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云浮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阅卷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得分
现代文阅读Ⅰ
材料一: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假如在一个村子里的人都是这样的话,在人和人的关系上也就发生了一种特色,每个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着长大的,在孩子眼里周围的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在社会学里,我们常分出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种是为了要完成一件任务而结合的社会。
前者是礼俗社会,后者是法理社会。
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乡民,他们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正像我们的父母兄弟一般,并不是由于我们选择得来的关系,而是无须选择,甚至先我而在的一个生活环境。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
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磨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
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
“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
在一个熟悉的社会中,我们会得到从心所欲而不逾规矩的自由。
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
规矩不是法律,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
从俗即是从心。
换一句话说,社会和个人在这里通了家。
“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
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个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画个押,签个字。
这样才发生法律。
在乡土社会中法律是无从发生的。
“这不是见外了么?”乡土社会里从熟悉得到信任。
这信任并非没有根据的,其实最可靠也没有了,因为这是规矩。
西洋的商人到现在还时常说中国人的信用是天生的。
类于神话的故事真多:说是某人接到了大批瓷器,还是他祖父在中国时订的货,一文不要地交了来,还说着许多不能及早寄出的抱歉话。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假思索时的可靠性。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材料二:
学界对于信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20世纪初期,韦伯便在对中国社会结构及文化的研究中将信任做出了两类区分:一种是特殊信任,即以血缘性社区为基础,建立在私人关系和家族或准家族关系之上,是中国人典型的信任行为;另一种是普遍信任,即以信仰共同体为基础,这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信任形式。
简单来说,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譬如有血缘、地缘关系的“自己人”或“熟人”;而普遍信任是不指向特定群体的信任,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
前者主要是以关系网络作为基础,同属于一个关系网络的群体共享着全知性的信息,身处其中的群体受到名声的控制,要做出守信的行为;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社会中的所有人共享一套制度规范,用奖惩机制来规范人们的行动。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信
任是由关系网络化方式制约还是制度化方式制约的。
传统中国社会以特殊信任为主导。
在农耕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乡土社会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人们重视血缘、地缘等关系网络的存在,并发展出一套礼仪来影响关系的处理方式。
人们从熟悉中获得信任感,习得可靠性规矩,并形成一种对行为规矩自觉的身体化遵守。
但是有研究指出,特殊信任的运行逻辑是模糊和欠规范的,其文化背景就是非规范性的人情关系文化。
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
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中国的人际信任逐渐变得开放和包容,人们不再局限于血缘关系圈中的社会互动,并且大多认为社会上的其他人亦是值得信任的。
这种对于其他人的信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
这一转变既受到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又符合时代的发展价值。
从社会结构来看,传统社会存在同质性群体内部的高度“粘连性信任”,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具有规制的影响力;但由于城市化发展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强,特殊信任的存在基础正被逐步削弱,人与人交往的短暂性、匿名性和易变性凸显,人们不得不迈向“陌生人社会”。
异质性群体之间的交易、联系和互惠变得更为重要,特殊信任转向普遍信任。
从时代发展的意义来说,特殊信任的信任范围狭小,社会交往的时空有限,很难适应开放的市场经济。
因而有学者提出破除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将信任的道德视野由调适熟人社会的“先赋性关系”转向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这种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
(摘编自杨慧《现代社会的信任重构》)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乡民平素所接触的是生而与俱的人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无须选择。
B.乡土社会的规矩是“习”出来的礼俗,相互熟悉的人们在不逾规矩的前提下,可以得到从心所欲的自由。
C.特殊信任是对于特定群体的信任,主要以关系网络为基础,这个基础随着社会流动性的增强被逐步削弱。
D.普遍信任以社会制度为主要保证,信任的范围拓展到陌生人,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受地方性的限制,乡土社会里的个体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
B.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相互的熟悉中得到的,没有社会制度的保障,所以这种信任是一种小范围的、可靠性不高的信任。
C.由于特殊信任发生在“熟人”这个特定的群体内,所以任何失信的行为都很快为群体内的人所共知并受到相应的谴责。
D.随着社会环境日益多样化、利益结构日益复杂化,现代社会应以普遍信任为主导,传统的特殊信任已失去存在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特殊信任表现的一项是()
A.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B.心理焦虑的人向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
C.在异乡打拼的同乡人设立“同乡会”。
D.家庭成员有矛盾找长辈来调解。
4.“材料一”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说普遍信任的发展有益于社会进步?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Ⅱ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
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
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
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
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
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
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
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
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
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
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
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
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
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
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
“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
”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
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
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
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
生意愈发红火。
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
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
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
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
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
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
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
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
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
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
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
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
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
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
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
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
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
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
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
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8.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得分
文言文阅读
文本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鳍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文本二: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
..,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
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
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
..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党,古代民户编制,五百家为党,古有“四闾为族,五族为党”的说法。
B.经,指儒家经典,清朝时成为古代图书四大类之一。
C.大学,我国古代成人接受教育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指教育行政机构。
D.杂服,古代所规定的各色服制。
服,指的是衣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劝学》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很难坚持终身学习。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利用空闲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本一和文本二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诗歌阅读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
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围绕“田舍”展开描写,展现农家生活情景,暗含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B.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C.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D.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16.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鸡、犬叫声,但其作用并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登高》中写杜甫一生坎坷,晚年也很艰难,生活困苦,身体多病,所以只好戒酒的句子是:“,。
”
(2)《琵琶行(并序)》中有不少对秋江月夜的描写,如“”“”两句,前者营造出与友人离别时的凄清氛围,后者则凝固了琵琶曲的强大感染力。
(3)《劝学》中“”一句,以金属变化来说明学习可以使人改变和提升,而
“”一句,则说明了君子智慧明理、行为无过的原因。
阅卷人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得分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部《红楼梦》,半部沧桑史。
木心说:“《红楼梦》中的诗,如水草。
取出水,即不好。
放在水中,好看。
”诚然,《红楼梦》中的诗词大多诞生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并与所依托的情节相得益彰。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不少诗词“出水”亦“好看”。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围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临江仙·柳絮》)这是《红楼梦》第七十回,薛宝钗在柳絮诗会上写的词。
该词在诗会上独占鳌头,姐妹们赞不绝口。
薛宝钗认为,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她的主意,偏要把它说好了,才不落俗套。
风飏柳絮,悠然起舞,即使寒酸落魄,也要向往远方。
贾府已经濒临崩溃,虽然众人极力拒绝承认,但薛宝钗等人其实已经隐约意识到了这个事实。
对此黛玉哀愁,探春愤愤,薛宝钗却反其道而行之。
在她笔下,柳絮轻盈起舞,纵有东风亦不惧,反而更加均匀。
蜜蜂蝴蝶乱纷纷,唯我舞青春。
尽管四处飘飞,但仍不改初衷、随遇而安,并找准时机乘风而起,扶摇直上。
这种乐观豁达、自信积极,大有苏子之风采,实乃时代之强音。
18.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构成与表达效果。
19.请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文字运用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们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这种印象其实只有一半是对的,好奇心的确是与生俱来的,但。
想象力源自一个人直接或间接的体验、经历或体会等。
人们想象的所有东西,都能在生活当中找到原型。
一个人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经历,。
在一个孩子还没有丰盛的阅读体验和社会实践之前,再纵有强烈的好奇心,他的想象力恐怕也只能不限于把天上的月亮想象成熟悉的蛋糕或是月饼。
扩展自己的想象力,让脑海中产生更多精妙绝伦的想法,最重要的就是增加阅历、经验和体会。
当然,这可以通过读书来间接获得,。
大多数时候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先通过读书来获得。
不过也必须意识到,如陆放翁《冬夜读书示子幸》中的名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只是走出的第一步,最终还是要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20.下列句子中的“意识”和“不过也必须意识到”中的“意识”,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
B.大多数的酋长总有一定的民族主义意识,特别是那些偏僻的边远的地方。
C.不过他咽住了,他怕子彬多心,以为他是有意识地讥讽他。
D.连同乡会也是委员制了么?他这才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确是换了一个样子了。
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可增删少量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阅卷人
四、写作(60分)
得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奔驰和宝马是世界著名的汽车品牌,前者诞生于1886年,后者始于1916年。
长期以来,两者既互相竞争,又彼此尊重,不断超越,成为行业的佼佼者。
2016年3月,宝马诞生100周年,奔驰公司发布祝贺海报,写道:“感谢100年来的竞争,没有你的那30年好孤独。
”
常言道,商道亦人道。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什么联想和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D
2.C
3.B
4.主要运用引用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引用民间熟语证明乡土社会的信任是从熟悉中得到的;举某人祖父在中国订货的例子证明中国乡土社会信用的可靠性;对比现代社会和乡土社会的信用方式,突出乡土社会信任的特点。
5.普遍信任①顺应了城市发展和社会流动性增强的(或“陌生人社会”)异质性群体交易、联系和互惠的需要;
②更适合开放的市场经济;③构建陌生人社会的“获致性关系”,是传统信任方式的拓展(或“破除了传统信任的空间局限”)。
【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要注意对应选项内容和文本内容的差异。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
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答本题,需在平时的学习中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答题时根据文本内容,具体判断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再组织语言作答。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文本的内容。
然后仔细审题,抓住问题的指向,到文中搜寻相应的答题区间,抓住重点词句,归纳概括要点,然后顺应问题的方向组织答案,分条回答即可。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三段“熟人社会的信任是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也是一种有范围的信任”可知,“这是人们对于信任的一种自觉的自我选择”的是熟人社会的信任,而不是普通信任。
故答案为: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他们需要为谋生这一共同目标,有机地聚合在一起”分析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二段“一种并没有具体目的,只是因为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可知,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