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012年春季学期《三峡文化》课程试卷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春季学期《三峡文化》课程考试试卷(A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巴楚文化:并非“巴文化”和“楚文化”这两种文化称谓的并列,而是指春秋战国以来在荆楚与巴蜀交接之地也即长江三峡及周边地区由巴、楚土著文化相互融会后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类型。
从本质上看,“巴楚文化”是一种“交融文化”,它本身已不再分得清巴、楚的界限,而是一种亦巴亦楚、非巴非楚、巴中有楚、楚中有巴的新的区域历史文化类型。
从这种意义上看,用“三峡文化”来命名这种交融文化似乎更为合理。
2.竹枝词:竹枝词是一种诗体,是由古代巴蜀间的民歌演变过来的。
唐代刘禹锡把民歌变成文人的诗体,对后代影响很大。
竹枝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由于社会历史变迁及作者个人思想情调的影响,其作品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由文人搜集整理保存下来的民间歌谣;二类是由文人吸收、融会竹枝词歌谣的精华而创作出有浓郁民歌色彩的诗歌;三类是借竹枝词格调而写出的七言绝句,这一类文人气较浓,仍冠以“竹枝词”。
3.峡江号子:是指流传在滩多水急的长江三峡西陵峡一带行船过程中船工呼
喊的号子,以及装卸、泊船时呼喊的码头号子和搬运号子。
峡江号子,伴随着劳动节奏而歌,以高亢、浑厚、雄壮、有力,节奏铿锵,表现形式为一领众合,有喊唱、呼啸、翻唱等。
长江峡江号子是湖北民歌号子类中最富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歌种,现存126首,其中船工号子94首,包括拖扛、搬艄、推桡、拉纤、收纤、撑帆、摇橹、唤风、慢板等9种;搬运号子32首,包括起舱、出舱、发签、踩花包、抬大件扯铅丝、上跳板、平路、上坡、下坡、摇车和数数等。
峡江号子是船工在对生命极限的考验中产生的,是群体劳作创造的生命乐章。
4.《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
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5.夔东十三家:或称川东十三家、夔东四家,是清初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
的反清势力。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攻陷夔州,建立大西政权,又与李自成的部下郝永忠、刘体纯等40余万人结合。
顺治三年(1646年),张献忠战死,郝永忠、刘体纯、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白文选、袁宗第、李来亨等联合王光兴、谭文、谭诣、谭宏等地方武装大举反清,共有16个营兵力。
顺治八年(1651年)高必正被孙可望所杀。
李来亨回到巴归,“颇以威信御众”,在湖北兴山县茅麓山建立基地,与南明将领王光兴会合,史称夔东十三家,有兵二十余万。
二、列举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列举五种以上三峡地区劳作中的仪式活动。
打锣鼓、唱田歌、喊号子、新屋上梁、开镰封镰等
2、请列举三个以上的民间故事家。
刘德培、刘德方、孙家香、
3、列举三游洞“前三游”和“后三游”的六位诗人。
“前三游”指唐代的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人,“后三游”指宋代苏洵、苏轼(东坡)、苏辙父子三人。
4、列举四个以上的三峡地区沿江港口城市。
宜昌、万州、奉节、巫山、重庆等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三峡的成因及演变过程。
洪荒远古时代,三峡地区一片汪洋。
在距今25亿年前的太古代末期发生了一次强大的造山运动,三峡地区成为一个小岛。
在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这里发生了燕山运动,三峡地区全部脱海成陆。
当时,川东、鄂西一带发生强烈的褶皱,形成了七曜山、巫山、黄陵背斜和北面的大巴山共同组成的重岩叠嶂的三峡山体,又经多年洪水冲刷,终于形成悬崖峭壁、峡谷幽深、沟壑纵横、滩多水急的自然奇观。
2.简析“巴渝舞”在三峡地区流传的渊源。
巴渝舞是西汉初年从西南地区賨人(板盾蛮)那里传来的舞蹈。
汉高祖刘邦在平定三秦时,招募了一批賨人作前锋,賨人勇猛善战,其风俗又善舞,刘邦便命乐工学习和改编了他们的舞蹈,因为賨人生活于巴郡渝水一带,所以就称此种舞蹈为巴渝舞.巴渝舞传入宫廷后,成为宫廷舞蹈,用来在宫廷宴会上表演军旅战斗的场面,歌颂帝王功德,是汉代著名杂舞。
表演时,舞者自披盔甲,手
持矛、弩箭,口唱賨人古老战歌,乐舞交作,边歌边舞,舞者有36人,是群舞。
由于这种舞蹈是武乐舞蹈,汉哀帝罢乐府后,对巴渝鼓员36人仍认为不可罢,交由大乐领属,将它列入雅乐舞蹈的系统。
其伴奏乐器以铜鼓为主,配合击磬、摇鼗、抚琴,舞曲有《矛渝本歌曲》、《安弩渝本歌曲》、《安台本歌曲》、《行辞本歌曲》等4篇。
巴渝舞发展到魏晋,已完全变成庙堂祭祀性质的舞蹈。
巴渝舞在我国古代舞蹈艺术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3、试述讨论巫山神女原型的流变。
巫山神女的传说早在战国时代,就在我国三峡地区流传。
宋玉是最早将巫山神女的传说付诸文字的文人。
他笔下“主动求偶”的女神故事,成为后世文人宣泄情感的文学经典。
在唐代,这一传说开始出现了不同于文人流传的版本:传说中的神女叫瑶姬,是西天王母的女儿。
她帮助大禹治理水患。
从此,瑶姬爱上了三峡,爱上了长江,在巫峡定居下来。
她站在巫山顶上,为樵夫们驱赶虎豹,为船夫们打掉水妖。
日子久了,瑶姬就化为一座山峰,她随行的侍女,一起化成了巫山十二峰。
千年万年以来,瑶姬屹立在巫山之巅,为行船指点航路,为百姓驱除虎豹,
为人间耕云播雨,为治病育种灵芝。
神女峰成了精神的指南针,让每一个游客都痴迷于爱的江河。
历代骚人墨客都慕名而来,为此峰写了许多诗词歌赋。
历朝历代,一些爱慕美女的诗人,把神女峰入诗入画,一颗颗多情的心,共同把这块石头抬进了中国文化的殿堂。
《巫山县志》上说:赤帝女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为神女。
神女峰对岸飞凤峰下现存授书台。
县城东西原有神女庙,后来改名凝真观。
现在,没有人再把神女当神供奉,而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象征,作为自己感情上的一个伴当。
4、三峡工程的建设是促进了三峡旅游还是阻碍了三峡旅游的发展?请简述你的看法。
三峡工程的建设虽然对原有三峡自然和人文景观造成了很大影响,但是形成了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丰富和发展了三峡旅游的内涵,使三峡地区单一的观光旅游发展成科技游、工程游、会展游等多种形式,同时扩大了三峡世界知名度。
尤其是三峡工程的建设有利于解决宜昌旅游“空心化”的问题,有利于加强湖北与重庆的经济合作,协调区域间经济文化资源的共同开发,共同保护、共同发展等。
四、分析题(共20分)
1、任意选取你所看过的三部三峡题材纪录片为例,比较分析它们对三峡工程的呈现、对三峡移民的叙事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异同点。
此题无统一答案,重点考察学生的审美感受和理性分析能力,要求观点明晰、内容具体、语言流畅、书写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