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述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
古代萌芽
在航空方面,我们的祖先已取得了为数不少的光辉成就。我们的先辈在很早以前就不断地进行着制造飞行器械的探索。最早的有史可查的努力可追溯到公元前。据《墨子.鲁问》中记载,春秋时期的著名工匠公输般已能“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而《后汉书.衡传》中说,东汉著名的科学家衡也曾制造出了能够飞翔的木鸟。两千多年以前,世界上最早的实用飞行器——风筝在中国诞生了。唐昕著《息灯鹞文》中记载,楚汉争霸时,信在垓下之战中便曾使用过风筝,南北朝时风筝已正式用于军事联络了。另外,在我国的许多文献、发明中可找出许多近现代飞行器的影子。例如东晋的洪在《抱朴子.篇.杂应》中,提出了鸟类翱翔是由于上升气流托举的见解,这是对鸟类飞行原理的重要发现,包含了滑翔机的最初理论;五代时的松脂灯,又名“孔明灯”。众所周知是利用热气升上天空,其实便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西方学者称为“中国陀螺”的竹蜻蜓则被普遍视为现代旋翼机的雏形。
近代发展
中国的近代航空始见于清朝末年。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国门打开,现代航空知识也随之传入,国出现了许多介绍氢气球、飞艇和飞机的文章及图片。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摸索中国自己的航空道路。1887年,武备学堂数学教习华蘅芳自行设计制造出了中国第一个氢气球;1910年,留日归来的宝、佐成受清政府委托,在南苑建立了
飞机制造厂棚,并于次年四月造出了一架飞机,但在试飞时因发动机故障而坠毁。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军政府组成了航空队,一些有志于航空的爱国志士纷纷投身于此报效祖国。在众多先行者的不懈努力下,再加上军阀混战中飞机成了实力的象征,旧中国终于成立了一些飞机修理厂、飞机制造厂,开始仿制国外飞机,但仅局限于机体制造和装配,许多重要部分如发动机、金属螺旋桨等则完全依赖于进口国外成品,而且当时中国使用的绝大部分飞机都还是从国外购买的。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开始了中国航空工程人材的培养,国成立了一些航空学校和飞行训练机机构,更有少数留学生负笈海外,钱学森、吴仲华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正当中国航空工业的萌芽在逆境中顽强生长时,战乱频起。从1910年清政府在南苑设厂制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近四十年的时间中国虽然在航空方面积累了一些基础,但从来也算不上是独立的航空工业。再加上抗战中日军的轰炸,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溃败时的破坏以及战乱中机厂的多次搬迁流漓,设备损失殆尽,工厂残破瓦解。到新中国成立时,除了留下一些航空技术人才之外,仅有的一些微薄基础已荡然无存。
现代发展
在1949年开国大典上,由于飞机数量太少,就连带弹巡逻的4架战斗机也参加了阅兵式。新中国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之上,开始了空军和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
朝鲜战争爆发后,由于战争的迫切需要,大大加快了中国航空工
业创建的步伐。当时,周总理明确指出:中国航空工业的建设道路是先修理后制造,再发展到自行设计。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之下,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很快,便争取到了联的援助,两国政府于1951年10月正式签订了《维埃社会主义国联盟给予中华人民国在组织修理飞机、发动机及组织飞机厂方面以技术援助的协定》,这对于正在筹建的中国航空工业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同年的4月18日,中央决定在重工业部设立航空工业局,统一负责飞机的一切维修工作,新中国的航空工业终于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中诞生了。
在调整和建立航空企业的同时,我国也开始了试制飞机的计划。1951年12月,经周总理亲自主持会议研究决定,我国要在3到5年的时间里试制成功联的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5(后改为试制米格-17)喷气式歼击机。经过几年的努力,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架飞机,由飞机厂制造的初教5(仿雅克-18)于1954年7月11日试飞成功,并于8月26日开始投入批量生产。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中国的航空工业成就惊人,已经在一无所有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初具规模的新兴产业。然而在1960年7月,前联政府单方面撕毁了合同,撤回了专家。再加上“大跃进”所造成的恶果和三年自然灾害的降临,新兴的航空工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其中最为困难的是航空材料和器材的缺乏。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航空工业走上了一条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道路。
然而60年代末至70年代,正当世界各国竞相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发展航空工业,研制新的高性能军用和民用飞机时,刚刚
走上自力更生道路的中国航空工业再一次遭受到严重破坏,文革中各种新型号的飞机长期延误,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时间上的损失更是无法弥补,中国与发达国家航空工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了。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才从困境中走了出来,但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的航空教育濒临解体的地步,人才培养中断,造成航空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极影响了后来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航空工业除了进行强5、歼7、歼8等飞机的改型外,还努力研制新一代性能更先进的飞机,其代表就是歼8Ⅱ歼击机。此外,中国的下一代主力战斗机歼10也已经宣告研制成功。这一系列的成果说明,中国已经有能力自己设计高性能的战斗机,我们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小。
在努力发展军用航空的同时,我国航空工业也开始顺应世界潮流,开始转向民用。航空工业本身就是一个军民结合的产业。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发达国家的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从战时到平时的转变,而中国从改革开放以后,也加快了军转民的步伐。改革开放不但使中国吸收了国外的一些先进技术,而且也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走向了世界。
第一阶段(1978—1987):在世界上的排名由第37位上升到第17位,年平均增长率为22%。
第二阶段(1987—1997):到1997年民航运输的总周转量达到86亿吨公里,比10年前增长了4.3倍,年均增长率在16%以上,在国际上的排位进一步上升到第10位,成为了世界上的航空大国。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1998年至今,实施新一轮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政企彻底分开、政资彻底分开、民航总局与所属企业彻底"脱钩",使企业真正走上市场,成为市场主体。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进行重大的行业结构调整,组空运输集团;机场实行属地化管理,以充分调动和发挥地方建设民航的积极性。目前,这一阶段的改革正在实施当中。
我国的民航事业在正确的方针指引下,一定会在21世纪中腾飞,在20年实现由民航大国转变为民航强国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