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痢疾的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猪痢疾的防治措施
猪痢疾又称血痢、粘液出血性下痢等,是由致病性猪痢疾蛇形螺旋体引起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
其特征为大肠粘膜发生卡他性出血性炎症,进而发展为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主要症状为粘液性或粘液性出血下痢。
1921年Whiting首次报道本病,1971年才确定本病的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世界主要养猪国家都有本病的存在。
一、病原
病原体为猪痢疾蛇形螺旋体,革兰氏阴性,无鞭毛,活泼运动,严格厌氧,对氧有一定耐受力;肠道普通拟杆菌等厌氧菌在发病时有协调作用。
二、流行特点
本病仅猪易感,其他畜禽不见发病,多发生于7~12周龄(体重15~70Kg)的猪。
小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比大猪高,但一般认为发病率约75%,病死率5%~25%。
病猪、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传播。
运输、拥挤、寒冷、过热,或环境卫生不良等诱因都是本病发生的应激因素。
本病流行过程比较缓慢,持续时间较长,且可反复发病。
较大猪场发病时,常常拖延几个月。
三、临床症状
最急性病例:偶尔可见,病程仅数小时,或无腹泻症状而突然死亡。
急性病例:初期排出黄色至灰色的软便,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体温升高,特续下痢可见粪便中混有粘液、血液及纤维素碎片,使粪便呈油脂样或胶冻状,呈棕色、红色或黑红色,病猪弓背吊腹,脱水,消瘦,虚弱而死亡,或转为慢性型。
慢性病例:表现时轻时重的粘液出性下痢,粪便呈黑色(称黑痢),病猪生长发育受阻,高度消瘦。
四、病理变化
病变主要在大肠(结肠、盲肠),表现为卡他性、出血性炎症,大肠粘膜明显充血,呈暗红色,表面覆有粘液和含血液的渗出物。
病程较长的可见大肠粘膜有糜烂、溃疡,形成假膜,肠系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腹水增多,其他脏器无变化。
大肠粘膜明显充血,呈暗红色,表面覆有粘液和含血液的渗出物
五、诊断
根据本病具有特征性流行规律、临床养病及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六、防制
1、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引进后应隔离观察。
2、实行全进全出饲养制。
3、对病猪拌料或饮水给药,如痢立清50-100克/吨饲料,连喂3-5天;0.5%痢菌净溶液按0.5ml/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2次,3-5天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