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及其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选取76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治疗组,采用抗凝治疗、神经细胞保护及溶栓治疗,选择69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血浆凝血酶时间(tt)及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凝血指标和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具有差异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正常人神经功能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组间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神经功能评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浆凝血酶时间(tt)等评价指标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通过研究报道看出,大多数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中,假丝酵母菌中的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在大多数的icu中,临床分离的治病真菌中占大约60%左右。

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本院icu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中,致病真菌主要以白色念珠菌和热带假丝酵母菌为主,分别为11株和9株,合计占到了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62.4%。

这些结果证明了本院icu病房造成真菌
感染的致病菌与大部分临床报道的结果相一致,白色念珠菌仍然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致病菌株。

通过学者的研究表明真菌感染主要以下呼吸道真菌感染为主,其感染部位大都在下呼吸道,约占全部真菌感染的50%以上。

真菌感染的症状并不是很明显,易与其他疾病症状造成混淆,并且其临床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会给诊断造成极大的困难。

所以,很多医院对其早期的治疗无从下手,使得目前多数医院的真菌感染病例数居高不下。

因此,通过对相关因素的分析探讨,了解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可能诱发因素,对于早期预防及治疗均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研究发现,本院icu发生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中,造成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主要因素为:年龄、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以及合并糖尿病。

并且,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32例患者与对照组相比,在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以及合并糖尿病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目前其他一些相关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侵入性操作、呼吸机使用时间、体外插管时间、糖皮质激素使用、抗生素使用、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基础疾病及其他并发症等均与重度支气管哮喘合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具有密切关系[6]。

而本研究也表明我们的研究取得较为相似的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年龄、侵入性操作、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糖皮质激素的长期使用以及合并糖尿病是引起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
真菌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伴有这几种因素的患者其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

因此,在对危重病患者进行治疗时,临床医生和相关医护工作者应当对患者可能发生真菌感染具有早期的预见性,要进行早期的预防,观察常见的几种引起真菌感染的因素。

如果发现患者已存在引发真菌感染的相关因素要立即对其危险因素进行积极干预并对症状进行必要的控制,防止其发生和发展,减轻患者的痛苦。

同时也减轻患者及其家人的沉重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

相信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我国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危重病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预防问题将会被不断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程旭萍,章云涛,方强. 2000-2006年浙医一院重症监护室真菌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 2009, 29(1): 13-16 [2]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侵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j].中华内科杂志, 2007, 11(46): 960-961
[3]吴金.综合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研究[j].安徽医学,2009, 30(8): 910-9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