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珍稀濒危动物分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珍稀濒危动物分布
分类:自然传奇
|
标签:
江豚
羚牛
挖沙船
长江
雪豹
2009-03-19 15:06
阅读(992)评论(3)
中国珍稀濒危动物分布
保护中国珍稀濒危动物的行动近一二年来一直颇受关注。
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就是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心力。
为详尽了解中国珍稀濒危动物分布情况及动物生存状态,以科学方式唤起我们的保护意识,我们走访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雷富民、宋延龄、冯祚建教授,并获得尹祚华、曾治高教授
在数年的研究过程中所拍摄的珍贵的珍稀动物图片。
2008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巴塞罗那召开会议,发布了一项哺乳动物调查评估报告。
此项报告给出的数据来自13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者耗时5年,对全球已知5487种哺乳动物生存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全球哺乳动物中1/4已濒临灭绝,处境最为危险的是灵长类动物,而这类动物恰恰是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的。
我国已知哺乳动物共607种,居世界第三位,在这场世界性危机面前,也未能幸免。
不仅哺乳动物的生存状态发生改变,我在统计我国约占世界10%的现存物种时,发现15%~20%的物种都受到严重威胁。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之一,然而人口压力和经济发展严重威胁了生物多样性,我国有40%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甚至严重退化状态,动物的繁衍栖息因此受到巨大影响。
长江绝唱:江豚明朝在何方
提起我国濒危动物分布区域,多数人会想到长江,而提起长江流域的珍稀动物种类,则多数人都会想到白鳍豚、扬子鳄和中华鲟,它们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白鳍豚早在《尔雅》里就有记载,但在2006年中、美、英等科学家联合展开的长江淡水豚类科研考察活动中,没有发
现一头白鳍豚的踪迹。
扬子鳄是因生于长江而得名的动物,经过了2.3亿年古老光阴的进化,它享有了“活化石”之称,但如今的野生种群却不超过120只。
至于中华鲟,则生于长江,长于大海,往返行程近万里,是一种大型溯河洄游性古老珍稀鱼类,不过,因中华鲟的洄游路线被截断以及产卵地遭受严重污染等问题,这种鱼类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与这3种生物命运相似的还有长江江豚。
长江江豚是江豚中唯一的淡水亚种,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干流和鄱阳湖、洞庭湖及其大型支流中。
这次抵达武汉与江豚“亲密接触”,竟然发现许多以往未曾发现的美。
它们还是头部钝圆、性情活泼,但嘴角却含着一丝笑。
正在多情它为何对我频频含笑时,猛然听到生物研究所馆员的一句解释:长江江豚吻部短阔,总是呈含笑状。
长江江豚的大脑与海豚一样发达,智力水平可以与灵长类动物媲美,在古时,身份可谓高贵,渔民尊其为“河神”,这是因为每当暴风雨来临时,江豚就会朝起风的方向“顶风”出水,俗称“拜风”。
“气候谁先觉,平生我自知”,江豚对气候的先知先觉使它无意中成为渔民的福星,但凡它一“拜风”,渔民就知气候要变,便不再出海捕鱼了。
即使古代有“天气预报”,那些渔民也许还是会根据江豚是否“拜风”的活动来选择出海的黄道吉日的。
20世纪50年代,江豚数量还很多,渔民、航运工人经常能
在长江与它们相遇,看到它们不停翻滚、跳跃、点头、喷水,通常都是二三十只一起活动,场面十分壮观。
而今,我们也曾于长江与它们相遇,不过它们只是“偶尔投影在波心”,通常只是一两只,我们“不必惊异,更无须欢喜”,因为它们的确就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今年年初,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研究员王丁悲观地预言:“长江江豚很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白鳍豚。
”至于江豚的生存条件为什么发生了极大变化,当我在江豚出没频率较高的一段长江水域的沿岸走过去时,我找到了答案。
在江面上,我看到挖沙船一字排开,船上高高的塔吊和各种机械林立,仿佛繁忙的建筑工地。
毫无疑问,这些挖沙船破坏了沙石、草根等鱼类的产卵场,致使浮游生物、藻类也基本消失,而洄游性鱼类的通道则被拥挤不堪的挖沙船、运沙船所占据。
鱼虾一年比一年减少,江豚的“粮草”自然发生了断绝。
而且,在浑浊的江水中,江豚的视觉功能也发生逐步退化,只能依靠声纳系统来寻找食物和躲避障碍物,而发达的航运早已搅动了水下的清静,巨大的噪音使江豚的回声定位系统失效。
即使我站在距挖沙船较远的岸边,那纷然轰鸣的噪音也令我有四面楚歌之感。
在岸边,我与一位调休的挖沙船船工聊起来,他也注意到了挖沙船对江豚现状的影响。
“那怎么办?这是工作呀。
”我问
他是否在江上常常见到江豚,他说他工作不久,偶尔见过,但不是江豚独自行动,而是和白鳍豚同时出现。
“一黑一白,很特别。
”他回味地笑起来。
一黑一白,的确很特别,那是长江最富诗意的组合。
但令人扼腕的是,如今白鳍豚已不见了踪影,江豚总量也只有千头左右,重蹈白鳍豚覆辙的故事似乎正在悄然续写着。
秦岭四宝:此景只应此山有
从空中俯瞰,秦岭那古老的褶皱断层山脉结构纹理细密,仿佛一块被揉搓过的绸缎长手帕飘落我国东部。
手帕飘落的起点是甘肃省南部,覆盖了陕西省西南部后,即是河南省西部。
此处为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岭,也是我国地理上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有“中国中央国家公园”之称,这是因为其山势北高南低,北部险峻陡峭,阻挡了来自北部地区的寒冷气流,而南部却蜿蜒低缓,暖湿气流可长驱直入,秦岭因此成为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具有气候多样性、物种独特性的特点。
不过,隔着万里距离看下去,其山势特征并不十分明显。
秦岭有哺乳动物87种,鸟类340种,其中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和羚牛被称为“秦岭四宝”。
目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不足2000只,全球变暖的趋势对其生存构成了一定威胁,不过出没于海拔2000~3600米的树林中的川金丝猴还算种族繁盛。
在山中,我还有幸与“东方宝石”朱鹮两两相望。
这只朱鹮原本停伫在一棵高树上,我并没有发现它,它应该听闻我们上山的声音早就留意我们了,但不知为什么当我走过乔木以后,它才突然翩若惊鸿地飞起来,好像极惊慌的样子。
这只朱鹮飞到栖息在另一棵树上的鹮群中,它们的羽毛洁白如雪,脸颊呈朱红色,的确令我想起宝石。
但在历史上,我们一度差点失去它。
20世纪70年代,朱鹮成为世界最濒危鸟类之一,直到1981年,鸟类研究员才在秦岭南坡发现两对朱鹮成鸟和3只幼鸟。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鸟类学研究组组长雷富民教授向我介绍说:“经过精心保护,朱鹮现在的总数已超过千只,暂时缓解了濒危状况。
”
此次进山,我们还拍摄了大量羚牛的照片。
羚牛又称为扭角羚,虽身躯高大,却能在悬崖峭壁上往来自如。
最令我惊奇的是,羚牛每年都要在海拔1200~2800米(最高可达3600米)之间的这个范围内做两次垂直迁移。
由于迁移路线相对固定,日久天长,草野间被它们蹚出了明显的小道,当我们走过这些“羚肠”小道时,发现上面撒满粪便,这些粪便也形成了一条固定路线。
从对面过来的一位摄影师告诉我们,这条“羚肠”小道就是当地人称呼的“牛道”。
每年的6~7月是羚牛的发情期。
雄羚牛的示爱过程尤其关键,这是我们在偷窥过一头雄羚牛的浪漫之举后得出的结论。
起先,我们这头雄羚牛从空气中嗅到雌羚牛发出的信息——雌羚牛会在交配期分泌出具有浓烈气味的液体。
接着,雄羚牛开始心怀向往地靠近,然而,雌羚牛却走开了。
这头雄羚牛于是在雌羚牛坐过的地方仔细嗅了嗅,在短暂的迟疑后,它还是决定追上去。
雌羚牛若即若离地吸引着雄羚牛前进,我猜想它也许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去谈情说爱。
但雄羚牛显然有些不解情趣,它过于急不可耐,蛮横地挡住了雌羚牛的去路。
这个样子谁会接受呢?雌羚牛彻底死了心,走远了。
可怜的雄羚牛,在等待了足足一年的难捱日子后,就这样失去了这段姻缘。
好在我们的惋惜只是暂时的,当我们下山时,发现那头雄羚牛已经找到另一位伴侣,正在苍松翠柏间释放激情。
它前面的雌羚牛毛色淡白,体量小巧,十分惹人注目,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它很放松地享受着雄羚牛的爱抚。
就羚牛的交配问题在请教宋延龄教授时,她说:“有时,发情的雄羚牛会为了争夺配偶而展开角斗。
失败者会离群而居,成为‘独牛’。
独牛具有较强攻击性,但不会轻易离开‘高地’(高海拔地区),因为动物都是很聪明的,或者说是有点懒的,它们不会轻易破坏规则。
”
近年来,不时会有羚牛进入村落攻击村民的事情发生,对此,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专家冯祚建教授认为,羚牛下山攻击村民,除了因发情而具有强烈的攻击性之外,其反映出的
生存环境信息不能忽视——羚牛频繁下山是出于觅食的需求,这应该是山上食物不足的讯号。
自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以来,秦岭的羚牛种群数量恢复较快,但会不会因食物不继而导致其种群数量再度下降,仍然还是未知。
青藏高原:行将消失的雪原“隐士”
青藏高原是一个神圣而壮美的地方,那里奔跑着藏羚羊,行走着野牦牛,飞舞着黑颈鹤。
藏羚羊的保护工作一直持续进行中,但牦牛由于种群基因的限制,其近亲繁殖的比率不断上升,前景堪忧。
黑颈鹤是世界上唯一生长、繁殖在高原的鹤,虽然高原湿地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黑颈鹤的栖息地仍处于不足状态。
在高原的陡峭山坡以及有峭壁的山谷地带,还活跃着一种神秘的猫科动物,它们独来独往,在其领域内捕食除成年野牦牛等体型巨大的物种之外的所有有蹄类动物,就连喜马拉雅的棕熊闻到它的气味也会退避三舍,这种动物就是我们前往雪域高原的目的。
它就是雪豹。
雪豹虽长着“豹子胆”,但性情温柔。
每年1~3月中旬是雪豹的交配期,这期间,雪豹频繁用尿液、尾腺、抓痕在活动区内留下标记,但与大多数猫科动物不同,高山隐士般的雪豹从不高声吼叫。
与异性相遇时,它会诗人一般用低吟来打招呼,不过,在交配开始之前,它也未免会激情澎湃地发出
呼噜呼噜的声音。
雪豹本身不具备强攻击性,这与它们性格孤僻、常栖息于人烟稀少的高海拔裸岩山地有关。
同时,这也是我们在青藏高原驻扎很久却依然没有目睹其身影的原因。
雪豹还多在夜间活动,调查起来也比较困难。
据国际雪豹基金会估计,世界上现存的雪豹种群数量约3500只,在中国分布约有2000只。
但过度放牧导致草场严重退化,作为雪豹食物资源的有蹄类动物数量显著下降,致使雪豹的野外生存变得日益艰难。
另外,雪豹骨还代替虎骨入药,它因漂亮的毛皮又成为偷猎者的目标。
从根本上说,没有任何物种可以逃脱商业开发存活下来,因此雪豹家族正在走向灭亡的事实不可更改。
从东北到海南:珍稀动物无路可退
沿着京沈线一路驰骋,车窗外大片原野飞掠而过,但唯见林木逶迤,却不见麋鹿的身影。
在我们所行经的这片辽宁以南的广大地区,曾经是麋鹿的家园,但在晚清时期,麋鹿却突然走向灭绝。
英国的伯德福德公爵收集了世界上仅剩的18
头麋鹿,放养在自己的乌邦寺庄园中,那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麋鹿种群,但其中只有11头有繁殖能力。
幸运的是,适应英格兰气候的麋鹿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近交衰退现象。
1985年,我国从乌邦寺引入一群麋鹿,放养于麋鹿在中国的最后栖息地——南苑,麋鹿开始了在故国的繁衍之旅。
而在辽宁,
只有原野上的风声在呼唤着往昔的回忆。
麋鹿与普氏原羚、野骆驼,是我国最濒危的3种食草动物。
在与冯祚建教授聊起这3种物种时,他提的比较多的还有普氏原羚。
“它的数量比大熊猫少多了。
”他叹息地说。
普氏原羚作为羚羊家族中的新物种,其发现与19世纪的沙俄军官普热瓦尔斯基有关。
普热瓦尔斯基于1875年第一次在内蒙古发现了这个物种,并采集到模式标本运回圣彼得堡,在国际生物学界引起轰动。
当时,普氏原羚广泛分布于内蒙、青海、宁夏、甘肃等地,仅青海湖地区的草原上就散布着上万只普氏原羚。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大变。
从我所获得的青海湖周边地区普氏原羚的数据估计,普氏原羚目前仅存500只左右。
新疆野骆驼的生存状态也急待关注。
按照目前的统计数量,全世界的野骆驼数量尚不足800峰,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阿尔金山栖息着其中的一半,但活动区域也一缩再缩。
关注野骆驼,实际上还具有特殊的科研价值。
野骆驼是家骆驼的祖先或近亲,在动物驯化史上,被驯化的家畜的祖先多数已灭绝,但野骆驼却成功地逃脱了灭绝的厄运,这里面显然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与这3种濒危动物相比,海南黑冠长臂猿的灭绝只是须臾间的事。
在2006~2008年颁发的《世界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物种》中,海南黑冠长臂猿因已知仅存19只位列榜首。
世
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灵长类专家组的主席、保护国际总裁罗素·密特迈尔先生说:“一个足球场就能容下所有这25种灵长类尚存的个体,足见它们有多么濒危。
”
对于长臂猿,我们并不陌生,早在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我们就已透过千年云烟看到它的身影。
然而时过境迁,长臂猿领地不断向南退缩,19世纪末,长臂猿已从长江流域消失。
20世纪80年代,我们只在海南和云南中南部见到这种曾经入诗的物种了,总数也不过千只左右。
可以说,长臂猿的生存状况就是我国正在消失的原始森林状况和野生动物生存状况的晴雨表。
但如何开展有效的保护工作呢?落实到具体措施及建议上,冯祚建教授认为:“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
”
在我们编辑部向读者征求的建议或观点中,有相当多的读者还建议利用克隆技术拯救濒危物种,但多数学者对此反映并不乐观。
他们认为,这项技术应用到实践中有相当的难度,克隆羊的成功率不到1%,将这种经验应用到完全不同的动物身上成功概率有多大还是有待考证。
而且,即使克隆出某些濒危动物的个体,这些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并没有增加,其生存能力和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并没有增强。
因此,最佳的方式是,我们可以在实验室进行繁育研究,但更应重视的是动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况。
积极开展保护工作
1981年,我国正式签署《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1988年颁布《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56年,中国科学院建立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广东鼎湖山自然保
护区,到2006年底,全国的自然保护区数目达2349个,面积占国土陆地面积的15%。
通过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国内珍稀物种的濒危状况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