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经典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陕西师范大学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经典导读期末作业
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家经典导读
院系:历史文化学院
专业:边疆史
姓名:董学浩
学号:171345
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提出及其现代意义
一、“无为而治”哲学思想的产生及其内涵
老子所处的春秋时期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

春秋时期,由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一些诸侯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独立性增强,势力日渐强大,他们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号令,周天子虽还保留着天子的名号,但实际上已丧失了对天下的控制力。

一些势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发动了长时间的战争,齐、晋、楚等国先后成为盛极一时的霸主。

与此同时,在各诸侯国内部,一批实力雄厚的卿大夫,也不再听从诸侯的号令,这样便形成了一国之内的公室与私家以及私家与私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社会矛盾的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以致天下大乱。

老子抨击不义战争,同情人民疾苦,斥责统治者“是谓盗夸”〔第53章〕表现了强烈的时代忧患意识。

处在乱世之秋,老子会提出什么样的救世之方呢?孔子主张“德治”,维护周礼;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主张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老子的见解与他们不同。

他认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老子认为治理国家要常清静无扰,至于繁政苛敛,好奇多欲,就不配治理国家。

人民之所以难以治理,就是因为统治者为一已意欲而强作妄为。

老子明确反对统治者的“有为”之政,他说:“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

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第29章〕在老子看来,天下万物各有其质,各有其性,当因而不为,顺而不施,循其自然,不可固执于己欲,造作妄为,自招失败。

理想的政治应“为无为,事无事”〔第63章〕以“无为”的态度去“为”,以清静无事的方式去“事”,实行虚静无为之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他的价值取向有关。

“无为而治”就是“以道莅天下”〔第60章〕,是“道”的自然无为性在政治领域的运用。

老子说:“道常无为而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第37章〕老子对“无为”治国作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治大国,若烹小鲜。

”〔第60章〕王弼注曰:“不扰也。

躁则多害,静则全真。

”治国就好比煮小鱼,不能搅动太多,否则鱼就会被搅烂,这就是“无为”;而鱼还是要烧煮的,国还
是要治理的,并且还要煮得好治得好,这又是“为”;如能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任其自然成功,鱼可以煮得好,国也能治得好,这就是“无为而不为”,诚如老子所说:“为无为,则无不治。

”〔第3章〕这是老子为解救社会危机而提出的一种独特的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清静寡欲统治者的贪欲决定了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穷兵黩武,巧取豪夺,致使人民苦不堪言,走投无路,揭竿而起,危及国家社稷。

在老子看来,只要统治者不扰民,不侈靡,不伸张私欲,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的生活自然可以获得安宁,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

其二,绝巧弃智老子认为炫耀智巧,玩弄心术,孜孜于利,既破坏了人的真朴本性,又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因而要“绝巧弃智”,目的是要使政风、民风自然淳朴,使社会恢复安宁。

老子指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第65章〕这里的“明”和“智”同义,均指巧诈;“愚”和“明”相对,谓真朴自然,没有心机私欲。

“愚之”,是使民心保持纯真质朴,而非愚民政策。

绝巧弃智、以愚治国,都是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深层内涵。

其三,以民为本老子同情人民疾苦,“民”、“百姓”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

”〔第39章〕民众虽然卑贱,但却是高贵的王侯们乃至一个国家赖以存在的根基,无民则无君无国,这是治国者时刻不能忘记的,因而老子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第49章〕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无私无我,而以百姓的意愿为自己的意愿,根据百姓的意愿来治理国家。

这样的统治者虽居于上位,人民却没有感觉什么负担;虽居于前面,人民却没有被驱使而受什么损害;这样的统治者就会为天下百姓所乐于拥戴,而不会被厌弃。

如此,君民团结,上下一心,国家就会长治久安。

二、“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意义
“无为而治”思想的中心价值在于“道法自然”,终极目标在于构建“天人合一”,世界大同的和谐社会。

“和”也是宇宙万物生成的重要机制。

“和”即为秩序、一种有序,良性运行的状态也因此,“和”构成了世界万物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在此意义上也可以说,无为而无不为的“无
为而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手段和途径。

通过“无为而治”实现社会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

首先,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

精神淳朴,生活闲适,持续发展,安居乐业的社会被道家视为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民各尽其性,各安其事,各得其所,整个社会安泰和美,其乐融融。

实现这种和谐状态的方法就是“无为而治”,遵循“自然”的原则,尊重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让百姓自我化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休养生息,政府的职责在于制定法律规则,辅助人民,而非横加干涉,这样才能让百姓充分自由自在地生活,如此,人民自然平安富足,社会自然和谐安稳。

当前,我国积极推进让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进程,实施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制约和规范政府权力,放权于社会,还权与人民,就是无为而无不为的最好体现。

其次,在人际关系方面,老子追求清静无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应当保持一种空明,冷静,不受“物役”束缚的自然状态,与世无争,实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

老子认为在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上,也要做到“无为而治”,认为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人的幸福的获得和保持,必须节制和超越物质欲望,放弃一些东西,才能获得一些东西,放弃尘世中的名位利禄、物质欲望,才能自始至终保持恬淡的心境,自由纯洁的自然天性。

道家认为只有保持人自身的内在和谐,才能达到庄子所追求的“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至高境界,也才能人际关系的和谐。

这种和谐思想对我国当前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

当前,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我国,整个社会呈集体浮躁之势,人们物质欲望急剧膨胀,伴随人们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出现人际关系冷漠,漠视生命,道德滑坡等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不利因素。

无为而无不为的道家思想所追求的宁静淡泊,平衡和谐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促使“无为而治”思想的现代转化,必须把握正确的转化方向,坚守一定的原则,研究其
于当下中国的现代价值,才能实现从前现代到现代转化的同时超越西方现代性的弊端,这样的转化才是成功的,这样才利于建设“文化强国”,利于提高中国“软实力”,才能为今天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最终实现“中国梦”提供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