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微生物名词解释

考研微生物名词解释
考研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个体最小的生物,结构简单,肉眼看不到的微小低等生物的总称。

兽医微生物:在微生物学一般理论基础上研究微生物与动物疾病的关系,并利用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知识和技能来诊断、防止动物的疾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保障人类的食品安全与卫生,保障畜牧业生产,保障动物的健康及生态环境免于破坏。

细菌:细菌是原核生物界中的一类单细胞微生物,他们的个体小,形态与结构简单。

菌落:某单个细菌在适合生长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在适宜的条件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生长繁殖出巨大数量的菌体,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的独立群体称~

原生质体:革兰阳性菌经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出去细胞壁,形成仅由细胞膜抱住细胞质的菌体,称为原生质体。(原生质体是细菌经人工处理的不能分裂的细胞。)

原生质球:用溶菌酶等作用革兰阴性菌,仅能除去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称为原生质球。

细菌L型: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质粒:在核糖体DNA以外,游离的小型双股DNA分子。

荚膜:某些细菌在一定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表面分泌的一层松散、透明、粘液状或胶质状的物质。芽孢:某些革兰氏阳性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

LPS(脂多糖):为革兰阴性细菌所特有,位于外膜的最表面,厚8~10nm,由类脂A、核心多糖、侧链多糖组成。

细菌生长曲线: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的温度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菌数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

细菌培养基:是人工配制的基质,含有细菌生长繁殖所必须的营养物质。培养基制后,通常要经过灭菌处理。

细菌生化试验:细菌在含有一定化合物的培养基中生长后,由于细菌的分解和合成作用,可以使该化合物转化为其他产生,细菌产物的性质可随细菌的种类不同而有差别,可借助生化学方法检测出来,这种方法称为~~

热源质:许多细菌,特别是革兰氏阴性菌,能产生一种多糖物,注入人和动物体内,会引起发热反应,称为~

杀菌作用: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在一定条件下杀死微生物的作用。

抑菌作用:某些物质或因素所具有的抑制微生物生长与繁殖的作用。

抗菌作用:反映某些药物具有的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灭菌: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的方法,包括杀灭细菌芽孢,霉菌包子在内的全部病原微生物和非病原微生物。

消毒:杀灭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仅要求达到消除传染性的目的而对非病原微生物及其芽孢、孢子并不严格要求全部杀死。

防腐:阻止或抑制物品上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方法,微生物不一定死亡。

无菌法:防止微生物进入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方法。

巴氏消毒法:以较低温度杀灭液态食品中的病原菌或特定微生物,而又不严重损害其营养成分的风味的消毒方法。

光感作用:可见光具有微弱的杀菌作用,若将某些染料如结晶紫、美蓝、汞溴红、伊红、沙黄等加

到培养基或涂在外伤表面,能增强可见光的杀菌作用,这一现象称为~

光复活作用:细菌受致死量的紫外线照射后,3h内若再以可见光照射,则部分细菌又能恢复其活力,这种现象称为~

抗生素: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另一些微生物的物质。

细菌素:是某种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只能作用于与他同中不同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

生物安全:有三层含义①:防治病原微生物等及其他有害生物或物质传入实验室;②:防治病原微生物等传出实验室;③:实验室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

病原菌(pathogen):指那些导致机体发病的细菌,是一群高度特化了的微生物,为了自身的生存,已适应而且必须在宿主生物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又是可造成宿主发病。

条件致病菌(记有哪些菌):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情况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的细菌。如大肠杆菌。

感染:指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持续存在或增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发病:表示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对宿主造成明显的损害。

菌群失调:菌群由于某种原因使正常菌群的种类、数量和比例发生大幅度的改变,导致机体生态失去平衡。

细菌致病性:一定种类的病原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感染的能力。

细菌毒力(virulent):是病原致病菌强弱程度称之,同一细菌的不同菌株其毒力不同。

LD50:半数致死量,能使动物在接种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ID50:半数感染量,能使实验动物接种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

ELD50:鸡胚半数致死量,把一系列等比稀释后的病毒稀释液接种到高易感性的鸡配后一定时期限内病毒增殖后而使50%的鸡胚成为阳性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EID50:鸡胚半数感染量,表示能使鸡胚半数出现感染的微生物剂量。

TCID50: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即指能在半数细胞培养般孔或试管内一起细胞病变的病

毒量。

侵袭力:病原菌在机体内增殖,突破机体防御屏障,内化作用,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内化作用:指某些细菌黏附于细胞表面后,能进入吞噬细胞或非吞噬细胞内部的过程。

类毒素:外毒素在0.4%甲醛溶液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可以脱毒,但仍保留原有抗原原性。

抗毒素(antitoxm):外毒素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而使机体具有免疫保护作用,这种抗体称为。

无菌动物(GF):就是指不携带任何微生物的动物。

悉生动物:狭义的指无菌动物,广义的指有目的地带有某种或某些已知微生物的动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不存在某些的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原性微生物的动物

清洁动物:动物来源于剖腹产,饲养于半屏障系统,其体内外不能携带人兽共患病原和动物主要传染病的病原体

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仅引起机体产生提议性的免疫应答,不引起或只引起轻微的组织损伤,因而在临床上不显出任何症状、体征,甚至生化改变,只能通过免疫学检查才能发现。

潜伏感染:一种病毒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原发感染后,病毒基因存在于一定的组织或细胞中,并不

能产生感染性病毒,也不出现临床症状。

局部感染:是指病原菌侵入机体后,在一定部位定居下来,生长繁殖,产生毒性产物,不断侵害机体的感染过程。如化脓性球菌引起的疖痛等

全身感染:机体与病原菌相互作用中,由于机体的免疫功能薄弱,不能将病原菌限于局部,以致病原菌及其毒素想周围扩散,经淋巴道或直接侵入血流,引起全身感染。在其过程中可能出现下列情况:菌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

带菌状态:在隐形感染或传染痊愈后,病菌在体内继续存在,并不断排出体外,形成带菌状态。

败血症:有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生性严重感染。临床表现为法人、严重毒血症、皮疹瘀点、肝脾肿大和白细胞数增高等。

菌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但不在血中繁殖,仅通过血流播散,只是短暂地经血到体内有关部位再进行繁殖而致病,如伤寒的早期。

毒血症:细菌毒素从局部感染病灶进入血液循环,产生全省性持续高热,伴有大量出汗,脉搏细弱或休克。

基因组:细菌的基因组位于核体,由两条环状双螺旋DNA长链组成,控制细菌的遗传变异,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

质粒:是细菌染色体的遗传物质,多为环状双螺旋DNA分子,可自身复制,随宿主菌分裂传到子代菌体。

转位因子:是一类独特的DNA片段,不依赖于同源性重组可以在细菌的基因组中从一个位置转移到另一个位置,也称为条约基因或移动基因。

毒力岛:指病原菌的某个或某些独立基因群,分子结构呵功能有别于细菌基因组,但位于细菌基因组之内,因此称之为“岛”。

(细菌)基因突变:细菌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改变,导致细菌性状的遗传变异。

转化:供体菌裂解游离的DNA片段被受体菌直接摄取,使受体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过程。

接合:是两个完整的细菌细胞通过性菌毛直接接触,由供体细菌将质粒DNA转移给受体细菌的过程,具有方向性。

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媒介,把供体菌的DNA小片段携带到受菌体中,通过交换和整合,使受菌体获得供菌体的部分遗传性状。

感受态:是指细胞能从环境中接受转化因子的这一生态,处于感受态的细菌,其吸收DNA的能力比一般细菌大1000倍。感受态可产生也可消失,它的出现受菌株的遗传特性、生理状态(如菌龄等)、培养环境等的影响。

溶原性转换: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后,噬菌体基因整合于基因组中,寄主的性状发生突变,它是一种表面上与转导相似但本质上不同的特殊现象。

(细菌)属:是具有共性的若干种的组合,应与其他属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属之间的16S rRNA序列有较大的差异,且应大于5%—7%。

(细菌)种:是微生物学分类的基本单元,可以认为是一群性质相似的菌株,它与其他菌株群体有明显差异。

(细菌)型:同种之间在某些特殊性质上有区别,她它们的区别不像亚种那么显著,常用于亚种以下的细分。

菌株(strain):是不同来源的某一种细菌的纯培养物。同种细菌可有许多菌株,其主要性状完全相

同,次要性状则可稍有差异。

SPA:(葡萄球菌蛋白A)是一种单链多肽,与肽聚糖共价结合。

CAMP试验:血平板上先接种一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划线垂直接种乳汁或分离的培养物,原来不溶血或溶血不明显的无乳链球菌,在有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物存在时,呈明显的β型溶血。借此可区别无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CAMP试验并不是特异的,C、F、G群的某些链球菌株在试验中也可出现阳性现象。

α型溶血: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狭小(1~2mm)、草绿色溶血环。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未完全溶解。

β型溶血:细菌在血平板上培养时,菌落周围形成的宽大(2~4mm)、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

IMVIC试验:吲哚(I)、甲基红(M)、VP(V)、枸橼酸盐利用(C)四种实验,常用于鉴定肠道杆菌,合称为IMViC试验。例如大肠埃希菌对这四种试验的结果是“++--”,产气肠杆菌则为“--++”。

卫星现象:愈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落生长的本属菌落愈大,愈远的愈小,甚至不见菌落生长,

该现象称为“卫星现象”。

巧克力培养基:将鲜血琼脂加热到80~90℃,5~15min,制成巧克力培养基。

冷增菌法:按国际法做李氏增菌培养液(LB1、LB2)两次增菌后,置冰箱过夜,再接种到科码嘉李斯特菌选择性培养基30℃24h/48h培养,挑选蓝色带晕菌落接种TS1、SIM半固体25℃ 24h/72h观察结果:TS1﹢/﹢、H2S﹣、SIM半固体形成倒伞状生长,染色镜检为G﹢短小杆菌者接种到血平板35℃ 24h纯培养,取培养物接种API LISTERIA生化试剂条35℃ 24h观察结果。同时用LM菌标准菌株进行对照。

串珠反应:炭疽杆菌受低浓度青霉素作用,菌体可肿大形成园柱,称为“串珠反应”

暴烈发酵:于接种培养基8-10h后发酵牛乳中的乳糖,使牛乳酸凝,同时产生大量气体是凝块破裂成多空海绵状,严重时被冲成数段,甚至喷出管外。

抗酸菌:能抵抗3%盐酸酒精的脱色作用,故称为抗酸菌

霉菌:凡是生长在营养基质上,能形成绒毛状、蜘蛛网状或絮状菌丝的真菌,均为霉菌。

菌丝:真菌的孢子以出芽的方式繁殖。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由孢子长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

状,每根单一的细丝称为菌丝

真菌的双相性:有些真菌因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称为真菌的双相性。

传染性核酸:在些病毒去除其囊膜和衣壳,裸露的DNA或RNA注入易感细胞内也能引起感染,并产生完整的病毒颗粒。这样的核酸称为传染性核酸。

结构蛋白:构成一个形态成熟的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所必需的蛋白质。

非结构蛋白:指由病毒基因组编码的,在病毒复制或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具有一定功能,但不结合于病毒颗粒中的蛋白质。

感染比:指在一个系统中感染病毒的细胞数与细胞总数之比。

隐蔽期:在病毒感染细胞之后的一个短时间内,病毒完全消失,甚至在细胞内也找不到传染性的病毒颗粒,直至感染数小时后子代病毒出现为止,这一阶段为隐蔽期。

病毒的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称为一步生长曲线。

内含子:是断裂基因中外显子之间的间隔序列,可参与前体RNA的转录,但其转录的RNA序列于转录后的加工中被切除,不包括于成熟的RNA分子中。

外显子:在断裂基因中,转录成熟RNA中相应序列的DNA片段。

顺反子:是一个必须保存完整才具有正常生理功能的遗传物质最小单位。实际上它是基因的同义词。是一个功能水平上的基因。

病毒受体:能识别病毒并介导病毒的特异性吸附、穿入和脱壳的细胞表面的一个特殊位点,是宿主细胞表面的特殊结构,多为糖蛋白。

增殖性复活:指用同一株病毒产生不同程度致死性突变的若干病毒颗粒同时感染某一细胞时,病毒重新具有传染性。

(病毒)基因重组:指两种不同但通常密切相关的两种病毒同时感染同一细胞时, 在其核酸复制过程中发生的核苷酸片段的交换。

细胞病变(CPE):指感染病毒所导致的细胞损伤,简写CPE。(大多数动物病毒感染敏感细培养能引起其显微表现的改变,即产生致细胞病变)

细胞凋亡: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潜伏感染(隐性感染):是指病毒的DNA或逆转录合成的cDNA以整合形式或环状分子形式存在于细胞中,造成潜伏状态,无症状期查不到完整病毒,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基因活化并复制完整病毒,发生一次或多次复发感染,甚至诱发恶性肿瘤。

分子模拟:是宿主细胞成分与病毒蛋白质之间存在分子结构的线性或构象同源性。

原代细胞:动物组织经胰蛋白酶等消化、分散,获得的单个细胞,再生长于培养器皿中。

二倍体细胞株:将长成的原代细胞消化分解成单个细胞,继续培养传代,其细胞染色体数与原代细胞一样,仍为二倍体。

传代细胞系:在体外可无限分裂的细胞,亦称为无限制传代。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样品中的DNA量和富集众多DNA分子中的一个特定的DNA序列的一种技术。

细菌素:是某种细菌产生的一种具有杀菌作用的蛋白质,只能作用于与他同中不同菌株的细菌以及与它亲缘关系相近的细菌。

无菌:不存在活的微生物。无菌法:采取防止货杜绝任何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或其他物体的方法,称为无菌法。以无菌法进行的操作称为无菌技术或无菌操作

毒力因子: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名词解释及大题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群?细菌、酵母、放线菌、霉菌、病毒形体微小用微米来测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生长繁殖快17分代谢能力强作用大、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变异。病毒有哪几种形态?病毒有哪些特征?杆壮、丝状、弹状、砖型、蝌蚪个体极小、无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对自然界的抵抗力小对抗生素无特效配制培养基要遵循哪些原则?要符合微生物菌种的营养特点,如酵母霉菌要碳氮比要高,细菌氮就要多些,乳酸菌培养要加入氨基酸、维生素,有的微生物就要加入生长因子。明确培养菌体还是为次级代谢产物,然后根据目的确定营养比例。发酵种子碳氮比要低就是要氮含量高,对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碳氮比要高。适宜的PH对微生物的生长非常重要,细菌中性、酵母霉菌偏酸性、代谢过程中要注意PH的调整。要调节适当的渗透压适应微生物什么是单细胞生长曲线,各期有何特点。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以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适应期细菌数量减少,生长繁殖为零,代谢活跃、对外界环境敏感对数期细胞分裂激烈平衡期次级代谢产物较多,抗生素一般在此时期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氏杀菌啤酒、葡萄酒、牛奶、酸性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冷杀菌肉类、超高温瞬时杀菌牛奶微生物学发展分哪几个时期,主要代表科学家及主要贡献?推测期/观察期/列文虎克观察到了微生物/生理期巴斯德/科赫疫苗、巴氏杀菌、固体培养基/分子生物学期/沃森核酸的结构病毒的主要结构成分和繁殖过程?蛋白质的外壳,只有一种核酸、无完备的酶系统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什么是微生物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一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固体培养基加入的凝固剂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琼脂,不被微生物利用,100度熔化45度凝固,培养微生物时不会像明胶熔化是很好的凝固剂,可以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采样——增菌培养——纯种分离划线涂菌——纯培养——生产性能测定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哪些,主要成分和功能。芽孢因为DPA 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耐力极强,用于杀菌试验的测试鞭毛白质有运动的功能如沙门氏菌荚膜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多糖结构,有致病性,保护性什么是碳源、氮源、碳氮比。能够提供碳来源的物质,如糖类能够提供氮来源的物质,蛋白胨、C/N就是碳原子氮原子摩尔浓度之比对于发酵产物的积累影响很大,种子培养要氮多,次级产物培养提高碳素什么是同型发酵、什么是异型发酵?同型发酵产生的产物是乳酸而异型发酵除乳酸外还有乙醇等物质。14、微生物生长量有哪几种测量方法。平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法、秤干重、比浊法15、利用细菌、酵母、霉菌可生产哪些发酵食品及相关制品。细菌醋、酸乳、味精酵母酒、面包、维生素霉菌酱、酱油、腐乳、柠檬酸、淀粉酶、果胶酶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哪几种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士杀菌、牛奶啤酒酱油酸类食品煮沸杀菌、液体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食品针对芽孢和厌氧菌什么是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细菌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毒素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营养类型有哪几种,并举例。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化能异养菌腐生、寄生光能异养型食物中毒有何特点?夏秋季节、爆发性集体食堂集体就餐、不传染、潜伏期短、吐泻胃肠道症状配制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怎样调节?不同的菌种需要有不同的PH,如酵母偏酸性细菌中性用0.1氢氧化钠和盐酸和试纸调节,有时要用缓冲溶液如糖代谢后产酸,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碱食品卫生标准中有哪些微生物学的指标有哪些食品卫生学意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前两项常用大肠菌群是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质粒、附加体、粘粒、抗药性质粒、Ri质粒、Ti质粒 2.酵母、真酵母、假酵母、假丝酵母、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匍匐菌丝、假根 3菌落、菌苔、菌膜、糖被、粘液层、菌胶团、R型菌落、S型菌落、小(微)菌落 4.λ噬菌体、P1噬菌体、T2噬菌体、φX174噬菌体、SV40 5.菌索、菌核、子座、子实体、吸器、菌网、菌套、附着胞、附着枝、哈氏网 6.单倍体型、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 7.种、菌株、型、品系、群、亚种、小种 8.支原体、衣原体、菌质体、原生质体、中体(质体、中间体)、类菌质体、类菌体、类囊体、立克次氏体、L型细菌、疵壁菌、球状体、包涵体 9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补充培养基、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二元培养物 10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螺旋体、原生动物、粘菌、地衣、极端微生物、悉生生物、光合细菌、螺旋藻、古细菌、蛭弧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子、不可培养微生物、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11异形胞、异核体、胞壁质、假胞壁质、质壁空间、周质 12寄生、腐生、兼性寄生(腐生) 13溶源化(细胞)、非溶源化(细胞) 14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17免疫、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基、血清型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固定) 18菌丝、菌丝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假菌丝、菌褶、菌环、菌托、子实体 1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生长因子、耐药性因子、转化因子 20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肉毒素、伴孢晶体、δ—内毒素、苏云金素、β—外毒素 21胞囊、芽孢、营养细胞、有性孢子、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内生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22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型、化能无机型、光能有机型、光能无机型 23被动扩散、助长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胞吞、胞吐 24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V-A菌根、豆白红蛋白、根瘤素、哈蒂氏网、根际效应25.LPS、ELISA、BT、EM、PGPR、LB、PHB、MPN 26膜套、内膜系统、壁膜间隙 27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28 16s rRNA分析法、三域(原界)学说 29 鞭毛、菌毛、性菌毛、纤毛 30外显子、内含子、转座子、插入序列 31生长、繁殖、分化、发育、产能代谢、耗能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初生代谢、次生代谢 32同宗结合、异宗结合、锁状联合、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杂交、准性生殖、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子囊盘、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33基因、基因型、基因组、假基因、基因盒、基因文库、基因工程、基因沉默、基因敲除、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微生物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1.微生物(Microbiology):微小生物的总称 2.芽胞:特殊的休眠构造 3.碳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碳素来源地物质 4.氮素养料:凡是能为微生物生长提供氮素来源的物质 6.选择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生长的特殊要求或对某些化学、物理因素的抗 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7.鉴别培养基:根据培养基中加入能与某菌的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化学试 剂,从而用肉眼就能识别所研究的细菌而设计的培养基。 8.光合磷酸化:是由光照引起的电子传递作用于磷酸化作用相偶联而生成ATP 的过程,即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9.发酵作用:是不需要外源电子受体的基质能量转移代谢。 10.有氧呼吸:是指微生物氧化底物时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氧化作用 11.无氧呼吸: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呼吸,包括底物氧化及能量产生的代谢过 程 12.酒精发酵:是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将丙酮酸转化成乙醇的过程,其产物是乙 醇和二氧化碳。 13.同型发酵:其过程为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 的催化下由NADH+H还原为乳酸(H为氢离子)参考P56的乳酸发酵的来写。14.异型发酵:发酵的特点是经HMP途径,存在磷酸酮糖裂解反应参考P56的乳酸 发酵的来写。 15.丁酸发酵:即由糖类生成丁酸、乙酸、二氧化碳和水的发酵 16.次生代谢:次生代谢是指生物合成生命非必需物质并储存次生代谢产物 的过程 17.质粒:是染色体外能自主复制的遗传成分 18.野生型(wild type):从自然界分离获得的菌株称为野生型 19.突变体(mutant):细胞中DNA碱基和碱基序列的任何改变称为突变,如果 改变了碱基在复制后稳定地存在于子代中,则成为突变型p89 20.营养缺陷型(auxotroph):需要某种生长因子的突变体称为营养缺陷型 21.转化作用:是外源DNA不经任何媒介被直接吸收到受体细胞的过程 22.转导作用.:通过噬菌体介导的DNA在不同细菌细胞间转移和基因重组的现 象 23.接合作用:通过两种细菌细胞的直接接触而将DNA从一种细菌转移到另一种 细菌 24.普遍转导:在普遍转导中,任何遗传标记都能从供体转移到受体。 25.特异转导:是噬菌体对寄主的特定基因进行非常有效的转移 26.分批培养:采用完全封闭的容器,一次接种,固体或液体培养基均可采用 27.同步生长:严格控制培养条件,使群体细胞中每个个体在生活周期中都处于 相同的生长阶段 28.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少量单细胞微生物纯培养菌种接种到新鲜的液体培养基 中,在最适合条件下培养,定时测定菌体的数量,在以几何曲线表示,以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所绘成的曲线称生长曲线。 29.菌落:生长在固体培养基上,由单个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 群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答案

微生物名词解释: 1,(00,02,04,06)菌根:指一些真菌和植物根以互惠方式建立起来的共生体,可以促进磷,氮和其他矿物质的吸收,包括外生菌根和内生菌根。 2,(00,02,04,06)根际效应:生活在根圈中的微生物,在数量,种类和活性上都有明显不同,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这种现象称为根际效应(根圈效应)。 3,(99,02,04,06)Kock法则:证明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病原体的基本原则。 4,(99,02,04,06)溶源性:感染细胞后噬菌体不能完成复制循环,噬菌体基因组长期存在于宿主细胞内,没有子代噬菌体产生的现象。 5,(04,06)基因文库:是某种特定的生物所含有的能够包含所以基因的足够数目的克隆的集合。 6,(04,06)营养缺陷型:一种缺乏合成其生存所必需的营养物的突变型,只有从环境或培养基中获得这些营养或其前体物才能生长。 7,(04,06)稳定生长期:微生物通过对数生长期后,生长速度降低至零的时期,稳定期的微生物数量最大并维持稳定。 8,(01,05,07)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曲线。 9,(01,03,05)准性生殖:是一种类似于有性生长,但比有性生长更为原始的一种生殖方式,它可使同种生物的两个不同菌株的体细胞发生融合,且不经过减数分裂的方式而导致低频率基因重组并产生重组子。 10,(04,05,07)抗生素:是某些生物合成或半合成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或衍生物,它们上能抑制微生物生长或杀死微生物的化合物。 11,(05,07)氨化作用:有机氮化合物转化成氨(铵)的生化过程。 12,(05,07)聚-β-羟丁酸:存在于某些细菌细胞质内的颗粒状的内含物,有许多羟基丁酸聚合而成,具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渗透压的作用。

名词解释-环境工程微生物学

微生物:肉眼看不见的、必须自电子显微镜或光学显微镜下才能看见的所有微小生物的统称。 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在活的敏感宿主体内的超微小生物。他们只具有简单的独特结构,可通过细菌过滤器。 蛋白质衣壳:由一定数量的衣壳粒(由一种或几种多肽链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按一定的排列组合构成的病毒外壳。 核酸内芯: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装配:借用宿主细胞的合成机构复制核酸,进而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核酸和蛋白质聚集合成新的噬菌体。 毒性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随即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温和噬菌体:不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当它侵入宿主细胞后,其核酸附着并整合在宿主染色体上,和宿主的核酸共同复制,宿主细胞不裂解而继续生长。) 溶原细胞:含有温和噬菌体核酸的宿主细胞(溶原性是遗传特性) 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溶原细胞内的温和噬菌体核酸 噬菌斑:原代或传代单层细胞被病毒感染后,一个个细胞被病毒蚀空成空斑(亦称蚀斑)。 PFU:病毒空斑单位——单位体积内含有病毒数:ηPFU=(n瓶内空斑平均数*病毒稀释度)/每瓶的病毒接种数 原核微生物:无核膜包被,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微生物。 极端微生物(亦叫嗜极微生物):喜在极端恶劣环境中生活的微生物。组要包括嗜酸菌、嗜盐菌、嗜热菌、嗜冷菌及嗜压菌等。 细胞壁:包围在细菌体表最外层的、坚韧而有弹性的薄膜。 原生质体:包括细胞质膜(原生质膜)、细胞质及内含物、拟核。 细胞质膜:紧贴在细胞壁的内侧而包围细胞质的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薄膜。是半渗透膜。 核糖体:原核微生物的核糖体是分散在细胞质中的亚微颗粒,是合成蛋白质的部位。 内含颗粒:细菌生长到成熟阶段,因营养过剩形成的一些贮藏颗粒。 荚膜:一些细菌在其细胞表面分泌的一种把细胞壁完全包围封住的黏性物质。 黏液层:有些细菌不产荚膜,其细胞表面仍可分泌黏性的多糖,疏松地附着在细菌细胞壁表面上,与外界没有明显边缘。 菌胶团:有些细菌由于其遗传特性决定,细菌之间按一定得排列方式互相黏集在一起,被一个公共荚膜包围形成一定形状的细菌集团。(一定要先形成荚膜、黏液层才能黏成菌胶团) 衣鞘:丝状体表面的黏液层或荚膜硬质化,形成一个透明空韧的空壳。(水生境中的丝状菌多数有衣鞘) 芽孢:某些细菌在它的生活史中某一个阶段或某些细菌在它遇到外界不良环境时,在其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内生孢子。(抗逆性休眠体,是细菌的分类鉴定依据之一) 鞭毛:由细胞质膜上的鞭毛基粒长出穿过细胞壁伸向体外的一条纤细的波浪状丝状物。 菌落:由一个细菌繁殖起来的,由无数细菌组成具有一定形态特征的细菌集团。 菌落特征: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 光滑型菌落:具有荚膜,表面光滑、湿润、黏稠的菌落。 粗糙型菌落:不具有荚膜,表面干燥、皱褶、平坦的菌落。 菌苔:细菌在斜面培养基接种线上长成的一片密集的细菌群落。 真核微生物:有发育完好的细胞核,有高度分化的细胞器,进行有丝分裂的微生物。 原生动物:动物中最原始、最低等、结构最简单的单细胞动物。 全动性营养:全动性营养的原生动物以其他生物(如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藻类、比自身小的原声动物和有机颗粒)为食。 植物性营养:有色素的原生动物,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吸收CO2和无机盐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供自身营养。腐生性营养:某些无色鞭毛虫和寄生的原生动物,借助体表的原生质膜吸收环境和寄主中的可溶性有机物作为营养。胞囊:若环境条件变坏,如水干涸、水温、pH过高或过低,溶解氧不足,缺乏食物或排泄物积累过多,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超过原生动物的适应能力等情况,都可使原生动物不能正常生活而形成胞囊。胞囊是抵抗不良环境的一种休眠体。 微型后生动物:原生动物以外的多细胞动物叫后生动物,有些后生动物形体微小,要借助光学显微镜看清,故称为后生动物。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解答

名词解释: 支原体: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呈高度多态性、能通过滤菌器、能在无生命的人工培养基中生长繁殖的最小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 烈性噬菌体:噬菌体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连续完成复制过程的五个阶段(吸附、穿入与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使宿主细胞裂解死亡,并释放出大量子代噬菌 体的一类噬菌体。 转导:转导是利用噬菌体为媒介,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入受体菌,通过基因重组而使受体菌获得供体菌的部分遗传性状。 抗生素:抗生素是生物(包括微生物、植物和动物)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或由其他方法获得的),能在低微浓度下有选择地抑制或影响他种生物功能的有机物质。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构造简单、人眼不能看见、需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外形的微小生物。 接合:在供体菌与受体菌直接接触情况下,通过性菌毛的作用,遗传物质从供体菌转移至受体菌内,这种转移方式称为接合。 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以及与人类、动植物、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噬菌体的DNA只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并可长期随宿主DNA的复制而同步复制,一般情况下不进行繁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 菌体。 干扰素:干扰素是机体细胞受病毒感染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下,由细胞基因组控制产生的一类蛋白质,具有抗病毒增殖等多种生物活性。

菌株:表示任何由一个独立分离的单细胞繁殖而成的纯种群体。 正常菌群:在人体的皮肤以及与外界相通的口腔、鼻咽腔、胃肠道、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不同种类的微生物生长繁殖,这些微生物群有一定的种类和数量,它们与宿主 及体外环境三者保持着动态平衡,构成相互制约的生态系统正常情况下有利于宿 主健康,这些微生物称为人体的正常菌群。 菌落:由单个细菌繁殖而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称为菌落。 效价:效价是指抗生素有效成分的含量,即在同一条件下比较抗生素的检品和标准品的抗菌活性,从而得出检品的效价。 质粒:质粒是独立于染色体之外并能进行自主复制的遗传物质。 复制周期:从病毒颗粒进入易感细胞,经过复制形成单个新的病毒颗粒,再从细胞释放出来的过程称为一个复制周期。 半数致死量:即在一定时间内,通过一定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实验动物半数死亡所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转化:转化是指受体菌(自然或人工感受态细胞)摄取同源或异源的游离DNA片段(质粒或染色体DNA),并整合到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过程。 MIC: 是指药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简答题 1.详述IFN的诱生及抗病毒机理。 答:干扰素的诱生:干扰素的产生受细胞内基因的调控。正常情况下,编码干扰素的基因处于抑制状态,当病毒或干扰素诱生剂作用时,抑制蛋白失活,从而转录干扰素mRNA并翻译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微生物真题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lipopolysaccharide, LPS:脂多糖。位于Gˉ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构成,是Gˉ菌致病物质内毒素的成分。 2、virus attachment protein, V AP:病毒吸附蛋白。是病毒毒粒表面能够特异性地识别细胞受体并与之结合的结构蛋白分子,亦称作反受体(antireceptor)。无包膜毒粒的反受体往往是壳体的组成部分,有包膜病毒的反受体为包膜糖蛋白。P178 3、inflammation:炎症。机体受到有害刺激时所表现的一系列局部和全身性防御应答,可以看做是非特异性免疫的综合作用结果,其作用为清除有害异物,修复受伤组织,保持自身稳定性。P401 4、transposable element:转座因子。转座因子是细胞中能改变自身位置(如从染色体或质粒的一个位点转到另一个位点,或者在两个复制子之间转移)的一段DNA序列。广泛存在于原核和真核细胞中,有3种类型:插入顺序IS、转座子Tn、某些特殊病毒(如Mu、D108)。 5、conditional lethal mutant:条件致死突变型。是指在某一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没有致死效应的突变型。常用的条件致死突变是温度敏感突变,用t s表示。P219 6、antisense RNA:反义RNA。具有调节基因表达功能的RNA。它具有与另一“靶”RNA 或DNA互补结合的碱基序列,能特异性的与“靶”结合而抑制其活性。它参与许多调节系统,调节基因的表达。调节作用主要在翻译水平,也包括少数在转录或DNA复制前引物加工水平。P259 7、nonsense mutation:无义突变。是指某个碱基的改变,使代表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为蛋白质合成的终止密码子(UAA,UAG,UGA)。蛋白质的合成提前终止,产生截短的蛋白质。P218 8、biofilm:生物膜。镶嵌有蛋白质和糖类(统称糖蛋白)的磷脂双分子层,起着划分和分隔细胞和细胞器作用,也是与许多能量转化和细胞内通讯有关的重要部位,同时,生物膜上还有大量的酶结合位点。是细胞、细胞器和其环境接界的所有膜结构的总称。 9、phage:噬菌体。原核生物病毒的总称。一般多指噬细菌体和噬放线菌体。作为病毒的一种,噬菌体具有病毒特有的一些特性:个体微小;不具有完整细胞结构;只含有单一核酸。噬菌体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包括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 10、bioremediation:生物修复。用生物学介导的方法,主要利用微生物、植物从特殊环境中(尤其是原位)除去或降解污染物从而消除污染、修复污染环境的工程化处理过程。生物修复的本质是生物降解,能否成功取决于生物降解速率。P322

微生物名词解释2

100.分解代谢(catabolism) 也称产能代谢,生物氧化,是指大分子物质在细胞内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101.合成代谢(anabolism) 是指利用小分子物质在细胞内合成复杂大分子物质,并消耗能量的过程。 102.糖酵解(glycolysis) 无氧条件下,异养生物降解葡萄糖生成两个丙酮酸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是葡萄糖分解代谢的共同途径。 103.发酵(fermentation) 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4.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level phosphorylation) 发酵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些高能化合物的生成,这些高能化合物可以直接偶联ATP或GTP的生成。 105.呼吸(respiration) 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他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 106.电子传递系统(electron transport system) 一系列膜相关电子载体,把电子传递给最终的电子受体,除了泛醌之外,电子载体在膜上的排列顺序为还原电位最负到最正。一般电子传递系统的组成及电子传递方向为:NAD(P)一FP(黄素蛋白)一Fes(铁硫蛋白)一CoQ(辅酶Q)一cyt b_Cyt c_Cyt aCyta3。 107.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P)H和FADH:,通过电子传递系统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氧或其他氧化性化合物),同时偶联ATP合成的生物过程。 108.巴斯德效应(Pasteur effect) 当微生物从厌氧条件转换到有氧条件时,微生物转向有氧呼吸,糖分解代谢速率降低。 109.Stickland反应(Stickland reaction) 某些微生物利用氨基酸作为碳源、能源和氮源。以一种氨基酸作为供氢体而氧化,另一种氨基酸作为电子受体被还原的生物氧化产能方式,产能效率低,每分子氨基酸产生1个ATP。 110.化能自养菌(chemoautotrophs) 还原CO2的ATP和还原力[H]是通过还原性无机化合物(NH4+、NO2_、H2S、S0、H2和Fe2+)的氧化而获得的,产能途径是氧化磷酸化,一般为好氧菌。111.不产氧光合作用(an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环式光合磷酸化,光合细菌所特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菌绿素分子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的循环,又回到菌绿素,期间产生ATP,还原力来自环境中的无机化合物供氢,不产生氧气。 112.产氧光合作用(oxygenic photosynthesis) 又称非环式光合磷酸化,绿色植物、藻类和蓝细菌所共有。光能驱动下,电子从光反应中心I(Ps I)的叶绿素a出发,通过电子传递链,连同光反应中心Ⅱ(PsⅡ)水的光解生成的H’,生成还原力;光反应中心Ⅱ(PsⅡ)由水的光解产生氧气和电子,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给光反应中心Ps I,期间生成ATP。113.初级代谢(primary metabolism) 微生物细胞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通过分解和合成代谢,生成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 114.次级代谢(secondary metabolism) 微生物在一定的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自身生命活动无明确生理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115.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 代谢途径的终端产物常常抑制第一步反应的可调控酶的活性,此调控作用称为反馈抑制。 116.酶合成阻遏(repression of enzyme synthesis) 调节基因产生的阻遏蛋白可以与操纵元上的操纵子部位结合,因此关闭了mRNA的转录,阻止了蛋白质的合成。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汇总

1.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糖链经短肽相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状分子,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的骨架部分。 2.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3.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球状体或原生质球(sphaeroplast):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常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6.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7.菌落: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异形胞: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9.原体(elementary body,EB):宿主细胞外的形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0.4μμm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 10.始体,又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无感染力的个体。 11.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2.酵母纤维素:它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支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各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13.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14.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力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送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5.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16.水活度(aw):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含量。 17.组合培养基:是一类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各成分(包含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18.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9.鉴别性培养基:加有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它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食品微生物学试题名词解释及大题

微生物的特点和主要类群细菌、酵母、放线菌、霉菌、病毒形体微小用微米来测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无细胞结构、生长繁殖快17分代谢能力强作用大、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变异。病毒有哪几种形态病毒有哪些特征杆壮、丝状、弹状、砖型、蝌蚪个体极小、无细胞结构、专性寄生、对自然界的抵抗力小对抗生素无特效配制培养基要遵循哪些原则要符合微生物菌种的营养特点,如酵母霉菌要碳氮比要高,细菌氮就要多些,乳酸菌培养要加入氨基酸、维生素,有的微生物就要加入生长因子。明确培养菌体还是为次级代谢产物,然后根据目的确定营养比例。发酵种子碳氮比要低就是要氮含量高,对次级代谢产物积累碳氮比要高。适宜的PH对微生物的生长非常重要,细菌中性、酵母霉菌偏酸性、代谢过程中要注意PH的调整。要调节适当的渗透压适应微生物什么是单细胞生长曲线,各期有何特点。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以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适应期细菌数量减少,生长繁殖为零,代谢活跃、对外界环境敏感对数期细胞分裂激烈平衡期次级代谢产物较多,抗生素一般在此时期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氏杀菌啤酒、葡萄酒、牛奶、酸性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冷杀菌肉类、超高温瞬时杀菌牛奶微生物学发展分哪几个时期,主要代表科学家及主要贡献推测期/观察期/列文虎克观察到了微生物/生理期巴斯德/科赫疫苗、巴氏杀菌、固体培养基 /分子生物学期 /沃森核酸的结构病毒的主要结构成分和繁殖过程蛋白质的外壳,只有一种核酸、无完备的酶系统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和释放什么是微生物生长曲线,分哪几个时期。单细胞微生物或多细胞微生物接种到液体环境中生长一生长时间为横轴以细菌数量的对数为纵坐标绘出的曲线分为的适应期、对数期、平衡期、衰亡期固体培养基加入的凝固剂是什么,有哪些特点琼脂,不被微生物利用,100度熔化45度凝固,培养微生物时不会像明胶熔化是很好的凝固剂,可以用来观察微生物的菌落形态。从自然界中筛选微生物菌种的方法和步骤。采样——增菌培养——纯种分离划线涂菌——纯培养——生产性能测定细菌细胞的特殊结构有哪些,主要成分和功能。芽孢因为DPA能够抵抗不良环境的耐力极强,用于杀菌试验的测试鞭毛白质有运动的功能如沙门氏菌荚膜细菌分泌到细胞外的多糖结构,有致病性,保护性什么是碳源、氮源、碳氮比。能够提供碳来源的物质,如糖类能够提供氮来源的物质,蛋白胨、C/N就是碳原子氮原子摩尔浓度之比对于发酵产物的积累影响很大,种子培养要氮多,次级产物培养提高碳素什么是同型发酵、什么是异型发酵同型发酵产生的产物是乳酸而异型发酵除乳酸外还有乙醇等物质。 14、微生物生长量有哪几种测量方法。平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法、秤干重、比浊法15、利用细菌、酵母、霉菌可生产哪些发酵食品及相关制品。细菌醋、酸乳、味精酵母酒、面包、维生素霉菌酱、酱油、腐乳、柠檬酸、淀粉酶、果胶酶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哪几种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位对食品杀菌的方法有哪些,并举例。巴士杀菌、牛奶啤酒酱油酸类食品煮沸杀菌、液体食品超高温杀菌罐头食品针对芽孢和厌氧菌什么是感染型食物中毒、毒素型食物中毒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细菌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沙门氏菌就是食用了含有大量毒素的食品而发生的食物中毒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微生物营养类型有哪几种,并举例。化能自养型光能自养型化能异养菌腐生、寄生光能异养型食物中毒有何特点夏秋季节、爆发性集体食堂集体就餐、不传染、潜伏期短、吐泻胃肠道症状配制培养基为什么要调节PH,怎样调节不同的菌种需要有不同的PH,如酵母偏酸性细菌中性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和试纸调节,有时要用缓冲溶液如糖代谢后产酸,氨基酸代谢后产生碱食品卫生标准中有哪些微生物学的指标有哪些食品卫生学意义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前两项常用大肠菌群是一群发酵乳糖产酸产气革兰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