讨家的意义;另一方面,从中外文化比较的角度探讨家的意义。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了解家的内涵,对“家”的意义从文化层面进行深入解读。

【评测练习】
1.有这么一句古话:子不教,父之过。

这句话说明家庭具有( )
A.教育功能B.抚育和赡养功能C.人口生产功能D.消费功能2.“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华丽的地方,在我疲倦的时候,我会想到它。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在我受惊吓的时候,我才不会害怕...”,你对“家”的理解是( )
①家是我们温馨的港湾②家是一个住所,只是我们居住吃饭的地方
③家是我们情感的栖息地④家中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3.“回家给父母洗洗脚”。

这里某校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家庭作业”。

老师这样做的目的是( )
A.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缓解学习压力
B.从小学会自立自强,争做家庭小主人
C.让学生明白洗脚是孝敬父母的最佳方式
D.体会父母辛苦,培养孝敬父母的美德
4.“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下列语句不适合作为“好家规”的是( ) A.居安思危,戒奢以俭B.百善孝为先
C.人不为己,天诛地灭D.不学礼无以立
5.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而这个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1)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焦灼的神情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什么?
(3)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你打算如何做到孝亲敬
长?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很用心,有些方面是非常可取的。

比如:根据生活实践,引出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符合初中学生的思维特点,能够成功地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理性再达到感情的升华和深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能够将重点知识进行深入讲解,引导学生将学到的道理如何落实到行动中,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本要求。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最主要的不足,是课程内容设计的情感渗透力可以更强。

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教师一方面收集更多的相关资料,更加贴近学生生活,也更加让学生感同身受,另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己的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能力,让学生能够融入情境,情感得到升华,这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才能达成得更好。

一、课标要求
1.课程内容: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活动建议:举办搜集“父母说得最多的十句话”的活动,尝试理解父母“源于爱”的初衷,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

二、课标分析
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从道德上说,孝敬父母是自古留下来的传统。

我国传统认为,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并在未能独立之前多有养育之恩,因此子女应当将此大恩铭记于心。

而现代观念则认为,生儿育女本身并非一种恩典,而是人类繁衍的一种行为;真正值得尊敬的,是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对孩子的爱、关怀和责任。

从这个角度上看,亲情才是使孝道富有含义的关键原因。

因此,处于人类感情的本能和亲情所使,父母会对孩子倍加关爱、期望有佳,而孩子长大后也难以忘记童年时的生活经历,更是无法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和教养之恩予以忘怀。

孝敬父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一件件小事上。

孝敬父母,也不仅仅是长大以后的事,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该用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首先,要尊敬父母,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教导。

如有不同见解,要理性与父母沟通。

沟通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可保留自己的意见,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父母。

其次,学会倾听。

与父母交谈,要先倾听、再倾诉。

尤其是在接受批评时,有错就承认,有理就申诉。

在倾听中我们能体会出父母的心情、期望和用意。

父母不在身边时,要经常和他们保持联系。

第三,用实际行动表达感恩之情。

如认真学习,积极上进,让父母高兴;父母生病,主动看望、安慰;父母遇到困难,帮助父母,为父母解忧;了解父母的喜好,体谅他们的辛苦,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家人一起建设家庭;等等。

学会感恩是有意义的。

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
快乐。

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

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