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策略及展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ONSTRUCTION ECONOMY
2009年第6期(总第320期)
建筑经济
1
发展生态建筑遇到的问题
1.1
生态建筑的经济效益问题
同所有建筑一样,生态建筑建设也要讲经济效益,注重实效。
生态建筑建设要仔细分析核算,在清洁能源、水资源、建筑材料上,与普通建筑相比能节约多少,有多少经济效益。
生态建筑不是豪华新奇的建筑,而是充满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精神的建筑。
应寻找经济上的支撑点,使生态效益和经济投资得到平衡,这样才能推动生态建筑的建设。
生态建筑得以存在的经济理由莫过于对运营费用的节省。
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
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
这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也是指导某些开发商开发生态建筑的中心思想之一。
因此,从微观经济学角度动态地考察这一问题,个体最终的长远获利成为推动生态建筑研究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
同时,从宏观角度来看,生态经济学的思想告诉我们,任何对自然界的破坏与对能源的浪费,都应以成本的形式来计入经济评价的体系中,那么生态建筑所增加的投资成本与它所节约的无形的生态成本相比,恐怕是微不足道的。
这些当然都是一种很乐观、很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生态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
然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生态成本”,当前来看都是虚无飘渺的。
对大多数投资者来讲,任何形式的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囊中。
这也正是发展生态建筑如此举步维艰的原因之一。
1.2
生态建筑的技术水平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规模化和高效率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源自于高科技的生态技术将是未来生态建筑发展的方向。
新一代“高技派”注重生态环境,并用高[摘
要]
首先提出了我国发展生态建筑遇到的经济效益问题、技术水平问题以及专业人员的认识水平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策略,如新能源的开发、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政府的立法与资金支持,等等。
[关键词]生态建筑;节能环保;经济效益
Abstract:This paper first propo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building,such as eco -nomic benefit,technological level as well as professionals'understanding level.Based on this,it puts forward devel -opment strategies of ecological building in our country,for example,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ources,the de -velopment of 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protecting building materials,the government's legislative and finan -cial support,and so on.
Key words:ecological building;energy-saving and environment-protecting;economic benefit [中图分类号]F407.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851X (2009)06-0099-03
[作者简介]孙钢柱(1970-),男,河南濮阳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经济研究所在读博士生,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高级工程师。
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策略及展望
■孙钢柱1,2,袁俊利3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经济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55;2.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3.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河南濮阳457000)
节能经济
99
CONSTRUCTION ECONOMY 2009年第6期(总第320期)
建筑经济
科技去解决建筑中的生态问题,从而为其注入了无尽的生命力。
以高科技生态为目标,路会愈走愈宽;反之,要在高层次上解决建筑中的生态问题,又必须依靠高科技。
因此,高科技与生态的结合,代表了新世纪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建筑师在适用技术这个层次上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在印度的现代建筑中,不仅有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充分利用和表现,更有一批对传统建筑材料与地方技术进行重新挖掘与利用的优秀实例。
其中“低技术”以其造价低廉、注重民俗习惯、使用当地材料、适应地域气候等特点而得到广泛关注,在发展中国家起了重要作用。
这其中的代表应推著名印度建筑师柯里业(Charles Cornea)。
柯里业很注意建筑如何适应印度亚热带和热带的气候,如何组织通风和气流,如何考虑日照和遮阳等,提出了“设计追随气候”的著名口号,并从民间建筑和建造技术中吸取精华不断创新。
在其设计的印度圣雄甘地纪念馆中引入了“通向露天的空间(open to sky space)”的概念。
“管式住宅(tube house)”是柯里业的又一个命题,在吸收北印度民居狭长体型的基础上,结合热压通风的基本原理,为低收入阶层建立了一个舒适的家,对生态建筑的发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这些建筑师的服务对象有很多是当地的穷人,他们所设计的住宅除了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外,还结合了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利用传统技术材料,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创造出了适合人们居住的健康的生态社区。
值得一提的是,当今许多建筑开发商感兴趣的只是生态建筑这块招牌,而对于提高建筑的具体性能(如加强保温、改善通风、采用更加高效的能源系统等)并不肯投资。
这除了观念上的问题外,很大程度上还在于他们都错误地认为生态建筑就意味着采用大量昂贵的新技术、新材料,这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生态建筑的发展。
“生态”并不意味着高技术、高成本,同时也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利。
就当前我国的技术水平而言,完全可以利用常规技术,通过各专业的密切配合,从规划、设计的层次上逐步实现生态建筑的目标。
1.3专业人员对生态建筑的认识水平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住区环境质量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很多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了购房者的这一心理,纷纷推出了以“绿色”、
“生态”为理念的住区。
但是,当前房地产界所推崇的“生态”理念主要体现在住区的绿化、园林小品以及物业管理水平等浅层次上,几乎没有涉及生态住区的真正内涵。
2我国发展生态建筑的策略
2.1新能源的开发
自从人们认识到不可再生资源总有一天会消耗完的时候,人类就展开了对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工作。
除开展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外,对不可再生资源,人们也积极寻找新的途径得到它们。
2002年11月29日,美国《科学》杂志报道,基因专家格里格·温特已经动手合成基因,目标是在3年内人工合成基因制造一个能够独立稳定存活和自我复制的细菌,而这个细菌能够吐纳石油。
目前,温特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已经圈定到底是哪个基因可以分解垃圾吐纳石油。
就我国的能源贮藏结构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气的形势非常严峻,我们更应当大力加强新能源的研究开发工作。
2.2节能环保建材的开发
在所有人造材料中,建筑材料是产量最大、使用最多的材料,是目前资源和环境负荷最重又具有巨大节约潜力的材料,而且还是可以利用工业和生活废弃物,使之成为再生资源的材料。
在它的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从原材料的开采、选择,到产品的制备、使用、废弃以及回收利用,无不显示出它们与资源、能源和环境有着密切而广泛的关系。
因此建筑材料很容易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和威胁。
到目前,建材工业是地球上矿产资源消耗最多、绿色土地破坏最多、能源消耗最多、环境污染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我国资源再利用率低,社会最终产品只是原料投入的30%,大部分原料变成了废弃物,既消耗了宝贵的资源、能源,又严重污染了环境。
因此,我们应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为建造生态建筑、创造与自然环境协调的人类环境打下基础。
2.3建筑师思考方法的转变
首先建筑师应当把生态建筑的建造当作自己工作的一个目标,而不是像某些开发商那样做秀。
在面对一块新的土地、新的建筑时,应当问自己:“采用生态建筑建造方法来处理这块土地、建筑的可能性有多大?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用生态建筑建造技术?”应当仔细分析它的自然、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地域气候特征,挖掘利用各种生态技术的潜力。
其次,当代建筑师的设计哲学应当是“基于知识的设计”,这需要不断地学习。
时代发展越来越快,新东西层出不穷,建筑师绝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不断地思考、研究和学习。
节能经济100
CONSTRUCTION ECONOMY
2009年第6期(总第320期)
建筑经济
2.4多学科参与
生态建筑不仅仅是建筑师一个专业工种所能完成的,它需要多专业的配合。
通常第一阶段由建筑师先提出总体概念,其他专业的工程师可在第二阶段介入。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知识面太窄或知识结构太局限的建筑师是难以胜任工作的。
建筑师要掌握的知识有很多,不大可能样样精通,但概念理解非常重要,否则便无法在前期构思时提出具有生态意义的想法,也难以与其他专业人员沟通。
建筑师相当于一个乐队指挥而非演奏员,他不必具备高超的演奏技巧,但他必须了解每种乐器的性能以充分发挥其潜力。
2.5走适宜技术的道路
建筑师应当总结传统建筑建造经验,融入现代技术之中,走适宜技术道路,对各种技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都可取其所长,综合使用。
2.6政府的立法与资金支持
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一些理论上先进的生态建筑由于近期的经济原因较难实现。
一般来说,当道德基础与经济杠杆在某个特定时刻都无法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的干预行为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成为推动一个新生事物向前发展的有益手段。
如果只依靠建筑师的个人力量,生态建筑很难向前走得更远。
因此,政府对于建材选择、每平米能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研究,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进生态建筑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我国,通过改善墙体、门窗的性能,建筑师可以很容易地设计出比原有节能标准节能30%的住宅。
但实际的运作情况是“节能住宅”并不节能。
其原因是居住小区的冬季供暖方式、收费标准并没有随之改变,用户对供暖量无法调节,采暖量的多少与其经济利益也毫无关系。
在供暖量不变的情况下,良好的保温材料使得居室温度偏高,用户只好通过开窗通风来降低室温。
“节约”下来的能量就这样又散失到室外,而小区采暖燃料的供应量则依旧居高不下。
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尽快规定新的采暖量,以利节能。
2.7大众的共同参与
生态建筑的发展需要人们较高的环境意识来配合,大众的共同参与属于生态建筑发展的保障体系问题之一。
通过生态教育的普及化,对公民进行生态教育,提高全社会的环境意识,这是保障体系中最有效的一环。
只有全社会的生态环保意识增强了,才能达到生态建筑追求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8走中国特色的生态建筑之路
生态建筑的设计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范例,不能简单地制定一个生态建筑的国际标准,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条件,应该根据国情去决定。
中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平原只占12%,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南北跨越两气候带,温差大,东西干湿悬殊。
中国的经济、技术正在发展之中,一些地方的过速发展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如大面积的森林遭砍伐、黄河的频频断流、长江流域的洪水泛滥等。
这些都表明,中国生态建筑的建设需要寻求有效的、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
这要求充分考虑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状况、人口素质及生态环境,挖掘传统建筑中顺应环境、善用自然的绿色思想和优秀的设计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探求既适合我国国情,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忽视传统、生搬硬套国外经验是错误的。
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应更加注重综合效果,如保护自然山林、尊重基地环境等。
同时,在借鉴国外成功做法基础上,结合国情加强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推行生态建筑必要性与紧迫性有充分认识,结合各地地域特征和经济现状,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制定颁布生态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生态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生态建筑技术体系,努力实践建筑生态化各项具体措施,建立健全生态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搭建国内外生态建筑合作交流平台,最终通过研究、设计单位与政府、工业界密切合作,推动生态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主流,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
蒉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爱德华兹著,周玉鹏等译.可持续性建筑[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荆其敏,张丽安.生态的城市与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
工业出版社,2005.
[4]土祥荣.生态建设论——
—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5]夏云,夏葵,施燕.生态与可持续性建筑[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01.
[6]尼宁.生态建筑设计原理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
工业大学,2003.
[7]张丽君.生态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3.(编辑吴颖)节能经济
101。