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李旺
近年来,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宁夏固原市的北朝-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固原古城、开城遗址4个点被列入申遗名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固原的历史文化超越了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天,我们走进固原博物馆,可以看到北方匈奴文化的配饰,中西亚金钱币、波斯鎏金银壶等,既有中原文化、关中文化的意蕴,又有中、西亚文化的印证,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匈奴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固原的交流、交融、碰撞,充分挖掘和利用固原历史文化资源大有文章可作,学习和继承固原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对于固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固原历史悠久,军事位置重要,文化底蕴深厚。自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来,就处于中原腹地与西北边疆交往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古“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重镇,起春秋战国、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军事色彩尤为浓厚,是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原的重要军事屏障。春秋设乌氏县,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固原是秦、赵两国的交通通道,秦朝建国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巡边,先后到固原进行祭祀活动。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力得到恢复发展,汉武帝为加强西北边备,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安定郡高平城,以固原为防御点反击匈奴,使匈奴不敢来犯,为朝廷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史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高平第一
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割据而逐步趋向统一,地处西北边地的固原成为割据势力对峙、争夺的关隘,北魏改高平为原州。唐为原州,宋为镇戎军,金置镇戎州。元立开城县为安西王府驻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向西夏用兵,安西王府作为他实施军事谋略灭西夏、南宋统一全国的军事指挥中心,是用兵西南、西北的军队中转站和征集纳粮、物资供给的后勤供给站。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三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分治秦蜀等地,次年,安西王以六盘山麓气候凉爽,草场沃美,遂驻兵六盘山,升立开城路府,成为安西王之行都。《宁夏百科全书》记载“王即冬居京兆,夏避暑六盘,岁以为常。”元代《开城志》记载其地势“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是为形胜”,元代开始废弃固原城,依六盘山为屏障的军事要隘设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元朝后期,由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安西王府逐渐走向衰败。元英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八月,开城路地震,安西王府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据史书记载:“地震后仅王府内死亡5000多人。”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安西王府曾经的兴盛和繁华。明设固原州隶属陕西平凉府,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为陕西三边总制府驻地,固原和山西宣府是节制全国“九边重镇”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陕西三边总制府节制西北边防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大重镇军事,成为明廷西北最高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从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到明朝建立,宁夏境内都是军事建制,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固原城基本上是一个废都。明代建国后,北元势力尚未消迹,公元1467年,北元攻破开城县,遂徙县治于固原。为了防御北元的侵扰,固原兴起了大规模的筑城高潮,固原的“古城墙”始建于此时。1469年,增筑固原城,周围九里三分,高阔各三丈五尺,大规
模增筑固原城已到弘治年间,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筑外关城,周围二十里。万历《固原州志》正式将1469年修筑的城称为内城,秦纮修筑的城称为外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三边总督石茂华认为“土筑不能垂远”,始以砖筑,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固原。固原遂成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雄关重镇。今天,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明代固原城的历史缩影。清朝入关后循明制,陕西总督驻固原,兼辖四川,后移兰州。康熙年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清廷平定王辅臣之乱后,移陕西提督驻固原,史料又称陕西固原提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升固原直隶州,置平远、海城两县属,属甘肃省,民国立固原县,仍属甘肃省直到新中国建立。固原特殊的军事地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及文人墨客都巡行于此访察民情、抚政安民,同时也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北地郡,出鸡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六出萧关观瓦亭牧马场,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威震四方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于六盘山,蒙古军队怀着悲愤的心情秘不发丧,将出城迎降的西夏最后一位君主李晛杀害,并放火焚烧了西夏历代君主的宫寝和陵墓,使西夏文史资料失传,今天,《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公元25年,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去凉州路过高平,见陇山山势嵯峨,周围景色秀丽,遂作《北征赋》。唐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塞上曲》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明朝历任陕西三边总制大臣留下的奏疏、诗词等甚多,秦纮诗《西行至固原》、杨一清的《题固原鼓楼》及平虏修边的奏折,都显现出当时固原军事位置的重要性。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马文升给朝廷上奏折说:“平巩
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川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虏酋火筛大举由花马池入寇平、凤、临、巩,弘治十五年,兵部建议设大臣一员,开府固原,总制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镇军务以备虏,始设陕西三边总制府驻节固原。总制大臣都是进士出身或文武兼备的朝廷重臣,都以兵部尚书、侍郎或都御史衔总制三边,世受皇恩,他们到边后选将练兵、拓城修边、设险以守、疏通盐利,为朝廷肃清边患制定了诸多“御边之策、防虏之举”。明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弘治十五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诗《西行至固原》,“一第登庸五十年,几番黜逐几超迁,达官固守寒儒节,文吏常兼大将权,倦鸟归来方敛翼,回鸾台起复行边,从今再试平胡策,百二山河保万全。”自己虽已年迈,但宝刀未老,诗中寄托着他平胡守边的雄心壮志和誓保一方平安的信心和决心。弘治十八年,《明史》记载“寇数万骑抵固原。”明廷擢左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杨一清为右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到任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杨一清向朝廷奏曰:“陕西各边,延绥据险,宁夏、甘肃扼河山,惟花马池至灵州地宽延,城堡复疏。寇毁墙入,则固原、庆阳、平凉、巩昌皆受患。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璋筑边墙绵亘二百余里。在延绥者,余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余年。后边备疏,墙堑日夷。弘治末至今,寇连岁侵略。都御史史琳请于花马池、韦州设营卫,总制尚书秦纮仅修四五小堡及靖虏至环庆治堑七百里,谓可无患。不一二年,寇复深入。是纮所修不足捍敌。臣久官陕西,颇谙形势。寇动称数万,往来倏忽。未至,征兵多扰费;既至,召援辄后时。欲战,则彼不来;持久,则我师坐老。臣以为防边之策,大要有四: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