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英语翻译教学的思考

作者:高琳

来源:《读与写·上旬刊》2013年第06期

摘要: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课的教学是各外语学院的重头戏,但由于没有统一的配套教材,翻译课的教师在翻译课的教学上是各行其是。本文从翻译理论讲解的必要性、学生语言能力培养及词典使用三个方面论述了在翻译课的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从高处看待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以期对学生翻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翻译教学;翻译理论;语言能力培养;词典使用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09-01

英语翻译课的教学是各外语学院的重头戏。而在课堂翻译教学中,教授翻译技巧还是授课的主要内容。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这除了使学生记一些特别的译例之外,很难培养他们在翻译过程中的思维能力。笔者认为,在翻译教学中,翻译技巧的讲解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培养学生从更高点来看待翻译。

1.翻译理论教学的必要性

理论来自于实践,高于实践而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翻译是一项复杂的语言活动,学翻译若没有理论指导就会变成盲目的、随心所欲的文字工作,而没有翻译理论内容的翻译课很难成为真正意义的翻译课,因此,理论是对翻译实践起着指导作用的。

在翻译教学中,技巧和能力虽然重要,但基本理论的讲解也是必要的。这也是众多翻译课教师的共识。翻译理论的教学主要是为翻译技巧方法的讲解提供理据。如果非要给理论与实践规定比例的话,笔者认为,在教学中翻译理论教学的比例应为20%,其余的应围绕技能的培养,这也是与教学大纲中把翻译课划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统一的。

在肯定其必要性之后,翻译理论的选择就应当有所讲究了。翻译理论的选择应是少而精。那么翻译理论该讲哪些,要如何讲则是很值得推敲的。翻译的标准应是首先要讲的,这要涉及中国翻译史上一些著名译者的观点。通过介绍学生较熟知的译者的观点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玄奘、严复、鲁迅、瞿秋白、林雨堂、钱钟书,通过对他们提出的翻译的标准的介绍,学生应该对译者的身份和翻译的标准有全新的认识。此外,泰特勒的三原则也应提及,并和严复的三字原则作对比,体会二者异曲同工之妙。其次,直译和意译也是必讲的。这一部分应该通过实例来向学生说明什么是忠实,什么是为了忠实而进行的创作。鲁迅曾说过:宁信而不顺,但他又说:宁信而不顺并不意味着要把"fall on knees"和"Milky Way"分别译为"跪在膝上"和"牛奶路"。所以要比较死译与直译、意译与胡译,以便学生把握好翻译的度。再者,还要介绍归化和异化。归化和异化,一个要求"接近读者",一个要求"接近作者",具有较强的界定性;相比

之下,直译和意译则比较偏重"形式"上的自由与不自由。归化和异化其实是在忠实地传达原作"说了什么"的基础之上,对是否尽可能展示原作是"怎么说",是否最大限度地再现原作在语言文化上的特有风味上采取的不同态度。两对术语相比,归化和异化更多地是有关文化的问题,即是否要保持原作洋味的问题。这一点通过几个简单例子就可以给学生较直观的解释,如傅东华翻译的美国名著《飘》的一大显著特点就是高度归化。外国的人名和地名在他的译文中都变成了非常中国化的人名和地名。Scarlet O'hara译成"郝思嘉",她们家黑奴总管的名字 Pork也译成了中国特色的"阿宝",美国城市 Atlanta也变成了中国味的"饿狼陀"。这些人名和地名使原作"洋味"尽失,不能说是一种理想的处理方法。还可以举一例来说明归化和异化,即一句中国人非常熟悉的谚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英译,如译成 "Even the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a meal without rice."就采用的是异化译法;如译成 "Even the clever housewife canno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就采用的是归化译法,因为对英语读者来说,他们的主食是bread 而非rice。

2.语言能力的培养

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对语言的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非文学文体包括科技文体,以及介于科技和文学之间的政论、时文、应用文等,我们暂且称之为"杂文"文体。文学文体承载的除了信息功能之外还有情感功能、审美功能,因而对语言的要求,或是平实、自然,或是精练、洒脱,或是瑰丽、秀美。杂文文体的语言要求介于两者之间。不同的语言特点对思维运作模式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对练习的体裁要设置一个合理的比例。笔者认为,较合理的比例是文学翻译和非文学翻译各占 50%。同时,对于非文学翻译部分,又不可急功近利,过多地追求科技文体翻译的方法和技巧,而忽视翻译技能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正如宋志平先生(1999)评论道:没有针对某一种特殊文体的翻译法,所有特殊文体翻译的基本手段和技巧都是建立在普通文体翻译的基础之上的。

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途径有:(1)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比如,在讲授某一文体的翻译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译语中相同风格的范文,或通过 Internet构建语料库,让他们感受名作、范文的遣词、行句、谋篇,并不定期地检查他们阅读后的感受和收获。(2)教师讲解译文时要点明并表扬学生的译文精彩之处,对语言能力取得进步的学生要及时肯定。(3)开展适量的翻译欣赏课,或让学生翻译一些名家译过的作品,然后把他们的译文与名家的作比较,并总结心得体会。(4)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翻译,让学生从同伴中汲取语言素养。

3.词典的使用

英汉翻译教学中,正确的工具是英英词典,英汉词典至多只是参考或补充手段。(1)英汉词典的释义是由词典编篡者对英英词典翻译而成,这是对词义普通的、综合的、或一般情况的处理,在某些特殊的上下文语境中,英汉词典的译义就不尽合适了。(2)阅读英英词典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很多近义词在英汉词典的译义是相同的,如果不查阅英英词典,学生难以了解它们的细微差别,翻译时也难以做到"精确"、"传神"。(3)翻译过程其实也是译者在"创造意识"和"克已意识"间取得平衡的过程(孙致礼,2000)。学生的翻译练习常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