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控制

随着我国现代养殖业日益趋向于规模化、集约化,包括抗菌药、抗寄生虫药、消毒药和各种生长促进剂、微量元素(如砷、硒等)等在内的兽药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保障养殖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目前绝大多数食品动物在生长、生产过程中至少长期使用l~2种兽药或药物添加剂。然而兽药在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科学知识的缺乏和经济利益的驱使等方面原因,在养殖业中滥用药物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造成了兽药残留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一方面,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可导致人类毒性反应、变态反应、致畸、致突变作用等诸多方面不利影响,另一方面,兽药无论是用于饲料添加还是直接用于治疗,最终都会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造成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当动物体内排出的这些化学物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对人类生活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兽药残留问题不仅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到生产经营企业的经济利益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在此试就兽药残留危害、残留原因、兽药残留控制等问题做一简介,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一、什么是兽药残留?

兽药残留是指对动物用药后,动物产品(肉、奶、蛋)的任何食用部分中或通过动物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中的兽药原形或/和其他代谢产物,包括与兽药有关的杂质的残留。

兽药残留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动物性食品一般指的是肉、蛋、奶及其产品。动物在使用药物预防或治疗疾病后,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可能蓄积、贮存在动物的细胞、组织、器官或可食性产品(如蛋、奶)中,称为兽药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残留,简称兽药残留,一般说的兽药残留是指动物性食品中的药物或化学物的残留。另外一种兽药残留的方式是动物在使用药物以后,药物将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进入生态环境或直接进入环境(如水产用药和外用药物),造成环境土壤、表层水体、植物和动物等的兽药蓄积或残留,即兽药在生态环境中的残留。

二、兽药残留的危害

兽药残留的危害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1、危害人体健康

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急、慢性毒性、变态反应(过敏反应)、细菌耐药性、破坏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三致作用、激素样作用。

1.1急、慢性毒性作用

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动物体的注射部位和一些靶器官(如肝、肺)常含有高浓度的药物残留,人食用后出现急性中毒的机会将大大增加。如1998年5月,香港居民因食用内地供应的猪内脏,造成17人中毒,其原因是内脏中含有违禁药“盐酸克伦特罗”。2001年1月8日和10日,浙江省两地分别发生大量市民食物中毒事件,中毒原因为市民所吃猪肉中含有盐酸克伦特罗。

但一般动物性食品中的兽药残留浓度很低,加上人们食用的数量有限,大多数药物并不会由于残留引起急性毒性作用。药物残留的危害绝大多数是因为人经常摄入低剂量的同样残留物,在超过一定时间后,由于残留物在体内的逐渐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的病变,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如磺胺类药物,其残留能破环人的造血系统,造成溶血性贫血症,粒血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症等。同时,长期食用含苯骈咪唑类抗寄生虫药、磺胺二甲嘧啶等残留的畜产品有引起潜在致癌性的可能。氯霉素及其残留对人体和动物的骨髓细胞、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可导致严重的再生性障碍性贫血,婴幼儿和老年人的代谢和排泄机能尚不完善或已退化,对氯霉素最敏感,婴儿可能出现致命的“灰婴综合症”,上述毒性使氯霉素成为第一个被禁止用于食品动物的抗生素。

1.2过敏反应(变态反应)

许多抗菌药物被用作治疗药或药物添加剂,其中有些抗菌药物能使部分人群发生过敏反应,如青霉素类、磺胺类、四环素类和某些氨基糖苷类药物,其中以青霉素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也

最为严重。轻者引起皮肤瘙痒、皮炎和荨麻疹,重者引起急性血管性水肿、休克甚至死亡。当抗菌药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进入人体后,能使部分敏感人群致敏,产生抗体。当这些被致敏的个体再接触这些抗菌药或使用这些抗菌药治疗时,这些抗菌药就会与抗体结合生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发生过敏反应。在我国因食用牛、羊奶后发生过敏反应的病例屡见不鲜,这主要是由于在用青霉素或磺胺药物治疗奶牛或羊的乳房炎及全身性感染时不遵守弃乳期造成奶中药物残留引起的。

1.3细菌耐药性

随着抗菌药的不断应用,细菌中的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加。抗菌药物残留于动物性食品中,使得人不可避免地长期与药物接触,会抑制或杀灭体内对抗菌药敏感的微生物族群,剩下的都是对抗菌药有耐药性的微生物族群,导致人体内耐药菌的增加,致使平衡破坏。一旦致病性强的细菌具有耐药性,且造成感染,将不易治疗甚至导致抗菌药物失效,出现无药可医的严重后果。由于细菌耐药能力不断加强,使得抗菌药物的使用寿命逐渐变短,然而开发出一种新药并非易事。新抗菌药开发的速度减慢,而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加快,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关于动物病原耐药菌株的耐药基因能否传递给人类病原的耐药菌问题,一直存在争论,但近年来的研究已证明耐药基因可以互相传递。某些情况下,动物体内的耐药菌株又可通过动物性食品传播给人,而给临床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造成困难。

1.4破坏人体内微生物生态平衡

人体内存有有益的微生物,亦有无益的微生物,它们在健康人体内维持生态平衡。长期食用残留药物,把有益的微生物杀死,让有耐药性的微生物数量增加,破坏了体内微生物正常平衡,体内有益微生物所具有的功能消失,而有害的微生物或其他病原体就容易侵入体内,造成疾病感染。最常见的是在肠胃中的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发生消化功能障碍。

1.5三致作用

所谓“三致”,即指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当人们长期食用含三致作用药物残留的动物性食品时,这些残留物便会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或在人体中蓄积,最终产生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近年来人群中肿瘤发生率不断升高,人们怀疑与环境污染及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有关。

现已发现许多兽药具有三致作用。如雌激素、硝基呋喃类、喹恶啉类的卡巴氧、砷制剂、硝基咪唑类等都已证实具有致癌作用,许多国家都已禁止这些药物用于食品动物。喹乙醇已证实是一种基因毒剂,生殖腺诱变剂,有致突变、致畸和致癌性。苯骈咪唑类抗寄生虫药也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和致畸性。目前怀疑有“三致”作用的药物包括:磺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甙类和β-内酰胺类等。已有国家规定,人的食物中不能含有任何量的已知致癌物,同时尤其注意的是具有潜在致癌性的动物用药,因为这些药物在肉奶蛋中的残留可进入人体。而对曾用致癌物进行治疗或饲喂过的食品动物,屠宰时其食用组织中不允许有致癌物的残留。

1.6激素样作用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人们将具有性激素样作用的化合物作为同化剂用于畜牧业生产,以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如已烯雌酚曾用于反刍动物(牛、羊)及鸡的促生长剂,但不久发现用药动物的肿瘤发生率有上升趋势,一些国家包括我国相继禁止应用同化剂。应用同化剂后,动物的肝、肾和注射或埋植部位常有大量同化激素残留存在,一旦被人食用后可产生一系列激素样作用,如潜在致癌性、发育毒性(儿童早熟)及女性男性化或男性女性化现象。如玉米赤霉醇具有刺激生长效应,但含有玉米赤霉醇残留的动物性食品经食用后会引起人体性激素机能紊乱及影响第二性征的正常发育,在外部条件诱导下,还可能致癌,此外,玉米赤霉醇排出动物体外后,还可以对饮水和食物造成二次污染及环境污染。欧盟于1998年明确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等激素类药物应用于畜禽养殖。2002年,我国农业部也明确禁止将玉米赤霉醇类药物用于促畜禽生长。近年在我国经常有儿童发生性早熟的报道,这可能与养殖业上非法使用雌激素作促生长剂有关。虽然有研究表明,在用药动物的组织中,同化剂的浓度处于生理范围内,随动物性食品摄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