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第28卷第5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28,N o.52001年9月Journal of S ichuan N ormal University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September ,2001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丁 世 忠

(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四川成都610068)

摘要:哈代小说常以多角恋爱纠纷来组织故事情节,具有明显的结构模式。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是哈代对生活的认识、对人性的揭示、受传统文学和建筑艺术的影响以及对读者趣

味的迎合所致。

关键词: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多角纠纷中图分类号:I561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315(2001)0520040206收稿日期:2000212205

作者简介:丁世忠(1964—

),男,重庆市武隆县人,涪陵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四川省高校师资培训中心进修学者,指导教师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杨亦军副教授。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威塞克斯小说以英国西南部的多塞特郡为背景,描绘了威塞克斯宗法制农村社会在现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冲击下日渐衰落的悲惨命运,弹奏了一曲宗法制农村社会衰亡的挽歌,不仅在内容上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逻辑性,而且在结构上也形成了突出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他早期的主要作品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冈察洛夫说过:“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1](188

页)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其内容的存在方式。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依附于它的形式、依附于它的结构。从文学作品的形成过程看,作者只有用恰当

的形式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理解表达出来,文学

作品的内容才能呈现出来,成为读者阅读、欣赏的对象。哈代在创作中,一直重视对小说结构形式的探索。在他发表的第一部小说《枉费心机》(1871)中,作者就对小说结构进行了最初的探索———通过三个主要人物之间的爱情纠纷来结构作品。作品中女主人公与两个男人的三角爱情形成了起伏而又循环的曲线运动,并由此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完成对人物性格的塑造。但是,作品中爱情循环和情节运动的完成不是主人公自觉选择的结果,而是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所致(赛西里娅父死而失去生活依靠、阿尔克利芙的种种安排,等等)。而且,由于作者在作品中只注意了故事情节的设置和结构的安排,人物只是“展开故事情节的工具,或者说,人物只是故事的载体”[2](34页)。因此,作品在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技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正如查理德?卡彭特所说:它

“缺乏可能性的情节剧的薄纱,是由因情节的需要而活动的木偶似的人物织成的”[3](30页)。哈代本人后来也意识到了这部小说的缺点,当《枉费心机》1889年再版时,他在《序言》中说:“在写这部作品时无疑是过分专一地遵循了靠神秘、曲折、出其不意和道德暧昧关系来激起兴趣的原则。”不过,哈代在这部小说中所进行的结构方面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所以他在《序言》中又特别指出:“本书是作者公开发表的第一部作品,属于十九年前写的旧作,当时作者正在探索道路,寻找一种创作方法。”这种创作方法就是在《枉费心机》中初露端倪的多角纠纷结构。

随后创作的《绿荫下》(1872)被称为“荷兰派的乡村画”,诗情浓郁、风格素朴。然而,当时著名的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看重的并不只是这些。该公司的审稿人说:“这部小说的写作是极其认真的、自然的、细致的,作者努力以自己的风格进行创作,结构合理,剪裁适度,因此作者值得高度赞扬。”[4](39页)小说似乎是用同第一部作品一样的手法讲述了一个乡村女教师的爱情故事,但一旦进入这部作品以后,你就会真正感觉到它的艺术魅力恰如弗吉尼娅?伍尔夫说:“和第一部作品相比,第二部显得更有造诣、妩媚动人,带有田园诗的风味。”[5](81页)

与《枉费心机》比较,哈代在这里首先将多角恋爱故事从封闭的空间引向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把女主人公爱情的两难选择融入到传统与现代、旧与新的种种矛盾冲突之中,而且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示了女主人公在强大的现代意识冲击下,对传统的伦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在动摇中的固守(当然,这也折射出哈代本人对宗法制传统的眷恋)。可见,这种开放的空间不仅仅是外在形式(时间与空间),而且深入到了内部世界(精神和情感)。女主人公的三角爱情也随之形成了一种交错的曲线发展。正因如此,这部小说“多角结构”所包含的内涵才远远超越了前一部作品,它不是单纯靠情节设置取胜,而是在特设的情节结构中通过主要人物之间内在感情曲折交错的发展、变化来展示其内在精神、情感世界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仅如此,作者还特别注意表现“人的生活与自然界生活的结合”[6](426页),把乡村的田园牧歌风味与人物感情揉和在一起,组成了一首“诗配画”一般的田园交响诗,从而在这种多角纠纷的恋爱中既描绘了优美的田园风光,更通过人物之间的关系向读者暗示了传统的威塞克斯宗法社会与外部资本主义现代文明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哈代没有因《绿荫下》的成功而停止他探索的步伐,1874年发表的《远离尘嚣》表明他的创作走向了成熟。这部小说仍然讲述了一个多角恋爱故事: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埃弗迪恩与她农场里的放羊人奥克、邻居博尔德伍德及青年军官特洛伊三个男子之间的情感纠葛。

与前两部作品结构不同的是,首先,在外在形式上,其矛盾纠葛已不是双重,而是多重,而且这多重矛盾又有显有隐。在与三个男子的爱情纠葛中,巴丝谢芭与特洛伊、博尔德伍德之间的感情纠葛是两条明线,而与奥克之间的爱情则时隐时现(或者说是暗线)。两条明线呈现的是大起大落的曲线循环———女主人公爱情遭受了两次相似的重大挫折。第一次,特洛伊以自己的英俊潇洒而获得了巴丝谢芭的爱情,但又因诱奸范妮?罗宾导致其怀孕并惨死而外逃,他与巴丝谢芭的爱情被毁。第二次,乡村地主博尔德伍德乘虚而入赢得了更为短暂的爱情,但他因特洛伊不期返回而美梦破灭,遂开枪打死特洛伊,结果被判终生监禁,巴丝谢芭的爱情再遭挫折。与这两条呈循环状的曲线相比,奥克对巴丝谢芭的爱情是一条平缓稳定的直线。从表面的争夺看,他处于弱势,但他所具有的强大潜力又使他呈不断上升态势,最终成为爱情的胜利者:女主人公经过一连串的波折后,终于同一直默默地爱着她的奥克结了婚。因此,这条暗线实质上是最有活力的爱情主线。这就形成了循环曲线与上升直线的复合发展的多重结构。其次,这种以明暗、曲直相交的复合发展的多重结构的内涵也是多层面的,即它不仅仅限于爱情主题,也表现了对腐朽的贵族传统和现代资产阶级文明罪恶的揭露、对道德精神的探讨和对宗法制理想的赞美。因此,这种结构既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又显示出较前两部作品更为有力的社会批判意识:对特洛伊身上的资产阶级利己、享乐、轻浮及博尔德伍德所表现的贵族传统的守旧、傲慢、自负的批判。同时,作者仍旧一往情深地对

14

 第5期丁世忠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宗法制社会农民的纯朴、忠诚、善良(如憨直利他、对爱情执着的奥克,单纯而善良的范妮)给予热情的赞美。第三,这种多重结构有主有辅,在纷繁众多的矛盾冲突中总是围绕一个中心点而呈辐射状态。如作品中女主人公巴丝谢芭始终处于矛盾的中心位置,奥克、特洛伊及博尔德伍德围绕着巴丝谢芭这个中心呈相对独立的运动。巴丝谢芭像枢纽一样把其他人物纽结起来,通过她与奥克、特洛伊及博尔德伍德三人关系的变化来推进故事情节,使情节发展呈现出开放的辐射运动,而整个运动的完成又是主人公思想、情感、性格运动发展的结果。这样,整个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所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说它“主题是恰当的;方法是恰当的;那位诗人和老乡,那位官能敏锐的人,那位忧郁反省的人,那位渊博的学者,他们全部应召而至,齐心协力地创作这本小说,无论文化风尚多么变化多端,它必定在伟大的英国小说中间牢固地占据一席之地”[5](83页)。这部作品的成功表明,哈代通过几年的探索,他的小说的多角纠纷的结构模式已经定型。

在此后的30年里,哈代又运用这种模式创作了《还乡》(1878)、

《卡斯特桥市长》(1885)、

《德伯家的苔丝》(1891)、

《无名的裘德》(1895)等作品。

综上可见,哈代小说有着明显的情节结构模式———多角纠纷,即常常以人物的多角恋爱为结构来设计故事情节,通过多角人物之间或呈直线发展、或呈曲线循环、或呈曲直交叉的情感纠纷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作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对社会的批判。追溯渊源,这种多角纠纷是从品字型框架结构衍变而来,即哈代把生活中的三角(或多角)恋爱与小说创作中的品字结构融合在一起,并进行了创新。因“品”字的几个部分相对独立,所以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靠枢纽人物来推动,其他人物彼此之间缺乏联系。但哈代在这里除利用枢纽人物与其他人物之间的情感纠纷来推动情节发展外,又借助巧合、偶然等因素把几个缺乏联系的人物联系在一起来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所有这些又或以曲线、或以直线、或以辐射状表现出来。哈代在小说创作中,正是通过这种多角纠纷结构模式成功地刻画了苔丝、游苔莎、裘德等典型人物,表现了威塞克斯宗法制农村社会衰亡的历史命运。

那么,哈代在创作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独特的小说结构模式呢?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是哈代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所致。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社会生活,“没有人能够完全脱离他的时代和他的国家,或者能够创造一种不受教育、宗教、政治、习俗和当时的艺术影响的模范作品”[7](333页)。因此,“艺术家必须有意识地面对自然和面对生活”[8](347页)。同时,由于文学作品的内容必须依附于它的结构,“作品的结构,是作为创作目的与实现这种目的的可能性、创作冲动与表达这种冲动的工具、创作母题与媒介之间互动的结果而产生的”[9] (180页)。因此作家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生活的自身规律、根据作者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根据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选择结构。哈代长期生活在乡下,对家乡农村社会的生活情况非常熟悉,对威塞克斯传统的宗法制农村生活情有独钟。作为威塞克斯社会“优秀的编年史家”、

“十分独特的现实主义者”[10](468页),哈代既看到了维多利亚时代表面的繁荣与乐观,更“非常敏锐诚实地观察了小土地所有者和自耕农生活的阴森惨淡的解体过程”[10](465页)。而这种解体,主要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被破坏。人是社会的主体,而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最“直接的、自然的、必然的关系是男女之间的关系”[11](119页)。因为婚姻形态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素,它受社会政治状况、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的制约。通过婚姻恋爱往往可以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实质。所以哈代在创作中常常紧紧抓住人物之间婚姻恋爱的纠纷来安排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前面提到的几部作品均是如此,在他后来的作品中也无一不以爱情为轴心组织情节,而爱情又常常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多重、多角的纠纷,而且时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曲折引人,这就可谓曲直相交、波澜起伏。如《远离尘嚣》中传统生活与现代文明、宗法

2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28期 

美德与资本主义罪恶之间的矛盾以及传统生活内部出现的危机,正是通过人物情感的多角纠纷体现出来的。特洛伊的出现、巴丝谢芭思想的变化、博尔德伍德的结局,特别是范妮的悲惨遭遇,表明在远离尘嚣的威塞克斯社会中古老的传统生活已经被资产阶级文明所侵袭,说明威塞克斯和谐宁静表象后隐藏着深刻的危机。这种危机在后来的《还乡》、

《卡斯特桥市长》、

《德伯家的苔丝》等作品中,作者通过人物情感的多角纠纷作了进一步的揭示。

其次,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是哈代对人的认识所致。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正是通过展现人与人的复杂关系来塑造人物的性格或者说探究人性的差别。莱辛强调说:“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

[12](125页)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人的性格都是在一定的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而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又导致了人的性格的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性格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丰富多彩的。福斯特曾指出:“历史家从事记录,而小说家则必须创造。”[13](238页)小说家在创作中如何创造人的性格?如何表现出人性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复杂性呢?哈代以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为突破口来展现生活中千丝万缕的多角纠纷,以凸现人性、表现性格。如《远离尘嚣》中作者通过多角纠纷揭示了巴斯谢芭虚荣与单纯、浪漫与理智、幼稚与成熟等性格,而在其代表作《德伯家的苔丝》中,哈代尤为成功地展示了苔丝复杂性格的发展历程。苔丝的性格包含了三种要素:“纯洁性、反抗性和道德保守性。”[14](60页)而这三个要素既是她性格的三个方面,又展现了她性格的发展。苔丝有威塞克斯农民的质朴与纯洁。由于纯洁,她到地主德伯家打工时才被亚雷欺骗而失身;由于纯洁,她才在新婚之夜把自己过去的不幸告诉克莱;也是由于纯洁,上当失身后的苔丝才没有堕落,而是开始萌生反抗意识———她离开亚雷而谋求新生,写信抗议克莱的无情出走,以致最后杀死亚雷而与克莱逃命荒原。但另一方面又由于传统伦理道德观念的影响,她的反抗并

不彻底,她的身上又带有明显的道德保守性:在被亚雷诱骗失身之后,她认为自己是礼法的罪人,不配作克莱的妻子,以致结婚那天,她竟然独自跪在地上祈祷;她对于被克莱抛弃这种不平的待遇长期沉默,对丈夫百依百顺,这种自轻自贱的做法恰恰助长了克莱对她的冷酷,也加重了自己命运的悲剧性。可见,苔丝复杂的性格正是在人物关系的多角纠纷中刻画出来的。

第三,这种结构模式的形成是合代对传统文学的借鉴和受建筑艺术的影响所致。在哈代一生中,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学的学习、借鉴。许多作家,尤其是莎士比亚对他的影响极大。众所周知,莎士比亚戏剧(无论是历史剧还是传奇剧,无论是喜剧还是悲剧)情节具有多层次、多线索的特点,但读者、观众在阅读观赏时并没有感到作品支离破碎、杂乱无章,原因就在于莎士比亚非常重视剧作的结构艺术。他在创作中充分利用当时的舞台条件,对人物的活动加以合理的安排,对冲突的发生、发展、激化直到解决的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达到情节的完整性与统一性,使作品结构严谨、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少年时代的哈代就很喜欢观看莎士比亚的戏剧,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这种喜爱一直保持到他一生的最后时刻。他经常参与有关莎士比亚的活动,讨论有关莎士比亚的问题,学习他的结构技巧。哈代曾说过:“小说及其戏剧性的全部秘密———在结构上———在于把不平凡的事物同永恒的和普通的事物处理得恰到好处,作者知道如何安排平凡的和不平凡的事物,才算掌握了打开艺术之门的钥匙。”[15](27页)他从莎士比亚戏剧中学习结构艺术、悲剧思想等,这一切最终都较好地融入在他的创作中,体现在他小说的结构模式里。如《还乡》,哈代通过克林、游苔莎、韦狄、朵荪、文恩彼此之间的矛盾纠葛来表现爱敦荒原上传统观念与现代思想的斗争。第一卷《三个女性》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氛围作了铺陈,介绍了朵荪与韦狄、韦狄与游苔莎、文恩与朵荪的情感纠葛;第二卷《归来》开始介绍克林的归来,引出克林与游苔莎的情感纠葛并牵动其他几对矛盾纠葛逐步激化,并最终酿成悲剧。整部作品矛盾复杂、纠葛繁多,但作者通过主要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来组织情节、结构作品,使小说的结构十分严

34

 第5期丁世忠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谨。

哈代小说的结构模式也来源于他对建筑艺术的偏爱。1856年,16岁的哈代拜建筑师约翰?希克斯为师,到他的建筑师事务所学习建筑。1862年,哈代又到伦敦著名的亚瑟?布鲁姆菲尔德的建筑事务所工作,掌握了丰富的建筑学知识。他本人曾多次受命维修教堂,还当选过建筑学会会长,曾获得过由英国皇家建筑学院举办的建筑论文比赛的第一名。哈代虽然未将建筑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但建筑艺术的“时间因素”、“空间感”,特别是维多利亚时代建筑体现的那种简洁、威严、曲直相交的神秘优雅之美无形中却渗透到他的创作审美中。哈代说过:“一部小说,应该像一个完全有生命的机体,这机体里面的各部分,如布局、对话、人物和景色等,全部要很确切,很适当的配合起来,给人一种完全有活气的建筑的单纯效果。”

[16](94页)他的作品中不仅多次出现建筑师、建筑物(如《一双蓝眼睛》中的斯密斯、

《淡泊的女人》中的萨默塞德是建筑师,《无名的裘德》中裘德是石匠、

《远离尘嚣》中修建大谷仓等),而且他擅长从建筑学的角度去安排小说结构。如《德伯家的苔丝》,其情节构思的故事时空非常独特。小说的时间呈跳跃发展:春天(第一卷)———秋天(第二卷)———夏天(第三、四卷)———冬天(第五、六、七卷);小说的空间不断转换:人物活动的舞台场景从马勒村到纯瑞脊、塔布篱、棱窟槐……主人公苔丝遭亚雷欺辱失身,与克莱的相识、相恋以及她被弃后与亚雷同居并将他杀死等种种矛盾纠葛和情感波澜既发生在不同的场景,也与四季的更替融在一起。小说时间跳跃中的循环和空间延伸中的重复又使苔丝的悲剧带有神秘、宿命的色彩。这些正是哈代追求“建筑的单纯效果”在他文学创作中的体现。正如W?费尔普斯所说:“当哈代先生凭借他在建筑方面的知识,随意地给他的小说里提供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素材时,便可以看到他年轻时那种训练的伟大成效正在以一种更为微妙和深刻的影响出现。我们仔细阅读他的作品所获得的智能方面的乐趣———一种有时使我们厌恶低能作家的作品的乐趣———大部分来自他的文学结构方面的建筑学。随便什么候你都会看见建筑师哈代。从纯粹的结构技巧看,哈代超越了他的所有同时代的作家。”[17](14页)

此外,哈代小说结构模式的形成,也与为了迎合读者的趣味和为了适应报刊连载发表的需要有关。如同巴尔扎克、大仲马等人为谋生而写作一样,哈代从事小说创作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生计。他的小说多在报刊上连载(英国自18世纪以来报刊文学盛行),读者多为上层家庭妇女和普通市民,他们要求文学内容有趣味性、故事情节有曲折性,否则文学作品便被读者拒于门外、被出版商拒于门外。哈代的第一部小说《穷人与小姐》之所以未能发表,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为了争取公众的认可和出版商的支持,他不得不写出适应资产阶级读者趣味的作品”[18](483页),于是,他听从了梅瑞狄斯“尤其要他注意结构和文学写作技巧”[18](483页)的建议而潜心探索。哈代经过思索后认为“小说的真正的、也许是尚未被公认的目的就是提供愉悦,其方法是满足人们对人类经验中,无论是精神还是肉体的异乎寻常的喜爱”

[19](100页)。他进而指出:“作家的难题就是:怎样在异乎寻常的事物和平淡无奇的事物之间取得平衡,从而一方面带来趣味,另一方面又带来真实。”[19](100页)从接受主体来看,他们“几乎有着偏爱情节的本能倾向”[20](92页)。另一方面,从文学作品来看,“没有情感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21](149页)。所以,哈代经过认真的思考和探索后发现以曲直相交的多重矛盾展现的“多角纠纷”的爱情故事既可以产生“趣味”,满足人们愉悦、消遣的需要,又能反映生活的广阔性和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复杂性,同时又符合社会生活的“真实”,从而解决了“作家的难题”。

当然,哈代的小说创作不会而且也不可能仅仅为了发表的需要而迎合读者趣味以致于有意损伤其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正如美国文学评论家W?戴维森所说:“哈代的作品与当时流行的作品表面上相似……哈代本人的意图(并不总是成功的)是把自己的书写成畅销书的形式,或者使之达到他所认为的当代优秀的文艺的标准。”[22] (121—122页)哈代小说很注意趣味性与思想性的统一,他多角纠纷的小说结构,不仅给人们带来趣味性,更给人们带来思想性。

总之,哈代在漫长的创作过程中,把自己方方

44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28期 

面面的知识和创作观念都融入到了对小说结构的

探索之中。正是由于这种兼容并蓄的精神,他小

说的结构模式才得以形成。

注释:

[1]冈察洛夫.迟做总比不做好[A].李邦媛译1古典文艺理论译丛[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2]刘再复.性格组合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理查德?卡彭特.托马斯?哈代[M].转引自: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72.

[4]F?E?哈代.托马斯?哈代[M].转引自:聂珍钊.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72.

[5]弗吉尼亚?伍尔夫.论小说和小说家[M].瞿世镜译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6]巴赫金.小说理论[M].白春仁,晓河译1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7]爱默生.论艺术[A].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8]加兰.粉碎偶像[A].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

[9]阿诺德.艺术社会学[M].转引自:徐岱.小说叙事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0]卢那察尔斯基.论文学[M].蒋路译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11]马克斯恩格斯全集: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2]莱辛.汉堡剧评[M].张黎译1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13]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方土人译1小说美学经典三种[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14]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欣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15]哈代.生活与艺术[A].转引自: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

[16]转引自:张世君.《德伯家的苔丝欣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6.

[17]W?费尔普斯.论托马斯?哈代[A].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18]阿尼克斯特.英国文学史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19]M?托贝尔.哈代为其艺术辩护:不协调的美学[A].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塞米利安.现代小说美学[M].宋协立译1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21]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M]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22]D?戴维森.托马斯?哈代的小说的传统基础[A].陈焘宇.哈代创作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Attempt at Structure of Thom as H ardy’s N ovel

Ding Shi2zhong

(S ichuan Provincial T raining Centre fo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 T eachers,Chengdu,S ichuan610068,China)

Abstract:The striking structure of Thomas Hardy’s novel is based on knots between lovers,which is the result of his life experience,revelation of humanity,and decision to carter to readers’tastes,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nd architecture.

K ey w ords:Thomas Hardy’s novel;structure pattern,knots between lovers

[责任编辑:张思武]54

 第5期丁世忠 哈代小说结构模式初探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报告

网络营销实训 实验名称: 姓名: 学号: 班级: 实验日期:

关于网络小说行业发展一些情况的调查 报告 调研人:p320209 陈正坚13 调查方式:网络问卷 调查时间:5月18日—5月21日 样本数量:133 第一次网络小说问卷调查的背景:鉴于网络营销课上有这么个关于问卷调查的一系列作业,而本人又对网络小说及其状况比较感兴趣,所以就有了这个问卷及调查报告的诞生。1. 调研方法 依据统计学理论和国际惯例,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了计算机网上联机调查方法进行,问卷放置在爱调研网站上(https://www.360docs.net/doc/e57668343.html,),问卷地址:https://www.360docs.net/doc/e57668343.html,/sns/survey/8044/。调查内容: 调查问卷:网络小说你看过吗? 1 你看小说吗?(单选题) 看不看(若选不看,直接跳转为结束) 2 你看网络小说吗? 看不看 3 你看所谓的无营养无意义的YY小说吗? 看不看 4 你喜欢哪些小说?(举个例子)▁▁▁▁▁▁▁▁▁▁▁▁▁▁。 5 你知道唐家三少吗? 知不知 6 你看正版还是盗贴小说? 正版盗贴间或有之 7 你喜欢在线还是下载看小说? 在线下载 8 你多用什么工具看小说? MP3 MP4 手机电脑实体书其他 9 你觉得每千字,花几分钱看网络小说值不值得? 值不值可以接受 10 你觉得网络小说好不好/ 好烂利弊参半不知什么是网络小说 问卷结果

所有网民都会看小说。 百分之83的网民看过网络小说,网络小说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已经不再只是非主流的文化,网络小说的市场很广阔。 百分之61的网民会看YY小说,表明小白文,爽文,自有其生存的土壤,作为网络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YY小说当之无愧!

小说开头的作用

二、小说阅读知识汇总----------小说开头的作用 内容上: 1、交代人物的身份、地位等,突出人物的……形象;交代了什么样的时间、地点、环境(概括开头段落的内容),渲染气氛 2、揭示小说……主题 形式上: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为下文……做铺垫;引出下文的……故事情节 3、运用的手法及效果 4、开篇点题,照应题目 5、与结尾相呼应 6、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例一: 被告南方铁路公司的律师林顿戈尔德疲惫地站起来,瞥了一眼自己准备提出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在反诘之前就已经输了。那个女人会得到她要求赔偿的每一分钱,陪审团是站在她那边的。---------《趁机勒索》 答、文章开头巧设悬念,以被告方律师戈尔德知道自己已输这一情节引出下文,也激发起读者的兴趣。 例二: 一辆白色的小车,驶出了湘楚大学的校门。深秋上午的太阳光薄而淡,透出一阵阵的凉意。从这里到江南医院,要穿过繁华的闹市,加上红绿灯,堵车,满打满算要一个小时。-------- 《尊严死》 答:①通过对薄而淡的阳光、凉意的深秋等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渲染了清冷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心境。 ②从大学到医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与人物的社会环境。 ③通过介绍到医院的时长,为后文两个人在车上做出选择、商定结果埋下了伏笔。 ④设置了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三: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血的故事。------林海音《血的故事》 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例四: 身为厅长千金的徐美红来到乡村过年和离开乡村,分别引起了怎样的反应?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在亲爱的人和一头猪之间》 答:①徐美红的到来,引起强烈震动。女人们孩子们都挤到我家的院子里来看稀奇,男人们远远地站在那里看、议论,家里像赶集一样热闹。家里人更是高兴,热情招待。②徐美红离开,母亲像孩子一样哭了,小妹也跟着哭了起来,父亲红着眼圈让我去车站把徐美红追回来。 ③开头的“热闹”和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的对比(或:开头的“热闹”反衬了结尾家人的遗憾、痛惜),写出了乡村的闭塞、落后,凸显了乡村和城市生存状态的巨大差异。 分享:

扭曲的理性和温柔的愚忠-浅谈霍桑的短篇小说胎记

毕业论文(设计) Title:Twisted Reason and Tender Stupidity---Study on Hawthorne’s Short Story the Birthmark 题目:扭曲的理性和温柔的愚忠-浅谈霍桑的短篇小说 《胎记》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级 专业 系别

摘要 《胎记》是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作品,塑造了一个极端的唯科技主义者的形象,违背客观规律利用所谓的科学知识残害无辜女性的丑恶行为。本文主要从理性和忠诚的角度出发,使读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更深入地了解从而认识到理性不等于盲目的忠诚。同时能够进一步地了解理性与忠诚的区别。本文的研究还为《胎记》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理性;忠诚;《胎记》

Abstract Birthmark is the opus from American romantic author Nathaniel Hawthorne, created an image of an extreme technocrat, which is contrary to the objective rule that using the so-called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destroy an innocent woman, this behavior is hideous. This passage is main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ason and loyalty, made the reader deeply know about the characters of works so that they can realize that reason is not equal to the blind loyalty. In the meanwhile, we can further know ab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eason and loyalty. The research of this passage has set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the Birthmark, which provided a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lated stud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reason; loyalty; Birthmark

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收稿日期:2001208224 作者简介:聂珍钊(1952-),男,湖北秭归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第40卷第6期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年11月 V o l .40 N o .6Journal of Central Ch ina N o r m al U niversity (H um 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v . 2001 论哈代小说悲剧主题的发展 聂珍钊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哈代小说的悲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塞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哈代的小说在主题上是统一的,主要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 关键词:哈代;悲剧主题;《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中图分类号:I 5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456(2001)0620084205 在19世纪,哈代主要以悲剧小说的形式记录英国南部农村社会发展的历史,揭示英国历史上最后残存的宗法制农村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卢那察尔斯基因此称哈代是“描述各国屡次发生过的、稳定的私有者阶层衰落现象的优秀编年史家”,“是描述普遍的重要历史现象的 艺术家”[1]( p468 ) 。哈代小说最重要的特点是它们的 内部逻辑性。无论在主题、思想、题材方面,还是在人物、结构、技巧方面,哈代的小说都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和逻辑连贯性。一些批评家已经指出了这一点,如著名的哈代批评家高斯就曾经指出哈代全部作品的统一性和连贯性,指出哈代的小说“从1871年的《计出无奈》到1897年的《意中人》 形成了一个连续的系列”[2]( p268) 。总的说来,哈代 小说描写的悲剧性主题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美好以及不断出现的矛盾冲突;第二个阶段描写这个社会由于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毁灭的悲剧性过程;第三个阶段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消亡而给破产的威塞克斯农民带来的悲剧性后果。本文拟对这个过程进行分析论述。 一 哈代作为19世纪最后30年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家,他是从对农村生活田园诗般 的描画开始而逐渐进入到最富于悲剧性题材的创作阶段的,因此哈代的小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才完成了对以他的故乡为基础的在小说中被称为威塞克斯的宗法制农村社会毁灭的悲剧性主题的描写。 在哈代小说创作发展的三个阶段中,他早期的创作从1871年发表的《枉费心机》开始到1876年发表的《贝妲的婚姻》为止,一共写作了五部小说。这些小说在主题上主要描写宗法制农村社会的传统风习,表现威塞克斯农村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生活。小说歌颂美丽的田园理想、赞扬宗法制社会的自然文明和农村的传统风习,作者在思想上表现出一个田园理想歌唱家的特征。哈代在充满牧歌情调的小说中描写威塞克斯农村社会时,思想上显然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极力歌颂没有遭受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污染的自然之美,歌颂在自然状态下生活的农民的质朴、勤劳、高尚、正直等优秀品德,赞扬他们自得其乐的传统生活方式。虽然哈代也表现了威塞克斯社会中两个世界、两个阶级、两种思想、两种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表现了外部世界对威塞克斯地区的影响并使传统秩序遭受破坏的状况,但是一切矛盾和冲突最终都能够得到圆满解决。因此,哈代早期小说的情调是轻松愉快的,很少有弥漫于中期和晚期小说中的悲剧气氛。 4 8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论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在写作方式、传播途径、接受特征等方面显示出崭新的特点。本文力图在信息网络、社会巨变这样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对中文网络文学的起源、现状、特征、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藉此对网络文学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本文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分析网络及网络文学产生、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三部分为网络文学对传统道德观造成的巨大冲击。第四部分探讨网络文学的特质,分析网络文学的缺陷。第五部分网络文学的现状及前景分析。第六部分为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网络文学、现状、特性、缺陷、前景 一、引言 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网络文学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不断地冲击我们的文化意识,它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或改变我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方式和文化交流方式。一波一波的网络阅读和出版狂潮显示着今日网络文学的繁荣发展。因此,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汉语网络文学的兴起最早源于海外的中国留学生。他们由于特定的文化疏离和对祖国的思念,产生对中文的留恋和相互沟通的需要。当时参与中文网的建设者都是理工出身的留学生,写作的目的主要为了交流,没有明显的专业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学的美感,打破了文学的成规,但是却突出了文学活动自由交流的重要特色,为文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成长另辟了一条新路。“1994年国际互联网进入中国大陆,接着开始有本土的文学网站加入国际互联网,从此,开始了国内网络的发展历程。1995年橄榄树文学网站成立、1996年我国第一个女子文学网站花招成立、1997年我国最大的中文原创文学网站榕树下在上海设立,它们走出了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的第一步。至今,网络文学经历了十几年的风雨历程,是否已经走上正途或已取代了传统

美国文学论文 论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

浅论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 摘要:纳撒尼尔·霍桑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其代表作《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属于“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说之一。本文试从人物的象征意义、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义、梦境的象征意义等三个方面来解读霍桑小说的象征手法。 Abstract: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n excellent representative writer of the American romantic literature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 he is also one of the founders of American literature, his representative work “Young Goodman Brown” belongs to one of the short story of the part of "the fable of heart". This paper analyse three aspects to interpreting the symbolism of Hawt horne’s novel: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figure’s symbolism, the symbolism of the forest and the caduceus ,and the symbolism of the dream. 关键词:霍桑象征手法《年轻人古德曼·布朗》 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1804-1864)是19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如果从时间的角度划分霍桑的创作,其小说创作可大致分为前期的“新英格兰传奇”部分,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和后期的长篇创作部分。《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即属于中期的“心之寓言”部分的短篇小说之一。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目的的一种文学样式,其特点就是假借客观景物以代表某种观点,使客观的景物成为传达意念的工具。因此在寓言这种文学样式里,就会有大量的根据借助某物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而霍桑的被人称之为“心之寓言”的小说,正是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来表现霍桑对人性之恶、宗教之虚伪的抨击的典型。 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讲述了一个生活在17世纪末、巫术盛行时期的塞勒姆小镇中的青年古德曼·布朗的故事。小说中的布朗不顾新婚妻子的反对,执意要参加魔鬼的约会,并亲眼见证了人性丑恶。小说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虚构了魔鬼、出现幻觉的森林、突然醒来的梦境等具有深刻寓意的人或景物,运用了多种多样的象征手法,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寓言感。 一、森林和蛇杖的象征意义 《年轻人古德曼·布朗》的整个故事场景设置于森林之中,而且是深夜里的森林,这又是寓言故事的一大特征。在许多古老的寓言故事中,发生故事的场所都是森林,如《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中的许多故事,都是以森林为背景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

试论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 摘要: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的小说创作是在维多利亚王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时期进行的,其中以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的性格和环境小说最为重要。而这一类小说充满一种神秘的命运观,种种看似偶然性事件的背后,暗藏着深刻的必然性。偶然性和必然性的巧妙结合构成了小说发人深思、令人回味的悲剧艺术。 关键词:偶然性;必然性;悲剧;命运 一托马斯.哈代威塞克斯小说的悲剧艺术概述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和诗人。他以浓烈的悲观主义情绪,开创了英国文学的“哈代时代”,成为“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的交界线上的悲戚而刚毅的艺术家”。①哈代的小说,尤其是“威塞克斯小说”中的《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徳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几部小说都是在探讨悲剧的成因及艺术价值。 十九世纪,英国是欧洲最早最大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早在1832年,英国就进行了议会改革,标志着英国资本主义的确立,从此,英国从一个农业国逐步发展成为工业国,劳资矛盾也随即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在这样的环境下,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很快发展成为文学的主流,并且产生出像哈代这样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作为一名现实主义作家,作为“工业文明之后还残存的古老的、宗法制的农业社会的最后代表之一”,②哈代看出了人的命运与环境之间的悲剧冲突,但作为一个思想家,他对社会的规律性不能作出正确的理解,无法找出悲剧的根源,所以只能把一切归结为在偶然或者必然情况下神秘的意志力的作用。在支配生活的命运面前,人是软弱无力的,连大自然对人也是冷酷无情的。作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哈代尤其受到了德国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和“唯意志论”以及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影响,在他的创作中深深留下了他们的烙印。深刻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因素侵入英国农村后社会经济、政治道德和风俗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展示了特定的历史时期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和心灵创伤,弥漫着浓郁的悲观主义气氛。这样,他笔下的主人公也时常是在命中注定的各种偶然事件中以及命运的盲目作弄中成了性格与环境冲突的牺牲品。 哈代的小说具有浓厚的悲观主义,主要表现在小说主人公带有宿命论色彩

欧亨利短篇小说调查研究报告

欧亨利短篇小说调查研究报告篇一: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英语论文-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附表6: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 欧亨利短篇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系别: 专业: 英语教育 指导教师: 作者姓名: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欧·亨利(o·hey,1862-1910).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善于观察生活各个方面,其故事人物一般都是他寄予同情的小市民,情节颇多偶然巧合,结局往往出人意料。国内外对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的研究已经深入到了他的作品的各个方面,如欧·亨利小说的结构艺术。象他的独特的小说结尾;他的小说的写作技巧与风格,象充斥于作品的字里行间的幽默与讽刺。以及作品的主题社会意义等各个方面。评论家弗门(h·j·forman)认为亨利“具备漠泊桑的技巧,

而幽默上则远超过他。” 描写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是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现实主义文学的一大特色,但从世界范围来进行衡量,象欧亨利在《四百万》中那样以明快,抒情的描写手法写出这些小人物的命运,写出他们的内心痛苦和快乐的小说实不多见。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小人物命运的描写,在戏而不谑的讽刺和怒而不哀的揭露中,显示出作者对社会的抨击。 本选题将在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作者在短篇小说中所创造的人物形象。在作者数量众多的短篇小说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美国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物:小人物、骗子、富翁等。这些形象已有不少成为世界公认的艺术典型。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为人们认识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期的美国社会提供了生动而准确的形象材料。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欧·亨利是美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短篇小说家。本课题研究的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写了许多故事,围绕虚假的掩饰,无情的欺骗,伪装的高贵等主题,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贫穷但快乐的小人物,善良的骗子,阴险狡诈的富翁等等。他运用写实手法,具体刻画情节,同时穿插幽默与讽刺于情节中,成功的塑造了许多典型的人物形象。作者独特的小说结构艺术,写作技巧与风格是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成功的重要因素,是值得我们模仿和借鉴

小说段落的作用

考前全攻略:小说中的作用题 1、揭示小说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表达了/寄托了/暗示了/……的主题 2、突出人物性格,塑造了……的形象(表达了……的性格/精神刻画了……心理 3、推动情节发展,丰富故事情节,使情节曲折有波澜,起伏跌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伏笔照应。 4、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思考,使读者产生急切的期待心理。 (答此类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综合考虑。) 第一步:分析环境本身的特点 自然环境描写:表现了……地域风格/提示了……时间、季节/渲染营造了……氛围 社会环境:指出相关语句揭示了……社会现实 第二步:分析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 1、衬托人物……心理 2、交代人物……身份 3、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步:分析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 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内容埋伏笔,作铺垫。 第四步:结合文章中心作答 深化了文章……主题(中心) 开头段的作用: 1、如开篇没设题,首段作用: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作铺垫。 2、如开篇是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起铺垫作用;内容上看,勾勒环境,展示背景或渲染气氛。 3、如开篇连续发问,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4、如开篇连续感叹,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结尾段的作用: 1、一般是总结全文,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2、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3、也有暗示主题或者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解题思路: 1、结尾段与开头、题目比照,寻找结构关系:照应题目、呼应开头(首尾呼应) 2、结尾段与全文、主旨对照,理清二者关系:总结全文、点明主旨、暗示主题、深化中心。 3、结尾段表现作者的情感。 典题回顾: 1、《宿店》(周末检测题)请简要说明第12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①环境幽静,朦胧,营造了一种冷寂的氛围;②烘托牧羊女未盼到哥哥回来的失望之情。(4分,每点2分) 2、《青衣》(期中考试题)小说最后一段关于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 ①描写了寒冷的天气,营造了悲剧氛围。②有力地凸显了筱燕秋反常的心理和行为,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③与前文环境描写呼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具艺术性。(4分,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3、《铁公鸡施粥》(周末检测题) 小说开头一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①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水灾,几十个流离失所的灾民来到铁牛镇,但这里的富户个个吝啬(2分)。②为后文周老爷子施粥及施粥的吝啬等情节做铺垫(2分)。

浅论霍桑小说的意味手法

浅论霍桑小说的意味手法 主要是英语相关教育论文,是英语教师必备的论文写作参考,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来自,以下是论文开始: 论文关键词:霍桑意味手法《年轻人古德曼·布朗》 论文摘要霍桑是一九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1,其代表作《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属于“心之寓言”部门的短篇小说之1。试从人物的意味意义、森林以及蛇杖的意味意义、梦境的意味意义等3个方面来解读霍桑小说的意味手法。 纳撒尼尔·霍桑是一九世纪后期美国浪漫主义作家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国文学的奠基人之1。假设从时间的角度划分霍桑的创作,其小说创作可大致分为

前期的“新英格兰传奇”部门,中期的“心之寓言”部门,以及后期的长篇创作部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即属于中期的“心之寓言”部门的短篇小说之1。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到达劝戒、教育或者讽耀眼的的1种文学样式,其特色就是假借客观景物以代表某种观点,使客观的景物成为转达意念的工具。于是在寓言这类文学样式里,就会有大量的依据借助某物的详细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惟以及情感的意味手法的应用。而霍桑的被人称之为“心之寓言”的小说,正是应用了大量的意味手法来表现霍桑对于人性之恶、宗教之虚伪的抨击的典型。 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讲述了1个生活在一七世纪末、巫术风靡时代的塞勒姆小镇中的青年古德曼·布朗的故事。小说中的布朗不顾新婚妻子的反对于,执意要参加魔鬼的约会,并亲眼见证了人性丑陋。小说采取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虚构了魔鬼、出现幻觉的森林、

忽然醒来的梦境等拥有深入寓意的人或者景物,应用了多种多样的意味手法,使小说布满了浓郁的寓言感。 1人物的意味意义 在《年轻人古德曼·布朗》中,霍桑把小说里的人物分成为了两大类,即生活里的好人以及生活里的坏人。很显着,年轻的布朗夫妇就是典型的好人,因为“古德曼”在英文中是“好人”的意思,而布朗的妻子费丝的名字在英文中就是“忠实”、“信奉”的意思,对于于妻子的忠实,布朗显着是深信不疑的,所以小说里才写道:“这名字对于她恰如其分。”正是因为有费丝这位忠实而美丽的妻子的存在,才使好小伙子布朗赶赴魔鬼约会的决心1直在动摇,他的脚步迟疑着,内心中善与恶的斗争10分剧烈:“天国在上,费丝在下,俺还是在抗衡魔鬼,坚定不移!”但是,终极的终局却是让人失瞅的,行走在森林里的布朗当然脚步其实不快,但他却1直向前,尤为是听到森林里费丝的哭声,确认自己最忠实的

论哈代小说创作的转折-何宁

论哈代小说创作的转折 何宁 【专题名称】外国文学研究 【专题号】J4 【复印期号】2009年04期 【原文出处】《外国文学研究》(武汉)2008年6期第105~111页 【英文标题】Thomas Hardy’s Three Minor Novels 【作者简介】何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系副主任。 【内容提要】本文讨论了托马斯·哈代创作转折时期的三部小说:《司号长》、《冷漠的人》和《塔上恋人》,指出哈代在这三部小说中探索了自己的历史观念,试 图突破现实主义的拘囿,以及反思科学与人性之间的关系。这些尝试既拓展 了哈代的创作领域,也丰富了他的创作思想。经过这一阶段的探索,哈代的 创作逐渐走向成熟,他对小说艺术和维多利亚价值观的反思,融入了他后期 以《卡斯特桥市长》为起点的重要作品中。这三部小说不仅是哈代探讨小说 艺术的实验,也是哈代小说艺术走向成熟的转折。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omas Hardy's three minor novels, The Trumpet Major (1880), A Laodicean (1881) and Two on a Tower (1882). Written in a transitional period of Hardy's career as a novelist, these novels demonstrate Hardy's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philosophy, transgression on traditional realism and reflect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humanity. These novels illustrate Hardy's attempt to develop his own style and contribute to the success of his major novels. 【关键词】哈代/次要小说Thomas/Hardy minor novels 1878年哈代发表小说《还乡》,这是哈代暌违文坛两年之后的小说,同时也是他重回《远离尘嚣》的乡村田园小说路线的作品,因此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不过小说并没有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认同,当时的主流评论,包括《泰晤士报》、《殿堂》、《学院》、《周六评论》和《观察家》都对小说提出了各种批评。①尽管《还乡》的结尾和《远离尘嚣》一样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大团圆结局,但浸润全书的悲剧气氛与《远离尘嚣》中的轻松欢快相去甚远,评论家对此并不欣赏。评论界对《还乡》的批评让哈代颇为失望,毕竟这是他酝酿一年的精心之作,也是在《贝妲的婚姻》失败之后,重回“威塞克斯”的创作。一直对评论界反应十分敏感的哈代,此时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创作方向。其后的五年时间是哈代创作精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他接连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司号长》(1880年)、《冷漠的人》(1881年)和《塔上恋人》(1882年),代表了他对三种不同题材和风格的尝试。尽管后来哈代没有将这三部小说列入“性格和环境小说”,也就是重要作品之列,导致长期以来评论界对这三部小说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从哈代的创作发展来看,正是在完成这三部作品之后,他的创作才真正走向成熟,之后陆续创作出《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和《无名的裘德》这样的经典之作,正如著名哈代研究专家聂珍钊指出的,这三部作品体现出哈代对艺术形式进行的探索(192),是哈代从探索到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转折点。

欧亨利短篇小说简评

欧亨利短篇小说述评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小说家之一,欧亨利与契诃夫和莫泊桑齐名。他的作品因奇巧的艺术构思,出其不意的结尾而著称。其中歌颂人性的小说是欧亨利文学创作的主流,并且许多作品已经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同时也涌现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经典人物。表现了欧亨利对人性理想的执着追求。本文主要分析了欧亨利的写作手法,包括精巧的情节设计,出人意料但符合逻辑的结局和幽默智慧的语言三方面,并在这基础上深刻探讨了欧亨利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善与恶。 关键词: 写作技巧;善;恶;人性

A Brief Comment on O’ Henry’s Short Stories Undergraduate: Supervisor: Abstract: O. Henry, one of the three most famous short-story writers in the world, enjoys equal status with Chekhov and Maupassant. Exquisite plot, wry humor and twist ending dominate his works. The main stream of his works is eulogy of humanity and his many classical works are notable. This thesis mainly analyses O. Henry’s writing style including technique plot making, surprising but logical ending and humorous and witty tone, then deeply analyses the human virtues and defects reflected in O. Henry’s works. Key Words: artistic styles; virtues; defects; human character

哈代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和时代局限性

哈代小说创作的积极意义和时代局限性 托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是英国19 世纪后半叶的伟大作家。他先是小说家,后来又成为杰出的诗人。对其作品的评价,往往因切入点不甚相同而导致结论迥异。本文试从维多利亚时代大背景及 作者生活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来解读哈代作品中的奇葩——《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哈代创作生活的初期,写了许多小说。在1871 年,他发表了第一部小说《计出无奈》(Desperate Remedies)。其后,又以两年一部的速度发表了许多小说。如:《一双蓝蓝的眼睛》(A Pair of Blue Eyes )(1873),《远离尘嚣》(Far from the Madding Crowd) (1874), 《还乡》(The Return of the Native)(1878),《卡斯特桥市市长》(The Mayor of Caster bridge )(1886),《德伯家的苔丝》(Tess of the d’Urbervilles)(1891)以及《无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 (1895)。在所有的作品中,《德伯家的苔丝》是其杰出的代表作 之一。 在《无名的裘德》出版后,哈代就不再写小说。但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中他写下了大量诗歌,这些 诗歌同样出彩。许多同一时代及其后的诗人都指出哈代对他们的创作起了重大的影响。哈代停止小说写作 的原因,便是在写作《德伯家的苔丝》及《无名的裘德》时受到了众多攻击。 《德伯家的苔丝》讲述的是,自认为是名门望族之后的杰克?德伯,为想重振门庭,将亲生女苔丝送入豪门虎口因而成为父母虚荣之梦的牺牲品的悲剧故事。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她关爱弟妹,热爱生活,渴望幸福,但又屈从于父母的虚荣心,一次次失去求得真爱的机会,重新落入纨 绔子弟亚雷(Alec d’Urberville)的魔掌,终于遭到毁灭的命运。 对于这部杰作,特别是其女主人公的评价,在作品初创时,曾引起社会上激烈的争议。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 论文作者:佚名论文属性:essay登出时间:2009-04-03编辑:刘宝玲点击率:981 论文字数:3000论文编号:org200904031502476371语种:Chinese地区:China价格:免费论文 收藏:https://www.360docs.net/doc/e57668343.html,google书签雅虎搜藏百度搜藏 关键词:欧·亨利情节戏剧性意外幽默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分析摘要:美国作家欧·亨利是一位独具风格的短篇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独特的艺术技巧,不仅从普通生活中选取平凡素材,以小见大,从平常事件中开掘主题,反映出不平常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以幽默的喜剧手法表现悲剧性的内容,用作品情节的巧合增强戏剧性。更在于他独特的艺术结构、“欧·亨利式的结尾”。以及独具特色的语言艺术。关键词:欧·亨利;情节;戏剧性;意外;幽默十九世纪美国作家欧·亨利(1862—1910)以他情节生动、笔调幽默的作品,独树一帜,脍炙人口,成为美国现当代短篇小说的奠基人和世界短篇小说三大师之一。欧·亨利一生写下将近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他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道德的虚伪、贫富的悬殊、人与人之间相互倾轧……许多作品对此作了充分的揭露和讽刺,批判了当时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时,对广大下层的“小人物”、普通人的灾难、疾苦寄予满腔的同情。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那是从他所经历的生活得来的果实,正如母亲的怀胎一样”。[1]但要获得巨大艺术效果,“从总的方面来看,整个情节就是作品整个的生命,它无疑是很重要的”。[2]本文试从欧·亨利短篇小说的艺术技巧方面作一番探索。欧·亨利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卓越的艺术天才使他的小说不仅内容多采多姿,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技巧,在艺术上有其独创之处。欧·亨利从他丰富的生活库藏中提炼素材,在他的短篇小说中反映了美国二十世纪初各方面的社会生活,但一般说他并没有直接去描写社会的重大题材,而是以他洞察幽微的观察力,从普通生活中选取平凡的素材,使普通的生活,看来似乎信手拈来的平凡素材,经过他丰富的生活、新颖的智慧,“借一斑略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以小见大,宛如一只精巧的万花筒,从各个不同角度折射出五光十色的社会内容,从平常事件中开掘主题,反映出不平常的社会意义。在手法运用上,通过人物自身的生活、遭遇,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一次次发生冲突,充分揭示人物性格和命运。《最后一片叶子》描写美国一个城市的贫民窟,住着一些贫病交加的艺术家,其中有一位女画家琼西患了严重的肺炎。当她生命垂危时,望着窗外墙上的青藤,在风雨吹打下,叶子一片片飘落,她计算着等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自己就要离开这人间。一夜风雨,那片藤叶仍然在那里,使琼西重新燃起生命的火焰。而那片叶子是老画家贝尔先生,在风雨交加的夜晚,用生命画出来的,自己却因此患肺炎而去世。这篇小说写出两代人的友谊和命运,赞美了主人公热爱生活,舍己为人的感人事迹。《麦琪的礼物》写的是家庭琐事,从一对贫贱夫妻互赠圣诞节礼物的小事中看出了小人物的人性美。从《没有完的故事》对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女子参加一次约会的描写中,我们看出了资本主义社会小人物的贫困生活和悲剧命运。《黄雀在后》写一个骗子、一个强盗和一个金融家的日常活动。挫折的命运使他们暂时结成盟友,但当他们的生活一旦安定下来便勾心斗角。强盗用抢来的钱开办赌馆,骗子就用诡计把强盗的钱骗过来,而

网络小说的文学性及发展研究

一、文献综述 (一)、研究背景 互联网络的发展,带动了一些列新兴产业的兴起、流行。依托于互联网而产生的网络小说更是如此。它的发展迅速而又来势凶猛,不论是写手的范围的广泛,还是受众的社会普遍性,网络小说“入侵”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MP4、EBOOK 等现代科技的进步方便了网络小说的传播,无需纸质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而各个文学网站,起点、潇湘、腾讯、晋江等兴起则扩大了广度,推动网络小说甚至网络文学的兴盛。 本文主要通过对网络小说的现状、起源、发展及其文学性的研究,最终目的是探索网络小说对网络文学的发展的作用与价值。网络文学的产生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当代文学不可缺少的部分,网络小说作为网络文学的典型表现,它的发展历程与文学性可以说是网络文学的缩影。 网络小说的不断兴盛证明了我国文学的创造力、想象力、生长力的发展,网络文学的蓬勃则体现了新世纪新的文学形式的生命力与生长潜力。研究网络小说的发展与文学性以及其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价值的推动,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网络小说与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价值与影响,正确看待他们在文学社会中的地位,树立正确的观念,对如何正确引导其发展、促进我国当代文学的繁荣有积极作用。 (二)、研究现状 对于网络小说的研究,目前来说,大多侧重于对它的发展原因、剧本改编、内容变迁、特点的研究,尤其是近年来网络小说翻拍电视剧的热潮,对于其制作成电视剧的原因、前景等的探究十分流行。但具体研究网络小说的文学特性的则不多,大多数都是作为一个章节来陈述。 首先是网络小说的发展的论述。 网络小说的发展与其内容的变迁不可分割。虽然我国公认的最早的中文网络小说是1991年4月网络作家少君在《华夏文摘》发表的《奋斗与平等》,但在为网络的小的发展划分阶段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的选择了1998年作为网络小说的开始年份。因为正是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红极一时,打开了我国网络小说发展的起始之路,使得网络小说走进人们的视线。 对于网络小说的发展历程的划分的依据各有不同,划分的阶段也众说纷纭。08年,郝珊珊学者在她的《大陆网络文学的十年发展和现实反思》中,依据不同时间段内网络小说的代表作品的主要内容将网络小说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概括为网络空间内的网络小说,时间是从1998年到2000年,第二阶段概括为关注现实生活的网络小说,时间是从2000年至今,也就是2008年。这是网络文学发展十年的时候对网络小说的划分。

霍桑 作品特点

作品特点 描写社会和人性的阴暗面是霍桑作品的突出特点。霍桑是心理小说的开创者,擅长剖析人的“内心”。他着重探讨道德和罪恶的问题,主张通过善行和自忏来洗刷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拯救。然而霍桑并非全写黑暗,他在揭露社会罪恶和人的劣根性的同时,对许多善良的主人公寄予极大的同情。霍桑对美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霍桑的作品想象丰富、结构严谨。他除了进行心理分析与描写外,还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他的构思精巧的意象,增添了作品的浪漫色彩,加深了寓意。但他的作品中也不乏神秘晦涩之处。 Nathaniel hawthorne is an american novelist in 19th century.The significant feature of his works is the description of society and the dark sides of the human nature.Hawthorne is the creator of the psychological novel and good at analysing people's minds.He emphasized to discuss the issues of moral and crime,insist on washing off the guilt by welldoing and self-repentance to obtain the rescue.However,hawthorne did't all describe the dark sides.At the meantime,when he revealed the social crime and human's deep-rooted bad habits,he also gave much sympathy to those main characters who are virtuous.Hawthorne made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literature.Hawthorne's works are full of ideality and the structures are strict.He did not only analyse the psychology,but also utilized symbolism.His delicate design of image increased the works' romance,deepened the moral.However,his works are also not lacking in mysteries.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三篇

欧亨利短篇小说读后感三篇 导语:通过阅读这本小说选,我受到了很大了启发,也使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有了更好的启迪。以下是“欧亨利短篇小说三篇”,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 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篇幅不不长,但总能带给你长篇小说般绵长的美好回忆;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读去普通,却总能在结尾给你带来极大的震撼;有这么一个人写的小说,他没有侦探小说的神秘,没有塑造显赫的大人物,但他笔下的每一个普通的小人物都让我们在含泪的阅读中绽放温暖的微笑……他就是欧亨利和他的短篇小说。 初识欧亨利还是在小学六年级,语文书最后的选学课文中有一篇叫做《一件运动衫》的小说,文笔朴实,但读完后,那只昂头的麋鹿便在我的脑海里深深扎根了。 于是,阅读欧亨利一发不可收拾。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最后一片叶子》中,我知道了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片树叶可以永远翠绿不会凋零,那是伟大却极其贫穷的画家贝尔曼用生命的画笔描画的,这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唤起了琼西生的欲望;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中,我知道了原来有一种付出是可以割舍自我的:德拉为了给丈夫的金表配上一副精巧的表链,忍痛卖掉一头美丽的长发,那是“像一股褐色的小瀑布奔泻闪亮的长发”;同时,丈夫吉姆为了给妻子的美丽长发配上爱慕已久的玳瑁发梳卖掉了三代祖传的金表。只求付出的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谁能说这对穷夫妻不是度过了最为幸福的圣诞节呢? 在欧亨利的短篇小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中,我知道有一种承诺是可以用生命捍卫的。没落的财主尽管自己也食不果腹,但他依然铭记每年在感恩节要让一个流浪汉饱餐一顿,结果自己却饿晕了;而穷光蛋为了感谢财主的恩赐,尽管自己已经受施舍填饱肚子,但还是大快朵颐了财主的美餐以致胀破了肚子…… 有人说,欧亨利的小说,最吸引人的是他的出其不意的结尾,正因为这样的结尾,所以被称作“欧亨利式结尾”。说实话,起初我也被小说的结尾深深吸引,因为他总是在你认定了结局时出其不意地给你惊喜。但在我一次又一次阅读他朴实但精致,雷同却神秘的故事后,我想我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如此震撼了,这份震撼恰恰欧亨利笔下那群贫穷、卑微的小人物,他们个个充满爱心、充满毅力,就这样温暖而坚定地走进读者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