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甘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纲:
双子叶植物纲Magnoliopsida
科: 属: 种: 命名人: 英文名:
菊科Asteraceae
假泽兰属 Mikania 薇甘菊M.micrantha Kunth South American Climber
地理分布:分布于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太平洋诸岛屿、毛里求斯、澳大利亚、中 南美洲各国、美国南部。中国广东、香港、澳门、云南和广西等地。
[10]邵 华 ,彭少麟,等.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J].生态学杂志, 2003 ,22(5) :62 ~ 65 .
13.3.3 入侵特点:
(1)薇甘菊是一种喜阳好湿的热带性杂草,生长极其迅速,并与其他藤本植物 共同通过盖幕作用对附主植物加以危害。
(2)土壤肥力对薇甘菊生长的分布影响不大,而相对重要的因子是光照和土壤 水分。
方法:适当种植适生的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建立稳定的复层群落。可选 用生长速度快、广树冠 易繁殖扩散的树种进行群落改造。eg.幌伞枫、 血桐、香阴等。
(2)田野菟丝子控制技术[9,13,14]
田野菟丝子的生态学特征:是旋花科菟丝子属的寄生草本植物,无根,茎缠绕, 纤细,黄色或红褐色,借助吸器固着寄生,无叶,花小,白色,种子卵形、淡 褐色,长约1mm,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无叶细藤缠绕植株的枝、茎或叶, 其吸器与寄主植物的维管系统相通,从寄主获取养分和水。
[12]王勇军,廖文波,等.除莠剂森草净防除薇甘菊的效果及其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中山大学学 报,2003,42:181-186.
文本内容
二、薇甘菊的物理防除
(1)人工清除
传统意义的人工清除就是利用人工铲除、割除、拔出或火烧等方法江薇 甘菊地上部分清除。人工清除是防治薇甘菊最早、最原始的方法。
[1]练惠通,黄泽文,等.广东农业外来有害生物薇甘菊入侵的历史阶段与特点[J].安徽农业科技,2014,42(20):6695—6698,6753.
中文学名:
薇甘菊
目:
桔梗目Asterales
拉丁学名: Mikania micrantha Kunth
别称: 界: 门:
小花蔓泽兰、小花假泽兰 植物界 Magnoliophyta 被子植物门Magnoliophyta
植物杀手--薇甘菊
目录
01
薇甘菊的形态特征
02
薇甘菊的化学成分
03 薇甘菊的入侵历史、方式
04
薇甘菊的防治和利用
01
薇甘菊的形态、特征
1.1 基本信息:
薇甘菊 (Mikania micrantha Kunth),属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 (Mikenia)多年生草质或稍木质藤本。由于薇甘菊生长速度奇快,夺取其它 植物的养分,导致其他植物难以生存,故有「绿色杀手」、「植物杀手」或 「绿癌」之称,21世纪初已广泛传播,成为世界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严重的 杂草之一。已列为世界上最有害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之一,也被列为中国首 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1]。
[3]莫 南,马艳粉,等.不同光照下薇甘菊与甘薯生长优势比较[J].江苏农业科 学,2013,41(3):103-104.
[4]黄忠良,曹洪麟,等.不同生境和森林内薇甘菊的生存与危害状况[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报,2000,8(2):13l—138. [5]王志远.入侵杂草薇甘菊在云南的发生与防治[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16—119.
(4)薇甘菊又称“一分钟一英里(Mile-a-minute weed)”, 其藤茎一个夜晚的生长速度可以长达20cm ,单是一株薇甘菊 就可在数个月之内覆盖约25平方米面积的植物。在土壤疏松、 有机质丰富、阳光充足的生成环境中,薇甘菊特别易于生长[6]。
[6]徐艳媚,廖周瑜.国内对薇甘菊的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6):214-218.
(2)遮光法 方法:用黑色塑料薄膜覆盖薇甘菊,来阻挡薇甘菊生长所需要的光照、 温度、空间条件等来达到控制薇甘菊的目的。
优点:该方法简便,长时间遮盖能有效控制薇甘菊开花、结果甚至可 致其死亡。
弊端:该方法实施具有局限性,对地形以及生物群落的要求较高,难 以广泛推广。长时间覆盖且不易破的塑料薄膜价格昂贵。
优点:森草净是一种低毒、高效的防除薇甘菊专用药物,对群落中其 他植物和昆虫等危害小,对生态环境比较安全。该方法操作简便、成 本低、效果好,半衰期短。是目前首选的防治方法。 注意:(1)森草净是森林林地中防治薇甘菊的除草剂,不应用于农 田、菜地、花卉基地附近,且远离水源和居民区至少100m。
(2)尽可能避免对森草净敏感的植物,比如:臂形草、马樱 丹、苎麻以及十字花科和其他菊科植物。
大陆最早记录是1984年10月在深圳银湖附近所采的标本。 1988年入侵珠海外伶仃岛,其后于2003年发现于珠海大桥出现。 台湾则于1990年左右在南部屏东及高雄地区,已有标本采集纪录。 现已广泛传播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
[9] 昝启杰,李鸣光,等.薇甘菊防治实用技术[M].科学出版社.2010,6.
三、薇甘菊的生态控制
(1)群落改造防治薇甘菊
群落改造是指通过对原有植物群落的干预,营造不适于有害植物的群落 及生境,从而达到防治有害植物额目的。
依据:薇甘菊并不能破坏原生林,而主要入侵次生林、人工林、果林、 灌丛草地等生态结构功能不稳定的地方。根据其喜光、喜湿、生长快、 不耐阴等生态特征营造不适于其生长的群落类型。
(3)花:头状花序小,数目多, 含小花4朵,在枝端排成复伞形花 序状。花白色,管状,5齿裂。全 为结实的两性花。瘦果细小,黑 色。
薇甘菊开花数量很大,0.25平方 米面积内,计有头状花序达2万 ~52万个,合小花8万~20万朵 。
(4)种子:种子具冠毛且细小,很轻, 千粒仅重0.0892g,但数量非常巨大。 易借水流、风力、昆虫、动物 、藤茎 、 交通工具及人为活动而远距离传播 。种
8种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如下:
[8]徐巧林,王洪峰,等.薇甘菊根 的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 .20 14, 1(30) :6-10.
03 薇甘菊的入侵历史、入侵方式
3.1 薇甘菊的入侵历史[9]
薇甘菊是中美洲与南美洲的原生植物,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引入印度,用来伪装飞机场, 是太平洋的区域最广泛分布的杂草。
一、薇甘菊的化学防除
(1)森草净[12](即70%嘧磺隆可溶性粉剂)、森草净+2,4-D钠盐复合药剂(高效、减量) 喷施方法:可直接喷施到薇甘菊叶面、茎、根表土,通过吸收输送 各部位,造成慢性中毒,可连根致死,达到完全杀灭薇甘菊的目标。
喷施时间:选用在5--11月,薇甘菊生长茂盛的时期。
施药量:根据薇甘菊生长时间、覆盖厚度及面积等来确定施药量。 一般用药量范围为0.05g/m2~0.1g/m2。
1.2 形态特征[2]:
(1)蔓茎:茎细长,匍匐或攀缘,多 分枝,被白色短柔毛或近无毛,幼时 绿色,近圆柱形,老茎深褐色,具多 条肋纹。 (2)叶:薇甘菊的叶呈三角状至卵形, 基部心形,边缘具数个粗齿或浅波状 圆锯齿;叶对生,芽腋生,两侧都长芽 但一般只有一侧的腋芽可以长成新枝。
[2]孔国辉,吴七根,等.薇甘菊的形态、分类与 生态资料补记[J].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0,8(2):128一130.
1949年,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从巴拉圭引种作为橡胶园土壤的覆盖物; 1956年又被用作垃圾填埋场的覆盖物,后来蔓延到整个印度尼西亚。 薇甘菊在中国的传播: 薇甘菊在中国最早记录是1884年香港动植物公园引种作为观赏植物。 这一记录是世界上薇甘菊在其原产地之外最早的标本凭证。20世纪初在香港开 始扩散,50-60年代蔓延较快。
子大约在12-2月成熟。薇甘菊主要通过 种子进行繁殖。
1.3 生长习性:
(1)生境:喜阳喜湿性植物,易生长于光照和水分条件较好的地 区,对土壤生态环境的要求很低。常见于被破坏的林地边缘、荒 弃农田、疏于管理的果园、水库和沟渠或河道两侧。易生长于肥 沃、潮湿的土地,追光性强,在阴暗处生长缓慢,在向阳处生长 迅速[3,4]。 (2)繁殖:薇甘菊兼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乘风传播扩散 其种子是薇甘菊广泛入侵的重要原因。薇甘菊的茎节和节间都能 生根,每个节的叶腋都可长出一对新枝,形成新枝株。营养生长 迅速是薇甘菊在其侵入地区爆发并严重危害其他植物的主要原因 之一[5]。不同种群的薇甘菊其染色体类型不同,有的种群为二倍 体,有的为四倍体(这是薇甘菊生存力极强的原因之一)。
不同器官所含精油种类:
花序

叶片 叶柄
66
61
56
46
各个器官精油成分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β-澄椒烯、β-石竹烯、库 贝醇、α-石竹烯等含量较高的物质,在薇甘菊各部位挥发油中均存 在。叶片和叶柄中共有且含量最高的化合物为β一澄椒烯。
薇甘菊各个器官精油同时具有特殊性,花序中独有的精油有13种, 茎中独有的精油有6种,叶中独有的精油有2种,叶柄中独有的精油 有2种。
薇甘菊入侵和蔓延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其具有强烈的化感作用。薇甘菊含有 的化感物质,可以随雨水淋溶、根系分泌、枯枝叶分解而作用于其它植物, 抑制其生长,从而为自身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薇甘菊不同部位的提取液对萝卜、水稻和大豆等种子的发芽时间、发 芽率以及幼苗生长情况等方面都具有显著地影响。
薇甘菊挥发油对小菜蛾、黄曲条跳甲、猿叶虫具有显著的产卵驱避作用。 薇甘菊挥发油对昆虫不以毒杀方式显示活性,而是通过干扰昆虫的产卵 驱避作用来减少昆虫的种群危害。
(3)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薇甘菊种子在25~30℃萌发率 83.3%,在15℃萌发率42.3%。低于5℃、高于40℃条件下萌发 极差。光照条件下有利于种子萌发,黑暗条件下很难萌发。种 子在萌发前可能有一个10d左右的“后熟期”。种子成熟后自 然储存10~60d,萌发率较高,贮存时间越长,萌发率越低[6]。
科学意义的人工清除技术是指在薇甘菊种子成熟期以外的时间,人工持 续拔除或用其他方式将其地面以上的藤蔓、枝叶清除。每年清除3次以上, 第一次在开花初期进行,相隔2-3个月。
适宜地点:散生或不适宜使用化学除草剂的区域。
优点:将薇甘菊清除、移离农田、 果园等农作物生长种植区,减少农 业的影响。另外,开花前清除,可 减少种子量,降低传播繁殖力。
因此地形特征及土地利用方式可能是工作区内影响薇甘菊入侵分布的重要因子[11]。
[11]吴卉晶,昝启杰,等.区域 尺度薇甘菊入侵分布的影响因子[J].生 态 学 报,2009,29(10):5444-5447.
04 薇甘菊的防治和利用
薇甘菊的防治[1,5,9]
薇甘菊
化学防除 物理防除 生态控制 生物防治 综合防治
3.2 薇甘菊的入侵方式
一 、通过影响植物光合作用 薇甘菊所到之处,植物被其攀援、缠绕或覆盖, 被遮植物 因光合作用受到破坏而窒息死亡,或是被重压、绞杀而死。
二、通过化感作用[10]
化感作用:是指供体植物通过茎叶挥发、淋溶、凋落物分解、根系分泌等途径向环境 中释放化学物质,从而促进或抑制周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的化感作用广泛存在于 自然界中,与植物间光、水分、养分和空间的竞争一起构成了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叶片还含有生物碱和多种蛋白质
[7]孙盟,泽桑梓,等.GC—MS测定薇甘菊不同器官精油成分[J].广东农业科学,2013,(19):111-115.
2.2 根的化学成分[8]
薇甘菊根的55%乙醇提取物经正相硅胶柱色谱 、反相 硅胶ODS柱色谱 、凝胶 Sephadex LH - 20柱色谱及HPLC制备分离,得到8种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 、2-羟 基苯甲醛 、尿苷、尿 嘧 啶 、甲基-α-D-呋喃果糖苷 、乙基-β-D-呋喃果糖苷 、乙基 -α-L-阿拉伯糖苷、 甲基-β-D-阿拉伯糖苷。
(3)薇甘菊常发生与人为干扰明显的路边或被弃的荒地,此时与其共同作用的 主要有野葛、五爪金龙、鸡矢藤等藤本植物。
(4)对于自然次生群落,薇甘菊一般多发生于低海拔的山谷地段,危害类型多 为灌木草丛或灌木林,并主要危害上层小乔木或高灌木,而对林内荫生性灌木 和草本植物危害较小,对高 大乔木也难以造成危害。 (5)对于人工林,薇甘菊主要危害疏于管理的未成林地、幼林地或林相较差的 疏林地,并首先发生于近路边、沟边的林缘或林窗,而后向林内侵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