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精神家园的作文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登山者说:我登山是因为想看看山顶的雪。
康德:有两样东西永远以崭新的和不断增长的惊愕和景仰充满了我的心田,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规。
普吕多姆(法):诗是翻腾的内心之叹息。诗是被心谱成音乐的宇宙。天生的诗人兼哲学家的人非常不幸,他最甜蜜的幻想变成痛苦的沉思;他审视所有事物的面,并因此为他们欣赏的东西的消亡而悲叹。(《读者》 2002/6)
欧·亨利:当你爱好你的艺术时,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
莫扎特:音乐是我的心声,是我的情感的反映。
莫扎特:生活的苦难压不垮我。我心中的欢乐不是我自己的,我把欢乐注进音乐,为的是让全世界感到欢乐。
贝多芬: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毕加索:我们大家知道,艺术并不就是真理。艺术是一种谎言,它教导我们去理解真理。
海明威:作家的工作是告诉人们真理。
海明威:写作,在最成功的时候,是一种孤寂的生涯。
唐寅:画,当为山水传神。
洗星海: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默罕穆德:如果你有两个面包,就要用一个面包去换水仙花。
钟南山: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一个人要是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的话,那他的喜怒哀乐就完全跟物质的东西相关。
【音乐关怀】
音乐乃博爱之语,音乐乃心底之风。
本世纪初,我国有位音乐家,把“1、2、3、4、5、6、7”这七个音符译成“独揽梅花扫腊雪”,一语道出了音乐的纯粹之美。(《美文》96/11 李贯通)
【漂泊札记】
俄国著名的风景画家列维坦在自己的风景画中抒情,真实,朴素,坦然,优美,有一种婉约而悠远而苍劲的意境,有一种爱而不伤的最高诗意有一种无语的却是饱含了震撼力量的深刻。这就使得列维坦的名字和他的风景画越涉了时代与国界的限定,使一切善良的、有真知的、敏锐又热爱自然的人们被深深吸引深深感动。
文森特·梵·高先生的向日葵,站于旷野与历史之岸,不露声色地将一片金碧辉煌如不朽的歌与音乐,融入人们的记忆。
诗人无悔,他只在自己的人生中,为自然,为情感,为所恨所爱,为一切正义,为这个世界唱出美和苍凉。
诗人无悔,他只在沉沉的孤独、漫漫的漂泊之中,为倾慕与崇高,为谷物与土地,为一叶碎萍,为久远的一泓萧韵,而将自己的心:
一步步移近黎明与春光。
一步步移近更深重的苦难与更博大的光荣。 (《散文选刊》97/6 谢明渊)
【重现光辉的俄国幽默大师】
1836年4月19日《钦差大臣》首次公演时,以沙皇尼古拉一世为首的权贵都去观看。演出结束后尼古拉一世走出大厅时说:“所有来看戏的都挨了骂,我挨得最多。” (《博览群书》 97/6 蓝英年)
【成长的烦恼:面对功利】
真正的幸福是超功利的,是属于内在的精神世界的,是远离权利和金钱的。即使不能说幸福总是与在贫困中相濡以沫的温暖情境关联在一起,至少,它是与尊严、自由、纯洁和高贵密不可分的。在功利主义的泥潭里,飞不出柴可夫斯基的天鹅,看不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化成蝴蝶;也听不到罗密欧与朱丽叶月光下的叹息声。在权利的阴影下,在金钱的腐臭里,也很难孕育出苏格拉底式的人格,也很难形成托尔斯泰的思想,以及鲁迅的像火一样燃烧的批判精神。一句话,凡在权利和金钱受到尊敬和崇拜的地方,就没有真正的高贵和真正的尊严,只有卑贱的感觉和虚伪的自我满足体验;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文学和伟大的作家,只会产生浅薄的作家和肤浅的作品。(《书市周刊》2002年7月15日)
【罗马帝国的覆亡】
公元410年8月一个闷热的晚上,有一个人,大概是个奴隶,把粮尽援绝的罗马城城门打开了,让在城外扎营的哥德人进城。在哥德人首领阿拉里克率领下的日耳曼蛮族大军,终于进了这座800年来无人攻占的“永恒之城”,连续三天到处抢劫掠夺。消息传出,举世震惊。罗马出生的圣哲罗姆在遥远的伯利恒,悲叹不已说:“在全球最灿烂的光熄灭之时,在罗马帝国被人割去头颅之际,更确实地说全球文化毁于一旦,我愣得不能做声。”对许多人而言,不管是基督教徒还是异教徒,当时世界上最大城市的陷落,不仅意味着整个帝国的灭亡,也好象是世界末日。
【别让杂草毁掉花园】
杰克"伦敦写出《马丁"伊登》后声名鹊起,财源滚滚,不仅加利福尼亚州建了别墅,而且在大西洋海滨购置了豪华游艇。然而拥有这一切之后,厌倦、空虚、落寞和无聊也接踵而至,最后他被这些给弄疯了,1916年在自己的大别墅里开枪自杀。
法捷耶夫29岁就登上苏联文坛,并以《青年近卫军》一书坐上苏联作协主席的交椅。然而,自此以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一篇小说,因为他忙着出访、开会、作报告去了。
在这个世界上,人是最容易被毁掉的动物,因为在人的一生中,充满很多诱惑——金钱的威力,地位的荣耀,名誉的光环等等,它们其中的任何一种只要在人的身上滋生蔓延开来,都足以使生命的火焰减弱或熄灭。然而人又是最不容易被毁掉的动物
,因为人有理智和良智,有爱和向往,有意志和判断力,它们如养料一样滋养着人、激励着人。 (《羊城晚报》2002/7/6 刘燕敏)
【用智慧统帅知识】
台湾学者傅伟勋到美国一个大学的哲学系教书。在同事中,他与一位叫赛达的年轻教授十分要好。赛达是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英才,已出版了一本精彩的伦理学著作,后来傅伟勋移居费城,突然有一天惊悉赛达吊死在自家门前的树上。原因是:赛达虽然家庭生活美满,学术研究成果出色,但是数年来在事业上逼自己太紧,攻治学问的标准过高而影响精神状态,终以自杀了结短暂的一生。
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悲叹这个时代的悲剧:“为追求哲学飞走的密涅瓦的猫头鹰,到现在还没有归来,丧失人生哲学的时代太长太长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善待生命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智慧。我们需要有关生命、心灵等人本身最重要问题的智慧,作为指引知识和生活的明灯。
【大学人文精神谈片】
人文学科研究与商品经济的价值目标和原则,是不一样的。人文学科的灵魂,人文学科的真谛,是对人的命运的关切,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生和生命的意义的探寻。它的最高目标,是对人的解放之路的无止境的追求。
对于大学来说,还有一个更高的层面,是通过学术成果向社会辐射、播散人文精神,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具有人文精神。这种人文精神如果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对于社会人生的真理的坚守和追求。这种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研究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相通,都是对真理的追求,只是所取的对象、所用的手段不同;这种人文精神,也包含了科学精神一个重要之点;科学的也要考虑对于人的生存和幸福的价值所在,也要关切人的命运和前途。(《解放日报》2002/5/22 王铁仙)
【行者无疆】
问:爱因斯坦先生,请问,死亡对你意味着什么?
答:意味着不能再听莫扎特。
【自然悟语】
生于德国波恩的大音乐家贝多芬,童年时第一次坐在钢琴之前,启蒙他音乐灵感的,不是音乐教师,也不是琴房里那架古老的钢琴;他音乐灵感的蒙发,是在静夜中听到的马蹄声声。他窗外是一条老街,那儿原是一条石板路,子夜深更欧洲古典式的马车跑在路上,便发出特有的哒哒的声响。这种十分简单而又单调的声音,让他小小年纪就坐在钢琴之前,用琴键模仿马蹄声声,从此一位世界级的大音乐家诞生了。
贝多芬曾经说过,马蹄哒哒之声,让他接触钢琴;森林啾啾鸟鸣之声,让他编织旋律。
车窗外流淌着丝带般的多瑙
河,它时而歌声舒缓,时而浪里溅玉。在这一刻,我似乎找到了约翰·斯特劳斯所以能谱写出流传于世并经久不衰的音乐乐章《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原因;以及生于美丽城堡萨尔斯堡的莫扎特,之所以能创作出那么多首音乐交响诗——并能攀上音乐顶峰,除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天赋之外,怕是这个自然之国对他们的恩泽了。
列夫·托尔斯泰有一次坐马车行驶草原,看见车论辗过的野草,迅速地挺直了身腰,于是敏感地联想到从不屈服的高加索人,反抗沙皇的英勇悲壮;从而创作出小说《哈泽·穆拉特》。我国歌词作家乔羽,有一天看见一只蝴蝶,飞进他的窗子,他立刻见景生情地写出了《思念》——作曲家谷建芬,将它谱写成一支撩人情思的歌曲。(《解放日报》2002/3/10 从维熙)
【关于莫扎特】
德沃夏克在布拉格音乐学院执教的时候,不允许他的学生轻视莫扎特。他曾经在他的课堂上提问一个学生莫扎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学生回答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话。德沃夏克非常恼火,抓住这个学生的手,把他带到窗子旁边,指着窗外的天空厉声问他看到了什么?学生莫名其妙,异常尴尬。德沃夏克反问他:“你没有看见那太阳吗?”然后严肃地对全班学生讲:“请记住,莫扎特就是我们的太阳!”
巴乌斯托夫斯基的《盲厨师》那篇文章写得很美,文章写的是1786年维也纳近郊风雪呼啸的一个夜晚。给一位伯爵夫人做了一辈子厨师的盲老人,在他的破旧木屋里奄奄一息孤零零地就要去世了。在忏悔了一生所犯的过错之后,他唯一的愿望是能够重新看到早已经故去的他年轻时的恋人,依然出现在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向他走来。可是当他说完这话就嘲笑自己这是不可能的,是自己的病把自己搞糊涂了。怎么可能让一个盲人重新看见人,而且是看见岁月倒流早已逝去的年轻时光的恋人呢?走进他这间小木屋的一个年轻人却对他一连大声说了三遍我可以帮你做到!年轻人坐在盲厨师小木屋里那架落满灰尘的破钢琴旁,为老人弹奏了一支即兴曲。他弹奏的这首曲子太神奇了,在乐曲中老人竟真的看见了自己年轻的恋人走在了早春苹果花盛开的树下,老人打开窗子,扑面而来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真的觉得就是那芬芳的苹果花。就在这美妙的一瞬间,老人幸福地合上了眼睛。这个年轻人就是莫扎特。那一年莫扎特整整三十岁。
【攀上心中的颠峰】
你可以一辈子都不登山,
但你心中一定要有座山,
它使你总往高处爬,
它使你总有个奋斗的方向,
它使你任何一刻抬起头,
都能
看到自己的希望。(刘墉)
【收藏阳光】
从前,田野里住着田鼠一家,夏天快过去了,它们开始收藏食物。只有一只名叫弗雷德里克例外。它说自己也在干活,是在收藏阳光、颜色和单词,其他田鼠以为是个笑话,听了都笑了起来。冬天来了,天气变得很冷很冷,其他田鼠想起了弗雷德里克,让它把收藏的东西拿出来给大家看。弗雷德里克拿出阳光,昏暗的洞穴顿时变得明朗,田鼠们感到很温暖。“还有颜色呢?”它又开始描述红的花、绿的叶和黄的稻谷,说得那么生动,让田鼠们仿佛看到了夏季田野美丽的景色。“那么,那些单词呢?”它们又问。弗雷德里克于是讲了一个故事,田鼠们听得入了迷。最后,它们欢呼:“弗雷德里克,你真是一个诗人。”
【在文学中多活几辈子】
上海女作家王周生曾经有个错误的观念,自卑地认为没有文学,社会照样运转;而一旦没有了自然科学,社会将停滞不前。后来她的想法发生了转变。当科学进展到相当高的层次时,比如克隆,这时人文精神至关重要,脱离了人文关怀的科学研究,只会在科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直至异化整个人类,那将是多么不堪设想的景况。
(王周生曾采访过杨振宁)杨振宁很小的时候就能倒背《论语》,他认为科学的美和文学的美是统一的,文学对于人的素养的熏陶,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响。
《小王子》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星球上的小王子每天浇一朵玫瑰,可当他来到地球后发现世界上竟有那么多的玫瑰,伤心极了:我以为我的那朵玫瑰是独一无二的,怎么还有这么多漂亮的玫瑰?直到狐狸告诉他:“你的那朵玫瑰是不一样的,因为你驯养过它。”小王子才恍然大悟。
陈村说过:“一个人只能活一辈子,但是爱好文学的人,在文学中能够多活几辈子。”
【对理想的思索】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年轻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理想有何用?就处世来说,如果世道重实利而轻理想,理想主义会显得不合时宜;就做人来说,只要一个人看重自己的精神生活,理想主义便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不同的人,世界呈现不同的面貌。在精神贫乏者眼里,世界也是贫乏的。世界丰富的美是依每个人心灵丰富的程度而开放的。对音盲来说,贝多芬等于不存在。对于画盲来说,毕加索等于不存在。对于
只读流行小报的人来说,从荷马到海明威的整个文学宝库等于不存在。对于终年在名利场上奔忙的人来说,大自然的美等于不存在。
想一想,一生中有多少时候,我们把自己放逐在世界丰富的美之外了?
一个经常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文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生活在多么不同的世界里!
那么,你们还要说,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是无用的吗?
(摘自2003年5月30日《深圳商报》作者 周国平)
【生命的支柱】
加德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原来是一名医生。他竭力反对把实情告诉癌症患者。他认为,在美国死于癌症的病人中,75%的病人是被吓死的,其余才是真正病死的。
加德纳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死囚躺在一张床上,并告诉他将被执行死刑,然后用手术刀的刀背在他的手腕上划了一下,接着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个水龙头打开,让它向床下的一个容器里滴水,伴随着由快到慢的滴水节奏,结果那个死囚昏了过去。1987年,加德纳把实验结果公布出来时,却遭到了司法当局的起诉,但他用事实告诉世人:精神才是生命的支柱,一旦从精神上摧垮一个人,生命也就变形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不是活在物质里,而是活在自己的精神里,因为对于人的生命而言,要存活,只要一箪食、一钵水足矣。但要活得精彩,就需要有宽广的心胸,百折不挠的意志和化解痛苦的智慧。如果精神垮了,没有人救得了你,更无法奢谈什么成功了。
(摘自《当代青年》2003年第7期 作者 韩如意)
【恭维会使人变得平庸】
生活中我们的一言一行若能得到别人的肯定,总是快乐的;遭到别人反对,多半是不舒坦的。那么,能否由此得到结论,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我们应该以此为言行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事实上,倘若真把这点作为一种生活信条,成为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欲望时,言行的是非将正误难辨,生活的许多快乐也将随之丧失,人生的不少沮丧挫折将会接踵而至。
如果你希望得到赞许,那么在你未能如愿以偿时,便会十分懊恼,这正是自我挫败的因素所在。同样地,当寻求赞许成为一种需要时,你就会将自己的一部分价值奉献给“外人”,因为你必须得到他人的赞许。在这种情况下,你往往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由他们随意抬高或贬低。因此,你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
如果在每件事上都想要得到他人的赞许,你势必会在生活中遇到许多
痛苦和烦恼,你会慢慢建立起一种平庸的自我形象,随之产生的便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
人格奠基在三项基石上:独立性、进取性以及开放性。没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得不到真正快乐的,而他自许的快乐在绝大多数人看来,也是毫无吸引力的。
(摘自《再苦也要笑一笑》 作者 赵宇辰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出版)
【人要拥有大视野】
一个人的思想要参与历史和事件,排除了历史感,也必定抽掉了现实感……如果自己没有见解,就要接受别人的见解,就要放弃思考的权利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放弃思考的权利再窝囊的事情了。可是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
人要尽可能拥有一种大关怀大视野。否则,从关心小世界到直关心我们自己,人变得越来越自私、越来越不求甚解,最后对这个世界连一点把握的欲望和能力都没有了。当历史进入大时代的时候,其首要标志就是人民的思考力强大,关心问题,并相应地产生出一些思想者。
——张炜(《解放日报》2003年5月16日)
【请守住我们的理性】
把中国国旗和一张非典型肺炎病人的胸透X光片合成在一起———这是5月5日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大标题是《SARS NATION》(SARS国度)。
我强忍着愤怒,认真读了千龙网上全部中国网友的跟帖,沉思了很久,觉得有必要对网友和同胞们说一句:请守住咱们的理性。
通过网友的跟帖,我看出大家对那个封面的三种心态:一、愤怒。“心痛”,“Kill USA”,“打倒美帝国主义”……愤怒之情溢于言表,毫不掩饰。二、报复。“封杀美国《时代》周刊在中国的发行”……报复手段不一而足,直指刊发照片的国家和人民。三、反思。“算了,从我们的国力出发,就该忍忍了”,“发展才是硬道理”,“国空力不足”……国弱受欺哀叹之声,令人心酸。
别国这样侮辱我们的国旗,我们当然愤怒,但不应是苍白的叫嚷;面对外国人啐在脸上的唾沫,我们应该回击,但不是效仿无耻的嘴脸和卑劣的手段;我们需要反思,但绝不要自卑无望的哀叹。越是难以接受的奇耻大辱,我们越要多思,越要守住自己的理性,不让自己混同于那帮人之中,不让受伤的自己再蒙受更多的损失。
我以为我们要把握住这样两点来看待《时代》周刊的封面。一、是美国主流媒体的封面,但未必是美国人的主流思想,犯不着上纲上线。媒体再有影响,封面也只是少数办刊人的创意,我们搞愤怒扩大化,去伤害美国人民,是不理智的行为。二、非典防治工作中存在着一些不正常的情况。由于疫病防治条件
不够,无法指认病毒源自何处;由于初期措施不力,造成了一些不应有的扩散;少数国民素质不高,个别官员和医护人员不作为,成为别人攻击我们的理由。
带着这两点认识来回视《时代》杂志的封面,我们需要守住自己的理性,以另一种方式表达我们的愤怒、回击和反思。网友说:“实在觉得不堪入目,就做点实事,别在这儿嚷嚷。”采取有效手段治住非典,完善我们的防疫体系,改掉不健康的习惯和不正常的作风,这才是有节、有理、有度的愤怒、回击和反思,令那些总想算计咱们的人不能遂愿。
非常时期,非常问题,请守住咱们的理性。
(成彪《中国青年报》2003年5月23日)
【每天抽出一小时】
在一个商品展销会上,遇到一位深交多年的文友,随口问起他的生活,他只是苦涩地摇摇头:“唉,自从跳槽来到这个合资企业以后,忙啊,哪有时间?就连儿子都快认不出我来了。”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忙忙碌碌为工作为生活,似乎每天都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许多爱好就此打住。但在我们周围仍有很多人用坚定的意志,坚持每天抽出一小时来发展自己的个人爱好,不仅事业没有受到影响,而且一个小时的付出也获得了满意的答案。
世界织布业的巨头之一威尔福莱特·康,尽管事业非常忙碌,在他为事业奋斗了大半辈子时,他总感觉到自己生活中缺了点什么东西似的,于是他选择了画画,每天从百忙中抽出一个小时来安心画画,不仅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他在画画上也得到了不菲的回报——多次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而且油画十分受人喜爱。威尔福莱特·康在谈起自己的成功时说,“过去我很想画画,但从未学过油画,我从不敢相信自己花了力气会有很大的收获。可我还是决定学油画,无论做多大的牺牲,每天一定要抽一小时来画画。”
记得富兰克林·费尔德精辟地说过这么一句话,“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可以用这么五个字来表达——我没有时间。”其实,每天花一个小时来干你想干的任何事,有助于挖掘出你身上的潜能,如果这种能力你不花时间去挖掘,很容易消失,虽然对社会可能没有多大影响,但对你的人生绝对是一种损失。
——龙际礼 《市场报》2003年8月2日
【经营梦想】
他生长在一个普通的农户家里,小时候家里很穷,很小就跟父亲下地种田。在田间休息的时候,他望着远处出神。父亲问他想什么?他说他将来长大了,不要种田,也不要上班,他想每天呆在家里,等人给他
寄钱。父亲听了,笑着说:“荒唐,你别做梦了!我保证不会有人给你寄钱。”
后来他上学了。有一天,他从课本上知道了埃及金字塔的故事,就对父亲说:“长大了我要去看埃及金字塔。”父亲生气地拍了一下他的头,说:“真荒唐,你别总做梦了!我保证你去不了。”
十几年后,少年长成了青年,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做了记者,平均每年都出几本书。他每天坐在家里写作,出版社、报社往他家里寄钱,他用这些钱去埃及旅行。站在金字塔下,抬头仰望,想起小时候父亲说过的话,他心里默默地对父亲说:“爸爸,人生是没有什么能被保证的!”
他,就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台湾散文家林清玄。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世界上一切的成功、一切的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始于我们心中的梦想!成功其实很简单,你先有一个梦想,然后努力去经营自己的梦想,不管别人说什么,永远都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