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科学发展现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策科学在发展中取得的成就
薛小乐政策科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的一个崭新的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它的出现被誉为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科学革命”。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政策科学作为一门舶来学科传入我国,适逢我国遇到一系列干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常进行的政策执行阻滞等方面的问题,因而引起了我国专家学者和政策研究人员的热切关注,从此展开了我国专家学者对政策科学的研究。

契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政策科学,在我国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政府和社会广泛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较大的成就。

总体说来,中国公共政策科学从无到有,到逐步完善,再到现在成为我国一门蓬勃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学科,无论是对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的借鉴,还是对中国本土化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探索,无论是对学科基础理论的建设,还是对现实公共政策问题的相应研究,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政策学科理论框架基本确立
一门学科能否在学界获得其独立的地位,能否获得社会认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建构起本学科独立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中国公共政策作为在汲取西方政策科学现成的理论成果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尽管其理论体系尚待进一步完善,但是,在中国公共政策学界的学者们30多年前仆后继的探索、努力下,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科学理论框架基本建立。

他们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实际情况出发,以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为研究基点,充分借鉴、吸收西方政策科学理论成果,逐步确立了一个以公共政策及其类型、政策结构、政策功能、政策问题、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政策系统、政策价值等基本概念为基础的,以由政策议程、政策规划、政策采纳、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监控、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环节构成的公共政策运行过程为中轴,以政策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政策科学理论框架,为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理论体系勾勒出了基本轮廓,为中国政策科学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建构和完善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二) 公共政策理论研究取得一定成绩
虽然中国的公共政策科学起步较晚,但是其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并且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

自政策科学在中国兴起以来,不仅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等各级公共政策研究的学术社团几乎每年都举办了一些专题研讨会,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也先后组建了诸如“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一类的研究机构,积极开展公共政策方面的课题研究,中国公共政策学界与国外同行的学术交流也日趋活跃。

在此背景下,公共政策理论研究不断深入,理论成果不断涌现。

根据研究的重点,我国的政策科学研究大致沿着这一思想轨迹不断深化:首先是介绍、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的研究成果;第二是从政策科学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政策理论,认真而深刻地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与教训;第三是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实际,深入考察和研究我国公共政策及其运行机制,探讨实现政策决策化、科学化的有效方法和途径;第四是在引进西方政策科学研究成果,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政策理论和我国传统政策思想,认真总结我们党和政府政策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情况,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科学理论体系。

此外,最近几年还出现了一些跟踪研究当代中国公共政策实践问题的专题研究报告,如2008年中国卫生政策法规司开展的“卫生政策研究”课题。

这些都为中国政策研究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队伍不断扩大。

扩大某个学科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教学工作的开展,公共政策学科也不例外。

早在80年代中期,我国就有少数党校在干部培训中开设了部分政策科学的课程。

90年代以后,我国政策科学的教育培训迅速发展,政策科学的相关课程已在高等院校、党校系统和行政学院系统的教学中广泛开展,成为大学生、研究生和干部教育培训的一门新兴课程。

党校和行政学院的政策科学教育主要以专题教学为主,高等院校的政策科学教育则在教学上强调学科的基础性、理论性和系统性。

先是在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专业设置政策科学的单科或系列课程,而后即使在未被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之的情况下,一些高校、党校也在这些相关学科专业名目下,招收了以政策科学或公共政策、政策分析为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为政策科学培养人才。

例如大学、大学就分别于1993、1994年在行政学硕士点中设立了政策分析专业方向。

在1998年国家批准的第一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大学在的三个行政管理博士点中,政策科学均是重要课程容。

特别是随着MPA硕士学位教育的开展,政策科学更加引起了我国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2002年大学和西北大学率先招收了我国第一届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学)专业的本科生,还有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等也都成立了公共政策学系,这标志着政策科学在我国终于获得了正式的学科地位。

与教学工作的开展相适应,教材建设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成绩,特别是近几年的发展速度更是喜人。

如在教材建设方面,仅MPA教
材系列就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振明教授主编的“公共管理与政策分析丛书”的《政策科学》、《公共政策》、《政策分析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的夏书章任顾问、纪宝成总主编的“公共管理(MPA)系列教材”的《公共政策分析》等。

另外,还有其它各个系列的政策科学教材。

从总体上来看,目前我国基本上形成了研究政策科学的三支队伍。

第一是学术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

这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主的研究人员,如社科院等机构从事政策科学研究的专业技术人员;另一类是以教学为主、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研究人员,如高等院校、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等从事政策科学基础理论教研工作的教师队伍。

第二是行政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

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政府、人大等机关的政策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他们主要从事现实政策问题的研究。

第三是产业型政策研究组织的研究人员。

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

他们在课题选择、研究重点等方面已完全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的要求运作。

这类组织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

这三支研究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这对促进政策科学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学术气氛十分活跃。

对于政策科学这个新兴学科来说,学术团体的建立是学科交流的重要依托。

目前,全国性的政策科学学术团体有两个:1992年成立的全国政策科学研究会;1994年成立的中国政策科学学会。

在这之后,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部门政策研究学术团体,如1998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政策研究会。

另外,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也成立了综合性的政策科学研究会或部门性的政策研究会。

我国政策科学是在引进、消化、吸收西方政策科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在过去30年,我国政策科学的学术交流非常活跃,一大批国外著名的政策科学家如那格
尔、德洛尔等均来华讲学,给刚刚起步的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予以指导,一些在国外学习政策科学的留学生或访问学者相继回国,带回了大量国外政策科学研究的最新信息。

在此基础上,国外专家学者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一些高校、行政学院、科研机构、政策研究部门以及民间学术团体,同国外的公共政策学院、政策研究机构、政策咨询组织和学术团体建立了日益密切的联系。

如2000年5月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公共政策与管理国际会议”,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国际事务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古德曼公共政策学院均派专家学者参加。

这些学术活动,活动联络了感情,交流了研究成果,活跃了学术气氛,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政策科学的健康、规发展,推动了我国政策科学研究与国的际接轨。

(五)产业化步伐已经起步,政策咨询重要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

政策科学产业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政策科学的发展演变及其广阔前景,是政策科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

我国政策科学在学科建设初具规模、研究组织逐渐增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正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在各级官方政策研究咨询中心建立的同时,一些民间的、半官方的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相继建立,如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等。

近年来许多综合性大学和科研院所,也纷纷成立公共政策研究所等政策参谋咨询机构。

如97年大学率先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所,这是全国高等院校系统中的第一个公共政策研究机构。

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也成立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管理科学与科技政策研究所等。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这些组织有的已发展成为赢利或半赢利的机构,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运作,它们机制灵活,独立性强,运行高效。

近年来,随着科研院所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的加大,许多原来靠政府拨款而生存的科研机构被
完全推向了市场,这又直接促进了我国政策科学的发展朝产业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政策咨询业的兴起与发展,是政策科学产业化的一个突出表现。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是我国政策咨询最活跃、取得成效最大的黄金时期,无论是党的各项决议,还是政府的各项政策,以及人大批准的各项法律,甚至包括国家的根本大法,无一不是凝聚了政策研究咨询人员的心血。

至于为企业发展、地方经济发展等提供的咨询服务那就更多。

目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政策研究咨询队伍,这支队伍分别隶属于官方、半官方和民间的政策研究组织,他们以各种形式承接包括政府在的各种委托人的政策分析项目,成为推进我国政策科学产业化的中坚力量。

政策科学以及政策分析的成果,正日益广泛地被应用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策决策以及重大工程项目的研究与论证之中,在推进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化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同时,政策科学的产业化又给我国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参与政策制定,使社会科学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指导社会实践开辟了道路,并且为理论工作者与实际部门工作同志、政策分析人员与政策决策者之间的进一步携手合作架设了桥梁。

西方发达国家早就实行的“要做政策决策,必须先做政策分析”的成功做法,已经引起了我国公共决策部门的重视和认同,政策分析的职业化趋势已在我国初现端倪。

虽然我国的政策科学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也存在着一系列明显的弱点,如学科畴不清,理论体系略显简陋,研究容单调,研究方法科学性有待推敲,研究水平较低等一系列问题,除此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问题。

首先,公共政策作为一门舶来学科,引进了太多国外的相关理论,以致于使
引入理论研究、挖掘角度,探索话题,思维方向,理论框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限制了我国相关学者独立思考、创见与挖掘新问题角度的能力,使得我国在此领域的发展后天不足。

其次,当前我国公共政策领域的学者所做的很大一部分工作是在舶来理论的基础上做边缘性的修补与完善工作,使得这一学科缺乏应有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而本领域的学术成果与理论研究总是局限在已有的领域,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学科发展动力不足。

再次,如何权衡处理本国公共政策科学的独立创新发展与借鉴国外公共政策研究成果之间的关系将是一项我国政策研究学科建设的一大挑战。

最后,我国在公共政策领域研究的学者人数最多,但是其中跟风从众的人实属不少。

而且在众多研究学者中成就特别突出,能和国际接轨的杰出人物是凤毛麟角。

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政策科学没有得到国际认同的重要原因。

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我国相关学者的关注与重视。

作为一个青壮年学科,经过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的努力,我国的公共政策科学一定会获得应有的发展。

2012-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