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音乐要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
在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的时候,就不仅仅要关注音高、音强、音长和音色这么简单了,而是要把这几个方面有机的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力度、速度,调式、织体、曲式等等。

这些就是音乐要素,是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习的内容。

老师们不应仅局限于对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和音色的讲解,而是更应该关注这些要素逐渐发展的内容,包括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等。

把理论知识与音乐实践结合起来的时候,音乐作品的深度就被挖掘出来了。

二、如何关注音乐要素
年龄越小的孩子就越能关注到力度的大小,速度的快慢和节奏的变化,所以这些音乐要素教师可以从低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行关注。

至于旋律的高低,可以稍微晚一点再加入进来。

初中以上,就可以深层一些,关注到和声、曲式、调式等方面的内容。

音色是从小就可以进行分辨的。

乐器的学习是一种经验,在经验当中获得过,学生就能有所记忆。

当然,音色本身并不是孤立的,音乐欣赏是欣赏综合起来的音乐要素。

对于音乐本身,如果没有听众,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存在,它就只是一个作品。

有人去听,但不同的人去听,就会获得不同的音乐感受了。

1.音乐语言
音乐不是世界上通用的语言,它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个音乐作品中都蕴含着它自身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认同。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播不同音乐文化中的音乐,这也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教材建设者把各种不同类型的音乐作品提供给学生,而不是提供同样类型的音乐作品,就是这个道理。

音乐不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从这个层面来说,音乐课程标准中要求除了弘扬自己本民族文化之外,还要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音乐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不是了解风土人情,建筑,生活习惯,生长环境,而是了解音乐本身,了解音乐的语言。

2.音乐情感
音乐直指人的心灵,音乐本身是有情感的。

以审美为核心、审美教育、情感教育、情感体验的培养,其实是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

演唱、演奏和欣赏的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体验音乐中所蕴含的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时代的人类情感。

音乐没有具体的情感,也就是说音乐中没有确定的情感。

在教学当中,很多教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个作品表达了什么?”学生的回答只能说明他个人的反应,并不代表这个作品固定的情绪和情感。

当然,一首作品可能会有一个大家都倾向的情感,比如欢快的,或者悲伤的。

音乐中的情感从哪儿来?音乐中的情感是听赏者被唤起的情感,所以要调动学生,体验音乐中丰富的情感。

影响情感的是音乐基本要素,对情感的判断,是人的本能,不需要教育来获得。

但是对情感的丰富体验,是需要通过教育来获得的,因为他需要有对音乐要素的敏锐感知能力。

三、如何用音乐的思维方式学习音乐
1.深入理解音乐要素含义
关于音乐要素的构成,2001版音乐课标中是六个要素,2011版音乐课标增加了节拍和调式,这些都是广义的要素概念,不是狭义的。

音乐欣赏者首先要把音乐的问题搞清楚,老师们不要经常拿一个广义的概念来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要素的认识要清晰。

一个作品中有典型意义的要素并不多,如果说这个作品中有八个要素,那么并不是这八个要素都具有特点。

2.善于发现有独特性的音乐要素
敏锐的感受音乐要素,而且是独特的感受,这个“独特的”就是要求欣赏一个作品的时候,要理解这个作品中音乐要素的独特性,只要掌握住这个原则,欣赏课就没有上不好的。

一个作品中有独特的要素特点,但并不是所有要素都有特点。

音乐课标感受与欣赏部分提到音乐风格的问题,音乐风格就是音乐要
素的独特性,音乐要素的独特性构成了音乐风格。

所以,教师要善于发现音乐作品中有独特表现性的音乐要素。

教参会给老师带来许多引领和启发,但是老师们不能完全依赖教参进行备课和教学。

李存老师是在教参的基础上,关注教材本身,再通过研读总谱来备课的。

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聆听、关注总谱,深入的研究作品,带给学生更多的是音乐本身的体验感受和相关的文化,挖掘的是作品的内涵。

四、如何从音乐要素入手欣赏音乐
1.记住音乐主题
音乐欣赏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在听过音乐作品以后,要能记得住音乐的主题,再次听到的时候能知道自己听过,老师讲过。

其次,能说出这个音乐的特点和一些相关的时代与创作背景。

音乐最大的特点就是百听不厌,所有艺术形式当中只有音乐具有这种特点。

无论是看小说、看舞蹈,还是看电影,看得多了都会厌烦,五遍之上不会有人再主动想看了,但是音乐听五遍是远远不够的。

音乐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测试,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任何音乐作品听90次之后就永远不会忘记了。

所以,音乐经验的积累代表一个人音乐素养的基本状态,而音乐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听来获得的。

为什么记住主题是第一位的?因为对音乐修养来讲,储备音乐经验是第一位的。

一个人的音乐素养跟音乐经验的积累有直接关系。

这个人很有音乐修养,音乐素质很高,但是他只知道理论和道理,这是远远不够的。

对于大众来说,头脑中积累的音乐主题越多,就代表着这个人的音乐修养越好。

记住音乐主题,甚至可以唱出许多交响乐的主题,就说明一个人很有艺术修养,而且很有音乐文化。

当然,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音乐作品的主题全都记下来,因为这太难了,特别对于大型音乐作品,例如交响乐,主题不止一个。

对于欣赏者来说,能记住这些主题就真的是有音乐修养和音乐素养。

但是,如果记住很多曲名,但记
不住主题,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特别是在经典音乐当中,主题的创作是首位的。

很多年轻人愿意听流行歌曲,流行歌曲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句,会在音乐中多次重复。

所以,大家记住主题的方式肯定是通过多次的重复来记忆。

一些流行歌曲的主题就是通过反复和弥漫的方式让大家记忆深刻的。

用什么方式帮助学生记住音乐主题是音乐教师的任务,教师需要运用一切方法,一切手段,让学生熟记音乐主题。

首先,教师应该研究音乐内容,因为教师要传播的就是音乐内容。

有很多老师让学生动起来,学生就完全为动而动,完全不听音乐。

其实,动的本身就是为了关注音乐,如果教师设计的参与活动和音乐主题没有关系,学生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身体行为上的时候,就会忽视对音乐的持续关注,那么这个参与活动就是无效教学,是没有价值的。

所以,老师一定要明白参与本身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方法,内容才是要永远放在首位的,因为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

音乐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音乐作为时间的艺术,对人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就是要有好的记忆能力。

因为时间的艺术是稍纵即逝的,所以必须有良好的音响记忆能力。

记忆的是音响,不是乐谱,音响是可以分辨的,不仅要记住旋律,更要记住它的音响。

对一个人来说,审美能力的体现是在头脑中记忆高质量的音乐,一个人能记住高质量的音乐才可能有很高的审美能力,很高的音乐修养。

当我们评价一个人唱歌唱的好不好,乐器演奏的好不好的时候,是因为在头脑中有了一个好的标准。

如果今天听到的二胡演奏你认为是你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好的,那是因为你拿头脑中记忆的标准和音响来衡量你现在听到的这个音响所得出的结论,这也叫做审美能力。

记住主题和音乐本身的特点有关系,因为音乐是时间艺术,所以记忆对音乐来说至关重要。

没有记忆就没有音乐,没有记忆力的人就无从谈起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

所以记住两点,一是记住音乐的旋律,这是经验积累;另一个是记住音响的质量,这是审美的标准。

很多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总是拿着乐谱让学生唱,从真正意义上来说这只能作为手段,其实记住音响比记住旋律更重要。

也有不少教师在欣赏教学中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这种在实践中解决识谱问题的方式是非常好的。

但是,这种识谱和记忆主题还是有差异的,利用欣赏课来解决识谱问题也不是欣赏教学的基本要求。

老师们理解的课标精神经常和我们所提倡的相距甚远,看着乐谱本身记住的主题和在音响当中记住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我们在唱主题的时候,脑子里可以有谱子,但是重要的不是谱子,而是它的旋律。

音乐主题是一个音乐作品的标志。

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首先要创作的就是音乐形象,就是音乐主题。

这也是所谓的高雅音乐、传统音乐的创作特点。

流行音乐的创作方式和经典的音乐创作方式不同。

流行音乐开始几句的旋律通常不太容易记忆,但在高潮处一定会出现一个特别能让人记忆深刻并能打动人心的旋律,这是流行音乐的创作特点。

经典音乐和高雅音乐一般要先写好主题,然后围绕主题进行发展。

教师的价值取向是传播者,并以传播高雅音乐、经典音乐和传统音乐为主,基本不传播流行音乐,这些音乐和流行音乐的创作方法是不一样的,所以记住主题显得格外重要。

2.听出主题变化
大型作品的音乐主题,一般都有一个原型,之后是各种各样的变化。

能够听出主题变化,始终抓住主题,也是非常重要的。

为什么要听出主题变化呢?因为经典音乐、高雅音乐和传统音乐中,一个主题呈现之后,一定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

那么,音乐主题是靠什么来发展变化呢?就是通过音乐要素的变化。

变化了以后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情绪情感的不同体验,这就叫音乐学习,是从音乐的审美角度来理解和感悟音乐的。

首先,作为教学,记住主题是一个基本的要求,而听出主题的变化则是人的一种能力。

音乐有主题,主题会变化,要听出是主题的变化,还是主题的发展,或是新的主题,这就是在培养人的音乐欣赏能力。

相反,这个过程中人的音乐欣赏能力也就形成了。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学生可能不知道,但老师要让他们听的出来,要在教学当中引导学生听出主题的变化。

比如讲《梁祝》,《梁祝》有爱情主题,很多老师一讲就是爱情主题,这对音乐教学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这种说法是有风险的。

因为音乐是非语义性的,爱情主题是人们后来加上的标题。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得的是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是听完音乐作品的第一感受。

这就用概念对学生自由的理解音乐造成了束缚。

数理化传递给人们的是一种间接经验,但和数理化不同,音乐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中唯一一个需要获得直接经验的学科。

听出主题变化是学习音乐的要求,并不是只知道作品标题和背景就可以了。

听出主题的变化实际上是听出音乐要素的变化,听出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

美国音乐课程教学中也提到,音乐教学中,记住主题只是一般性目标,听出主题变化才是我们要进一步完成的任务,是更深层次的要求,是深层次理解音乐作品内容的要求。

听出主题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但听出主题变化则是需要我们通过教学才能实现的。

3.听出体裁结构
李存老师在给学生上音乐欣赏课的时候,不说音乐结构,但是在肢体上给予提示。

这里就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用肢体来帮助学生分析音乐作品,所以学生能直接获得情感体验。

音乐教师的语言是“金”,在上课的过程中很多时候用肢体语言表述会比语言陈述效果要好得多。

肢体语言是音乐教师的第二语言,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往往会获得出其不意的效果。

有时侯学生也会模仿老师的动作,挥一挥效果就出来了。

我们过去所说的民歌体裁、交响作品体裁、民族音乐体裁属于知识范畴。

在欣赏教学中,体裁既是知识,也是体验。

这里所讲的音乐体裁,不是高师教育里所讲的音乐形式,需要把结构讲得特别清晰,分析的很细致,包括几个乐句以及乐句之间的关系。

在中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作品体裁结构本身就是一个知识,不是说这是民歌、这是进行曲、这是戏曲等等,它不仅仅是一个概念问题。

老师们在教学中应该注意音响和概念相统一的原则,并不一定要求学生写出具体的作品结构,但是要听出这些部分的变化,把它变成一种审美的要求。

因为音乐结构的变化其实就是音乐情绪的变化,或是情感的延续与对比。

结构本身是知识,结构很清晰,就是通过听赏、体验的方式以及运用肢体语言传递给学生,这样内容、过程、目标、方法就都具备了。

李存老师的课始终跟音乐紧密相连,整个过程没有离开过音乐本身。

这就是概念和音响相统一的原则。

其实,上音乐课很简单,是我们教师把它复杂化了。

学生主动感受了印象才会更深刻,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做的很好。

所以,体裁跟音乐的内容是相关联的。

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采用不同的方式,采取不同的角度是可以得到不同的认识的。

虽然体裁结构属于知识的范畴,但是它是通过音响来体现的。

如何把知识概念音乐化,这个过程值得我们关注。

我们的教学其实是内容决定目标,目标决定方法,方法决定过程,过程决定效果。

从内容出发,思考我们用什么样的方法做好这个传递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