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原著选读导论
民族学导论(王庆仁教授)Powerpoint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劳动创造说
• 恩格斯:
•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 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 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 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 身”。
劳动推动力说
• 劳动只是作为从猿到人转变 的主要推动力,并不反映事物内 部的矛盾性,显然不能说它就是 人类起源的内因。劳动只是一种 持殊的适应手段,适应方式。它 适应外界条件的变化,推动古独 的内部矛盾性发展与转化。
• 导论 • 第一单元 民族学研究的基础知
识
• 第一章 人类的起源 • 第一节 人类起源的理论探索
• 第二节 人类的远祖
• 第三节 直立人——真人的出现 • 第四节 智人
根据地史学的研究,地球大约形 成于40至50亿年前。整个地球的历史 可划分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 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大阶段。其中每个 代分为若干纪,每个纪又分为若干世。 人类起源和发展于新生代。新生代分 为第三纪(Tertiary)和第四纪 (Quatemary),新生代一般认为是距 今7000万年,其中第三纪便占了6700 万年,最后为300万年是第四纪。
第十一章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形态及其 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一节 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发展不平 衡性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中的原始公社 残余形态
第三节 凉山彝族奴隶制 第四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封建领主制 第五节 中国少数民族的政治制度 第六节 中国少数民族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四单元 婚姻家庭与亲属制度
第十二章 婚姻家庭制度 第一节 婚姻家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二节 群婚及其家庭形式‘ 第三节 对偶制婚姻家庭 第四节 一夫一妻制婚姻家庭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_企业报告(业主版)

目录
企业基本信息 .................................................................................................................................1 一、采购需求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5
2022-09-28
T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P3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5
2022-10-21
TOP4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1.4
2022-08-17
TOP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0.9
2022-07-07
TOP6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0.8
2022-09-28
本报告于 2023 年 02 月 13 日 生成
4/15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 北京德仕美通电子
研究所采购电子验收单公示
有限公司
人类学参考书目(已分好类,非常全面)

人类学参考书目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社会人类学导论》,(英)陆一士著,黄宣卫、容贵译,台北:五南图书公司,1985年。
《人的创始纪——文化人类学的源流》,猛等编著,人民,1987年。
《当代人类学》,(美)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人民,1987年。
《文化和社会人类学》,(美)莫菲著,吴玫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P·K·博克著,童奇志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马文·哈里斯著,,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构架》,庄锡昌、志民编著,人民,1988年。
《人类学史》,哈登著,廖泗友译,人民,1988年。
《文化人类学的十五种理论》,(日)绫部恒雄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社会文化室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
《文化的变异——现代文化人类学通论》,(美)C·恩伯和(美)M·恩伯著,杜杉杉译,人民,1988年。
《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美)墨菲著,王卓君、吕辿基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
《文化人类学历史导引》,王海龙、何勇著,学林,1992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高等教育,1996年。
《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中国人民大学,1997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演讲集》,周星、王铭铭,天津人民,1997年。
《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美)马尔库斯和费彻尔,王铭铭、蓝达居译,三联书店,1998年。
《社会人类学概论》,,(美)克拉克斯勒著,钟兆麟译,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1年。
《本土化:人类学的大趋势》,许杰舜主编,广西民族,2001年。
《文化人类学调查》,汪宁生著,文物,2002年。
《人类学通论》,庄孔韶主编,教育,2002年。
《社会人类学》,朱炳祥著,大学,2004年。
《社会文化人类学的关键概念》,(英)奈杰尔·拉波特和(英)乔安娜·奥弗林著,鲍雯妍、亚辉等译,华夏,2005年。
民族学导论专题

民族学导论专题民族学导论民族学,也称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文化和社会现象的学科,通过对人类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揭示人们的生活和行为习惯、价值观念、信仰等,从而促进人类的社会进步和文化交流。
本文将从民族学的历史、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实践意义和现状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民族学起源于18世纪欧洲的思想运动,当时人们开始对不同文化的人们展开了系统研究。
19世纪后期,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形成。
到了20世纪,民族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各国学者对文化和社会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理论体系。
1949年以后,中国学界逐步了解和学习民族学,陆续建立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人类地理学、宗教学等相关专业,扎实地推进民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二、基本概念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文化和社会现象,民族学家从人类的文化、信仰、风俗习惯、性别关系、人类起源等角度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民族学的基本概念包括:1.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中创造和传承的知识、观念、价值、艺术和习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
2.社会:是指人们在一定历史时期内,通过群体活动建立起来的组织形式和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精神等方面的关系。
3.民族:是指在同一领土上生活、有着共同历史、文化、语言、风俗习惯、意识形态和信仰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群体。
三、理论体系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结构功能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生态学、符号学、身体社会学等。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具有自我调节机制的系统,文化相对主义则认为人类文化是在不同的文化中相对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在生产资料和科技的发展中逐渐进化的。
文化生态学把人类、环境和文化三个要素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符号学认为文化是通过符号展现的。
而身体社会学则探讨身体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民族学的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它们对人类社会的理论解释和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人类学概论(西大考古)

言学还必须有其他研究来证实。 4.民族学:以民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是现存民族,部分涉及民族史(民族考古)。 民族:
历史形成具有共同语言、生活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在共同文化上形成公共心理素质。 对现有民族的调查。 完整、详细、系统了解某一民族各个方面。研究民族历史需依赖 考古学。族源,体质人类学对人骨的研究。语言学,民族识别重要标志。 三、人类学简史: (一)、人类学的产生及其发展。 19 世纪中叶在欧洲创立。 1.孕育阶段(上古——16 世纪初):古希腊,希波克拉底,曾叙述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体质人类学最初研究学者。 希罗多德,公元前 5 世纪,《历史》,风俗习惯,文化人类 学。 古埃及人曾以注意到不同种族,并绘于壁画上。 中世纪,宗教、神学盛行,科 学受限制。 1271 年,马可.波罗出发前往中国;在中国居住 17 年,游历中国太半,后 取道海上经土耳其回威尼斯,《马可.波罗行记》。 15 世纪始,在《马可.波罗行记》影 响下,“地理大发现时代”来临。 哥伦布发现美洲。 达.迦马 1498 年到达印度。 麦哲 伦环球航行。 人类各种族得到认识。 对人类学的研究开始兴起。 2.创建阶段(16 世纪初——1866 年):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体质人类学最早出现,自 16 世纪初开始,研究人体及其特征。 马金斯.亨特《人类学》。 16 世纪初人类解剖;意大 利,维萨里,致力于人体解剖,证明男女肋骨一样多,推翻了上帝用男人肋骨造女人之 说,《人体构造》,引起人们对“上帝造人说”的怀疑,被宗教裁判所处死。 17 世纪。 英国的泰森,解剖人、猩猩、猴子,比较研究,发现猩猩较猴子更接近于人,奠定比较 形态学基础。 18 世纪初,林奈,1736 年创建科学的生物分类系统,建立在动物的亲疏 关系上,灵长目,将人、猿、猴放于其中,将人分白、黑、黄、红四种人,统称智人种, 沿用至今。 18 世纪后期,布鲁门巴哈,将人种划分建立在人体测量基础上,特别是颅 骨形态。 19 世纪,一系列古人类大发现,尼安德特人、克罗马农人、森林古猿等。达 尔文《物种起源》。 赫胥黎,利用进化论论述人类起源,“人猿同祖”。人体形态学、人 种学、人类起源,体质人类学建立。 文化人类学:17 世纪始,大兴土木,地下往 往发现远古人类遗存,尤其是旧石器时代石器与化石,考古学开始建立。 19 世纪,汤 姆森将丹麦国家博物馆藏品按原料分类,石器、铜器、铁器。 卢伯克,按制造技术区 分石器。 1860 年,德国的巴斯典《历史上的人》,文化人类学诞生。 巴霍芬《母权论》。 19 世纪中叶,建立一批学术团体。 1866 年,瑞士,那沙特尔,首届人类学和史前考古 学会议,人类学正式诞生。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

中国人类学经典书目1. 《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于1989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深入研究,探讨了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的人类学特点和演变规律。
2. 《中国人类学史》《中国人类学史》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涵盖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个阶段和学派的演变。
3. 《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中国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理论和方法的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向、方法论和基本理论框架。
4. 《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问题研究》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关注中国人类学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探讨了如何推进中国人类学的现代化建设。
5. 《中国社会人类学》《中国社会人类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从社会学和人类学的交叉视角,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结构、变迁和文化特征,对中国人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 《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中国人类学研究方法与实践》是由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包括田野调查、访谈、观察等,为人类学研究者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参考。
7. 《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中国古代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该书通过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考古、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学的价值和意义。
8. 《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国民俗学与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的一本经典著作。
该书系统地介绍了中国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研究中国民俗和文化的学者提供了重要参考。
9. 《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中国农村人类学研究》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09年出版的一本重要著作。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历年考研真题

2005年人类学概论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是《金翼》,费孝通先生的代表作是《江村经济》,两人都是我国著名的人类学家。
2、博厄斯是美国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人类学与现代生活》,论述了人类学的品格及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美国早期人类学家摩尔根将原始社会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
4、英国功能学派的两位奠基人是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
5、马歇尔?莫斯在《礼物》一书中阐述了交换理论的雏形。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0分)1、E?B?泰勒2、级别婚3、联合家庭4、影视人类学5、千禧年运动6、族群7、基因流动8、图腾信仰三、简答题(每道题15分,共60分)1、古典进化论的“母体范式”是什么?它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学术遗产?2、简述结构主义思想的来源。
3、都市人类学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得到了确定和发展?4、怀特的普遍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四、论述题(40分)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学研究的看法。
2005年人类学理论与方法一、名词解释(每题8分,共40分)《金枝》施密特(Wilhelm Schimidt)《文化模式》吴文藻《文化资料大纲》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请简述摩尔根(Lewis Henry Morgan)的主要学术贡献2、请简要说明自观(emic)和他观(etic)的关系。
三、论述题(共80分)1、试论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思想的来源。
(25分)2、试述特纳的仪式过程研究。
(25分)3、马林诺斯基在人类学田野工作方面的贡献有哪些,对中国当下场景的人类学研究有哪些启示。
(30分)2005年民族学理论方法一、概念题(每题8分,共40分)1、认知人类学。
2、形的标准与量的标准。
3、《古代社会》。
4、社会学年刊派。
5、多线进化论。
二、简答题(每题12分,共60分)1、民族学产生的三个标志是什么?2、何谓埃及中心论?3、何谓基本人格?4、何谓文化相对论?5、博厄斯对进化学派和传播学派持什么态度?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论心理学派的形成原因及主要学术思想。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范文

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人类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科学思想和优良人文素质、掌握人类学基础理论、方法、技术的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能适应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共组织和私有机构等对综合组织协调人才的需求,胜任相关的文化、公共事业、宣传、社会评估、宗教、民族、民政、政策研究等工作。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愿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有遵纪守法、敬业爱岗、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品质;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规范。
2. 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既有较广的知识面,又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与创新精神,成为既有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能力,又有较宽的基础、较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的专门人才。
3. 有健全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有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具有一定的国防和军事知识,能够履行建设和保卫祖国的责任和义务。
三、授予学位:按要求完成学业者授予法学学士学位。
四、毕业总学分及课内总学时五、专业核心课程:人类学概论、中国民族学、体质人类学、语言学概论、文化人类学理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志导论、民俗学概论。
六、专业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校级精品课程“人类学概论”、“都市人类学”;双语教学课程:“民族志导论”、“文化人类学理论”;重点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
七、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一)八、辅修、双专业、双学位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人类学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附表二:人类学辅修/双专业/双学位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计划表。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成功召开

作者: 海路;李光华
出版物刊名: 民族教育研究
页码: F0002-F0002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4期
主题词: 西北师范大学;专业委员会;教育人类学;中国人类学;学术研讨会;民族学;教育发展;年会
摘要:2017年7月19-20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一带一路”战略与民族教育研究学术研讨会在西北师范大学召开。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当代教育与文化》编辑部承办。
人类学概论 第四版 第一章 绪论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二)比较法的主要操作模式
• 在人类学中,有三种主要的比较法操作模式: • 1. 隐含的比较法
在田野工作中,当观察到目标文化的实践时,人类学家会不时地将其与自己文化中的相似实践进 行比较。这种隐含的比较法通常产生有价值的理论建构。 • 2. 两元文化比较法 这需要系统地对照和比较两种不同文化中的相似实践,以识别共性和差异性,并建立因果关系。 这种因果关系可用于解释文化之间的差异。 • 3. 多元文化比较法 这种方法涉及到多个文化场景的比较。例如,研究者可能会比较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以识别共 性和差异性。
学者学会当地的语言,以便更好地与研究对 象交流和理解他们的文化。
长时间居住于研究对象的社区,通常不少于 一个年度周期,以深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 和社会互动。
采用参与观察的方法,学者不仅是旁观者, 还积极参与研究对象的活动和生活,以获得 更深入的洞察。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fford Geertz)将文化视为象征系统, 强调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如何塑造了社会行为者的看法 、感知和思考方式。他强调文化的象征性和意义的构 建。
后现代主义派强调文化的建构性和多样性,认为文化 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建构性的过程,而意义是通过互 动和交流而形成的。
三、学科标志:田野工作与民族志 (一)田野工作的特征
五、通向跨文化比较
(三)什么是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是人类学家的理想之一,它 允许我们在不同文化之间验证理论、发现共 性和差异,以实现对人类行为的深入理解。
跨文化比较建立的前提是承认文化具有 多样性、整体性和相对性的特征。虽然各地 的社会与文化存在差异,但仍存在着一些共 同的可供分析的单元与要素。
民族学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18.文化与人格学派、心理人类学、新进化论学派的时间、地点、人物、著作、观点
(1)文化与人格学派:a.时间 20世纪30∼50年代
b.地点 美国
c.人物 林顿、本尼迪克特•米德
d.著作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文化模式》(1934)、《菊与
刀》(1946)、《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50)
文化人类学 (culture anthropology) :作为文化创造者的人类
2.考古学: 从过去文化出发研究物质对象→解释人类的行为
3.语言学——人类语言 描述语言
人们特殊的社会背景中如何使用语言
4.民族学:现在或最近的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专注于文化的特殊方面
作为民族志学家 田野调查
■ 4.民族学研究的四个传统领域 1、生计方式——经济行为——经济人类学 2、婚姻与性——家庭与继嗣——亲属制度 3、社会组织——政治制度——政治人类学
民族学人类学概论复习资料
导言 ■ 1.费孝通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 2.民族学人类学的英文名称:
1、 ethnology 民族学
希腊文Ethnos (族体民族) + Logos(科学)
欧洲大陆的学术传统:德、俄
蔡元培由德归国 1926《说民族学》中国民族学开始
出现的标志
第二章
9.汉字“文”、“化”、“文化”的古代用法与含义 (1)“文”:1、色彩交错的纹理,《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说文解字》:文,错画 也,象交文。引申为文雅、人的修养
2、《论语·雍也》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引申为美、善 (2)“化”:1、《礼记》郑玄注:文犹美也,善也 。化:更易,生成,造化;
中国人类学著作

中国人类学著作中国人类学是研究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行为的学科,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索中国人的习俗、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特点与变化。
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参考。
1.《中国民俗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著名民俗学家李学勤编写,重点研究中国民俗与人类学之间的关系。
李学勤探讨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方式、节日庆典、家庭和婚姻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人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变迁对传统民俗的影响。
2.《中国社会经济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编写,涵盖了中国社会经济领域的人类学研究。
该书分析了中国人的生产模式、农耕文化、城市化进程、社会阶层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社会经济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了解中国人的经济行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对个体与社会的影响。
3.《中国农耕文化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志刚主编,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农耕文化的人类学专著。
李志刚通过比较研究、考古学与人类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剖析了中国农耕文化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该书对于了解中国农耕文化的历史渊源、传统价值观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4.《中国宗教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研究中心编写,主要研究中国宗教与人类学之间的关联。
作者通过对中国主要宗教信仰的考察,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分析了宗教与中国社会、文化及个体身份认同之间的相互影响。
读者通过阅读该书,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仪式习俗以及宗教信仰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
5.《中国式社会工作人类学》该著作由中国社会工作学会编写,围绕中国社会工作实践与人类学的交叉领域展开研究。
该书探讨了中国社会工作领域中的文化、价值观以及社会关系等因素对个体和群体的影响。
通过人类学的视角,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社会工作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为提高社会工作实践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以上是一些中国人类学著作的简要介绍。
这些著作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深入研究了中国人的社会和文化问题,有助于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和文化特点。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提要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历了百余年时间的发展与探索。
在这一历程中,不少重要的著作被诞生,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dis的历史、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研究立下了汗马功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百年重要著作,并对其进行提要。
1.《中华文化史纲要》(约在20世纪20年代编写):这一著作由余英时、梅光迪、杨炎熙、谈家桢、郑振铎等人编撰,涉及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多个领域,如哲学、文学、语言、宗教、艺术等。
它反映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学术探究的一些尝试和成果,对后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启示。
2.《中国各民族服饰图谱》(1989年第一版出版):作者为安子介、邱仁义、汪保兴、谢淀亲等人,系统地收集并整理了中国各族服饰的演变、特征、区别等方面的资料。
其通过对各民族服饰的形态、结构、材料、图案等进行细致地描述,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学术参考价值。
3.《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系》(1994年开始出版):这是一套由中国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主编并出版的大型学术工程,旨在全面介绍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语言、民俗、宗教、艺术等方面。
该大系总共分为56编,涵盖了56个少数民族和2个地方民族。
该大系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的成长、发展和进步,并具有很强的文献收藏、研究和展示作用。
4.《民间故事集成》(约在20世纪40年代编撰):这是王国维等4位学者共同的著作,共收录了中国民间故事360篇。
这一著作选择的故事多来源于民间讲述,不仅具有地域性和代表性,而且语言通俗易懂,文学意味浓郁。
它全面展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领域中的一部经典之作。
5.《中国方志大辞典》(1999年第一版出版):这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前历史和法学研究所主编的一部辞典。
其涵盖从古代至20世纪末的中国方志,对各地方志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人文等方面进行了概述,是中国方志研究的重要参考书之一,也为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地域性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学科经典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著
在学科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曾被学人反 复引用,至今给我们的启示不亚于任何一 部现代作品的著作。经典名著是学科史的 延伸。
我们要跟经典作家直接对话,还要学习往 圣先贤在什么时候把什么当成问题,怎样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来解答问 题。
6.时事与形势
民族学是通过研究文化理解民族特点,促 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人类学是通过研究文化认识人性,促进人 类和平与发展的学科。
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
中国民族学曲折发展时期(20世纪50-70年 代) 民族学人类学在台湾的发展 中国民族学发展的新时代(20世纪80年代- 现在)
3.分析资料的方法: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的方法要从学科史中习得。学科史是学 科发展历程。 跨文化比较法(Cross—cultural comparison)的基本前 提是把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作为样本,对这些资 料作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通 过跨文化比较的研究,认识到文化的差异性、普 遍性和复杂性;亦清楚地认识到各种文化是怎样 变迁、怎样适应变迁的,使我们能预测文化变迁 的方向。
1928年,北伐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已经在南京 建立。中国民族学界发生了几件大事:中央研究 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民族学组等研究机构建立、中 国学者开始进行了民族学的田野调查等。 1938年是抗日战争爆发的第二年,中国人民投入 了全面抗战,中国民族学家在抗战爆发后向西部 转移,加强了对民族、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更 大规模地投入到田野调查工作中。在研究阵营、 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比较以前也有一个大的进步。
2.收集资料的方法
民族学人类学家有两个专长:一是全面阐释人和文化并坚持文化本体 论(尊重文化即尊重人,以文化为本就是以人为本);二是能通过实 地调查系统地学习地方知识,并且用这个知识来与主流社会和主导话 语来商榷和对话,从中体现少数民族和弱势群体的主体性、能动性和 他们的权益需求。 这两个长处基于两种资源:一是大量阅读学科经典名著、目标文化典 籍和当前学界的研究信息,二是广泛参与目标社区和民族的生活实践, 并在其中深入地参与观察和访谈,获取目标文化的主位即本位意识。 哪里是人类学的田野?埃德蒙.李奇认为远离本文化的异邦(包括时间 和空间两个方面的远离)是人类学家的真正田野。他强调异文化洗礼 是人类学家的必要启蒙。费孝通则认为人类生活的大千世界无所不是 田野。调查、研究与思考应该随时随地进行。
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简史
中国现代民族学至20世纪中期发展的历史: 即萌芽时期(1928年之前)、创立时期 (1928-1937年)和发展时期(1938-1949 年)。 1896年,严复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 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人类学进入学校 1903年,林纾、魏易合译德国哈伯兰的《民 种学》 1926年,蔡元培发表《说民族学》
促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以经典名著为依托,建 立起理解学科架构、学科史、学科理论方法和学 科研究范式的架构,最终增强阅读理解、批评对 话、调查操作和撰写研究报告的能力。
教学方法
每次上课都有一组人围绕一本书的内容来讲授, 辅以课堂讨论。 课外穿插阅读和撰写读书报告等活动。讲授时要 把书里的关键内容提要出来。提要不全的,靠班 里读书多的同学来补充和纠正。在此过程中,老 师起到辅导和点评的作用,包括对读书报告和读 书内容的点评。 实践环节:一是自己动手去收集资料和制作PPT 文件;二是在课堂上给同学讲课,演习向别人传 达思路和传授知识的技术和方法。
原因:首先,人是功利性很强的动物。其 次,关注和同情别人的处境,尊重和理解 别人的文化和价值,也是人文精神的题中 应有之义。
7.读书报告的写法
一是版本识别翻译质量; 二是作者和社会背景介绍; 三是著作内容和主题思想; 四是作者选取的案例及其关联。 五是别人对该书贡献的评价; 六是你本人对该人、该书和别人评价的评 价,包括你的推荐和批评。
文化人类学的领域
一、主要分支领域,如影视人类 学 、医学人类学、 、经济人类学、 政治人类学、都市人类学、教育人类学等等。 二、理论构架和主要概念,如人本主义、文化进化、精神分析、深度 解释和文化唯物主义等等。 三、资料搜集与分析方法,如跨文化研究、话语分析、民族志、网络 系统分析和统计分析等等。 四、人类学研究的一些特殊话题,如舞蹈、婚姻、亲属制度、命名制 度等等。 五、已被人类学研究发现和验证了的关于人类文化和行为的特殊理论。 六、人类学田野研究一直关注的文化区域和亚文化区域。 七 、文化人类学近年的主要论争,如米德弗里曼论战 、野甘薯问题 等等。 八、文化人类学职业生涯方面的内容,包括主要的组织机构、人类学 家的职业生涯以及人类学教学实践活动等等。 九、与文化人类学密切相关的语言学、体质人类学和考古学的论题, 包括上述各领域的田野调查、语言、人口一生态与文化资源管理等等。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原 著选读导论
参考书目: 1、庄孔韶主编《人类学通论》 2、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 3、哈维兰主编《文化人类学》
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原著选读导论
一、课程设置目的及要求 二、学科背景介绍 三、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简史
一、课程设置目的及要求
引导学生阅读学科经典作品,同时由老师串讲民 族学人类学学科的基本理念、架构和学科史。使 学生熟悉民族学人类学理念和基本理论方法,用 于今后的读书、调研、作业和撰写论文。
二、学科背景介绍
1.学科概论即基本架构和理论方法,包括分支 学科和主要应用领域。 2.收集资料的方法:田野工作即实地调查。 3.分析资料的方法:主要是比较研究。 4.学科指导原则(狭义的方法论原则) 5.学科经典或名著。 6.时事与形势。 7.读书报告的写法
1.学科概论(基本架构和理论方法)
人类学:全面研究人及其文化的科学 人类学的分支学科: 体质人类学:探讨人类文化的生物学基础。一是 关于人的出现及其进化,称为古人类学;二是关 于现代人类的生物性差异。 考古学:是通过人类的遗物和遗迹研究过去文化 的方法。 语言学: 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相互关系的学科。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近现代人类(族 群)及其文化的学科。
4.学科指导原则(狭义的方法论原则)
我们以历史唯物论作为世界观,但生活的世界观不能代替治学的方法 论。 民族学人类学最基本的三个概念:跨文化的研究视角、整体性视角和 民族志田野工作 民族学人类学分析资料的方法及其指导原则:文化普同论、整体论 (全貌论、整合论)、文化适应论与变迁论、文化相对论。 普同论: 整体论有两个原则:一是人类社会的生物文化为一整体,我们在资料 的收集和分析中不能顾此失彼。二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即局部没有 意义,局部意义要由整体生出,或通过整体来的阐释。 相对论即文化相对论。一是文化自成一体,它本身就是判断其价值的 依据。二是所有文化相对于其自身的历史经历、生态环境和现实处境, 都有其理由。我们要理解这些理由才能理解文化的价值。这两点对我 们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