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福建省茶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学习借鉴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先进经验,按照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指示,5月24-27日,省委农办组织省农业厅、有关省辖市的同志和部分专家,对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
考察团先后参观了福州市茶叶批发集贸市场、武夷山生态茶园、武夷星茶叶公司、武夷山茶叶研究所、厦门茶叶市场等地,与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茶叶生产企业、茶商进行了座谈交流,走访了基地茶农。
所到之处,总的感到,福建省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茶农、从政府到涉茶企业,都积极在茶字上做文章,到处产茶,人人饮茶,人人知茶,确实无愧是茶的故乡。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认为,福建省茶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省茶产业今后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只要突出优势,差异竞争,就可铸造河南茶叶新的辉煌。
一、福建省发展茶产业的主要做法
福建素有“茶树品种宝库”之称,是茶叶生产最适宜的地区之一。
其中武夷岩茶、铁观音、福鼎白茶、永春佛手茶、福建茉莉花茶誉满海内外,尤其乌龙茶和白茶更是福建特有的优势茶类。
近年来,福建茶产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2009年,福建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54万亩;茶叶产量达到26万吨,居全国第一位,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1/5左右,其中乌龙茶产量12万吨,占全国乌龙茶产量的80%;涉茶总产值超200亿元,从业人员超过300万人。
在许多地方,茶产业已成为地方财政和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福建省的主要做法是:
(一)政府推动,实现了向茶产业强省的转变。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
福建省各级都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制定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大对茶叶生产、科研、宣传的扶持力度,建立成规模的茶叶交易平台,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管,促进不同范围内的茶叶生产经营单位联合宣传和打造品牌。
如武夷山市委、市政府专门制定出台了《关于规范武夷山市茶产业发展若干意见》(武委[2010]24号)、《关于进一步加强茶叶品牌营销推广实施意见》(武委[2008]76号),指导当地茶产业健康快速有序发展。
二是培育龙头企业。
福建省采用以点带面的方式,积极培育、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
武夷山市委、市政府每年安排100-300万元茶产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全市茶叶的品牌营销推广、市场质量监管、茶文化宣传等工作。
三是整合品牌资源。
为凸显千年茶树“大红袍”的品牌资源优势,武夷山市将“大红袍”资源进行整合,对外大力宣传推介“大红袍”品牌,从而将品牌放大做强,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了商品优势、效益优势、品牌优势。
目前,福建省已涌现出一批名牌产品,“安溪铁观音”是我国茶叶第一个驰名商标,“八马”和“日春”旧继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武夷星大红袍”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
两个主打品牌安溪铁观音产值达65亿元,武夷岩茶达15亿元。
四是注重对外宣传。
福建省通过举办茶叶洽谈会、安溪茶文化节、海峡两岸经贸洽谈会等展会,对外宣传推介福建茶叶。
同时,积极引导生产厂家或经销商参与全国各地的茶叶评比活动,广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活动,借此扩大影响。
90年代初,在全国首家进行了铁观音公开拍买活动,引起极大的轰动效应,这种炒作方式现在仍然被全国其它茶区所借鉴。
走在福建各地的大街上,给人感受最深的是茶叶商店满眼都是,茶叶广告铺天盖地,宣传力度之大,宣传手段之广,给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二)企业带动,提升了茶产业的竞争力。
福建省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通过建立“外接市场、内连基地、带动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不但实现了企业的发展壮大,而且带动整个茶产业发展水平的迅速提升。
以武夷星茶叶公司为例。
该公司201年创立之初便确定了“以农为本、科技为先、产业带动、共同发展”的经营理念,以“传承历史,振兴岩茶”为己任,以“科技创新”为手段,通过建立茶叶生产基地,成立茶叶合作社,引进、开发、推广先进的种茶制茶技术,从茶叶的良种选育、有机种植、标准化生产与管理等各个环节全面发展茶产业。
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通过合作社、合同协议等形式带动当地农户“种有机茶、走富裕路、建新农村”,在
当地建成茶叶生产基地2万亩,对茶农实行保护价统一收购与集中加工,促进农民增收达3亿元。
在技术创新上,公司成立了福建武夷岩茶行业技术创新中心,开展以收集保存茶树种质资源、茶叶机械化采摘、有机示范茶园建设、武夷岩茶自动化精制生产线研制、新产品“龙凤团茶”开发为主要内容的研发工作,有效地带动公司科技水平的深入发展。
在生产管理上,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坚持“从茶园到茶杯,全程质量跟踪,高际准严管理,人人关注质量”,实现了企业尤其是质量控制的标准化管理。
在培植企业文化上,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尊重员工,尊重人才,构建上下平等、男女平等的和谐关系,最大程度地开发人的替能。
经过8年多的发展,武夷星公司的“大红袍”产品占武夷山市场的占有率达到73.7%,武夷岩茶市场占有率达到37%以上;利税达到1600万,占当地茶产业利税总额的78%,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茶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突出特色,保持了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茶叶单产高,规模效益明显。
福建主产传统历史名茶乌龙茶,不论是安溪铁观音,还是武夷岩茶,均要求鲜叶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采摘标准为中开面采。
因此,茶园单产较高,亩产达100公斤以上。
二是茶园管理精细,制作考究。
作为南北两种不同品质风格的代表茶,闽南铁观音追求香气品质,按品质分清香、浓香、韵香,围绕香型特点不同,根据消费者消费需求,从品种选育、茶园改造种植、栽培管理、茶叶制作等各方面综合考虑,进而制作出不同品质特色的铁观音。
而闽北乌龙重点突出品种的重要性,传统五大知名品牌,尤其以大红袍为代表的极品茶,原料来源追求生态有机生产模式,加之注重火功与火候,品质风格岩韵突出,内质绝佳。
三是注重改革创新,产品更新快。
福建的茶农和茶商勤于思考、勇于创新,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创制出清香型铁观音,这一产品的出现,迎合了消费者需求,很快风靡海内外,吸引了一大批消费乌龙茶的新群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近年来,又陆续开发了韵香型铁观音、焙火型铁观音等具有新品质特点的铁观音新产品,拓宽了消费者的选择空间,也巩固了福建茶叶在国内外茶叶市场上的不败地位。
(四)文化引领,奠定了茶产业的坚实基础。
一是坚持与文化结合。
文化与科技是当前茶产业发展的双翼,福建茶产业的发展与茶文化的传播密不可分。
茶文化对福建茶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福建省倡导茶文化,提倡茶道、茶艺表演活动,将各种茶文化综合在一起,形成乌龙茶独特的品饮方式。
优美的音乐,喻意深刻的茶艺解说词,华丽的服装,雅致、清心、娴熟的表演手法,使消费者既满足物质享受,又达到精神享受。
二是坚持与旅游结合。
借助武夷山这个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平台,主打茶旅游品牌,茶在山中,山中有茶,实现了山与茶的有机融合,茶产业与旅游业的相互促进。
6株有千年树龄的“大红袍”古茶树更是成为武夷山景区的一个著名景点。
三是坚持与普及结合。
福建省茶叶知识的普及非常深入,上至政府官员,下至普通农民,人人懂茶识茶,了解茶的历史、茶的文化,更能动手表演茶艺、弘扬茶道,形成了非常好的人脉资源。
许多茶区的群众从小都生活在浓厚的茶文化氛围当中,从小学习采茶、制茶、品茶等,对茶文化的内涵有着较为深刻的理解,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新型茶人。
二、我省发展茶产业的优劣势分析
近年来,我省茶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截至2009年,全省茶园总面积发展到1 00万亩左右,干茶总产量3 59万吨,茶叶总产值25亿元。
茶产业已发展成为大别山区、桐柏山区的优势主导产业。
与福建省相比,我省茶产业发展既有比较优势,但同时又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
我们必须正视问题,更新理念,因势利导,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把我省茶产业做大做强。
(一)我省茶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一是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河南茶区主要分布于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区和汉水流域,年均温度在15°C以上,年降雨量900-1200毫米之间,相对湿度70-80%,年有效积温4800-5100°C,土壤呈酸性反应,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种茶面积约400万亩,且
不与粮、棉、油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作物争地,是我国绿茶生产的最适宜区之一,而且茶区污染和病虫害都很少,是生产无公害茶叶较为理想的地区,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发展空间大。
从发展潜力看,目前尚有300多万亩宜茶荒山土地可以利用,可开发资源潜力较大。
二是区位优势独特。
我省茶叶主产区素有“北国江南、江南北国”之美称,茶区集中分布的信阳、南阳和驻马店三市,京广、京九、陇海、宁西铁路枢纽交汇,高速公路网络纵横交错,交通发达,信息畅通,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充足,这些都为茶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三是茶叶内在品质好。
河南茶区属高纬度茶区,四季分明,紫外线辐射量大,雨热同季,光、热、水资源丰富,茶叶芽肥叶嫩,内含物丰富,特别是影响香气和滋味的芳香物质、氨基酸等含量高,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适中,奠定了生产优质绿茶的坚实基础。
信阳生产的信阳毛尖、赛山玉莲、仰天雪绿、金刚碧绿等名优绿茶,多次在国际、国内茶叶大赛中获奖。
四是消费市场容量大。
河南省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口9900多万,有深厚的中原文化积淀,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占四个,饮茶文化氛围浓厚,随着河南经济崛起,茶叶消费将呈刚性增长。
就省内市场而言,如果按人均饮茶由现在的0 1 5千克提高到全国平均水平0 38千克,则销茶量可增加到3 6万吨,产量与消费量缺口在1万吨以上。
从国内市场、国际市场看,随着“茶为国饮”理念的倡导普及,茶叶作为集保健饮品、保健食品、保健药品于一体的天然消费品愈来愈受到国民的青睐,给茶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二)我省茶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河南茶产业发展虽然有其独特优势,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福建、浙江等产茶先进省相比,从单产、效益、科技创新与研发能力、产业化水平、精深加工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影响了茶叶
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茶园基础薄弱,产出水平低。
目前,全省建于20世纪60~70
年代的老茶园面积有20多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30%左右,茶园建设标准低,优良品种推广面积小,影响茶叶质量以及机械化采摘和修剪的推广,导致茶园产出水平低。
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不足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6%,与先进省份50-60%的推广率相比差距更大。
无性系茶叶的采摘时间早于普通茶叶7-10天,芽头齐、品种纯,产量高出一般茶叶三分之一,适于机械采摘和炒制。
但推广慢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投入大,每亩仅茶苗就需要600元,比普通茶多400元,且管理复杂,茶苗成活率低于普通茶苗,超出了一般茶农的经济承受能力;第二,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开垦新茶园缺乏有效劳动力。
同时,目前可机采的茶园很少,绝大多数仍属传统的人工采茶,加之有效可采摘时间短,主要集中在春季,茶叶单产水平较低,每亩仅为30公斤,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50%,不及福建茶叶单产100公斤的三分之一。
另外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问题是,我省部分地方片面追求走高端商务路线,认为芽尖越小越好,提前采摘、过小采摘,不但导致产量低、价格高,而且给人茶叶是“贵族食品”的印象,极其不利于茶叶的推广普及。
二是茶叶产品单一,产业延伸不够。
福建省的茶叶产品涉及乌龙茶、绿茶、花茶、白茶、红茶等多茶类的生产与加工,而且各式茶具和涉茶文艺节目的开发蔚然成风,已成为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目前我省茶叶产品大部分仍为散形茶,在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品等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茶具开发等方面基本上属于空白,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特别是一些县区仅生产高档春茶,夏、秋茶生产很少,茶树鲜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整体效益不高,每亩茶园的纯收入只有1 000元左右,影响茶农的收益和茶叶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而且信阳毛尖作为绿茶,具有氧化变质快、不耐储存、升值空间小的特点,但现在茶叶主产区普遍缺乏冷藏设施,不利于茶叶的保鲜和贮藏运输。
三是市场份额萎缩,利润空间增长有限。
首先,面临着外省茶叶对省内传统消费品种的冲击。
省内茶叶销售以前以河南产的信阳毛尖等为主,但最近几年,以乌龙茶和普洱茶为主要代表的省外茶以极快的速度打入河南市场。
据调查,郑州市区范围内的茶叶批发市场,以
前信阳毛尖占50%以上的份额,现在则是乌龙茶、普洱茶与信阳毛尖三分天下,信阳毛尖的市场份额大幅萎缩。
第二,省外茶叶企业对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
在茶叶消费品种结构的变化中,省外茶叶企业抓住河南茶叶市场快速变化的机遇,积极推销他们的产品与品牌,快速地完成了原始积累,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而省内茶叶龙头企业对茶产业发展的认识观念不够开阔,缺乏文化理念,市场开拓不够、营销手段不活,加之多数生产企业经营规模偏小,竞争力较弱,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中越来越难形成大气候。
第三,茶叶价格上升幅度呈减缓趋势。
受世界和国内茶叶生产总体发展形势的影响,国际国内茶叶价格上升幅度减慢,加上劳动力成本增加,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等诸多因素影响,茶叶利润空间增长有限甚至下降。
第四,消费结构的多元化影响茶叶消费市场的拓展。
随着消费人群年龄结构的变化及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饮料的消费向多样化、功能性转变,茶饮料的替代产品碳酸饮料、矿泉水等消费需求增加,对茶叶市场会造成持续冲击。
四是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缺少知名品牌。
目前,我省信阳、南阳两地的茶园多为农户家庭作坊式分散种植经营,规模较小,组织化水平低,难以从根本上改善茶叶生产经营条件,茶叶适用技术也难以大规模推广应用,综合生产能力还比较薄弱。
目前我省茶叶加工企业有306个,但“龙头”企业仅十多家,年均加工能力只有1000吨左右,不足总产量的5%。
其中,茶叶初制厂70年代前的占70%,80年代后的占30%,底子薄、起点低、初加工条件差,加工工艺不规范,设备陈旧,以致茶叶产品规格不统一,品质不稳定,科技含量不高,缺乏深度开发能力。
大批新生的民营茶叶企业和加工运销专业户,尚未完成资本原始积累,仍处于创业期,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缺乏,一些企业靠政府扶持生存,在茶叶新品开发和深加工方面与国内外差距较大,茶叶综合利用水平低。
茶叶生产加工品牌不少,但缺乏真正叫响的品牌、尤其是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
2009年,茶叶企业拥有注册商标200余个(包括专业销售茶商),而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品牌仅50多个。
信阳市茶叶产量2万多吨,即使不剔除非商标市场销量,平均每个商标市场占有量仅1 00吨。
最大的省级龙头企业“五云”、“文新”等品牌的市场占有量也不到200吨。
五是政策扶持力度小,影响产业健康发展。
茶叶作为我省豫南山区的特色作物,虽在当地已形成规模产业,但在全省农业中毕竟份额很小,尽管近几年省里在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有一定投入,但数量很少,特别是在急需解决的科技推广、科研、良种补贴等方面投入尤其不足,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新技术引进推广和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加快我省茶产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通过对福建省发展茶产业情况的学习考察,对比分析我省实际,我们切实体会到,必须按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要求,坚定信心,找准定位,理清思路,突出优势,差异竞争,从而实现我省茶产业新的更大发展。
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加强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围绕解决我省茶产业发展单产不高、效益低下的问题,建设一批标准化茶园,使基地茶园达到品种良种化、栽培生态化、生产无公害化。
一方面,加大新建茶园的发展力度,做到高起点科学规划,做到高标准抽槽整地,统一种植优良茶树品种,建设一批高水平茶园。
另一方面,加大对过去衰老茶园的改造力度,对那些品种退化、长势衰老、缺行断垄、水土流失严重的低产茶园通过采取改种、改土、改肥、归并移植等多种措施进行改造,逐步使其达到机械化管理和机械采摘标准要求。
同时,鼓励茶产品生产、加工企业进行质量认证和管理,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
(二)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
针对消费者反映的茶叶偏小碎,茶汤偏浑浊,滋味香气带异味,茶叶易变色、不耐贮藏等缺点,要加快科技进步,特别是毛尖采摘、制作技术的改进与创新,使信阳毛尖的品质更稳定,风格更典型,形象更完美。
积极引导茶叶生产者按照信阳乇尖的标准进行采摘加工,不能一味地采单芽、采小芽、采生长点;引导广大消费者,不能只注重外形,更要注重内质。
(三)培养龙头企业,整合品牌资源。
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支持优势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和扩张,集聚各种生产要素,努力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
制定优惠扶持政策,打破地域界限,采取参股、兼并和租赁等方式,有重点引进和招商一批茶产业龙头企业,提高规模经营效益和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
要着眼于扩大开放,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良好机遇,选好我省对外招商的茶叶发展项目,搞好推介工作,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吸引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投入到河南茶产业的发展中来,迅速提升我省茶产业的发展水平。
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内部科学管理,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提升加工质量,改善包装、装潢,在精美、精细、精到上下功夫,在打造河南茶产业、茶文化、茶旅游、茶品牌上下功夫,提高信阳毛尖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全面推动茶叶生产和消费两个市场的繁荣。
(四)加快产品研发,搞好精深加工。
只有加快茶叶产品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步伐,拉长产品链条,才能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增加茶农收入。
一是要搞好中低档茶和夏秋茶的合理开发,做到资源合理有效地利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提高效益。
二是要着手搞好茶食品、茶饮品、茶用品、茶药品的开发研究,加大精深加工新技术、新工艺的引进力度,尽快生产出自己的产品并打入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
三是在保持传统信阳毛尖生产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紧盯着市场,尽快开发多茶类生产,市场需要什么,就开发生产什么。
积极探索研究乌龙茶、红茶生产,提高蒸青茶、炒青茶生产能力,加大茶微粉的引进开发。
(五)大力开拓市场,加大宣传力度。
茶产业的发展和基地建设的规模取决于市场的开拓。
一方面,要引导企业高度重视市场策划营销,培植专业化的营销企业,建设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积极探索现代营销方式,扩大茶叶超市销售率,加快发展专卖店、专柜、连锁营销等,鼓励知名企业到省外、国外建立“河南茶”专销市场,支持茶叶进口国的企业到河南投
资进行茶叶生产、研发、加工和贸易,构建河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
强化对宣传媒体的引导,形成良好的河南茶叶宣传报导机制。
另一方面,适时向国内外推荐河南茶叶,扩大河南茶叶的市场影响力。
实行全方位市场战略,进一步拓展省内市场,巩固国内西部、北部省区市场,发展壮大东部省区市场,不断扩大港澳台、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市场,积极开拓东欧、北美及欧盟市场。
叫响信阳毛尖品牌,把信阳毛尖打到全国去,打到世界去。
同时,继续办好每年的信阳茶文化节,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有创新、有提高,办出水平、办出品牌。
(六)发展茶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程度。
加大对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扶持与培育力度,特别是跨地区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协会、茶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产销联合体,促进形成“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的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新机制,促使茶产业从分散的小农经济向法人农户经济转变。
加强种植户、加工销售企业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横向联合,结成利益共同体,共同开拓市场,着力提高茶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整体
竞争力。
(七)挖掘文化资源,着力打造茶文化。
充分利用中原茶文化博大精深、茶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优势,把茶旅游作为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的重要内容来着力打造,强力开发,拉长产业链条,不断满足人们文化休闲娱乐的需求。
鼓励立各类茶文化促进组织,支持社会组织建设茶艺馆和观光茶园,积极开展茶事、茶艺活动,传播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拉动茶消费、推动茶产业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茶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省及茶产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茶业发展,把茶产业发展纳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战略进行规划部署。
建议成立茶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实施全省茶叶产业规划与发展的宏观指导、协调、管理等工作。
茶叶集中产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