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分析与教育对策

摘要: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弱化的倾向。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家庭教育失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转型和价值观的扭曲以及“旁观者效应”影响的结果。要强化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必须要多管齐下,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其加强社会责任感教育,对其进行移情训练,建立公正的激励与惩罚机制,积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关键词:利他行为弱化;原因;教育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利他行为现状调查

我们采用Rushton等人1980年编制的《利他精神自陈量表》中文修订版,随机抽取哈尔滨工程大学91人、哈尔滨师范大学102人、哈尔滨医科大学94人,共计287名大学生,对其利他行为的现状进行了测查,经统计处理结果如下。

统计结果显示:

能够做到“总是这样”,即利他行为成为习惯的学生所占比例并不高,只占接受测查大学生的10%强一点。其利他行为主要表现在能给人指路、帮助别人搬东西、给同学讲题和让座等日常事情上。

能做到“经常如此”的学生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即能够做到帮人推车、给人换零钱、捐衣物和排队让位的可达10%~20%;能够做到主动捐款、帮人搬东西的可达20%~30%;能够做到给人留电梯、在车上给人让座的学生则可达30%~40%;能够做到给人指路的可达41.1%。

偶尔出现利他行为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有20%~30%的大学生能打车带人;有30%~40%的人曾当过志愿者、把贵重物品借人等;有40%~50%的人曾给同学讲题、照顾他人、帮人过马路等;有50%~60%的人曾帮人搬过东西、帮人换过零钱等;有60%~70%的人曾经捐过款、给人以必要的帮助和给过乞丐钱。

有低于10%的大学生则从来没有捐过款和帮人搬过东西等;有10%~20%的大学生没有帮人兑换过零钱,也没排队让位等;有20%~30%的大学生没有捐过衣物和做过善事等;有30%~40%的大学生没有当过志愿者、不曾帮人过马路和帮人搬家等;有40%~50%的大学生不曾打车带过人,也不曾把贵重物品借人等。

总之,除去“献血”方面,在十九种利他行为中,有20%-45%的大学生能够做到利他行为的九个方面。“偶然”产生利他行为的大学生所占比例较高,“经常如此”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则大幅度下降,“总是这样”的只占10%多一点。这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的利他行为存在着弱化的倾向。

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略论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必须实现学生工作目标和内容、学生工作模式、学生工作评价等方面的转变,并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意见和建议,关爱学生,引导和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21世纪,高等学校加强素质教育已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早在20世纪oo年代初,党中央就指出,现在和今后一二十年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其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为在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所以,加强素质教育是全面提高高校生存和发展能力的必然选。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是素质教的必然要求。 要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就必实现以下转变。一是在学生工作的目标和内容上,由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学习生活管转变到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学生的面发展是新时代的要求,因此,学校各方面的工作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互相配合,互渗透,相互融合,避免各行其事,避免矛冲突。二是学生工作模式上由集中型向集结合型转变。长期以来,学生工作大多是集中的组织、集中的教育、集中的活动和统一的要求,属于集中型,考虑个别差异少。这种工作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于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改变这种模式,做到用集中的办法解决共同担心的问题,用分散的办法解决个性问题实施“因材施教”,集散有机结合。三是学生工作评价上由一维指标向多维指标转变,学校各项工作包括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评价,不能单凭某一方面,而要综合各方面的工作,当然其中主要看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对象是生,因此,教育和管理工作要紧紧围绕“学生”做文章,要搞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除实现以上转变外,我认为教育和管理工作者在教育管理中还应做到: 第一、相信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高校学生通过十多年学校教育和培养,无论是文化科学还是思想修养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其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应该不断改进,既不能进行生硬的说教,更不能实行所谓封闭式管理。 首先要相信学生的自治能力,他们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自我锻炼、自我陶冶的能力,绝大部分同学能够认清形势,管好自己的事。二是要放手发挥班干部和党团干部及社团干部的作用,让他们去组织学习和开展活动,管理日常工作。如我们的学生社团一爱心社成立7年来,历届社长都是中共党员。它一些班团干部骨干力量和在校内外开展各种家电维修、科技创新及策划“爱心时空站”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同学们 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激发了同学们开拓创新的欲望,达到了促进学风建设的目的。当然,我们相信学生,并不是撒手不管,由于学校周边社会和治安环境还比较复杂,各种不良风气和思潮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多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宏观监管力度,多为学生出主意,当参谋,让学生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得到进步和提高。 第二,尊重学生,善于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虚心向学生学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特别是人类社会跨人新世纪后,我国又即将加人从qD,网络媒体猛烈冲击着校园。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方法必须随之发生改变,而这些方法不会来自书本,不会来自某个权威人士的论断,只能来自学生之中,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听取学生对于教学及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的不同意见的建议,认真分析逐步适应变化发展的形势,探索学生教 育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法。如召开各种座谈会,听取学生对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建议,快速、准确的把这些信息反馈到系领导。以便他们决策时能适当采纳学生的有益建议,

大学入学教育计划

大学入学教育计划 教学计划是开展正常教学的准备工作,在正式上课之前,对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及流程进行详细的计划,有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潜能的充分发挥。 值得注意的是,制订计划必须按学生的特点制订,不能仿制照搬的计划,只有自己去试着做,摸索出自己的完整方法,才是最有用的。计划只是一种手段,绝不要为了列计划才去列计划,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计划才是有用的计划。实施计划时,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科学合理的计划,我们教师一定能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疏忽对自己的提升,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首先,要研究教学大纲,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要详细了解学生,只有这样在制定计划的时候才能更加准确,使实际实行时效率能更高。 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个案例,希望能给你有所帮助: 新生入学教育计划:一、指导思想为帮助新生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体现大学教育的应用型、技能型,让学生加深对所选专业未来的认识,完全体现;教的受用,学的有用;的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适应大学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并充分利用大学优越的学习条件,努力打造自己过硬的职业素养及就业竞争力。二、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安排与形式8月27日;9月2日;集中教育与长期教育三、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XX级新生教育主要做好三个方面:一是开好一个会(迎新生动员大会),二是搞好两项活动(校园设施参观与实习实训企业参观),三是抓好三方面教育(知校爱校教育、专业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遵规守纪教育、学习教育)四、几点要求1、各班级应充分重视,集中精力,负起责任,抓好抓细新生入学教育的每个环节。院领导、学管干部、辅导员、学生干部、学生党员要深入到新生中去,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使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扎实有效。2、辅导员要深入做好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把集中教育与深入细致的个别谈心工作结合起来,做到关心新生、了解新生、帮助新生,要与每一个新生谈心,做到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3、各班级要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各项教育活动要指定专人负责,抓好具体落实,保证入学教育顺利进行并取得实效。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 丁 迈 陈 曦 【内容摘要】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介带给现实生活巨大的影响。网民线上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网民的各种互联网使用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也逐渐进入学者的视野。本文在文献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对唤起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对如何促进网络利他行为提出建议。 【关键词】 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行为唤起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利他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其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利他行为指提供时间、资源或能量以帮助他人的行为,①与亲社会行为同义。狭义的利他行为是最高意义上的亲社会行为,不带任何私利地帮助他人。 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历经几十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犹如尼葛洛庞帝所言:“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类的生存方式都变成了数字化。”互联网为人类拓展了生存的第二空间,这一新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日益重要,致使网民的在线行为对社会的影响日渐扩大,因此各种网络行为引起了学者的关注,网络利他行为也不例外。 伴随论坛、维基、P2P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上出现的利他行为不胜枚举。网络社会具有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特点,部分学者借鉴了社会心理学中对利他行为的研究,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动机进行探讨;或从网络利他行为的实际内容出发,对其表现形式进行分类;还有学者研究社会资本、网络社区特征、浏览行为和便捷因素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综观目前国内对网络利他行为的研究,系统实证研究较少,更多的是现象描述和经验归纳。而我们更为关注的是:互联网这种新媒介对利他行为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网络利他行为有什么特点?哪些因素影响了网络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与现实利他是否存在区别?如何借助网络媒介的特点促进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 二、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 11网络利他行为的界定 本文采用王小璐、风笑天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定义:在网络环境中所实施的将使他人获益且自身会有物质损失,又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行为。其中,“物质损失”是指助人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所花费的网络开销、时间精力,以及虚拟的网络货币等;“没有明显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但不排除自身因做了好事所获得的心理满足感、自我价值实现等内在奖励。② 我们以网络中最为活跃的网民———大学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校园拦截访问、网络调查等实证研究方法对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进行了一些考察,具体研究方法描述参见相关文献③,本文是在这些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延伸思考。 21网络利他行为的特点 (1)表现形式的单一性 网络利他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互联网为媒介,以电子化信息为传递物质的信息交流和知识分享行为。在大学生已有的利他行为中,回答网友提问占到80%左右;其次是上传各种资源、自己开帖提供有用信息等。网络利他行为的表现形式比较单一,这与网络媒介的性质吻合,网络媒介作为人们获取和沟通信息的平台,决定了在其中参与交换或复制的物质具有单一性,即信息,分享与传递信息成为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 (2)利他者的主动性 互联网的虚拟与匿名性,很多时候消解了利他者和求助者的身份信息,消解了现实利他的复杂情境因素,使利他行为产生的环境相对简单化,因而行为动机更为单纯,自发性、主动性更强。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主要动机以内心满足感为主导,如在助人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等。 (3)网络利他行为的延时性 社会心理学对现实利他行为的研究,最常见的是实验研究,即研究者创造实验情境,设计求助场景,从而研究人们借此表现出的利他行为,这些现实情境中因为某种由头而引发的利他行为,往往具有在场和即时的特点。网络利他行为则不同,网络媒介具有跨越时空的互动特性,往往可以助人者不在场,而且在求助者发出求助信息一段时间后,延时完成助人行为。 丁 迈 陈 曦:网络环境下的利他行为研究 新闻学与传播学  现代传播双月刊2009年第3期(总第158期)35

利他行为案例

幼儿园“利他氛围”的实际案例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 幼儿园利他氛围案例 开学没几天,我们班一个新转过来的小朋友由于分离焦虑,家长离开后一直哭闹不停,以致哭得呕吐了,把地上吐的一塌糊涂。当时班级里的其他幼儿当中出现了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部分幼儿跑过来看看,一边捂住鼻子一边跑开还叫着:“好恶心哦,臭死了,真脏”。 第二种情况:茫然的观望,部分幼儿好像没有发生什么事情一样,看了一眼后也没有表达情绪,只是继续做着自己的事情,或吃饭、或游戏、此事好象没发生一样。 第三种情况:报告老师:老师,嘉怡吐了,吐了一地,是不是生病了,说完以后看着老师的举动。 第四种情况:主动帮助,部分幼儿表现出急切焦虑的情绪,体现在行动上的幼儿把手放在呕吐幼儿的前额上,再比较自己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发烧,有的掏出自己口兜里的餐巾纸去擦呕吐物。 分析: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以利他人为目的的亲社会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中的高尚行为。那么,教师如何营造利他氛围,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呢?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可以牢牢把握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从而培养幼儿乐意与他人交往,学会互助、合作、谦让和分享,富有同情心;帮助幼儿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和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等等。在日常的一日活动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点思考积极的培养幼儿的利他行为。 一、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营造良好的利他氛围,呼唤幼儿内在的利他行为。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事后,老师可以通过小红旗、小奖牌的形式,对那些给予别人主动帮助的同学以最大的热情和掌声。可以鼓励其他幼儿给予集体的表扬,比如“xxx表现真不错,大家一起说:xxx,你真棒”等,通过营造良好的

大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周记文档3篇

大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周记文档3篇Weekly records of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al manag ement practice

大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周记文档3篇 小泰温馨提示:报告是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 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本文档根据申请报告内容要求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 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 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大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周记文档 2、篇章2:大学生人寿实习周记范文 3、篇章3:大学生人寿实习周记范文 篇章1:大学生教育管理实习周记文档 这周辅导室没有很多的事务,最主要的是学校「英语深 耕计画」要开始了,因为去年已经实行一年了,所以我们今年会比较轻松,但是对我们这些实习老师来说也算是一项大挑战,原因是我们没有一个对这方面有相关经验,故对大家来说都是在做中学。

不过,有一位英语老师去年也有参与,她可以在旁协助我们,使我们更快进入状况,我被分配到的工作是做第一期的月刊,主要是宣传我们的英语广播剧何时开始并解介绍我们的新成员,这个部分必须用poblisher这个软体制作,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软体,必须重新摸索,另一个工作是训练学生可以在周会时上台教英语、并且制作海报…等等,这个部分英语老师会先在旁边协助我,希望我可以很快就能上手!是publisher 还是 poblisher 这周我们班有打架事件,是属於同班互打的状况,其实在当天老师已经处理完毕,对於打架的双方都有所惩罚,但是当天结束後,被打的学生家长打电话到给老师,说明她不容许她的孩子处在恐惧中上课,并要求对方家长给一个交代,老师采取的方式是尽量安抚家长。 因为老师处理这方面的事情经验较少的关系,所以隔天老师有请学务处的组长来协助,结果在单独的问话下,发现有学生避重就轻,没有说出完全的实情,原来是被打的那位学生其实也有问题,可以说这件事两位学生都有错的地方,但是由於有一方的家长实在是很介意,所以老师就将这件是完全交给学校来处理,对於後面的处理方式我会在找机会请教学务处组长,毕竟这是书上学不到的东西。

2020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2020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是大学生涯的第一课,同时也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xxxx整理了20xx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供你参考!20xx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方案篇一 入学教育是学生大学生涯的第一课,是新同学尽快了解大学,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树立新的奋斗目标的重要一环。为了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顺利、平稳有效地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现结合我院实际,就XX级新生入学教育制定如下方案。 一、教育主题 积极适应,科学规划,做奋发有为大学生。 二、教育时间 XX年9月——10月。 三、教育内容及实施办法 (—)内容 新生入学教育主要包括: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爱国爱校教育、文明修养与法纪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成才教育。 1、适应性教育 适应性教育是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首要内容,目的是让

新生尽快熟悉学校,熟悉所处环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以较短的时间完成由“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转型。 2、专业思想教育 向新生介绍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状况、就业前景、就业发展方向等等。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应具有何种素质和能力等,使新生初步树立热爱专业的思想,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各系可结合本系各专业的发展情况及新生情况开展形式灵活的专业宣传和教育,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 3、爱国爱校教育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激发学生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的光辉历史及优良传统。结合新生军训,让新生更多地了解国防、军事知识,增强爱国爱党的责任感、使命感。通过参观校园、开放实验室、请优秀毕业生或在校高年级学生谈大学生活等形式,使新同学了解学院、关心学院、热爱学院。 4、文明修养与法纪安全教育 旨在使大学生树立牢固的法纪观念和文明意识,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强化自律意识,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定,做文明、守纪的大学生。各系要结合军训,针对本系实际,认真组织新生学习《学生手册(XX版)》,要重点学习

大学生安全隐患的诱因及教育管理对策

Vol.28No.10 Oct.2012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第28卷第10期(上) 2012年10月1 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管理的认识及高校安全教育 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期笔者对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几所高校21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100张,回收2015张,有效问卷1995张,回收有效率99%,符合科学调查的基本要求.问卷主要围绕安全问题的重要性、个人最关心的安全问题、排除安全事故的常规方法、对校园安全教育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等进行提问.调查结果发现,目前85%的大学生认为安全问题很重要,15%的大学生认为安全问题不是很重要;75%的大学生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和心理安全特别关心;65%的大学生处理安全问题的想法很单纯,23%的大学生处理的方法很极端,12%的不会处理;45%的大学生对学校安全教育管理满意,35%的大学生对学校安全教育管理基本满意,但也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20%的大学生对学校的安全管理教育不满意,提出了很多意见.通过这些数据来看,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意识很强,但处理安全事故的能力不高,对学校的安全教育模式、教育实效性、管理教育的针对性提出的疑问较多.虽然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管理势头较好,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并认真研究解决.笔者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程度不够;二是教育管理的实效性不高;三是针对性不强.2 大学生主要关心的安全问题 安全的字面意思较为明确,是指平安、稳定及无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等工作生活状态.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比较关注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人 身安全、财产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 第一,人身安全.人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不可逆性,每个人应该保护、爱护自己的生命,大学生危机生命的事件很多,面对社会复杂化影响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交活动的增多,大学生人身受伤害的几率也在增加,其人身安全问题应引起高校密切关注. 第二,财产安全.随着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大学生的生活消费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不再提倡艰苦朴素,再加上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大学生身边的贵重物品不断增多,这就形成了大学生的财产安全问题.同时大学生的财产安全问题也是引发人身安全问题直接因素. 第三,网络安全.互联网普及的特点是信息量大,内容丰富,影响面广,气氛轻松,使大学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让我们获取大量的信息知识,可以让我们与他人轻松的交谈,可以让我们轻松的娱乐,但也使有的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的游戏不能自拔,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进行不良信息,黄色信息等传播,利用网络的隐蔽性实施网络诈骗、网上盗窃等违法行为,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等.所以,大学生网络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重视. 第四,心理安全.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都是在父母的呵护下长大的,有的上大学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和家乡,这样在心理上和生活上的不适应都会导致心理问题,学习状态的变化,接触事情的增多,性格的独特性都是心理因素变化的源头.西方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曾经说过“心和身的任何缺陷都 大学生安全隐患的诱因及教育管理对策 李占则 (赤峰学院 附属医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目前,大学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存在着流于形式等现象,应引起高校广泛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的现状谈起,分析大学生主要关心的安全问题及其存在问题隐患的各种因素,探究安全管理教育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问题;诱因;教育管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 (2012)10-0178-03 178--

从社会进化论角度分析利他行为

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社会生物学 利他行为的生物更可能在进化过程中留下来。 达尔文曾经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更有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当代著名的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进一步深入阐述了这一观点,他指出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而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例如1只雄鸟有6只小鸟,每只小鸟一半的基因来源于其父亲,加起来,6只小鸟是父亲自身基因的3倍。如果雄鸟牺牲自己来保护小鸟,他特殊的基因库就已经得到了复制。其他亲属拥有该个体不同比例的基因数,也可以对这些亲属做类似分析。帮助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可以增加个体自身在子孙后代中的存活率。这是进化生物学的基本原则。 社会生物学家特雷沃斯指出,只有相互的或互惠的利他才有生物学基础。根据他的观点,个体给他人帮助的潜在成本可以从获得他人帮助的可能性中得到补偿。但是这一相互帮助的系统受到了潜在“欺骗者”的威胁。他们接受帮助却不回报他人帮助。为了使欺骗最小化,罪恶感天性以及通过社会规则强化相互帮助的倾向经过自然选择而被保留了下来。 进化理论产生了几个具体的假设。 1、动物最愿意帮助那些基因上与它最接近的个体;比起远亲或陌生个体,它们更愿意帮助家庭成员。父母对健康的后代比对不太可能存活的不健康后代更无私。 2、母亲通常比父亲更多的给后代以帮助。其原因是在一些物种中,雄性拥有大量繁殖后代的生物学基础,所以不需要对任何一个后代投入太多,也可以使自己的基因永恒不灭。雌性则只能繁殖出相对较小数量的后代,所以必须帮助每一个后代以保证自己基因的传递。 3、人类也具有天生利他行为的倾向。威克斯勒等人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如不到1岁的儿童明显地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在看到另一个儿童受伤时,倾向于表现出与他自己受伤时同样的痛苦。3到5岁的学前儿童在一个小时中会表现出15次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给小朋友一个玩具,安慰伤心的伙伴或帮助老师。而那些与他人分享、帮助或安慰小伙伴的儿童更受同伴的欢迎。但是,有些行为是儿童不可能观察到的,所以应该认为儿童具有先天性利他行为倾向。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论利他行为的产生原因 在伦理学中,利他主义作为利己主义的直接对立面,它不是以个人利益为确定善的标准,而是强调他人利益,颂扬为他人作出牺牲的精神,并以此作为否的标准。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最初就是在这个意义上来创造这个词的。 一般来说,伦理学中的利他主义往往从抽象的人性本能和人性需要来证明利他主义的合理性。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借助动物的利他行为,特别是社会性程度较高的动物的利他行为,如社会性昆虫、狼群、鸟类等等,来证明人类在天性中也存在着这种利他动机。其中最典型的,是流行于西方的社会生物学观点。例如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爱德华·奥·威尔逊在其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中,就对动物的利他现象和人的利他现象作了详细的分析比较,并得出一系列在西方影响颇大的结论,认为自然选择由于在增加生物个体的利他行为的过程中增加了个体和种族存活的可能性,从而从根本上支持了动物和人的利他行为。 另一方面,利他主义者往往还认为人的本能需要是多方面的,即认为人既有自私的一面,也有利他的—面,半是野兽,半是天使,“……仁慈确实是存在的,不论它是多么的少,……在人性中,除了狼的凶残,蛇的歹毒,总还有些鸽子的善良。”这种观点同功利主义或合理利己主义看待人的利他行为的观点是一致的,并试图用这种观点,来缓和人们的自私自利之心。 正象利己主义在过去和现在都激烈抨击利他主义的“座伪性”一样,利他主义在过去和现在也在不断回击利已主义,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性的堕落”。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的这种论争,直到现在为止,仍是一桩悬案。 集体主义原则认为,无论是利己主义还是利他主义,这种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的观点,都是对社会历史现象的一种曲解。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对人的这种利已和利他属性作过深入分析,认为利已主义和利他主义,不过是一种统一的利益的分裂形式,在剥削阶级虚幻的集体中,由于旧式分工和私有制造成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严重对立,从而造成这样的情况:作为普遍利益代表的国家,要求个人利益为国家利益作出牺牲,并向人们灌输这种“利他主义”的道德原则,称之为“美德”;作为追求个人利益的个人,则强调人的“自私的本性”,要求实行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把个人利益作为道德的基础,把个人利益的实现作为最高的“美德”。最后在整个社会中显现出人们对待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道德原则的相互对立的态度:“其中有些人出于对利己主义的义愤而从利他主义的道德教育中寻找出路;而另一些人强调利己的个人主义的创造性的进取精神;还有一些人则希望从两者各取一小部分,强调个人主义的创业精神的必要性,不过要在道德的基础上和在道德的范围内。” 因此,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作为个人在私有制社会利益分裂对抗的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两种形式,其对立并不是出自人的本性,而是私有制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恩格斯说:“……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已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失。” 从利他主义产生的这种根源中,我们即可见利他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根本区别。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论文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论文 中庸思维下的利他行为研究全文如下: 前言 随着中国木土心理学的发展,”中庸”从哲学走进心理学。中庸二字最早见于孔子 《论语·雍也》,并随着时代发展而被赋予不同含义。徐克谦对此进行整理,概括指出中 庸思想的3种含义:从西周时代恰到好处遵循刑罚标准到孔子思想的伦理道德观念,并最 终与人的内心状态联系起来。由此可见中庸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也是一种思维 方式。 近年来,从心理学视角对中庸实践思维的讨论研究不断深化,研究者依据界定范围大 小及着重点的不同提出不同的”中庸”构念并对其进行测量,如吴佳辉等主张用事前思考 来看中庸;李华香主张冲突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行为来看中庸;杨中芳则视中庸为一套多元 心理层次的思维体系,构建了中庸实践思维体系构念图,在此基础上将其他研究者的研究 纳入该体系之中,对中庸实践思维主要研究进行整合,是当前中庸实践思维研究的代表。 该体系包含2个层而:集体文化思维层而和个体心理思维层而。其中个体思维层而又包括 生活哲学看人论事、生活目标、处事原则、个别事件处理择前审思、策略抉择、执行方式、事后反省自我修养提升、个别事件反省及心理健康。 该构念的效度研究表明:代表处事原则板块的待人守则、拿捏意识和处世信念价值3 个变量与代表具体事件处理的4个变量分别为趋势掌握、多而性、整合性、和谐型呈现显 著正相关,说明个体具有的处世信念将影响个体的具体行为,个体的具体行为也体现其中 庸实践思维。同时,在具体事件处理层次,多而性、整合性及和谐性3个维度直接互为正 相关,表明个体在具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审思、策略、执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具有中庸生活哲学者,在处理日常生活事件时,更加顾全大局,处事多方衡量,追求 生活和谐。现实利他行为对他人有利,但对个体本身可能会造成损失。具有不同程度中庸 实践思维的人在遇到可能影响到自身和大局的和谐性的利他行为时是否会做出不同的利他 行为呢?由于网络环境和现实环境存在差异,中庸实践思维者在网络利他行为和现实利他 行为的表现是否也会存在差异?现实利他行为由于其环境的现实性,个体在行为之前需要 考虑的因素较多,中庸实践思维者又较倾向于多方衡量做出最佳选择,因此更有可能做出 利他行为。 相比较现实利他行为,虽然个体网络行为受到的约束较少,也无需过多考虑行为对现 实整体和谐性的影响,但个体现实利他行为越多,越容易形成为他人福社考虑,关心他人,在行动上处处为他人着想的一种持久倾向,既容易形成利他人格,其做出的网络利他行为 也会比较多。因此,研究作出如下假设:个体的中庸实践思维水平越高,那么其现实利他 行为和网络利他行为越高;高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量表得分前后的网络利他行为 与现实利他行为将显著高于低中庸实践思维组中庸实践思维得分后。

关于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思考

团校五班校学生会女生部张金彦 团学组织如何能发挥“四自功能”更好的服务学校的发展建设,是个值得我们当代青年大学生思考的问题。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接班人后备军,所以对此问题的思考与探究尤为重要。如何发挥是我们实践方式的选择,更好服务学校的发展建设是我们大学生的近期目标与奋斗意义。首先,团学组织个人要先服务学校的发展建设日后才能更好地服务国家建设发展。团学组织更好的发挥四自功能,就要求团学组织的个人发挥好四自功能。只有个人素质高了组织的素质与效率才能提高。下面我就共青团员的我们该如何做发表一下我的个人看法。 要发挥我大学生共青团员的四自功能,更好的服务学校建设发展,就要结合新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要求,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与了解选择正确的实践道路做出有益的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点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应该既要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党团组织的教育引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正确理解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内

必要性与可行性,积极探索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的途径,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自我”内涵包括主体的自我和客体的自我,即大学生既是教育的主体亦是教育的客体,是两者的相互统一,其外在的表现形式为个体的自我和群体的自我。“一个人在帮助别人和教育别人的时候,自己也受教育,而且是一种广泛的,经常的自我教育。”可见,个体作为群体的一部分,只有实现群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的相互教育才会更加有效。大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自觉地依据国家法律制度,社会的道德规范,学校的规章制度等约束自己的言行,从而协调好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的关系。自我服务是指大学生个体或群体在服务自身,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使自己不断走向成熟,从而适应社会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四者之间在实践中其实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是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求,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规律。青年大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与目标(14级教育班内容与总目标: 一.安全警钟心中常鸣 1. 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2. 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3. 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二、生活适应教育 1. 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2. 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3. 正确使用手机交费机和自动存、取款机。 4. 顺利坐公交车到达中心城区及车站。 5. 说出与同学和睦相处的方法和处理同学间矛盾的方法。 三、个人成长教育 1. 会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 说出参加学生社团的利与弊及应对方式。 3. 合理分配学习与工作及娱乐的时间。 4. 说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四、专业教育 1. 说出自己专业的特点、它对学生的素养要求以及它的就业前景及师资力量。

2. 说出转专业的一般原因、利弊、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3. 说出辅修双学位的原因、条件、程序及要做的准备。 五、爱校教育 1. 说出学校的历史、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品牌活动、杰出校友。 2. 说出学校学生手册上的基本内容。 六、心理健康教育 1. 正确应对常见的心理困惑。 2. 说出学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援助途径。 3. 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 说出性健康的基本常识。 具体目标: 安全教育 一、说出防火及火灾逃生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火灾的威害及常见的原因。 2. 说出宿舍常用的违规电器。 3. 说出平时宿舍防火的基本做法。 4. 说出火灾现场逃生的基本做法。 二、说出区分校园常见的骗局的方法。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内常见的骗局类型。 2. 说出应对各类骗局的方式。 3. 说出被骗后的应对方式。 三、说出防盗的基本做法。 目的分类:态度技能心智运动技能智慧技能 1. 说出校园盗窃案高发的原园。 2. 说出平时要注意的事项。 适应教育 一、找到校园内的主要建筑及常去的场所。 目的分类:智慧技能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校园内重要建筑的名称及它们所处的大致位置。 2. 在无人引导的情况下独立找到这些位置。 二、顺利在图书馆借书、上网查找书目及还书。 目的分类:心智运动技能 1. 说出图书馆的书目分布情况。 2. 说出在图书馆查找图书的基本方法。 3. 说出关于图书馆书目借还的基本规定。 4. 独立地借出自己需要的书籍。

大学生党员发展_教育_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_陈秀媚

2014年第3期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No.3,2014(总第1 4 5期) JOURNAL OF MUDAN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欟 Serial  No.145[收稿日期]2013-09- 23[作者简介]陈秀媚(1987-) ,女,五邑大学组织部教师,研究方向:党建工作。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陈 秀 媚 (五邑大学,广东 江门 529020 ) [摘 要] 目前,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从实际出发,提出通过加强入党前的教育、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创新教育载体、建立党内帮扶机制等渠道引导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 [关键词] 大学生党员; 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员管理[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23(2014)03-0051- 02 近年来, 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特别是学生入党前的教育、培养和考察等工作是较为完善和规范的, 也积累了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高校对大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引导大学生党员的成长成才,确立今后发展的方向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党员发展、教育与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高校的党建制度建设日臻完善,学生党员发展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学生党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入党动机呈现多元化趋势 学生入党的动机不一,大致可分为四类:渴望成为优秀者,认识到党内汇集大批优秀人才,希望入党后更多地接受党的教育和培养;眼前利益的实用者,申请入党主要是为了找工作或升学需要;盲目从众者,看到身边的同学申请入党,于是跟风,以至于不“落伍”;被动入党者,应父母或亲戚朋友的要求,被催促入党。 (二)对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标准存在不同认识在党员发展过程中,在对学生党员标准的把握上,多数基层党组织能将思想政治素质、专业学习成绩、工作能力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但有不少学生简单地将思想政治素质等同于人际关系的好坏,他们认为,只要在同学中有威信、乐于助人、热心于集体工作,即是思想政治素质高,也有人把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参加社团的工作能力或某一方面专长和成绩同党员标准混同起来。由于存在此类模糊的认识,影响到一部分学生党员发展的质量。 (三)党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环节较薄弱组织生活质量不高、入党后再教育薄弱现象比较普遍,主要体现在:党员的组织活动与党外活动脱节,与团组织、 学生社团群体活动的联系不够紧密,学生基层党建工作与专业培养不协调。重教育,轻考察;重入党前的教育,轻组织发展后的教育; 重思想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教育;重眼前教育,轻长远教育。基层党组织生活内容贫乏、形式相对单一、 缺乏新意、质量不高,组织生活多半是用来解决新党员发展问题或读报念文件,而思想的交锋、深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与专业相结合、增强党性修养的活动较少,容易导致学生党员在思想意识上、 行为表现上松懈。(四)暂缓就业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迁出学校的后续教育管理困难 一是去向难以把握。学生毕业后一时难以找到工作或找到一个临时工作难以落实党组织关系,处于“断线”状态,基层党组织很难掌握他们的具体流向和现实表现。二是组织活动难以开展。这部分党员活动地点不固定,无法参加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有的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不闻不问,多数党员无法参加从业地党组织活动。三是管理措施难以到位。接收组织关系的基层党组织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党员管理措施,很少做教育管理服务工作,致使许多党员成为“三不”(不参加党组织生活、不交纳党费、不履行党员义务)党员或“口袋党员”。四是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党员长时间远离党组织,得不到党组织的教育帮助,思想政治素养得不到提升,起不了党员的带头作用。 (五)高校基层党务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比例呈增长趋势,增加了学生党建的工作量,而从事基层党务工作的教育管理人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发展学生党员和学生党员发展后的教育与管理工作主要落在学院的总支书记、专职辅导员以及少数兼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党员教师身上,而他们又把组织工作的重点放在大学生党员发展上,学生党支部也就成了一部发展党员的“机器”,只负责生产,不负责“售后服务”。再加上这部分老师的党建业务知识储备不够,大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做细做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 15·

利他行为分析培训课件

利他行为分析在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我们知道了很多英雄的事迹:黄继光、董存瑞、邱少云、雷 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在危难的时刻去营救、保护他人。虽然我们自己没有这些 光辉的事迹,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再公交车上为老人和孕妇让座位,也会为贫 困山区的失学儿童捐赠衣物和钱财……而这些行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使他人,群体乃至社 会获得益处。社会学奠基者孔德曾对亲社会性的利他行为进行过最初的描述。现代社会心里学认为, 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主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期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 为。由此可见,利他行为应该包括下面四种特征: 1、以帮助他人为目的; 2、不期望物质或精神的回报; 3、完全自愿的行为; 4、利他者可能会有所损失。 那为什么一个利他的人即使再无利可图或不期望任何回报的情况下,也会关

心和帮助他人呢?社会心理学家努力从不同角度对利他行为作出了解释。 由于人和动物在表现“利他主义”行为时,往往会冒着伤害自身利益的风险,难以符合 进化论规律。因此,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尔逊出版了《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 一书,在书中他提出人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的基因遗传决定的,它是人类本性中的天性的部 分,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一种行为,他的观点基于对动物的考察与实验的结果。他发现,在 一个蚁穴前,当危险来临时,工蚁走到其他蚂蚁前边来保卫巢穴,抵御入侵者。当工蚁收到 攻击时,受伤的工蚁比后边的没受伤的工蚁更有可能离开巢穴,但是他们不逃走,甘愿冒生 命危险与进犯者搏斗,许多工蚁为了其他蚂蚁的生存和巢穴的存在而死去。因此,威尔逊认 为,动物的利他行为是由先天决定、通过遗传获得的。 我们会记得小的时候因为帮助了别人而受到家长的的表扬,或者因为提供帮助却袖手旁 观时受到的批评。在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学家眼中,利他行为就是就是这样在赞扬与批评中 产生的。有研究发现,4岁儿童,如果他们由于慷慨行为而得到奖励时,他们就会更愿意和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

浅析利他主义行为 一、利他主义行为与利他行为 美国大百科全书①这样写道:“利他主义由法国哲学家孔德发展而来。他以egoisme(自利)为模式,artrui(他人)为基础,创造出altruisme这个法国单词。” 孔德利用该词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的无私行为。继孔德之后,逐渐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究这种人类行为,并试图对其做出进一步的定义。 社会学家特里弗斯②将利他主义行为定义为一种“对履行这种行为的有机体 明显不利,而对另一个与自己没有什么关联的有机体却有利的行为”,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③则把利他主义界定为“对他人有利而自损的行为”。不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单一的因素并不能很好地界定利他主义行为,利他主义行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除了行为中获得与付出的代价之外,利他的动机因素同样是 不容忽视的—而上述这两种定义在强调利他主义行为的代价的同时恰恰都忽 略了利他主义行为的动机要素。 鉴于上述考虑,威尔逊④把利他主义又分为两种:无条件的利他主义(纯粹 利他主义)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互惠利他主义)。并认为无条件利他主义行为 具备纯粹的利他动机,其服务的对象主要是最近的亲属,在疏远的社会关系中比较少,利他者往往不求回报,不受社会奖励和惩罚的影响,表现出无私的忘我。而有条件的利他主义的实质则是为求自利的“利他主义”,其典型反映就是互惠互利—同社会中的远亲或不相干的个体交往时常会通过有形或无形的约定来 实现这种互惠互利。不过,由于有条件的利他主义者往往在行动前考虑个人的得失(例如指望在将来获得回报),所以人们并不习惯于将其视为真正的利他主义 行为。因此,大多数学者在谈到利他主义行为的时候更多的是指前一种利他主义—即无条件的利他主义。 因此,巴尔一塔尔⑤认为,以利他动机为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具有以下特点: (1)必须使他人获利;(2)必须是自愿行为;(3)行为必须是有意识且有明确 目的意图的;(4)他人所获利益必须是行为目的本身;(5)必须不期望有任何回 报。这一归纳几乎考虑到了利他主义行为的所有方面,也为人们鉴别利他主义行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标准。不过,利他主义行为的复杂性似乎超出了巴尔一塔尔的设想。有人就提出,利他主义行为确实不需要任何外部奖励,但也不可排除来自于行为者自身内部的奖赏(如:做好事带来的满足感)①—鉴于这一问题的 复杂性,有关它的探讨将在本章的第二节被加以展开。 综上说述,利他主义行为不同于利他行为的关键之处在于,利他主义行为重 在考察行为的动机,而利他行为则只在意行为的结果;一个利他的行为如果不具 备纯粹的利他动机,即便在行为结果上呈现为利他,也不能被视作真正意义上的利他主义行为。此外,由于大多数利他主义行为都发生在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之间,因此,那些不具备亲缘基础的利他主义行为就显得尤为可贵,也更值得对其加以研究。 二、利他主义行为与利他主义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更多的就利他主义的具体行为展开研究,并试图从中获 得利他主义行为据以产生的规律。因此,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工作者并不对“利他主义”和“利他主义行为”这两者加以严格区分。但在道德哲学领域,情况就截然不同了。伦理学工作者往往有意识地区分“利他主义”和“利他主义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