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城市的立体再开发:地面空间,上部空间和地下空间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构成新概念。
好处:扩大了空间的容量,提高了集约度,消除了步车混杂现象,交通顺畅,商业更加繁荣,增加了地面绿地。
四维发展:城市周围平面、高空、地下。
2、城市空间:指城市建成区空间,是一定数量的人口、一定规模的城市设施和各种城市活动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中所形成的人工空间,作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心。
城市地下空间是其中地平面一下部分的空间,往往以地下建筑的形式出现,它常起到补充城市地上空间的作用,是一种封闭的建筑空间。
3、现代城镇定义的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
第二章基础理论
4、区别传统城市与现代城市的空间形式:
传统城市:
(1)城市空间在平面上呈现出一种点状发散和线状伸展的自然生长蔓延的发展形态。
(2)空间的平面化;没有对城市空间进行立体综合开发和利用的能力
现代城市:工业在城市的集中,使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用地和规模迅速扩大
(1)城市中产生了大规模的工业用地和工人住宅区;
(2)城市交通成为影响城市功能和空间形态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电力、通讯、能源供应等城市基础设施的改变,使城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人口和用地的大规模增加,也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容纳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在某一时期对人口和人类活动以及对人类活动有关的各类设施的容纳能力。一般理论容量大于实际容量。(包含人口、建筑、交通、土地、环境、城市基础设施等容量)(名词解释)
6、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的理论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的原则;
(3)疏导与对应相呼应原则;(4)平时与战时相结合原则。
7、地下空间规划阶段的划分:
(1)总体规划纲要:对确定城市地下发展的主要目标、方向和内容提出原则性意见,作为“总体规划”编制的依据。
(2)总体规划:覆盖某个行政区或者针对特定地区,对地下空间的性质、功能、规模、总体布局和建设方针等作出合理安排。一般为20年。
(3)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为重点,详细规定各项指标,对规划范围内以开发地块为单元提出指导性或强制性要求。
(4)修建性详细规划: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所确定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要求,对规划区内地下空间的平面布局、空间整合、公共活动、交通组织、空间连通、景观环境、安全防灾等提出具体的要求。
8、现状调查内容:
(1)城市地下空间使用现状调查:调查主要对象是现有的各类地下建筑物,查清其位置、数量、建筑面积、层数、埋深、使用功能、环境质量、出入口布置等。
(2)地下埋藏物占用空间调查:除地下建筑物外,地面建筑的地下室和以各种构筑物为主的地下设施,包括地下管线,地铁的区间隧道和车站、公路隧道,过街人行通道等,部分城市还可能有一些地下历史文物、古迹等;
(3)城市地面空间现状调查:查明在正常条件下影响浅层地下空间开发的范围和界限,并分别对其占地面积进行统计,取得定量的调查结果。
第三章总体规划
9、地下空间按功能的划分:
(1)居住空间:覆土居所、半地下室;
(2)业务空间:办公、会议、教学、实验、医疗等天然光线要求不高的活动;
(3)公用设施空间:管线,变电站、水厂、锅炉、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地下管线集约化的“共同沟”技术是未来市政设施的发展方向;
(4)工业空间:军事工业、轻工业、手工业;
(5)贮存空间:恒温、防盗、鼠害轻的特点,地下贮库成本低、节能、安全;
(6)防灾防护空间:人防工程;(7)高层建筑的设备用空间;
(8)其它特殊空间:埋葬、文物、矿藏。
10、区分地下空间资源数量的计算模型:
空间资源数量包括:可合理开发量、可有效利用量和实际开发量。
(1)建筑物地下开发:受建筑物高度影响。
(2)城市道路、广场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V=(h—3)*S h是开发深度,S为道路面积
(3)城市绿地地下空间开发模型:V=(h—3)*S
(4)城市水体下地下空间开发模型:V=(h—10)*S S水体面积
(5)城市高地、山体地下空间开发模型,对外交通用地、厂房用地、仓储用地等。V=(h—10)*S S为用地面积
11、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预测(了解):
(1)功能需求预测法:根据地下空间使用的功能类型进行分类。
(2)建设强度预测法:通过地面规划强度来计算城市地下空间的需求量。
(3)人均需求预测法:从地下空间开发的人均指标或者是人均规划用地指标入手分析。
(4)综合需求预测法:第一类是区位性需求,第二类是系统性需求,第三类是设施性需求。
12、资源开发分类(竖向分类):
(1)浅层:地表至-30m深度开发的空间,用于商业空间、文娱空间及部分业务空间;(-10~-30次浅层)。
(2)中层:由-30m至-100m深度内开发利用的空间,用于地下交通、城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城市水、电、气、通信等公用设施。(-30~-50次深层)。
(3)深层:100m以下的地下空间,用作快速地下交通线路、危险品仓库、冷库、贮热库、油库等。
13、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名词解释)
城市地下空间的总体布局是在城市性质和规模大体定位、城市总体布局形成之后,在城市地下可利用资源、城市地下空间需求量和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开发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各项方针、策略和对地面建设的功能、形态、规模等要求,对城市地下空间的各组成部分进行统一安排、合理布局使其各得其所,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后形成的。
14、城市建设中地下空间规划途径和关键问题:(重点)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途径:
(1)充分利用地面建筑的地下空间;
(2)地下空间开发规划的功能常同地面建筑使用性质及环境相关;
(3)地下综合体的规划在城市中心地段:城市中心区广场、车站、商业中心等;
(4)通过地下轨道交通建设,大规模改造旧城,并与新城建设相结合;
(5)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地下人防工程。
城市地下空间总体规划关键问题:
(1)应为点线面的结合。(2)以地下交通工程为依托、连接各个中心的地下综合体。
(3)尽可能考虑市政管网廊道建设。(4)繁华地段主要规划地下商业或交通设施。
(5)非繁华区可以规划地下居住建筑。(6)考虑到室内外环境、防灾减灾及对战争的防护等级抗力要求。
15、城市地下空间结构、功能和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
(1)功能是城市地下空间发展动力;结构是城市地下空间的主体;形态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的特征。三者的协调关系是城市地下空间的发展标志。
(2)城市地下空间功能和结构之间相互促进:
①功能变化往往是结构变化的先导,城市地下空间常因功能上的变化而最终导致结构上的变化;
②结构一旦发生变化,又要求有新的功能与之相配合。
16、地下空间布局形态:
(1)点状:基本构成要素,单一功能承载体,分布于城市各处;
(2)线状:地铁、地下道路等,线状地下空间设施是构成城市地下空间形态的基本骨架,它将地下分散的空间连成系统。
(3)面状: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相互连通,形成面;主要出现在城市中心区等地面开发强度相对较大的地区
(4)辐射状:以地铁(换乘)站、中心广场地下空间为核心形成。
(5)脊状:以一定规模的线状地下空间为轴线,向两侧辐射,形成脊状地下空间形态;无地铁车站的城市较常见。
(6)网格状:以多个较大规模的地下空间为基础,并将它们连通,形成网格;交汇点多是大型地下室、地铁换乘站、地下商业街。
(7)网络状:以城市地下交通为骨架,将整个城市的地下空间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连通,使整个城市形成地下空间的网络系统;
(8)立体型:地上地下一体型,将地上、地下空间综合考虑,形成地上地下一体的完整的空间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