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1]2篇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第一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导言: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是一个国家中保护和促进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权益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概念和作用,以及不同国家在实践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民族理论的概念及作用民族理论是研究和解释民族问题的学科体系。
它以民族学为基础,通过对多个层面的民族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以期理解民族与族群形成、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进而为实践提供指导和支持。
民族理论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理论支持:民族理论为对民族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框架和理论范式,可以帮助研究者明确研究对象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和思路。
2. 社会认同:民族理论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所属的民族群体的历史、文化和特点,促进民族认同和团结,凝聚民族共识。
3. 解决矛盾:民族理论能够揭示民族问题背后的本质和原因,为解决民族矛盾和冲突提供理论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和谐与稳定。
4. 促进发展:民族理论可以为民族群体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有助于促进民族全面发展。
二、民族政策的概念及分类民族政策是国家对于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的权益保护和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政策措施。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内容,民族政策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1. 平等保护政策:即保护不同民族和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平等权益,维护民族平等的基本原则。
2. 多元融合政策:即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和共生发展,建设多民族共和国。
3. 文化保护政策:即保护和传承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文化和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4. 经济扶持政策:即通过经济手段,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不同地区、民族之间的发展差距。
5. 教育培养政策:即通过教育和培训措施,提高少数民族群体的教育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民族群体的全面发展。
三、不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践不同国家对于民族问题的处理和民族政策的制定存在差异,以下是一些国家在民族政策实践中的具体措施:1.中国:中国采取了多种民族政策,如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各民族平等、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等。
319-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1、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民族和民族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 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经济基础、上层建 筑,以及意识形态诸方面的问题。民族随社会的发 展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 论时,总是把民族和民族问题融在社会历史发展中, 因为它的解决,紧紧与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前途、 命运相联,它也就成为科学社会主义必须解决的一 个重要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在马克思 主义学说中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问题与阶级问题的关系; ❖ 3、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联合; ❖ 4、揭示民族解放运动产生的根源、性质、任
务和实现的手段;主张多民族应在无产阶级 政党的领导下建立统一的国家。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1、初创阶段(19世纪40年代到1848年) ❖ (1)代表作:《论犹太人问题》(1844) ❖ 《神圣家族》(1844) ❖ 《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 ❖ (2)主要观点:①提出犹太人的民族平等问
题;②初步研究民族的形成问题;③明确提出 “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内 部的生产力”的观点。④揭示人类社会发展必 然经历三大过渡。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过程
❖ 2、确立阶段(1848年到19世纪80年代)
❖ (1)代表作:《共产党宣言》(1848,2) 《论波兰》(1848)《论波兰问题》(1848) 《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1851)《中国革命 和欧洲革命》(1853)《支持波兰》(1875) 《流亡者文献》(1874—1875)
一、民族理论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 策的学科体系
❖ 1、民族理论的界定
❖ 2、民族理论的学习方 法与意义
民族学通论笔记
第二章人类的种族人类的种族又称人种,严格说来,所指的是现生人类这个统一物种即晚期智人当中的各个亚种。
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
现代民族学家将其理解为经常在内部进行婚配和繁育的种群。
种族这个概念所要表示的主要是存在于外表体质特征上的人类变异,是人类进化和发展中必然出现并长期存在的一种客观现象,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传统课题之一。
研究这个课题有两方面重要意义,从科学意义上讲,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类起源以来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人类的生物学特征与文化特征和生态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社会意义上讲,能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全人类各个种族一律平等的科学基础,破除种族偏见,维护人类尊严。
局限性:从科学上讲,没有任何生理上的障碍能把人类不同种族之间的成员隔离开来,拿任何种族中的任何成员身上的任何特质作标准,都能发现种族的内部成员之间的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遗传学教授列文丁发现只有 6.7%的变异能在地理种族的水平上得到解释,即在种族的水平上偏离标准类型的比率高达94%左右。
认为传统的种族概念只能解释人类遗传变异内容的15%,剩下的85%的内容都要靠村落与村落、家庭与家庭,甚至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区别来加以说明。
对策:人类遗传学家主张限制种族的使用范围,代之以繁育种群或人类变异的概念。
体质人类学家尝试采用新的方法,即渐变群,又译倾群,是指人体特质中的某种基因频率在空间上的渐次分布。
种族和民族从科学意义上讲,二者是互不相干、泾渭分明的,种族所涉及的是人类种群对于自然生态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主要是自然科学;而民族所涉及的则是人类的社会文化群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主要是社会科学。
种族和民族是两套分类系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人类这个统一体所作的划分,前者主要考虑生物因素而不考虑文化因素,后者主要考虑文化因素而不考虑生物因素。
因此,从理论意义上讲,一个种族或种族类型中包含了若干个民族,或者一个民族中包含了几个种族或种族类型的现象都是正常的,甚至是不可避免的。
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
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心得体会:XX民族理论学习心得体会XX民族理论学习心得体会心得一:民族理论学习心得体会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弄清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弄清民族问题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总规律的关系,掌握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上的民族问题规律,特别是掌握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性,对于胜利地解决我国民族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重视民族问题,不回避、不夸大、不缩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民族理论,建立顾改革开放的30年,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成果丰硕,亮点纷呈。
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工作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从30年来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中可以得到许多重要启示。
第一、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30年来,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不照搬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坚持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尊重民族发展规律,高度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体系。
这要求我们在日后的工作中,要加强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的调查研究,认真了解新情况新问题,切实把握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方针政策,经得住实践的检验,经得住风险与挑战的考验,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第二、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做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解放思想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先声,是推动实践发展的前提。
30年来,我们党紧密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创新、政策创新,使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不断适应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要求。
当前,我们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就要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变化,始终注意把握时代前进的脉搏,体现实践发展的要求,不断研究新情况、提出新论断、制定新政策、采取新措施,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中国化和当代化,推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与时代发展同步伐。
第三、推进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展创新,必须始终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
民族学的意义和价值
民族学的意义和价值
摘要:
一、民族学的定义与范畴
二、民族学的研究方法与实践
三、民族学的意义和价值
1.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2.丰富人类学理论体系
3.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与尊重
4.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5.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正文: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语言、宗教等多方面现象的学科。
在我国,民族学具有丰富的研究资源和独特的学术价值。
那么,民族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民族学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挖掘、整理和传承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时,民族学也为民族文化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民族学丰富人类学理论体系。
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构建人类学理论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再次,民族学增进民族间相互了解与尊重。
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深入研
究,我们可以更好地宣传和展示各民族特色,促进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尊重。
此外,民族学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以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最后,民族学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理解,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总之,民族学作为一门综合性、跨学科的学科,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中国与外国等多地域间的
威的解构与批判,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观
学生群体差异和彼此间交流,也对高校学生的
念潜滋暗长,二者不仅容易合流,且极其传染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状态产生影响。
当前,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统筹推进
性[3] 。 当前,我国不仅面临错综复杂的国际
形势,经济社会发展也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深
影响到福建、广东等地高校学生群体。 改革进
守于社会理想、人生意义、国家前途、传统道德
程伴随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变迁和对外交流深
等方面,使得民族主义在青年人思想和头脑中
度拓展,高校学生群体特征也因之发生巨大变
的神圣性被消解。 与此同时,全球化进程中也
化。 在高校内,城市与乡村、边疆与内地、发达
出现了一些经济社会问题,后现代对主流、权
多向度网络亚文化对学生的现实感、时代感和
孙中山先生说,做人最大的事情,“就是要知道
责任感产生不利影响,从而模糊中华民族共同
怎么样爱国”。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最自然、最
体建设的历史与现实。
朴素的情感,也是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
二、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
育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8 年全国教育大会上
一是借助互联网平台的高效信息传播,对大学
且因少数民族学生不多,存在对铸牢中华民族
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冲击和误导,甚至
共同体意识教育重视不足,对民族团结教育和
引发学生集体行为。 无论是涉及少数民族还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认识模糊等现
是中华民族整体的网络舆情事件,都易受到学
象。 随着近年来普通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增
围绕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所涉
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设置、阅读书目与考核要求课程一:民族学通论任课教师:龚志祥(E-mail: ***************)一、阅读书目1、《民族学通论》,林耀华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2、《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著,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
3、《民族与民族主义》,厄内斯特.盖尔纳,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民俗学概论》,钟敬文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5、《社会学概论新修》,郑杭生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风俗习惯的特点、分类及其变迁的因素分析。
2、关于《民族学通论》或《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二:中国民族志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马寅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常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2、杨圣敏:《中国民族志》,中央民大出版社,2003。
3、郝时远:《中国民族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4、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编辑委员会《中国少数民族》编写组:《中国少数民族》,人民出版社,1981。
5、宋蜀华、陈克进主编:《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二、考核题目与要求题目:(任选一题)1、试论中国历史上各民族经济关系的发展及其影响。
2、任一阅读书目的读书报告。
考核要求:认真阅读相关书目,卷面字数不得少于4000字。
课程三:文化人类学任课教师:哈正利(E-mail: *******************.cn)一、阅读书目1、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商务印书馆,2000。
2、黄淑娉:《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教出版社,2004。
3、哈维兰:《文化人类学(第十版)》,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4、(英)拉波特:《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华夏出版社,200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含了丰富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学科视角。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深入理解和分析民族问题,并为国家建设、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主线,探讨其基本原理、学科特点以及对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含了以下几个关键概念: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条件和经济基础的产物,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变化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演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民族问题的历史和现实的分析,可以揭示出民族关系的规律性和内在联系。
2.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将民族问题看作是阶级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它强调了阶级斗争对于民族关系的影响,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互交织,民族关系的变化往往受到阶级斗争的制约和影响。
3. 民族问题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一个综合性和复杂性的问题,涉及到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语言等方面。
它强调了对于民族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解决,同时也强调了民族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的相互关联。
4. 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民族自决权和民族平等的原则,认为各个民族应当享有平等的权益,并具有自主管理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它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主张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民族文化传承等方式来实现民族平等和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学科特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具有以下几个学科特点:1. 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实践基础和科学研究的相互支撑,既关注理论的深入探讨,又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通过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来揭示民族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2. 国际性和国内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国际上具有重要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它不仅关注全球范围内的民族问题,还关注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具体情况。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
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
(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
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狭义上是指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比较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
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建议
深入田野调查
跨学科合作
建议针对特定民族或地区进行深入的田野 调查,以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研究的可 信度和深度。
民族学研究需要借助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方 法,如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因此 建议加强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
关注现代社会变革
加强国际合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文化也在不断 演变,建议将研究重心放在现代社会变革 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上。
04
分析与结论
分析方法
01
02
03
参与观察法
通过参与观察,了解当地 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 、宗教信仰等。
深度访谈法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的访 谈,了解他们的思想观念 、文化传统、社会关系等 。
问卷调查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当地 居民对特定问题的看法和 意见。
主要结论
当地文化独特性
调查发现,该地区的文化具有鲜明的 独特பைடு நூலகம்,如语言、服饰、建筑、音乐 等。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社会 结构、历史传承等方面,为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民族文化的多样性逐渐受到威胁。通 过调查,我们可以探索民族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点,为 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路径。
调查目的
深入了解当地民族文化
通过实地调查,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民族的历史传承、文 化特点、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当地民族文化有了全面的认 识。
民族学实践调查报告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调查背景与目的 • 调查对象与方法 • 调查内容与发现 • 分析与结论 • 建议与展望 • 参考文献与附录
01
调查背景与目的
调查背景
14民族学理论的中国化先驱
第十四章民族学理论的中国化先驱一.【教学要点】一、吴文藻——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奠基人二、费孝通:中国民族学理论的践行者三、林耀华的民族理论四、李亦园: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者二、【基本内容】一、吴文藻——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奠基人(一)、民族学中国化理论来源的背景。
(二)、中国化的功能理论。
以吴文藻为代表的中国功能理论主要突出三个特色:1、把研究视野从异文化转到本文化。
2、研究的目的由启发到指导。
3、社区研究的引入。
(三)边政研究。
二、费孝通:中国民族学理论的践行者(一)、微型社区研究。
1、《江村经济》与中国本土研究。
2、《江村经济》与微型社区研究。
(二)、中国乡土研究。
1、《乡土中国》与差序格局。
“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学和民族学概念。
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对这一概念进行阐释,提到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的重要区别,有一个很形象的对比:西方社会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团体之间界限分明,即团体结构;中国社会是石头丢在水里所推出去的一圈一圈的波纹,关系不特定地波及他人而形成范围模糊的适应需要的不同团体。
这就是中国人情社会网络复杂之因,所谓“差序格局”这一概念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社会的社会分层结构和人际关系的特征。
以“差序格局”为中心概念,费孝通认为中国人的社会结构是以个人为中心建构的蜘蛛网似的结构,每一个人都处于蜘蛛网的中心,在这个中心周围的是根据亲疏远近排列的人际关系。
这种网状的的结构是可以不断伸缩的,是一种范围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异常凸显。
但是由于网络中的纲纪,即“伦”的存在,促使这种格局具有明显的等级化特征。
因此,公私界限相当模糊,仅仅是一种相对意义,是一种差序格局的界限模式。
2、《生育制度》与社会功能研究他明确地提出家庭、婚姻、亲属等社会制度不仅不能用来满足人们生物基础上性的需要,甚至是限制这种需要。
正确的序列应该是社会需要维持其结构的完整以完成其维持群体生存的作用,必须解决其内部成员的新陈代谢,而规定下产生、抚养新成员的办法,形成“生育制度”。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民族问题上的继承和发展,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在中国,民族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该学科在研究中国民族发展问题中的应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其基本观点,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民族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与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密切相关的。
2. 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必须从阶级斗争的角度来看待和分析。
民族间的斗争与阶级斗争有着内在联系,不同阶级在民族问题上的利益冲突是民族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3. 民族自决权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主张民族自决权,提倡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民族发展必须充分尊重各民族的权益,并推动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
二、中国民族发展问题的研究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发展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研究中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问题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通过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如加强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互补与合作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的可持续经济发展。
2. 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中国各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并提出了加强文化教育、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等具体措施。
3. 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问题民族团结是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倡导以平等、团结、和谐的原则,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互信与交流,加强多民族之间的共同发展,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意义1. 指导民族政策制定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为中国的民族政策制定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思路。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1、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根底,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根本的方法,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中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居住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
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
2、参与观察:研究者深入到所研究对象的生活背景中,在实际参与研究对象日常社会生活的过程中所进行的观察。
这种方法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
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
3、专题调查:就是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拟的调查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
〔综合:先普遍采用书面调查法,普遍搜集各方面的资料,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加以初步分析、整理、审核,如果对某些内容有疑问或认为有遗漏时,再派人进行实地调查,加以澄清。
〕4、自观与他观:自观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
他观的办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
5、谱系调查法:这种方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者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
6、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开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又称形式人口学;广义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关系,在西方又称人口科学。
7、个案研究方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的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
8、跨文化比拟研究:是人类学家在对从世界上不同民族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比拟的根底上,验证理论假设,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与差异,以宏观理论的研究与论证发现某种普通规律的研究方法。
广义上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作的比拟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拟社会学;狭义上是指XXX等人建立和开展起来的比拟法,其最明显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拟。
马克思民族学的特点
马克思民族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 阶级分析: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阶级的存在和作用。
它认为,民族问题是一种历史的阶级斗争问题,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往往
是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民族层面上的表现。
因此,在分析民族问
题时,要从阶级的角度来看待。
2.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贯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民
族问题具有历史性和发展性。
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由民族发展
的历史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
因此,研究民族问题,必须从历史的角
度出发,全面地考察其历史演变过程。
3. 国际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坚持国际主义和国际无产阶级的
团结。
它认为,各国人民的命运是紧密相联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民族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
因此,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各国
人民的团结,才能有效地解决民族问题。
4. 革命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追求革命性和实践性。
它认为,解
决民族问题必须通过彻底的社会改革和革命,打破旧秩序,建立新秩序,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
5. 实践导向: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实践导向,要求把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它认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相互交融,只有从实践中获得经
验和教训,才能推动民族问题的解决。
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一种具有强烈实践性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对民族问题的科学分析和解决。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深入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复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核心观点,并探讨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一、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它强调了社会发展的辩证规律和历史的客观性。
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中,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拓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历史演变的产物,各个民族之间存在着不平等和冲突,只有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和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解决民族问题,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
社会主义民族理论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要坚持平等团结的原则,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
在实践中,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我们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三、民族平等与多样性的原则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强调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多样性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歧视、不压迫其他民族。
同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还鼓励各个民族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特色,促进各个民族共同繁荣。
这一原则在推动民族团结和国家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四、民族问题与民族解放运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认为,民族问题是由民族压迫和民族不平等引起的,只有通过民族解放运动,才能实现民族的自由和平等。
民族解放运动要求被压迫民族通过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来实现自身的权益。
在实践中,我们要高度重视民族解放运动,支持各个民族争取独立和自主的努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五、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实践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关系牵动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费孝通对民族学的看法
费孝通对民族学的看法
摘要:
一、费孝通简介
二、费孝通对民族学的定义和理解
三、费孝通民族学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四、费孝通的主要民族学成果
五、费孝通民族学观点的影响和意义
正文:
费孝通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民族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
他对民族学的研究和理解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费孝通认为,民族学是一门研究各民族文化、社会、历史和心理现象的学科。
他强调,民族学应该关注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并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各民族发展的规律。
费孝通对民族学的定义和理解,为我国民族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在研究方法上,费孝通主张实地调查和参与观察相结合。
他认为,只有深入到民族地区,亲身参与民族生活的实践,才能真正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
在他的研究中,费孝通始终强调“以人为本”,关注民族个体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
此外,他还提倡跨学科的研究,将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拓宽研究视野。
费孝通的民族学理论丰富多样,他的主要成果包括“乡土中国”理论、江村经济研究等。
这些成果不仅为我国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国
民族政策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费孝通的民族学观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他的研究不仅提升了我国民族学的研究水平,还为各民族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费孝通的观点在我国民族研究工作中起到了指导作用,为推动我国民族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总之,费孝通对民族学的看法和研究方法,为我国民族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他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传承。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民族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民族学作为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民族和民族文化现象,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本文旨在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了解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一、民族学的理论发展1. 经典理论在民族学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经典理论对这一领域的理论体系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提出了民族的阶级属性和民族斗争的重要性。
2. 文化人类学视角随着文化人类学的兴起,民族学的研究范畴也得到了扩展。
文化人类学的视角强调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相对主义,充分考虑了文化的动态变化和交流。
二、民族研究的方法与手段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直接接触到被研究民族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等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其特点和内涵。
2. 档案与历史研究民族研究还需要依赖档案和历史文献的研究。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梳理与解读,可以还原出民族的历史演变过程,丰富研究者对民族的认识与理解。
三、民族与国家关系研究1. 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现代国家形态的建立与发展对民族认同的塑造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关研究探讨了民族认同的形成与维系,探讨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影响。
2. 民族冲突与和解民族冲突是当代世界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研究民族冲突与和解的原因与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相关研究除了关注冲突原因外,还探讨了各种和解策略与机制。
四、民族文化传统与变迁1.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民族文化传统的保护与传承是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相关研究围绕着如何有效保护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讨论和实践。
2. 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与转型过程中,民族文化也面临着变迁和调整。
研究重点关注文化的转型与变迁对民族认同、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影响。
结论通过对民族学领域的文献综述,我们可以看到该领域近年来的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民族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科领域,通过对民族和民族文化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人类社会多样性和文化传统的理解与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
田晓岫
中国现代民族学是从西方引进民族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近现代以来,引进西方民族学理论的途径有两条,一条是出国留学,如蔡元培、潘光旦、杨成志、吴文藻、杨堃、凌纯声、林耀华、费孝通、宋蜀华等著名学者,远涉重洋,学成回国,著述讲学,传播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
第二条是翻译西方民族学著作,以林纾、魏易从英译本翻译德国学者哈伯兰著的《民种学》(1903年)为最早。
其他西方民族学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的主要著作均有中译本。
其中,李鹰扬(杨贤江)译恩格斯著《家族私有财产及国家之起源》(1929年),杨东蓴译摩尔根著《古代社会》(1935年)等在思想界影响最大。
民族学中国化的内涵有四:一是研究对象中国化;二是研究方法中国化;三是理论体系中国化;四是应用研究中国化。
用西方民族学理论方法对中国各族的居民点进行调查研究,是学者们实践民族学中国化的第一步。
从1928年杨成志只身一人进入大凉山调查彝族,以及同时期蔡元培在中央研究院创设民族学组,先后派出研究人员分赴广西、东北、浙江、湘西、云南、海南岛等地调查少数民族算起,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由政府组织包括民族学家在内的“中央访问团”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之后又进行民族识别,再后又组织各方面学者对全国十六个省区的少数民族进行实地社会历史调查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又广泛开展了若干补充调查;与此同时,在台湾的民族学家也对高山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实地调查和研究。
之后,编写出版了55个少数民族的《简史》、《简志》丛书。
这些调查研究主要属于民族学中国化的第一步范畴。
在新中国的民族学调查中,除了使用西方民族学规范的田野调查法,拟定调查提纲,记录直接观察和访问调查的结果之外,还创设了点面结合的调查方法,分工协作、小组讨论与个人执笔相结合的集体调查方法。
而此前中国现代民族学的研究,从一开始就已经注意使用一些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
例如民族学调查报告《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1934年)就注意使用了历史文献资料,注意赫哲族文化的历史研究。
就是说,在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发展过程中,在研究对象中国化的同时,在研究方法上也开始进入第二个层面,即部分实现研究方法中国化,如使用溯源法和历史考据法。
回顾过去,几辈学者历尽艰辛,完成了对中国55个少数民族拉网式的普遍调查研究,并开始了对汉族的研究。
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空前的。
但从总体来说,这些研究都只是属于分析研究。
而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更注意综合研究。
就是说,不仅要追根溯源,讲清楚来龙去脉,而且要从整体的视角,讲清楚每一族群在中华民族整体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们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民族学理论体系中国化方面取得显著成就者,要数潘光旦和费孝通。
潘光旦先生学贯中西,他试图从中国古代人文思想中找到与西方现代人文思想相通的理论体系。
他用西方现代民族学理论对儒学精髓作了全新的诠释。
费孝通是潘光旦的学生,他亲身经历了中国现代民族学的全过程,并且在实践和理论方面一直走在这一学科的最前列。
他高瞻远瞩,提出当代中国民族学的任务,是努力开展对中华民族的综合研究,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学理论体系。
在民族学应用研究中国化方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族学家参与中央访问团访问
民族地区,及以后的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到当前的西部大开发,中国现代民族学都在努力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经济建设服务,在各族人民之间建立互相理解的桥梁,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责任编辑:wenming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