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在治疗高血压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在高血压诊治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和中医药的发展,对于高血压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的中医中药在治疗高血压方面逐渐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高血压

高血压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世界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目前认为是在一定的遗传背景下由于多种后天环境因素作用使正常血压调节机制失衡所致。高血压病属于传统中医理论的“头痛”、“眩晕”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高血压病是由于七情所伤,饮食失节,内伤虚损而致阴阳平衡失调所致。西药降压作用较快,但长期服用易产生耐药,且有一定的不良反应。西医主要关注血压是否降下来,因此西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降血压,但在降压的同时,应用西药也存在着靶器官受损,糖、脂、尿酸等代谢紊乱;血液流变学异常;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中药作用缓和,降压平稳,不良反应小,在防治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中医治疗高血压逐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对高血压疾病的辨证分型研究:1. 肝阳亢盛型:据统计高血压病中阴虚阳亢证约占87%,是高血压病中最常见的证型。多数医家认为肝阳亢盛主要是由于素体阳盛.或怒动肝火,或气郁化火等因素造成的。主要症状是:眩晕耳鸣,头痛目胀,面红目赤,口苦,急躁易怒,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加重,或多梦失眠,便秘尿赤,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治宜平肝潜阳,清热熄风。常用方药以天麻钩藤饮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或以羚角钩藤汤为主进行加减.2.肝肾阴虚型:肾阴不足,水不涵木,木失滋荣,肝阳上亢,火越于上而发眩晕头痛。主要症状见眩晕,头痛,腰膝酸软,耳鸣健忘,五心烦热面赤,心悸失眠,舌质红、苔薄,脉弦细而数。治宜滋阴潜阳,平熄肝风。常用方药以镇肝熄风汤为主进行加减。

3. 阴阳两虚型:主要症状是眩晕,头痛,腰酸腿软,耳鸣,畏寒肢冷;心悸气

短,动则气急,精神萎靡,夜尿多,失眠,多梦,筋惕肉,舌淡,苔白,脉弦细。治宜滋肾阴,补肾阳。方药:金匮肾气丸合二仙汤加减。4 .痰湿壅盛型:痰湿壅盛多是由于饮食肥甘且体力活动减少,使得痰、湿、瘀等浊邪停留体内,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引起眩晕主要症状,兼见头痛、头重,胸闷,呕恶痰涎,心悸,食少,失眠,口淡,苔白腻,脉滑等症状。5 .瘀血内阻是高血压病形成的重要环节。瘀血内阻,势必造成血脉不通,故而中医辨治高血压病,务必注重祛瘀通脉之法。(1)祛痰化浊通脉:痰浊蕴盛,清阳不升,清窍被蒙。治宜化痰降浊兼以平肝通脉。 (2)健脾化痰通脉:脾虚不运,水湿内停,凝聚成痰,生为脂浊,阻滞血运,血压升高。治当健脾培中以助运化,加用祛痰化浊通脉之品,以治其标。 (3)平肝化痰通脉: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灼津生痰,痰火相煽,肝阳亢盛,必致血压升高。治当平肝降火,化痰通脉。 (4)祛瘀化痰通脉:痰阻经脉,经气不利,血行不畅,必致瘀血;而瘀血内阻,脂浊不行,又必加重痰壅,痰瘀互结,血液循环受阻,高血压病便因此产生。治当祛瘀化痰并举,涤脂通脉兼顾。 (5)补肾化痰通脉:肥胖之躯,多痰多脂,而痰脂形成与肾关系密切。肾阳不足,常致脾土失温,水谷精微无以运化,产生痰脂湿浊,必生疾患。当以温肾健脾、化痰通脉为务。如属肾阴不足,又兼痰浊,治疗既要护阴生津,滋水涵木,又要化浊降逆。近年临床所见痰浊型发病率逐年上升,因而健脾化痰是高血压病主要治法。

高血压还伴有头晕眼花、头胀头痛、耳鸣、心悸、乏力。眩晕的发病机理:中医认为“眩晕”的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易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均易导致眩晕。其次.由于痰浊雍盛.或化火上蒙.亦可形成眩晕,现归纳以下几个方面: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髓不足;痰湿中阻。

头痛的发病机理:头痛之病因很多,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府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滞留,阻抑清阳,或内伤诸脏,导致气血逆乱,瘀阻经张,脑失所养,均可发生头痛。如《医碥.头痛》说:“头为清阳之分,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府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相搏击致痛,须分内外虚实”。头痛有如下几种类型: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头痛属于内伤头痛,与肝脾肾有关,与气血相连中药治疗高血压需辨证论治。

中药治疗高血压可以有效地缓解高血压症状,并能协助降压药起到降压作用。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和整体调理的优势,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评价应把高血压患者症状改善的评价与生存质量评价结合起来,把治未病的中医理论与高血压病的预防和并发症的防治、改善高血压病预后结合起来。建立符合中医理论的疗效评价标准、体现出中医特色的远期疗效指标。如防止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发生(治未病),改善高血压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等。中药治疗高血压从中医的气血理论人手,探讨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变化规律的关系,正气与浊邪的关系,环境气候对血脉的影响等,深入研究中医辨证规律并规范辨证标准,从而发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的优势。

参考文献:

[1]谷万里,史载祥,余云旭,等.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型特征[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42—847.

[2]韩学杰.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初稿)[J]_中华中医药杂志,2008,23(7):611—613.

[3] 王琦.中医体质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

[4] 李星,刘健五运六气气化规律与高血压病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 1.建康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29;2.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