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遇春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用方经验
李遇春教授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疗效满意。
标签:中医;金匱要略;经方
李遇春教授长期从事《金匮要略》以及针灸的临床与教学工作。
对张仲景学说研究较多,临证时多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经方”,尽量做到“药随证变”、“有是证则用是药,添一证则添一药,易一证则易一药”。
除此之外,还特别喜欢针灸,故临证时宜针则针,宜药则药,针药并用往往可使疗效大大提高。
李遇春老师虽擅用“经方”,但决不排斥各家,对古今中医各家均有涉猎,上溯汉唐,下至明清,乃及近、现代各家精华无不汲取之,熔“经方”、“时方”于一炉。
李遇春老师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善治中医内伤杂病,疗效显著。
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
以下介绍几首李老临床常用的验方以及心得体会,供大家临床参考。
1清眩止呕汤
由生龙骨、生牡蛎、白术、泽泻、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天麻、生姜、藿香组成。
本方适用于梅民埃病眩晕呕吐者。
梅民埃病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内耳迷路水肿,乎衡失调所致,属中医“眩晕”范畴。
有关本病历代多有论述:《金匱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济生方》亦主张“胖人停饮而眩”,《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根据临床观察,本虚标实是眩晕发作之根本,脾虚生痰,痰饮内停,加之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阳亢风动,引动伏痰,痰湿内蕴,痰浊蒙蔽清阳而致本病。
脾虚为本;湿痰壅遏,肝风上扰为标。
本方由泽泻汤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而成。
泽泻汤方出《金匱要略·痰饮咳嗽病》,主治支饮冒眩证。
冒眩,即头昏目眩。
泽泻汤证的“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
这和梅民埃病的临床表现十分相似。
泽泻汤药仅两味,由泽泻、白术组成,但功效甚捷。
方内泽泻甘淡性寒,直达膀胱,利水渗湿且不伤阴;白术健脾燥湿,运化水湿:二药合用,使水湿浊阴之邪下降,清阳得清而病自解。
清人林礼丰认为:“心者阳中之阳,头者诸阳之会。
人之有阳气,犹天之有日也。
天以日而光明,犹人之阳气会于头,而目能明视也。
大心下有支饮,则饮邪上蒙于心,心阳被遏,不能上会于巅,故有头冒目眩之病,……故主以泽泻汤。
盖泽泻气味甘寒,生于水中,得水阴之气,而能利水。
一茎直上,能从下而上,同气相求,领水饮之气以下走。
然犹恐水气
下而复上,故用白术之甘温,崇土制水者以堵之,犹治水者之必筑防也。
”他的话反映了泽泻汤证的病机和治疗的意义。
半夏白术天麻汤出自《医学心语》,其功效为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方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熄风止眩,二药合用为君药,为治风痰眩晕之要药,故《脾胃论》谓:“足太阴痰厥头痛,非半夏不能疗,眼黑头眩,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除。
”辅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生姜、甘草调和脾胃:藿香芳香化浊,开胃止呕,《本草图经》云:“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生龙牡镇静安神、平肝潜阳。
全方配伍得当,共奏健脾利湿,化痰定眩之功,对消除迷路水肿有明显效果,协助恢复正常平衡,标本兼顾,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如舌红少苔乏津者,加黄连,疗效更佳。
2养血生发汤
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菊花、桑叶、黑芝麻、桑椹子、制首乌、黄芪、肉苁蓉组成。
本方适用于血虚风燥脱发者。
脱发,俗称“鬼剃头”、“油头风”,《内经》称“发堕”,临床上以头发大片脱落和稀疏力主要表现,部分患者伴有眉毛、胡须的脱落。
为,临床常见病症,虽对生命无威胁,但对患者的外部形象却可产生巨大影响,尤其常使中青年患者背负巨大的心理负担。
中医学认为,“发为血之余”,发的生长赖血以养,但发的生机根源为肾,“肾藏精,精化血,精血旺盛,则毛发粗壮润泽,故有“肾,其华在发”之说,所以头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常能反映肾精的盛衰,同样,肾精的盛衰也可影响头发的生长,故临床所见的脱发等与毛发有关的病症,常与肾精有关。
又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滋生。
故有“肝肾同源”之说,二者常互相影响,故肝肾精血不足可致脱发。
另一方面,肝肾之精血欲上输头部,濡养毛发,还需依靠气的作用。
“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畅则血运”,“肺主一身之气”、所以肺为精血正常输布的“动力器官”。
只有气机正常,精血才能正常输布。
如果气的升降出人受到了阻碍,如痰浊、淤血等病理产物阻滞了气机,抑或肺脏无力鼓舞气机正常运行,则肝肾之精血不得上输头部,头发失却濡养,从而导致脱发的产生。
因此脱发与气、血、肝、肾密切相关。
本方以四物汤补血调血;黑芝麻、桑椹子、制首乌滋补肝肾,乌须生发;黄芪、肉苁蓉温阳益气;桑叶、菊花疏风散热。
全方补泻兼施,标本兼顾,共奏滋补肝肾,益气养血,祛风生发之功。
3治咳三合汤
由炙麻黄、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炙桑皮、地骨皮、芦根、生苡仁、冬瓜子、桃仁组成。
本方由麻杏石甘汤、泻白散、千金苇茎汤三方加减而成,主治咳嗽属肺气不宣,痰热不清者,故名治咳三合汤。
肺为五脏华盖,主一身之大气,肺气清肃,则整体气顺,如若痰热壅肺,肺气不宣,则气滞咳嗽,甚则喘促,肤热渴饮随之而生。
肺与心脏行气血之交换,气郁血病亦生,胸闷胸痛,咯痰黄稠或带血。
方中麻黄辛温,气味轻清,功能彻上彻下,彻内彻外,故在里则使精血津液流通,
在表则骨节肌肉不闭,在上则咳逆头痛皆除,在下则癥瘕坚积悉破,故倚之为君;,临床很多大夫畏麻黄如虎,认为其发汗峻猛,患者难以耐受,往往舍弃不用。
其实在《伤寒论》中,麻黄都是去节用的,为什么去节呢?因为麻黄是发汗的,麻黄节是止汗的,不去节影响麻黄的宣发作用。
而现在药房所用麻黄都是不去节的,这就大大制约了麻黄的宣发作用。
余在,临床麻黄经常用10~15g未见不良反应。
石膏辛寒,清泄肺热。
麻黄得石膏寒凉之制,则其功专于宣肺乎喘,而不在解表发热;石膏得麻黄,则其功长于清泄肺热。
二药的用量,临床须注意,石膏必须大量,通常是麻黄的5~10倍,并可根据肺气郁滞及邪热之轻重程度,调节其药量比例。
芦根清泄肺热,生津止渴;冬瓜子、薏苡仁清化痰热,排脓解毒;桑白皮泻肺中实火,除痰止嗽;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凉血退热;上药共为臣药。
佐以杏仁降气,以助麻黄止咳平喘;桃仁活血逐瘀;炙甘草为使,往来各药之间,调和诸药。
诸药配伍,有清热宣肺,化痰逐瘀之功。
4调经消肿汤
由当归、川芎、地黄、芍药、泽兰、益母草、白术、泽泻、茯苓组成。
本方适用于妇女水肿、月经不调因内分泌紊乱者,其主要病机是肝虚血少,脾虚湿停。
,临床可见月经不调,面唇少华,眩晕耳鸣,腹痛绵绵或拘急而痛,纳呆食少,带下清稀,面浮肢肿,泄泻或小便不利,舌质淡,脉弦等证。
肝虚气郁则血滞,脾虚气弱则湿生。
《金匱要略》有“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之言,“血不利”在妇人多有月经方面的异常,或痛经,或月经前期、后期,或月经过多、过少,或崩漏,闭经等。
“血不利则为水”的“水”字是泛指广义的水气病。
方中四物汤养血活血调经;泽兰、益母草行血利水: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
全方具有养血疏肝,健脾利湿之功,使肝血足而气条达,脾运健而湿邪除,肝脾调和则诸证自愈,乃血水同调之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