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加快xx地区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的意见》(xx办函〔xx〕556号)精神,推动我市水环境整治与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xx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大力构建湿地生态保护体系加快xx地区绿色生态水网建设的意见》(xx办函〔xx〕556号)精神,以水污染治理为基础,以水质改善为根本,以水系治理和水网贯通为纽带,以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同步推进水网绿化美化与治污治水、环境整治相结合,大力建设水清岸绿、纵横贯通、宜居宜业的绿色生态水网,努力构建我市人水和谐新格局。
二、工作任务
(一)加强湿地资源保护。
全面保护湿地资源,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湿地生态红线,实施刚性红线管控制度,严格控制开发占用自然湿地,落实湿地用途管制和占补平衡。
建立水域生态保护和管理体系,保持和维护湿地的自然状态,严控对天然河流、湿地的侵蚀。
加强红树林保护,在新会区、台山市、恩平市的滩涂宜林地进行恢复并增加红树林种植,对现存的红树林滩涂实施封滩育林,增聘管护人员,加大管护力度。
加强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小区建设,优化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恢复湿地功能。
加强江河湖库管理,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强化
生态修复,确保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到xx年,水网湿地保护率达85%。
(责任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市海洋渔业局,各市、区政府)
(二)大力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湿地公园是绿色生态水网的重要节点。
以湿地公园建设为引导,结合治污治水和生态环境整治,恢复提升湿地生态功能,打造林水相依、人水和谐的侨乡水网生态体系。
1.科学规划我市湿地公园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全面调查掌握我市湿地资源状况,编制《xx市湿地公园建设总体规划》,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多类型、多层级、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
按照绿色生态水网建设要求,积极开展国家和省级湿地公园建设,每个市、区要高标准建设示范性湿地公园,有条件的镇、村应该积极建设小型湿地、小型湿地公园,打造一批岭南水乡特色湿地公园精品。
(责任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城乡规划局,各市、区政府)
2.统筹推进湿地公园建设。
依托xx市丰富的湿地资源,强化湿地资源保护,加快湿地生态系统重建和恢复,大力建设特色鲜明、覆盖城乡的湿地公园网络,努力建成生态健康、绿水相依、通江达海、人水和谐的绿色生态水网。
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和区域河流、水网的资源禀赋,结合流域综合治理和区域生态建设需要,在河流、河涌、湖泊、库塘、河口等合适区域建设湿地公园,优先在生态区位敏感、污染严重的河涌水网地区建设湿地公园,大力推广建设与村级排污设施相结合的小型湿地,并在有条件的镇村建设小型湿地公园。
逐步完善
覆盖城乡的多类型、多层级、多功能的湿地公园体系。
通过利用沿江临海滩涂资源建设湿地公园,在抓好湿地资源保护的同时,科学规划,逐步将有条件的农田水网、红树林、蒲葵林、葵基鱼塘等湿地建设成为高品质的各具特色的湿地公园,使之成为市民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至xx年,全市建成15个湿地公园,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2个,县区级11个。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市林业和园林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三)系统推进水环境整治工作。
紧紧围绕《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以下简称《水十条》)、《xx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xx府〔xx〕131号)、《xx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x府〔xx〕13号)以及《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 市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x府办〔xx〕23号)等文件精神,以水质改善为目标,以流域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
1.加快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为核心,全面落实《水十条》的各项要求,强化源头控制,水陆统筹、河海兼顾,对水环境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
与各区(市)人民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层层落实“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加大督促考核,确保水环境质量逐年提高。
落实“河长”责任,明确治理任务,零容忍、动
真格。
按照中央、省关于推进河长制工作的统一部署,对河段长实施严格考核,对水质不达标且排名靠后的段长实施预警提示、通报批评、一票否决等措施,并在河流人口密集区设立永久性的公示牌,把河长名字、职务、联系和监督电话以及所承担的责任对市民进行公示,接受监督。
强化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
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制度,统一平台发布断面水质监测数据、重点企业监管和污染源信息,向社会公开重点流域水质断面水质状况、污染源信息、流域污染整治方案、年度工作计划及实施情况,加强公众参与,接受全社会监督。
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根据环保守法状况对企业作出“绿牌”、“黄牌”或“红牌”评级。
(责任单位:市环境保护局、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水务局,各市、区政府)
2.深入实施市区黑臭水体综合整治。
按照“一河一策”整治方案,推进xx市区建成区内6条河流全流域治理,有效控制外源污染,削减河流内源污染,提高污水处理实施尾水排放标准,构建完善的城市水系统和区域健康的水循环体系,实现河道清、河岸美丽,从根本上改善和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
2017年底,xx市区建成区河道基本消除重度黑臭现象;
2018年底前消除天沙河(含桐井河、天乡河、丹灶河、雅瑶河、泥海河)黑臭现象;
2019年底前基本消除杜阮河(含杜阮北河)、麻园河、龙溪河(含马鬃沙河)、会城河、紫水河黑臭现象;
2020年底前消除杜阮河(杜阮北河)、麻园河、龙溪河(含马鬃沙河)、会城河、紫水河黑臭现象,xx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水环境质量得到有效改善,水体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完整性明显提升,水生态功能基本得到修复。
(责任单位:蓬江区、江海区、新会区、鹤山市政府,市发展改革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
3.推进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按照《xx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部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xx东西北地区新一轮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xx建城〔2015〕242号)要求,结合我市的乡村实际情况,以新一轮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为基础,积极推进乡村小型湿地建设。
根据各个项目实际,因地制宜选择投资成本低、维护管理方便、治污效果好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及建造模式,主要有人工湿地、接触氧化+人工湿地、生态塘等技术工艺。
至2020年,全市建成一批与村级排污设施相配套的乡村小型湿地。
(责任单位:各市、区政府,市水务局、市财政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局、市城乡规划局)
(四)优化产业结构。
围绕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和生态保护的要求,制定《xx市投资准入负面清单》,明确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方向,淘汰国家、省明令禁止发展产业(产品)。
同时,深入贯彻实施《xx市“十三五”时期绿色清洁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大力倡导与推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加大工业领域清洁生产工作力度,创新
工作模式,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园区实施绿色清洁生产,推动3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
(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各市、区政府)
(五)加快水网地区绿化美化。
积极结合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进城围城、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推进湿地生态建设,水路并进、相互支撑,努力实现水网地区生态化、景观化。
重点开展饮用水源水库第一重山商品林调整为生态公益林、生态景观林带、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绿化美化和河岸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西江、潭江、银洲湖两岸以及新建内堤等重要地段防浪护堤林和农田林网建设,推广种植乡土景观树种,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滨水景观。
(责任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各市、区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成立专责小组。
成立xx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工作专责小组,统筹我市绿色生态水网建设工作。
专责小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市林业和园林局主要领导为副组长,各市、区政府和市发展改革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财政局、市国土资源局、市环境保护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和园林局、市海洋渔业局、市城乡规划局等市有关单位为成员单位,市林业和园林局牵
头开展具体工作,相关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并指定一名分管领导负责此项工作。
(二)加强协调联动。
加强区域和部门间的协同工作,建立定期会商、信息共享、联合监测、联合执法等制度。
积极构建湿地生态监测预警体系,健全生态监测、信息沟通、联合执法、重大事件协调处理机制,推动绿色生态水网联防联控联治。
各相关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市林业和园林局、环境保护局、水务局要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合理规划布局,细化完善行动方案,保证各地建设目标任务按计划逐项落实。
国土资源、城乡规划、住房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要为绿色生态建设用地报批开通绿色通道,按照“集约节约用地”的原则,将湿地公园建设用地与农田、水利、旅游、生态用地相衔接,尽量保持湿地的原生态,严格控制基础设施建设。
(三)落实资金保障。
各级财政要整合环保、水利等方面的专项资金,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并申请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环保项目建设。
探索建立湿地公园建设运行成本平衡机制,多方面扩充投融资渠道,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和鼓励企业、民众、民间组织投资赞助,大力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采取合资、合作和股份经营等运作模式建设湿地公园,探索建立湿地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湿地生态补偿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