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李旺

近年来,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宁夏固原市的北朝-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固原古城、开城遗址4个点被列入申遗名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固原的历史文化超越了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天,我们走进固原博物馆,可以看到北方匈奴文化的配饰,中西亚金钱币、波斯鎏金银壶等,既有中原文化、关中文化的意蕴,又有中、西亚文化的印证,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匈奴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固原的交流、交融、碰撞,充分挖掘和利用固原历史文化资源大有文章可作,学习和继承固原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对于固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固原历史悠久,军事位置重要,文化底蕴深厚。自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来,就处于中原腹地与西北边疆交往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古“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重镇,起春秋战国、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军事色彩尤为浓厚,是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原的重要军事屏障。春秋设乌氏县,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固原是秦、赵两国的交通通道,秦朝建国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巡边,先后到固原进行祭祀活动。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力得到恢复发展,汉武帝为加强西北边备,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安定郡高平城,以固原为防御点反击匈奴,使匈奴不敢来犯,为朝廷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史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高平第一

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割据而逐步趋向统一,地处西北边地的固原成为割据势力对峙、争夺的关隘,北魏改高平为原州。唐为原州,宋为镇戎军,金置镇戎州。元立开城县为安西王府驻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向西夏用兵,安西王府作为他实施军事谋略灭西夏、南宋统一全国的军事指挥中心,是用兵西南、西北的军队中转站和征集纳粮、物资供给的后勤供给站。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年)忽必烈封三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分治秦蜀等地,次年,安西王以六盘山麓气候凉爽,草场沃美,遂驻兵六盘山,升立开城路府,成为安西王之行都。《宁夏百科全书》记载“王即冬居京兆,夏避暑六盘,岁以为常。”元代《开城志》记载其地势“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是为形胜”,元代开始废弃固原城,依六盘山为屏障的军事要隘设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元朝后期,由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安西王府逐渐走向衰败。元英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八月,开城路地震,安西王府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据史书记载:“地震后仅王府内死亡5000多人。”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安西王府曾经的兴盛和繁华。明设固原州隶属陕西平凉府,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为陕西三边总制府驻地,固原和山西宣府是节制全国“九边重镇”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陕西三边总制府节制西北边防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大重镇军事,成为明廷西北最高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从唐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到明朝建立,宁夏境内都是军事建制,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固原城基本上是一个废都。明代建国后,北元势力尚未消迹,公元1467年,北元攻破开城县,遂徙县治于固原。为了防御北元的侵扰,固原兴起了大规模的筑城高潮,固原的“古城墙”始建于此时。1469年,增筑固原城,周围九里三分,高阔各三丈五尺,大规

模增筑固原城已到弘治年间,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筑外关城,周围二十里。万历《固原州志》正式将1469年修筑的城称为内城,秦纮修筑的城称为外城。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三边总督石茂华认为“土筑不能垂远”,始以砖筑,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固原。固原遂成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雄关重镇。今天,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明代固原城的历史缩影。清朝入关后循明制,陕西总督驻固原,兼辖四川,后移兰州。康熙年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清廷平定王辅臣之乱后,移陕西提督驻固原,史料又称陕西固原提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升固原直隶州,置平远、海城两县属,属甘肃省,民国立固原县,仍属甘肃省直到新中国建立。固原特殊的军事地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及文人墨客都巡行于此访察民情、抚政安民,同时也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巡视北地郡,出鸡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六出萧关观瓦亭牧马场,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威震四方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于六盘山,蒙古军队怀着悲愤的心情秘不发丧,将出城迎降的西夏最后一位君主李晛杀害,并放火焚烧了西夏历代君主的宫寝和陵墓,使西夏文史资料失传,今天,《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公元25年,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去凉州路过高平,见陇山山势嵯峨,周围景色秀丽,遂作《北征赋》。唐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塞上曲》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明朝历任陕西三边总制大臣留下的奏疏、诗词等甚多,秦纮诗《西行至固原》、杨一清的《题固原鼓楼》及平虏修边的奏折,都显现出当时固原军事位置的重要性。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马文升给朝廷上奏折说:“平巩

为关陕藩篱,而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川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虏酋火筛大举由花马池入寇平、凤、临、巩,弘治十五年,兵部建议设大臣一员,开府固原,总制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镇军务以备虏,始设陕西三边总制府驻节固原。总制大臣都是进士出身或文武兼备的朝廷重臣,都以兵部尚书、侍郎或都御史衔总制三边,世受皇恩,他们到边后选将练兵、拓城修边、设险以守、疏通盐利,为朝廷肃清边患制定了诸多“御边之策、防虏之举”。明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弘治十五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诗《西行至固原》,“一第登庸五十年,几番黜逐几超迁,达官固守寒儒节,文吏常兼大将权,倦鸟归来方敛翼,回鸾台起复行边,从今再试平胡策,百二山河保万全。”自己虽已年迈,但宝刀未老,诗中寄托着他平胡守边的雄心壮志和誓保一方平安的信心和决心。弘治十八年,《明史》记载“寇数万骑抵固原。”明廷擢左副都御史、陕西巡抚杨一清为右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到任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杨一清向朝廷奏曰:“陕西各边,延绥据险,宁夏、甘肃扼河山,惟花马池至灵州地宽延,城堡复疏。寇毁墙入,则固原、庆阳、平凉、巩昌皆受患。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璋筑边墙绵亘二百余里。在延绥者,余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余年。后边备疏,墙堑日夷。弘治末至今,寇连岁侵略。都御史史琳请于花马池、韦州设营卫,总制尚书秦纮仅修四五小堡及靖虏至环庆治堑七百里,谓可无患。不一二年,寇复深入。是纮所修不足捍敌。臣久官陕西,颇谙形势。寇动称数万,往来倏忽。未至,征兵多扰费;既至,召援辄后时。欲战,则彼不来;持久,则我师坐老。臣以为防边之策,大要有四: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

之前,杨一清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陕西提学副使、督理陕西马政,由于长期居官陕西,对西北地理和军事现状非常了解,他在经略西陲的岁月里,四镇河清水晏,边境肃宁。《明史》记载“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十二月诏一清以少傅、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这是他第三次任陕西三边总制,此时,正是冬季,满目凋敝,劲风寒烈,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与前二次相比,他此时的心境很是复杂,但皇恩浩荡,自己誓保一方平安的决心不变。有诗《开府行》为证,“旌旗昼拂烟尘开,钲鼓动地声如雷。路旁群叟暗相语,不道我公今又来。当年从公玉关道,我是壮夫今已老。直遣羯胡齐北渡,我军旋指江南路”。宰相任陕西三边总制,一清开行边先例,由此可以看出固原在明王朝的特殊位置。《明史.杨一清列传》记载:“一清三任陕西三边总制,在陕期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尤晓畅边事,著绩边陲八年,四镇晏然,边境肃宁。”历任陕西三边总制大臣为保卫边疆、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明弘治年间至清初,先后任三边总制者达56人,他们为抵抗匈奴的入侵,保卫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使当地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同时,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通晓翰墨、文韬武略,居官期间,也带来了浓郁的诗词书画文化,为当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明朝中后期,固原相继有两部《州志》编纂完成,一部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年)刻本,嘉靖五年进士杨经为总纂,史称《明嘉靖固原州志》,一部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刻本,时任兵部左侍郎、陕西三边总制刘敏宽为总纂,史称《明万历固原州志》,这两本志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对宁夏地方史及西北军事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明嘉靖《固原州志》所载,时固原州民匠杂役773

户,明万历《固原州志》所载,已增加到1167户,两部志书成书相距不过80年,但后者较之前面,则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后期随着规模战争的逐渐减少,当地经济社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清初移陕甘总督于兰州,陕西提督驻固原,操练军马,抚政安民,仍属要冲,基本处于和平时期。固原延续明中后期的发展,百姓休养生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清朝中期固原的商贸业已相当活跃,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乾隆时,“商贾辐辏,晋人甚多”,本地羊皮、羊毛、布匹等市场交易活跃,一时农商皆富。然而,此后发生于同治年间的陕甘兵燹,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历时11年,遍及陕、甘、青、新诸省,是固原及周边地区的一场大劫难,左宗棠、雷正绾、董福祥等在此期间留下的奏疏甚多,其中左宗棠的多达11件,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自汉迄今,固原累扼兵燹,而以同治间为最大劫运。”致使当地社会生产力遭到了重创,文化事业无从谈起。

古今往来,地方志担负着存史咨政、传承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备受政治家、史学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历史上的固原首开宁夏修志先河,宋代修有《安定郡图志》、金代修有《德顺州志》、元代修有《开城府志》,迨至明清,州县志书蔚然成风,清光绪年间,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固原直隶州知州王学伊针对当地文化落后的现状,积极捐廉俸银,主持创办了固原州学堂,重修了固原宣讲劝学公所,促进了固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搜集资料,完成了清宣统《固原州志》的编修,民国修有《固原县志》。至此,固原已经修撰了7部独立的官修志书州、县志,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固原各个时期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民国初,军阀混

战,民不聊生,1920年12月20日晚发生的世界罕见的里氏8.5级海原大地震,使固原地区再次遭遇大劫难,成为一片废墟,据资料记载,固原地区死亡23.4万人,加之腐败无能的民国政府救援无力,瘟疫蔓延,震后死于瘟疫者又不计其数,人民生活进入深重的灾难深渊,至新中国成立,固原几经动荡,支离破碎。1935年9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著名词篇《清平乐.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四海。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关心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建立。早在1954年,毛泽东根据群众反映考虑到回族在祖国大家庭的地位和发展以及回族人民的意愿,指示国家民委及有关方面,在宁夏、甘肃进行了大量调查。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开创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固原地区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固原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固原的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体育成就斐然,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扎根农村,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固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充满着浓郁的西海固特色和农村乡土气息,形成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西海固作家群众”,原固原地委宣传部在各县、区搜集整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编辑出版了《西海固文学三部曲》,深受读者欢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固原日报》《六盘山》等报刊,为当地的文学创作搭建了一个宽松的平台,郭文斌的《吉祥如意》、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火仲舫的《花旦》、火会亮的《村庄的语言》、古原的《白盖头》等作品,文字朴实,塑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字里行间充满着一种对故土的眷恋和热爱,骨子里透着安详和宽容,使外人能更

加深刻、全面地了解固原的状况和发展,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他们的作品走出了宁夏,面向全国,今天,固原的文化发展方兴未艾,深入开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市委提出了打造“文化固原”的战略目标。《六盘山文化丛书》、《固原市志》等四部志书出版发行,各相关志书是传承地域精神、启迪大众心智的重要文化资源,是弘扬先进文化、构建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展现风土地情、宣传魅力固原的重要途径,他为我们认识固原的昨天,总结发展的今天,展望灿烂的明天,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地情、民情、政情、社情提供了一面镜子,他是培育乡土情感和爱国情操、弘扬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教材,继往以开来,传承要创新,深度挖掘固原光辉灿烂的文化,通过文化宣传,讴歌时代主旋律,为固原的跨越式发展鼓劲加油。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4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四)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国防 2、军事高技术 3、潜在威胁 4、毛泽东军事思想 5、国际战略格局 二、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古代封建军事思想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军政》、《军志》的问世 B、《孙子兵法》的问世 C、《孙膑兵法》的问世 D、《武经七书》的问世 2、我军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是()。 A、政治民主、经济民主、军事民主 B、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 C、官兵一致、军民一致、瓦解敌军和宽待俘虏 D、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 3、“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科学体系形成的标志是()。 A、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B、1982年党的十二大 C、1985年军委扩大会议 D、1992年党的十四大 4、我国的陆地国土和海洋国土的总面积主要有()。 A、1160万平方公里 B、1210万平方公里

C、1260万平方公里 D、1310万平方公里 5、战争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特殊社会现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早期 B、原始社会末期 C、奴隶社会早期 D、奴隶社会中期 6、我国奉行()的国防政策。 A、扩张性B、防御性C、自卫性D、中立性 7、毛泽东提出“支部建在连上”的党指挥枪的重要建军原则是在()。 A、八七会议 B、秋收起义 C、三湾改编 D、古田会议 8、在战略的基本特性中,首要特性是()。 A、全局性 B、对抗性 C、谋略性 D、预见性 9、中国的海洋国土有()平方公里 A、1.8万 B、3.2万 C、300万 D、468万 10、20世纪末,以()为标志,人类进入现代高技术战争时代。 A、朝鲜战争 B、越南战争 C、海湾战争 D、阿富汗战争 三、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军事科学的主要功能有:()。 A、为国家制定军事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B、为国家规划武装力量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C、为国家发展武器技术装备进行科学论证

地理信息系统于作战地形分析之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于作战地形分析之应用 一、21世纪的作战为联合作战,强调网状化作战理念,因此数字化建军成为各国重视之议题。其中作战地形信息系统为作战信息系统建置之基础。相关地形分析模式之建立均与作战区域地形特性及使用军事准则有关,须因应国情差异进行研究探讨。 二、许多研究均指出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具备实时有效的数据与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技术、虚拟现实、3D景观模拟等多种展示能力,可应用于决策支持、数据库建置与管理、统计分析等相关领域,故本研究针对作战地形分析之应用,参考本军与美军准则,并使用地理信息软件,初步探讨作战地形分析模式之建立及其应用,提供数字化建军之参考。关键词:地形分析、地理信息系统、植物障碍 前言 信息化作战为现代战争趋势,为达成此一目标,必须先建立作战信息系统,然由美军发展作战地形信息系统过程中可发现作战地形信息系统为作战信息系统建 置之基础1。中共学者亦指出指挥控制系统由战场信息系统、作战仿真系统、作战分析系统、火力支持控制系统、防空火力控制、保障勤务控制系统等所组成2。基于各国建军构想、准则与编装之差异,导致作战信息系统的内容不同,但不论何种规划,战术地形分析与战场地形信息之产出均为达成完善作战信息系统之核心,由此可知作战地形分析之重要性。 美军发展数字地形支持系统(Digital Topographic Support System,DTSS)中即以图像处理软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依其准则与编装加以设计完成。从地理信息系统支持军事上的应用之经验以及一些相关研究之成果中显示,GIS不仅在于提供战场地理图形之显示,更具备整合多种来源情资与情资动态显示之能力,并能提供战场指挥官所需之战术地形分析成果,如射界分析、空降场、地形障碍分析等之评估。而这些能力主要依赖实时有效的数据与空间分析(Spatial Analysis)技术,方能达成有效的运作。 本研究参考战场情报准备中相关地形分析之准则,建立作战地形分析模式,将之转换成可供地理信息系统执行之空间分析并探讨其应用,使作战地形分析信息化,以提供工兵未来发展参考。 作战地形分析与地理信息 系统简介 一、作战地形分析 作战地形信息的重要性如同美国陆军新版之《作战要纲》所述:作战环境的四大要素是地理、地形、气象与基础设施,这四大要素在物质范畴对陆军作战有重大之影响。而国军《战场情报准备》中亦指出作战地形分析包括「观测与射击、隐蔽与掩蔽、障碍、地形要点、接近路线」等地形五大要素3。故将上述作战地形分析作业以GIS将之信息化即为本文探讨重点。 二、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套应用计算机软、硬设备以提供搜集、管理、处理、更新、查询、分析、统计以及实时展示各种数字化地理数据的计算机基础系统4。

军事理论复习提纲+答案

一、中国国防复习题 1、国防的基本概念(含义);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相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外交等方面的活动。 2、衡量国防实力的重要指标; 是综合国力,其中包括;人力、自然力、政治力、经济力、科技力、精神力。 3、国防的目的; 捍卫国家的主权、保卫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维护国家的安全。 4、国防的手段; 包括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5、国防建设的含义; 国防建设是国家为提高国防实力而进行的各方面的建设。 6、我国的最高国家军事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 7、国防政策的含义; 是国家进行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的基本行动准则。 8、我国国防的基本目标; (1)巩固国防,防备和抵抗侵略 (2)制止分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3)制止武装颠覆,维护社会稳定 (4)加强国防建设,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5)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扩张 9、我国国防政策:防御性的国防政策 (1)维护国家安全统一,保障国家发展利益 (2)实现国防和军队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军队质量建设 (4)贯彻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 (5)坚持自卫防御的核战略 (6)营造有利于国家和平发展的安全环境 10、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些部分组成; 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和预备役部队、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民兵 11、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部队由哪些军兵种构成;由陆军、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组成。 12、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性质; 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人民军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13、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于什么时候;1949年4月23日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于什么时候;1949年11月11日 15、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任务; 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 16、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成立于什么时候;1982年6月 17、武警部队的任务; 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18、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部及七大军区; 四总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总装备部 七大军区:北京、沈阳、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军区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中国地方志的军事地理价值概说 发信站: 新一塌糊涂(Wed Mar 18 02:51:26 2009), 本站(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960329.html, https://www.360docs.net/doc/ea12960329.html,) 地方志源流概说 “方志”的名称较早见于记载的是《周官》“外史掌四方之志”。《周官》一书成于战国时代,据此可知方志的历史之久远。我国现存的地方志有八千五百多种,共十一万多卷,(注1)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左右。地方志记载了一定地区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历史和现状,是一部地方性的“百科全书”,其中包含有丰富的军事内容,特别是军事地理内容。明末清初顾祖禹编撰的军事地理巨著《读史方舆纪要》就引用了一百多种地方志。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陆军编绘的《中国地图》,我国的地方志就是其重要的参考资料。 我国地方志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别史,以及地理书和地图,在地方志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这三方面既有各自的发展,又有相互的融合。由于各自的发展,地方志在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而史、图、经的相互融合,终于在宋代形成了内容丰富、体例完备的地方志。(注2) 明清时期的军事要地志 明代地方志的发展十分繁荣。明政府为巩固北部边防,在长城沿线许多军事要地设立军镇、卫所,在一些军事要冲设立关城、堡寨,屯兵戍守。由于这些军事要地的出现,随之出现了许多军事要地志。著名的有:嘉靖《山海关志》,万历《偏关志》、嘉靖《三关志》。此外,还有关于重要防御方向的嘉靖《两镇三关通志》、嘉靖《西关志》、万历《四通三关志》等等。与此同时,明代军事区划,镇、卫、所的方志也纷纷出现,如正德《宣府镇志》,万历《延绥镇志》,正德《金山卫志》等。这些地方志明显地具有现今军事要地兵要地志的雏形,对当时军队的兵防战守有着极大的实用价值。《延绥镇志》,序中说:“时火落赤报警,欲稽往牒,以查敌情,得新志而读之,历代建置沿革之由,水火险易厄塞之处,兵马收集选充之实,馈饷储积、田赋登耗之数,力役征调支应之烦,……文武经历建树久近之迹,河套侵犯要挟之情,元老经略条奏筹划安攘之策,糜不犁然具备,一展卷尽目中。” 清代,随着经济、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地方志的编纂与研究达到鼎盛时期。由于统治者对修志的重视,一些著名学者的参与,使地方志体例谨严,种类齐全,数量大增。除三修《大清一统志》之外,全国各地亦纷纷修志,不但有省志,府志、州志、县志、厅志,还出现了乡镇志。 清朝中后期,在平定“内乱”和抵御外患的战争中,出现了一批带有浓厚军事色彩的地方志,以新疆和西藏最为突出。如《钦定新疆识略》和《回疆通志》。这两部方志体例大致相似,对“南北各城官制、兵额、台站、卡伦皆关综核,特详载于各城图后,至山川道里彼此联属,则于总图后谨撰总叙。”新疆“配有军台又有营塘、驿站,颇为纷难,谱详胪于道里表,以便核查。”此外,在这两部方志的《纪事》还简要记述了清政府历次与新疆少数民族分裂分子作战的经过。(注3) 地方志——军事地理的史料库 在地方志大量的军事史料中,以军事地理资料最为丰富,最为突出。如历代地方军事机构的设置、军事行政区域的划分、疆界沿革、战场地名辨释、民族分布与迁移、边(海)防卫戍、山川要津、险隘关塞、交通道路、兵家必争之地等,涉及历史军事地理(注4)的研究资料,通常都可在地方志中有关的条目中寻得。在嘉靖《宁夏新志》中就记述着古战场贺兰山的关塞和可通步骑的口隘数,以及古代防御要点的地

2016年当代中国国防安全与教育试题答案

判断题 1.党关于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A.对) 2.在经历了一次、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A.对)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军和美军首先将红外夜视仪应用于战场。(A.对) 4.空气动力学属于力学范畴,它是流体力学的一个分支。( A.对) 5.在太阳系以内的飞行叫做“航天”。(A.对) 6.军事训练伤是指军事训练直接导致参训人员的组织与器官功能障碍或病理改变。( A.对) 7.训练伤以共性损伤为主,具有典型和较为普遍的发生规律。(A.对) 8.信息化战场讲究横向一体化,互联、互通、互操作。(A.对) 9.F-35联合战斗机是世界上第一架超音速隐形喷气式战斗机。( A.对) 10.在南中国海,我们的岛屿划的是断续线(九段线)也称之为U型线。(A.对) 单选题 1.A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先后经历了(2 )次历史性的飞跃,形成了(4 )大军事理论成果。 2.A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第一次的历史性飞跃,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 A.毛泽东军事思想) 3.A党的军事指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A.对) 4.C我国空气动力学教育始于上世纪(C.30 )年代。 5.A我国空气动力学的大的发展并应用于航天领域始于(A.1956 )。 6.B中国航天之父(B.钱学森)是空气动力学家,是我国航天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 7.A我们国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是(A.东方红一号)。 8.C神舟系列飞船直到(C.神舟五号)才搭载航天员。 9.C以下哪个不属于高速风洞(C.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10.B(B.空气动力学)是飞行器研制创新的源泉之一。 多选题 1.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论述了(ABC )的关系A.战争与政治|B.战争与经济|C.战争与科学技术 2.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揭示了(ABCDE )A.战争的本质|B.战争的起源|C.战争的根源|D.战争的性质|E.战争的地位作用 3.中国共产党在军事领域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它的重要标志就是先后形成了(ABC )几大理论成果。A.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B.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C.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4.风洞的种类有(ABC )。A.低速风洞|B.高速风洞|C.高超声速风洞|D.超低速风洞 5.我国航天发展应必须具备这些能力(ABCD )。A.能自如应对MD的战略打击能力|B.空天一体的战术作战能力|C.“神舟”后的载人航天乃至深空探测能力,自由出入空间能力|D.把各种有效载荷送入各种轨道的运载能力 6.未来航天飞行器从空气动力学或与空气动力学密切相关的程度来看至少具备这些特点:(ABCD )A.由轴对称向面对称、由非升力体向升力体,甚至高升阻比的气动布局|B.机身推进系统高度一体化|C.火箭推进、吸气式推进和组合推进(RBCC,TBCC)共存|D.由烧蚀防热到非烧蚀防热 7.卫星有以下种类(ABCDE )。A.气象卫星|B.通讯卫星|C.导航卫星|D.资源卫星|E.侦察卫星 8.空气动力学在(ABCD )领域也有研究及应用。A.航空|B.风力发电|C.汽车、火车|D.桥梁 9.高速风洞又分为( ABC)。A.亚声速风洞|B.跨声速风洞|C.超声速风洞|D.常规高超声速风洞 10.高超声速风洞又分为(ABCD )。A.常规高超声速风洞|B.低密度风洞|C.激波风洞|D.热冲风洞

国防地理常识

国防地理常识 1、什么是领土? 答:领土,指在一国主权管辖下的区域,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以及他们的底床、底土和上空(领空)。 2、什么是陆地? 答:一国的陆地是指国家疆界以内的全部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处于国家主权的完全管辖之下。 3、什么是领海? 答:指沿海国主权所及于的与其海岸或内水相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群岛国的领海是群岛水域以外邻接的一定范围的海域,沿海国主权及于领海上空及其海床和底土。 4、领海的宽度是如何确定的? 答:领海宽度,可按本国的地理特点、经济发展和安全需要,并照顾到邻国正当利益和国际航行便利,在12海里限度内确定。 5、什么是底土? 答:底土亦称之为地下领土,包括领陆的底土、内水和领海的水床和底土,国家对其资源拥有主权,对在底土上进行的开发和利用事业行使完全的管辖权。 6、什么是领空? 答:领空是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等的上空,是一国领土的组成部分,完全受国家的主权管辖。 7、什么是国家边界?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国家边界,是国家领土范围周边的界限,是划分国家之间陆地的界线,也是确定国家领海与公海、国家领空和外层空间的界线。 8、国家边界有几种? 答:有陆地边界、水域边界(界河、界湖等)、海上边界(领海的外沿)、空中边界等。 9、从地图上看,国家边界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线,事实上它是沿这条线伸展的垂直面,这个面与地表水面相交时,才表现为一条线,这条线可以是有形的、真实的,也可以是想象的、无形的,请问其自然物和人工物的标志各包括哪些?无形的,想象的又怎样划分国界?答:自然物标志有河流、湖泊、岩石、山脉、沙漠、森林等;人工物有界石、栅栏、墙垣、壕沟、道路、运河、水上浮标等;无形的、想象的有以经纬度分界的国界等。 10、国家的边界是怎样确定的? 答:国家的边界可以是由于习惯形成的,也可以是根据条约划定的。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试题和答案

《大学军事理论教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 一、名词解释 1.国防: 2.军事思想: 3.战略环境: 4.精确制导武器: 5.新概念武器: 二、填空题 1.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1964年这5164年中,世界上共发生战争()次,只有()年是和平的。这些战争使()亿人丧生。 2.国防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保障。 3.国防的行为主体是()。 4.军事思想考察和回答的是军事领域的()问题。 5.《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6.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之中。 7.无产阶级的战争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 8.人民军队建设思想是建设人民军队的()。 9.研究战争要从研究()入手,着眼战争的特点和发展。 10.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是()领导下的执行无产阶级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 11.人民群众是战争胜负的()力量。 12. 精确制导武器被誉为“()”。 13. 航天器运行速度分为第一、第二、第三()速度。 14.空间站是在载人飞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航天器。 15.指挥信息系统是军队战斗力的“()”。 16.指挥信息系统是军队一体化作战体系的“()”。 17.激光武器是利用激光的能量直接摧毁目标的()武器。 18.环境武器是指通过利用或改变()所产生的巨大能量来打击目标的武器。 19.非致命武器是指为达到使人员或装备()而专门设计的武器系统。 20.新军事变革进一步拉大了世界各国军队武器装备和作战能力上的“()”。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2007年1月24日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大学生室内军事理论课教学时间为()学时。 A、18。 B、24。 C、36。 D、48。 2.公民服士兵预备役的年龄为()岁。 A、19~39。 B、16~37。 C、17~36。 D、18~35。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是()机构,负责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基础梳理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1)人类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⑦ 物质和能量; (2)人类活动的⑧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类向环境索取⑨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⑩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自净能力。 [根据各类型的含义度相互间的关系进行判断: ①环境污染是指由于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生态破坏是指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③资源短缺是指资源数量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 环境污染往往引起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往往引起资源短缺,资源短缺也会引起生态破坏。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 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 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 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 3.基本原则: 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 共同性原则。 ~(2)题; (1)图中字母F 、G 、H 的含义分别是 A.资源开发、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B.产业活动、产品消费、废物排放 C.产品消费、废物排放、产业活动 D.资源开发、产业活动、产品消费 (2)E 过程可能出现的问题是 ①过度开发导致可再生资源遭到破坏②过度排放污染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③生产过程导致工农业污染物排放④资源开采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④ D③④ [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人类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E 表示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资源,F 表示生产活动,G 表示人类消费各种产品,H 表示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2)题,E 表示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如果获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的再生速度就会产生环境问题,其中环境问题包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答案(1)B(2)C 考点精析 一、环境问题 (一)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是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造成的。

军事理论答案

自动化学院军理期末考试总结 整理人:自1104 陈杰敏 1、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生存与安全问题,二是发展与富强问题。国防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所需要的产物,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安全保障。 2、国家的基本职能是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防止外来侵略与颠覆。 3、国防和行为主体是国家,基本内容包括国防建设和国防斗争两个方面。 4、中国国防历史的启示:经济发展是国防强大的基础;政治昌明是国防巩固的根本;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国防强大的前提。 5、陆军是以步兵、装甲兵、炮兵为主体,主要在陆地上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 6、海军是以舰艇部队为主体,主要在海洋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它具有在水面、水下和空中作战的能力。海军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面防空兵、海军岸防兵、海军陆战队等兵种和各种专业勤务部队组成。 7、空军是以航空兵为主体,主要遂行空中作战任务的军种。空军由航空兵、地空导弹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达兵以及通信兵等其他专业勤务部队组成。 8、国防动员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基础环节; 国防动员是应对紧急突发事件的有效措施; 国防动员是支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9、国防动员的主要内容包括:人民武装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交通战备动员和政治动员。 10、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和瓦解敌军。 三大民主:军事民主、政治民主、经济民主。 11、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①从国际关系全局和国家发展大局,谋划“打得赢”。 ②国防建设要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 ③坚持和发展人民战争思想,发挥人民战争的整体威力。 ④确立科技强军思想,实现“两个转变”。 ⑤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 ⑥加快发展“杀手锏”,实现武器装备的现代化。

叙利亚军事地理

叙利亚军事地理 叙利亚,古称苏里斯顿,意为“玫瑰的土地”。然而,2011年3月中旬以来,这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国度也未能躲过中东乱局的“多米诺效应”,出现大规模民众示威。由于战略位置显要,叙国内形势变化为世界所瞩目。当然,本文无意纠缠于国际舆论的众说纷纭,仅希望从军事地理层面对叙利亚做一客观展现。 国情概览 叙利亚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是古文明发祥地之一。叙北靠土耳其,南连约旦,东接伊拉克,西南和黎巴嫩、以色列接壤,西与塞浦路斯隔海相望。叙利亚沿海和北部地区属亚热带沙漠气候,平均气温20℃左右。南部属热带,最低气温0℃以下,最高时可达40℃。沿海平原和西部山地,平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中部平原250-350毫米,沙漠地区不足100毫米。海岸线长183公里,国土面积18.5万平方公里(含戈兰高地),与邻邦相比“块头居中”,在整个中东则属于“轻量级选手”。目前人口2200多万,80%以上为阿拉伯人,国语是阿拉伯语,通用英语和法语。85%的居民是穆斯林,14%信奉基督教。 叙全国分为14个省。首都大马士革,人口450万(含郊区和周边农村),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重要城市还有阿勒颇(230万人)、霍姆斯(72万人)、哈马(70万人)、拉塔基亚(65万人)和代尔祖尔(52万人)。可见,叙利亚城市化率相当高,仅京畿就会聚了全国五分之一的人口。据联合国报告,2010年叙利亚GDP为596.3亿美元,人均2700美元,在全球165个国家中排名第111位。 尽管版图较小,叙利亚却是本地区的农业大国,自古便有“中东粮仓”的美誉。农业是叙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值占该国GDP的25%~30%,甚至高于石油开采业,并创造了25%的就业机会(440万人)。现今,叙利亚的农业耕种面积为473.6万公顷,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预计2011年产量可达410万吨。其他粮食作物有大麦、玉米,经济作物有棉花、豆类、甜菜和烟草,水果有柑橘、杏、无花果、橄榄等。目前,叙粮食自给率达90%,具备较强抵御外部封锁与制裁能力,但水资源问题仍严重制约该国农业发展。 叙利亚矿产资源较丰富,主要包括石油、天然气、磷酸盐、岩盐等,已探明储量分别为25亿桶、6500亿立方米、6.5亿吨和5500万吨,林木覆盖率3.9%。叙利亚自1988年实现了石油及其产品的自给,但近年原油减产明显。为此,叙政府加快了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逐步以天然气取代汽油和柴油。叙利亚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尚未形成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武器装备基本依赖进口。 山川地貌 叙利亚国土大部是高原,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大体可分为4个地形区: 地中海沿岸和内陆中部为平原。沿海平原北起土耳其,南抵黎巴嫩,长约177公里,宽20-30公里。中部平原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一部分,间有低山。 西部为山地,自北向南有2列与海岸平行的山脉。东列山脉有东黎巴嫩山和戈兰高地。东黎巴嫩山脉(也称外黎巴嫩山脉,以区别于黎境内的黎巴嫩山脉)是叙黎界山,平均海拔1800-2100米,山势高峻,起伏不平,有些山口为两国交通要道。谢赫峰(赫尔蒙山)海拔2814米,终年积雪,为全国最高点(该山目前被以色列占据,是其重要的电子前哨站和山地部队训练场)。戈兰高地长约71公里,大部宽18-20公里,面积约115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500米,扼控约旦河谷地,战略地位显要。 西列山脉有阿克拉山和安萨里耶山脉。安萨里耶山脉在沿海平原以东,构造上与黎巴嫩山相接,平均海拔600-900米,是叙利亚海滨平原的主要水源区,其最高峰海拔1688米。山脉森林密布,地势崎岖,其间可供通行的道路和隘口很少,阻碍了沿海与内陆间的交通。 南部为低高原,海拔500米,多沙漠,间有干河谷和绿洲。 东北部为丘陵地,间有干河床分布,主要河流有幼发拉底河和阿西河等。发源于土耳其的幼发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2009-11-08 20:29:37) 服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人民思想意识和精神风貌的体现。一个民族服饰的形成除受传统意识的影响外,更重要的是受其地理条件、气候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有55个,人口虽然占全国人中的约8% ,居住面积却约占全国面积的50%-60%,由于他们居住的地区地形、气候、植物、矿产资源、农业生产,以及他们宗教信仰有相同也有不同,随之形成的服饰也有其共性和个性,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种的服饰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了少数民族顺应自然,热爱生活,勤劳智慧的灿烂文化。 青藏高寒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青藏高寒区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5%,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在这因新构造运动大幅度的差别上升造成地势高峻,地貌复杂的山原上,居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由于地势高、空气稀薄,气压低,日照强,高原形成了气温低、日温差大,干温季分明,干季多大风,湿季多夜雨的特点。为了适应这样的高寒气候,这些少数民族的服饰利用高原牧区丰富的动物皮毛制成皮袍、皮靴、皮帽用防寒,同时,在皮袍的制作上多采用开胸、长袖连接下身摆裙,以应付高原地区温度变化大,天气变化异常的恶劣气候,以藏族男子为例:袍内着布衣或袒胸,中午炎热时褪下缠于腰间,早晚寒冷时穿好,只露出右臂便于劳作。青藏高原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为方便放牧抵御猛兽,他们的服饰设计上采用腰带短、长刀、火石等饰品,由于深受佛教影响,藏族和门巴族服饰上多戴佛珠,依靠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少数民族腰间挂有银饰和铜饰的品种形式繁多,走动时会发出有节奏的声响。 西北干旱区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 西北干旱区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地处内陆四周多山,夏季风的影响微弱,气候属于半干旱、干旱和极干旱,气候长期干燥,冬夏气温变化剧烈,大陆性气候显著。本区少数民族数量较多主要有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这一地区服饰的共同特点在于服装在样式上设计简洁,服装饰品少,服装面料多采用适于夏季高温干燥天气的绸子和冬季保暖性能好的土布,女装多为裙装,自胸间捏多褶,下裳宽大,男装多为长裤、长筒革靴(回族除外)裤腿扎进长筒靴,有防寒的功效。西北地区多信奉伊斯兰教,根据伊期兰教的礼节,如果到室外头不戴遮盖物就是对天的亵渎,所以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头戴的一般是最轻最小的圆帽或一块头巾。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男子多配长袍,女子多配各种绣花、坎肩,这种服装既适宜昼夜温差大的变化,又能在空气湿度极为干燥高温的夏季充当“鼓风机”的作用,而内蒙古高原地区生活的蒙古族,男女服装均大襟长袍,腰间束带,同新疆地区相比无钮扣对襟长袍更容易抵御北方的寒风侵袭。 西南季风区少数民族服饰与地理环境

历史军事地理

漫谈中国古代军事地理 高天 2011.12.13 引子——南京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萌芽于古希腊时代:希波克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孟德斯鸠 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挑战应战说” 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 大陆形状:东西走向相较南北走向更容易交流——气候相似 二、军事与地理 1、古人眼中的军事与地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 2、中国地势 西高东低、三级阶梯 3、地形条件与军事 (1)山地:制高点和谷口是关键 (2)丘陵:俯视平原 (3)高原:民族证券、居高临下 (4)平原:平原之间通道为兵家必经之地。 (5)盆地:通道及制高点 (6)水系:淮河 (7)气候、植被:八公山草木皆兵 三、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 1、时间分布 《中国军事史——中国历代战争年表》 东周阶段、魏晋南北朝阶段、五代宋辽金 《读史方舆纪要》 2、空间分布 先秦时期:北京、山东、山西、河南、陕西 秦汉时期:陇海、兰新线

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与黄河之间的长条形区域 隋唐五代时期:黄河及其以北地区 宋辽金夏时期:河北、山西、陕西、宁夏一线淮河至大散关 元明时期:北疆与闽浙地区 四、中国历史上的“军区” 1、中国历史上的行政区 宋前:山川形便 宋后:犬牙相入 2、历史军事区域的划分原则 新中国:大军区——省军区——军分区 3、历史中国——一个大军区 北面:沙漠 西面:高山 南面:丛林 东面:海洋 战争主角变化不大,时间上连续性、地域上稳定性、角色上一贯性战争的强制同化 民族纷争的必然性 中原内部纷争 五、棋盘型军事地理格局 1、金角银边草肚皮 围棋术语 2、中国 四角:关中、河北、东南、四川 四边:山西、山东、湖北、汉中 中央腹地:中原 山脉战略意义:重在阻隔,而贵在有孔道可以通行 河流战略意义:重在流通,而贵在有据点可以扼守 参考书目 1.《读史方舆纪要》 2.《布局天下——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大势》

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分析各种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是人文活动产生的土壤,人文活动的生成与发展不可脱离地理环境,而人文地理环境是指人类为求生存和发展而在地球表面上进行的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人口、民族、经济、城市、交通、文化等等。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是双向同构的关系,环境影响文化,文化反过来也影响环境,二者交互作用。 一、地理环境对人文的影响 人类创造的文化,不是地理环境单独的产物,而是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的复合体,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地理环境只是形成人类文化的复杂因果网络中的一个重要成分,它对文化风貌的形成,主要是通过提供生产方式的物质条件,间接地发挥作用。 1、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影啊一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风貌 中国文化的气质是内向型的,风格是和谐型的,内核是伦理型的。这些传统文化风貌的形成,均与我国地理环境的整体属性有密切关系。如由于我国的地理环境为高山、大摸和海洋所包围,在古代显得相对封闭和孤立。但其内部腹地辽阔,资源丰富,因而在无求外助的情况下,独立地创造了具有自已特色的农业文明。这一切,必然使中国文化的气质具有典型的内向型特征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影响文化的地域特征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逐渐形成各具风格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养育了各种文化类型.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自然产品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它造成各地域、各民族物质生产方式的不同类型,进而影响到文化的民族或文化的地域特征.例如,有大河灌溉的亚热带、暖温带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优裕的水热条件,故农业最早得到发展。 3、地理环境影响文化产品的特色 地理环境可以直接赋予某些文化产品以色彩,它对文化产品特色的形成起着强烈的“谊染”作用,以民歌而言,高原山地的民歌高亢燎亮,草原牧区的民歌舒展奔放,平原水乡的民歌优雅秀丽。藏族民歌、蒙古族民歌、江南小调分别洋滋着高山雪峰、辽阔草原、水乡泽国的特有韵味.地理环境还影响到地方戏剧、文学作品、电影、盆景等文化产品的地域风格以及人才的空间分布。 二、人文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文化的生成与发展,深受地理环境的制约与影响,但某种文化一经形成,又作为一种“无形的物质和能量”,反过来深刻影响地理环境。在中国,由于土地辽阔、土地肥沃,加之季风气候水热资源的良好结合,这样和谐的地理条件在人的主观能动利用下,使得物产丰富,人们生活能自给自足,生计能得过且过,长期过着男耕女织、闭关自守的小农生活,并在客观上雕塑着人们依附于土地、满足于生存的精神面貌,促成自我满足、安土重迁的民族心态.他们不象西方人把自然放在对立面,而是强调自然与人的统一,即“天人合一”,因而不太重视改造自然,不大注重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科技的创新发展,在地理环境的改造利用方面,效果不如西方显著。由上述可见,西方这种“动”与“攻”的文化与东方这种“静”与“守”的文化产生的地理背景不一样,反过来,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上,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也大不相同。 三、各种人文事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遥感技术在军事地理测绘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在军事地理测绘中的应用 【摘要】遥感技术具有宏观性强、信息丰富、客观真实、动态监测及跨国界性等特点,在地质、资源和环境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遥感技术在军事领域应用主要集中在军事目标探测、侦察、制导和监视等方面。海湾战争后,有学者指出武器“高技术”主要体现在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方面。本文将主要探讨遥感技术在军事地理测绘中的应用。 【关键词】遥感技术;军事地理;测绘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是世界军事变革和国际形势面临诸多问题。例如,与我国密切相关的朝鲜半岛形势具有不确定性,而且朝核危机的影响深远。如何根据边境地区地质、地貌特点,储备基础资料,在外交策略上未雨绸缪显得日益重要。遥感地质调查以民用卫星为数据源,其成果服务于资源管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研究等领域[1]。实现遥感地质信息向军事信息的转化.推动军民资料共享水平。使其在国防建中发挥积极作用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将遥感地质信息转化为遥感军事地质图,是民用国土资源调查信息与军事应用相结合基础方向之一,是构建军事遥感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编制遥感军事地质图的必要性 1.1遥感地质信息是军事活动重要基础,遥感军事地质图是载体 地形复杂地区或者边境地区由于经济不发达,条件艰苦,交通不便,大多属于待开发地或不宜开发地,甚至有些地区人力和车辆尚难通行。所以,依靠常规的地面调查方法很难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这些地区的岸线变迁和基础地质、地形、地貌和资源信息。这些信息具有重要经济开发和国防建设价值。我国一直对邻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尽量避免与邻国之间的误会与摩擦,所以尽可能不派或少派勘察员到边界地区进行实地勘察[2]。遥感地质手段具有无国界的工作特点,能有效地提高敏感地区调查水平,提供基础信息,还能扩展军事活动专业视野。因此,遥感地质信息是军事活动重要基础,遥感军事地质图就是这些信息的重要载体。 1.2遥感军事地质图应用有助于提高我国军事现代化水平 国外军事地图发展迅速。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陆军提出“士兵现代化计划”,为每一个士兵配备了“陆地勇士”软件,可在很短时间内生成卫星影像地图和地形图[3]。近年来,随着遥感系列卫星的发射,军用电子地图的不断发展,三维技术发展,我国军事地图的绘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由于专业所限,图件描述对象依然以地形和空间地物景观为主,大量遥感地质信息未被有效利用和开发。因此,将遥感地质信息纳入军事图件中,建立全新的用图思维,必能推动我国军事现代化水平。

GIS在军事中的应用

目录 1引言-------------------------------------------------------------- 2 2 GIS功能概述------------------------------------------------------ 2 3 GIS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 3 3.1 军事文艺文献数字图书馆 --------------------------------------- 3 3.1.1 GIS建设数字图书馆总结 ------------------------------------- 3 3.2 GIS在军事通信网络传输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 4 3.2.1 GIS应用于军事通信网络传输资源信息管理的原因-------------------- 4 3.2.2 基于GIS开发的军事通信网络传输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过程---------- 4 3.2.3 功能总结------------------------------------------------------- 4 3.3 基于GIS技术的军用电子地图在军事指挥中的应用 ----------------- 4 3.3.1 基于GIS的军用电子地图在军事指挥中的应用--------------------- 5 3.3.2 GIS在军事电子地图及其在军事指挥中应用小结-------------------- 5 3.4 基于GIS的军事物流研究 --------------------------------------- 5 3.4.1 军事物流概念---------------------------------------------- 5 3.4.2 GIS军事物流管理系统--------------------------------------- 5 3.4.3 GIS军事物流管理系统的结构-------------------------------------- 5 3.5 移动地理信息系统在军事上的应用与实现 ------------------------- 6 3.5.1 移动GIS必要性-------------------------------------------- 6 3.5.2 移动GIS实现技术框架体系结构-------------------------------- 7 3.5.3 移动GIS在军事应用中的功能实现------------------------------ 7 3.6 组件式GIS技术在军事仿真系统中的应用 ------------------------- 8 3.6.1 作战指挥仿真系统组成图----------------------------------------- 8 4 结论和展望 ------------------------------------------------------- 8参考文献 ----------------------------------------------------------- 9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1_军事理论

《军事理论》习题与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军事思想 2、国防实力 3、战略环境 4、主要威胁 5、国防教育 二、单项选择(本题共10小题,每题1分,共10分) 1、毛泽东指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A、政治 B、人 C、经济 D、武器 2、战争按社会政治的性质可分为()。 A、核战争和常规战争 B、持久战争和速决战争 C、为了人民利益的战争和反人民的战争 D、正规战争和游击战争 3、《国防法》是哪年开始颁布实施的?()。 A、1996 B、1997 C、1998 D、1999 4、()是我国古代各朝代都十分重视的国防思想。 A、重视边防 B、富国强兵 C、实边固边 D、抵御外来侵略 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在()爆炸成功。 A、1964年10月 B、1967年6月 C、1970年4月 D、1974年10月 6、在战略的基本特性中,首要特性是()。 A、全局性 B、对抗性 C、谋略性 D、预见性 7、当前世界战略力量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最突出地表现在()上。 A、经济 B、政治 C、军事 D、文化 8、中国的海疆线长约()公里 A、1.2万 B、1.8万 C、2.2万 D、3.2万 9、目前世界可划分为两大地缘战略区,中国属于()。 A、海洋地缘战略区 B、欧洲大陆地缘战略区 C、亚洲大陆地缘战略区 D、欧亚大陆地缘战略区 10、()年3月14日,全国人大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分裂、维护统一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三、多项选择(本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现代军事科学,包括()它们是军事科学完整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 A、军事理论科学 B、军事思想 C、军事学术 D、军事技术科学 2、武警包括()等部队。 A、内卫部队 B、边防部队 C、黄金部队 D、森林部队 3、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战争观和军事问题方法论 B、人民军队思想 C、人民战争思想 D、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思想 E、国防建设思想 4、成功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这标志着毛泽东军事思想初步形成。 A走什么路B如何建军C如何作战D如何建立根据地 5、预备役部队以()为基础。

9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九章历史时期的军事地理 第一节中国古代防御体系 一、长城 长城是以城墙、城堡为主体而组成的巨大而漫长的军事防卫设施。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各自的边境上修筑起城堡和城墙相连的漫长的防御工事,这就是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御匈奴的侵扰,将北方旧有的长城连缀、延长,建成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此后,为抵御北方游牧部族的侵扰,汉族建立的汉、晋、隋、明等朝,少数民族建立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辽、金等朝,均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明两朝规模最大。万里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修筑的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城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修筑的长城,依据其防御对象的不同而分为两类,一是各国之间的互防长城,一是北方各国的边防长城。 1、楚长城 最早修筑长城的是南方的楚国,称为“方城”。 2、齐长城 齐国长城,又称“巨防”。 3、中山长城 中山国在今河北石家庄附近,其地介于燕、赵、晋、齐之间。 4、魏长城 魏国长城修筑于魏惠王时期,有两道,一在今陕西东部,即魏西长城,一在今河南中部,即魏东长城。 5、赵长城 赵国长城,有南北两条。南长城是为防御魏而筑,修筑于公元前333年,“属阻漳、釜之险”。 6、燕长城 燕国长城也有南北二道。南长城,古称易水长城,是为了防御齐、赵而筑。 燕北长城,是为了防御东胡而筑。 7、秦长城 战国时期,秦国为防御西北匈奴南下骚扰,数次筑长城。 (二)秦汉时期的长城 1、秦万里长城 2、西汉长城 汉长城,又称塞、障塞、边塞。西汉所筑边塞主要有三部分:河上之塞,河西长城,塞外列成。 3、东汉长城 东汉初期,长城处于匈奴、乌桓的控制范围之内,东汉在原长城以南的河北、山西等地修筑了几道比较低薄的障塞。 (三)北魏至隋的长城 1、北魏长城 2、东魏、北齐长城 3、北周、隋长城 (四)金、明长城 1、金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