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政治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道家的政治思想
本讲重点:
1、老庄简介
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道”、朴素辨证法
3、道家价值观
4、道家审美特质
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
道家概述
一、道家流派
(一)“道家”之称
“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为
“道德家”和“道家”。此后,“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
(二)道家的自我意识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
(三)外界眼中的道家——“党”
“隐者”
“贵生之士”(《韩非子·六反》)倡导“全生之说”
二、道家的理论特点
(一)讲道
“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二)讲因道或法自然
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
《老子》“法自然”
《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
《管子》“随天”
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
(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至于如何“无为而治”,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于是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
四、道家的政治倾向
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
书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杨朱和《庄子》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
二、道与政治
《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
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
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
(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第一节老子
一、老子与《老子》——学界难解之谜
(一)老子
1 早在战国就已不清楚。司马迁的《史记》给老子立传,讲的也是
含混不清。
2 近代以来的几种观点,
(1)历史上根本没有老子其人;
(2)历史上有其人,具体看法则大相径庭:
东周后期的老聃(郭店竹简),又名李耳,为东周的守藏史,孔子曾经向他学过礼。
战国时期东周的太史儋(郭沂:今本的作者)。
楚国的李耳(老莱子)。
上述三人本为一人,流传中分为三
(二)《老子》
1作者
有的说是上述人的作品;有的说书中的思想是春秋末老聃的,但成书于后;有的说书与人无关。
2成书时间
春秋末期说,战国初期说,战国中期说,战国末期说等。
大体上讲,书中的思想大约是老聃提出来的,成书于
战国前期,《老子》一书应是老子一派的共同创作。
3内容与特点
(1)全面揭示了柔弱在事物矛盾中的地位与作用。
《吕氏春秋·不二》:《老子》的中心思想:“老聃贵柔。”
(2)以论哲理称雄,哲学与政治融为一体,人君南面之术的经典。
(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
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老子·二十五章》)
“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管子·内业》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庄子·大宗师》
第二,是规律性的“道”;
“反者,道之动。”
①对立转化的规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反“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塞翁失马)
②返本复初——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哲学的归结点
“有物混成……周行(与‘返’和‘复’同义)而不殆……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第三,指生活准则的“道”。
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生活的层面,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就成为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处世的方法了。
当“道”落实、作用于万物,而内化形成各种事物的属性或特性,这就是“德”;同样,落实到人生层面而作为我们生活准则的“道”,也是“德”
凡是自然无为、致虚守静、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柔弱、不争、居下、取后、慈、俭、朴等观念都是“道”所表现的基本特性与精神
“道”的方法论意义
“道”教导人们去分析和研究事物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和规律,
以及人们怎样对待这些关系和规律。
二)“道”的政治特点
1老子的宇宙自然观既是其政治思想的基础和出发点,又是其政治理想的最后归宿。因而,“道”也是一个融哲学、伦理、政治为一体的概念
2混沌
这种混沌和“忠”、“孝”、“仁”、“义”、“法令”以及各种规范形成鲜明的对立。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十八章》)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老子·五十七章》)
3政治与自然的一体化
因自然、因道,即因循、顺应、效法自然法则而推行无为政治。
三、无为政治:少忧民与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